厚重河南(第3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厚重河南(第3辑)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4
ISBN:9787534823329
作者:大河报社
页数:291页

章节摘录

少林前传  嵩山灵气天下闻    出郑州市往南,先进入新密。新密市的天,混沌未开似的,那是人类制造的污染。进了登封地界,就有了白云,虽然它白得还不够彻底。    登封城坐落平地,它的三面被太室山和少室山围拢着。出了登封城,朝西13公里是少林寺,再西走60余公里便是“九朝古都”洛阳城。西去的路好像被谁用气力在另一头拽高了,汽车开始往高处奔了,沿途的山势也跟着高大起来。这便是中岳嵩山,自古,它就赫赫有名。    嵩山西起洛阳龙门以东,东止于禹州,曲曲折折120多公里。它属于秦岭东延的一部分,1亿年前受地质学所称的“燕山运动”的生拉硬拽,拱成了东西走向、褶皱交错的断裂地貌。据推测,23亿年前,嵩山地区还是汪洋大海。我乘坐的昌河出租车行走的地方,当时正是海底,六进院落的少林寺所在地则是海底深沟。    嵩山的岩石是深灰或者灰白色,似乎永远内藏着什么。隔着车窗凝视,你会禁不住问:夏朝的大禹何以钟情于此,把他的都城建在这一带?大禹的都城阳城,位于今天登封城东南的告成镇一带。大禹再次迁都于斟鄩,即今偃师县南部,仍未走出嵩洛一带。    嵩山一带在春秋时属郑国,战国时则归于韩国。嵩山被古人认为是诸神出没的神圣之地。秦灭韩国后,头等大事就是到这里的太室山上设置神祠;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三月,在中国历代汉族皇帝中最尚武力的刘彻登上太室山,以通神仙。    登封老城东北,万岁峰下有一东汉人设立的启母阙,它和太室阙、少室阙是中国顶级国宝。阙原是神庙前的门观,是一种很有气派的装饰。传说大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下儿子启后化作巨石,那石被称为“启母石”,前立阙,后建庙。还说涂山氏的妹妹——少姨亦化作少室山的山神,于是古人在这里又建了少姨庙。嵩山产神,至少古人笃信这一点。    古人有观云的习惯。坐定了某处看云起云落,看山色水流,看得久了,恍惚间就似乎看到神仙一掠而过。面对大自然无法解释的现象,古人便编造故事,一山一水都有一个典故。东汉时创立“五斗米道”的张道陵曾入嵩山,隐居9年,然后就号日“天师”。张道陵之后,东汉道师刘根、三国道士郗元节、西晋道士鲍靓等都得道于嵩山。北魏时,天竺(印度)僧人跋陀、达摩恋慕嵩山的灵气,遂舍了洛阳城,跑到嵩山来打坐。印度僧人有打坐看石头的习惯,嵩山之石,滋养出了一个中国化的禅宗法门,它把神和人拉得只有一纸之隔:“迷则为凡,悟则成圣,圣由自悟,不从他得。”    嵩山,在古代是产神的地方;嵩山的少林,在今天的国界之外,是大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少林初兴两位高僧接踵来    少林寺的立寺,和一个名叫跋陀的印度僧人的“性情”有关。    少林寺门外,东西两端各立一座石牌坊,这是明代徽王府捐造的。东牌坊内侧横额刻着“跋陀开创”四字,开创什么?自然是少林寺啦。    跋陀,也译音佛陀、僧伽佛陀。他在印度时虽“学务静摄,志在观方”,相当吃苦用功,却一直没有找到感觉。和他一起修炼的5位道友都已得道,惟他一无所获,终日闷闷。据传,跋陀一度想寻短见,成不了佛他宁愿死去。有朋友安慰他说:“修道要借机缘,你与震旦(中国)有特别的缘分,何不往那里去呢?”    于是,这位印度僧人千里迢迢直奔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跋陀抵达平城的时间,大约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前后。鲜卑族皇帝北魏孝文帝一生除了以“法律的名义”推行汉化政策之外,还极为崇信佛教。他在平城造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之后又开凿了龙门石窟。    跋陀在北魏受到孝文帝的特别敬重。跋陀到来时,云冈石窟的五大洞窟已告完工。皇家给跋陀专设了石窟(也称石室、石龛),一切资费皇室供给。    公兀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跋陀随之而来。孝文帝很够意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其研究佛法。或许是在一次纯粹的散心游玩中,跋陀去了一次嵩岳,之后他就不断前往嵩岳。他曾对弟子说:“这里(嵩山)有特别的神灵护卫着,于此立寺,永不消失。”    孝文帝或许是看出了跋陀的心思,遂于嵩山少室立少林寺。那是北魏迁都的第二年(496年)。少林寺在历史上只有一次短暂的易名,但很快就复位了。北魏孝明帝时,崇佛之风极盛,一座长15公里、宽10公里的洛阳城中,寺院多达1367所。这一数字,比西晋时的42所增加了30多倍。当时甚至出现“寺夺民居,三分且一”的城郭格局。也正是佛教在洛阳呈现出一派繁盛之时,北魏的国运也走到了尽头。《魏书·释老志》中说,当时北魏有僧尼200多万人,寺院3万余座。一个北魏哪里供养得起这么庞大的“佛国世界”?    跋陀或许预见不到这一时代大“因果”,他可能只是想一心修炼,只是觉得洛阳城太闹腾,于是他躲到“圣灵出没”的嵩岳之中,开创了少林寺。一如跋陀所言,少林寺还真熬到了“永久”。与少林寺同时代的3万余座寺院,至今能存几所?不过,跋陀时代的少林寺,可能还相当简易。    跋陀的聪明,在于他观出了嵩岳的“山相”,开创了今天名震世界的少林寺。不过,他也有不聪明的地方。他在少林寺所传的佛法,叫“三藏心禅”。按照“三藏心禅”,修禅者既要诵读佛教的经、律、论这“三藏”,同时还得潜心坐禅。这厚厚的、民众根本读不懂的“三藏”经典,把进入佛门的门槛抬高了。这是印度原汁原味的修行法门,没有中国化。    佛法的中国化,是印度另一位高僧菩提达摩的功劳。达摩到达少林寺是在跋陀立寺30多年后。达摩舍弃经典,一心坐禅,这样佛门的门槛就降低了。    少林寺山门西牌坊的横额是“大乘胜地”,说的正是达摩所倡导的大乘禅法(跋陀所传的是小乘禅法,小乘、大乘是佛学中的两个派别)的功德。    两位印度和尚一前一后来到嵩山,他们一个播下了种子,一个浇灌了禾苗,然后就去了。与他们同时代在少林寺的,还有两位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印度人的做派和他们的历史一样奇特。佛教兴于印度,但到了8世纪中叶,佛教在印度渐趋式微。此时佛教在中国却很盛行,全部佛经十之八九已译成汉文。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武力东进,破坏了大批佛教寺院,教徒们纷纷逃往域外。当时印度本土佛教完全绝迹,空留遗迹供人凭吊。    18世纪以后,佛教文化又从中国等国倒流回印度本土。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发源地,但今天印度的佛教徒非常少。    P2-5

