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1
ISBN:9787532122554
作者:陈伯海 编
页数:2192页

章节摘录

  在结婚庆典活动中,最为明显地体现了近代上海人的那种追求自由、崇尚开放、文明的特点。青年男女商定结婚日子以后,或以第宅客厅为礼堂,或借公共会所、旅馆为礼堂,请一些当地较有声望或辈分较高的人做证婚人,请学校教师或一些亲友来担任纠仪赞礼。婚礼开始后,现有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然后新婚夫妇行鞠躬礼,亲朋好友则在旁致词祝贺。这是大厅中奏起歌颂婚姻美满的音乐,还有一班少男少女在一边唱着祝贺新婚快乐的歌曲。很显然,这种轻松、自由、具有西方情调的文明婚姻礼仪形式,与中国封建社会中那种受着严格的血缘宗