前言

《大河报》的文化大餐    孙荪    我无法掩饰看到这一部文稿时的惊喜。    去年11月底由大河报总编辑马国强召集的关于《厚重河南》的专题栏目策划座谈会,在记忆中仍如昨日;仅仅半年,已经有50余篇系列“厚重”文章和大批图片“连篇累牍”鱼贯而出,读者在应接不暇中感受到它像异峰突起的群山出现在《大河报》上;现在这些文章又被辑成两卷大书,一道道文化大菜组成丰富的文化盛宴,送给读者。    以这样的速度,规模,效果,来做这样一件有重大意义和特殊价值却有十分难度的事情,不能不令人击赏。这的确是做了一件大事。无论对一张报纸来说,还是对文化事业来说,乃至对精神文明建设来说。    大河报人看出了这块资源所具有的超常的含金量。不可否认,存在着有两个有些矛盾的方面。一方面,河南历史悠久,向称中国之缩影,文化积累深厚,为华夏文明之根源,识者有知中原者知“天下”,不到中原不算到中国的说法;这几乎是一个不争的共识。因此,尽可正面做许许多多大文章。    同时也有另一不争的事实:历史的辉煌并没有为我们留下一部完整无损的大书。今人面对的,大多是经历长期风雨剥蚀的名胜古迹和深埋于地下的文化遗存。    宋代大历史学家司马光有诗句说:“欲知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其实何止是洛阳,完全可以说是整个河南;司马光说的是11世纪以前的历史,其实,司马光以后至今的八九个世纪,更其如此。    河南作为华夏文明发生发展成熟的中心区域,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累遭战火焚毁,又加洪水无数次淹没,建了毁,毁了建,屡兴屡废,不仅有兴盛的辉煌,也有衰败的惨相。繁华的安阳早成殷墟,巍峨的洛阳只留下若干象征,开封的辉煌只能在《东京梦华录》里寻找;无数发生在这里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文化现象,往往没有可供观瞻的景观,只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遗迹或者改建重修的仿古建筑。今人只能在仅存的文字材料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无穷想像,才能在心灵上或者文字上恢复和重现。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来说,这几乎是很难做到的了。    《厚重河南》做的既有好做的文章,更有难做的文章。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无比丰富的财富,不论在地上或地下沉睡或深藏的文化资源,由难以为人所知,转化为引入入胜的文化产品以广为人知,让它们释放出自身的巨大能量。先是需要选材上的慧眼慧心。这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发现。首先是读。对长期在眼皮底下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甚至不起眼,不经意,看似平常的东西,换一副陌生的文化的历史的眼光重新去看,去读,去发现。在社会人文和自然的时空交会、交错、交叉的地方,选取最能为历史代言的“点”,最富文化含量的点睛之笔,对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载体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闪现当代人的眼光和理念。    从解读郑州开始。对郑州这个有3500多年城市史,堪称中国城市鼻祖的古代商城,找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城市的“轮回”,从各方面多角度展现数千年主要是近百年郑州的商业发展历程,揭示其所体现的文化性格。进而,把视界放到全省。    在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轩辕故里,沿着有无边无际沧桑感的商城古城墙、郑韩古城墙、楚汉争夺焦点古城古荥、因张骞封侯诸葛亮纵火而声名远播的博望古城、全国屈指可数却并不广为人知的水城八卦城古城归德;从中国佛教的发祥地洛阳白马寺,到今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从造酒的杜康,由名厨到名相的伊尹、老子、庄子、墨子、许慎的故里与精神,到对近代历史有重要影响的袁世凯的生前身后;从春秋时代晋国大音乐家师旷在此抚琴并创作古曲《阳春》《白雪》,历代文人大师会聚的禹王台,2200年前的楚河汉界鸿沟,1800年前完成汉魏两个王朝和平更迭开始三足鼎立旷世奇局的受禅台,历史经常在这里拐弯的三处函谷关,终结唐末以来200年动荡历史新局面开始的地方陈桥驿;一出影响千年的忠义大戏发生处灞陵桥,长期作为中国理学中心的百泉湖畔,黄河流域最大的龙王庙嘉应观,鸡鸣三省的交界地荆紫关,繁华极度与繁华难再的名镇朱仙镇;作为中国之代称的瓷,“国之瑰宝”钧瓷神奇在何处?“青瓷之首”的汝瓷湮灭在哪里?“官瓷”窑址有还是无?一场浩劫让一个曾经的小渡口和寻常村落一夜成名,黄河的伤口、中华民族的伤口花园口;等等,等等。这是我从自己的阅读印象中信手拈来的例子。可以说,以纷至沓来的历史画面,虽然只是部分地展现河南历史_文化,但其丰富感和沧桑感,已经使人具体感受到河南的厚重,厚重的河南,不仅是报纸,包括其他文化形式,像这样广度和深度的表达似还未曾见过。    《厚重河南》在文体上所做的创造性努力,不可轻看。    这些文章是为报纸的读者做的,当然,它不拒绝专家学者的阅读,但主要是为大众读者做的。首先必须让大众读者喜欢读,好读,越读越有兴趣;进而达到老百姓和专家学者等不同层次读者都能在精神上产生认同感。有同志说得好,历史文化厚重,写作上不能厚重。写得机智轻松,引人入胜,既让内行看出门道,又让外行看到热闹,乃文章的生命所系。    实际上,这是一种“起死回生”的工作。把物态化的历史遗迹,抽象化的文字资料,民俗化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化的人的心灵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死的历史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气吹拂和灌注下重新获得生命的过程。    我很欣赏出没在这些文章中的两种生机勃勃的精灵。一个是细节。做大文章而从小处入手,善于选择历史细节,进行放大,展开,直至成为飞龙之晴,以小见大。另一个是个性化。不是炒作历史教科书和文化讲义,也不只是用现代的观念把历史文化客观解读出来,而是把历史变迁与个人心灵感应相结合,把个人化的感觉和思考融入历史,给历史注入灵气,从悠久的历史中感受到甚至提升出现代的东西。    这样做,囿于作者的条件,随机抽调的记者不大可能是各方面的专家,文覃中可能会出现学术上的硬伤或者看法上的失当,但这类有个性的解读式文章,因为有个人视角下如画如图的“读”,能见人所能见,更能见人所未见,又时有出入意料之“解”甚或让人拍案惊奇之“论”,往往特具生命活力。    由《厚重河南》这件事使我想到,一个地区获得发展的原因很多,决定性的因素是人,特别是需要做大事的人,把事情做得精细的人。这样,有好的资源才能得到很好利用;资源匮乏也能想出办法。在经济上是如此,在文化上是如此,在各种事业上都是如此。    《大河报》决定做这样的专题,不是随机性的小打小闹,而是当做大事来做的。事情开始的时候,人们会问:这样的文章是报纸要做的吗?《大河报》有这样的学者型记者吗?有这样的大手笔吗?回答是做。不仅去做,还要做大、做新、做深、做细。事情做了,做成了,各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天下的报纸多如牛毛,难道都要一个模式吗?《大河报》创办伊始,原名《大河文化报》,后来改了名字,去掉了文化二字,但仍处处透着文化气息,只是总有一种未能尽兴的感觉。这可能就是少了一点自觉的创造性的文化气象。这个专题的成功举办是提升《大河报》文化品位的一个创造性尝试。读者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报纸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载体。对河南深入解读了,在树立河南厚重的文化形象的同时,《大河报》提高了自己的眼界,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培养了可以做大文章的记者,报纸也获得了更鲜明的个性特色,当然也获得了更广泛的读者。    我相信,品尝《大河报》送给的文化大餐,各式各样的读者能够更深地走进为创造华夏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河南历史,更能够感受到当代以创新为追求的中原气象,《大河报》在这方面乃至所有方面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我作为《大河报》的读者,不由得要向《大河报》的朋友们说一声“谢谢!”    2003年7月于河南省文学院

书籍目录

序1 《大河报》的文化大餐序2 历史怎样成为新闻禅的少林  武的少林四千年前的两位祖先比干:亘古第一忠臣探访文王演易处千秋一梦周公庙中国的金字塔群汉墓累累芒砀山探访刘秀墓叩访关林  拜谒武圣追辨妖魔化司马懿五颜六色狄仁杰追寻诗圣杜甫的身影文豪归宿三苏坟凤凰山下“石头城”魂兮归来梁祝曲

编辑推荐

《厚重河南(第3辑)》由大河图书编辑室编:一部涉及新闻、历史、文学的跨文体新闻之作,新闻从业者、爱好者不可不读。    一部用新闻的眼光打捞河南远逝的历史之作,历史研究工作者、爱好者不可不读。    一部从新闻文化的层面观照河南的经典之作,身居河南、热爱河南者不可不读。

作者简介

《厚重河南(第3辑)》由大河图书编辑室编,本书做的既有好做的文章,更有难做的文章。把历史留给我们的这笔无比丰富的财富,不论在地上或地下沉睡或深藏的文化资源,由难以为人所知,转化为引入入胜的文化产品以广为人知,让它们释放出自身的巨大能量。先是需要选材上的慧眼慧心。这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发现。首先是读。对长期在眼皮底下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甚至不起眼,不经意,看似平常的东西,换一副陌生的文化的历史的眼光重新去看,去读,去发现。在社会人文和自然的时空交会、交错、交叉的地方,选取最能为历史代言的“点”,最富文化含量的点睛之笔,对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寻找贯通古今的线索,呈现历史当时的场景,展示这些载体身上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闪现当代人的眼光和理念。
《厚重河南(第3辑)》适合大众阅读。

图书封面


 厚重河南(第3辑)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想起杜甫一生的颠簸流离、穷困潦倒,身后万古传名,不明这个流着贵族血统的高贵灵魂,终究一世是浪漫还是无奈?
  •     导游词扩展树书目。关林龙门白马。
  •     读完16辑,一个让我全面认清了河南文化历史的系列。其中头4本最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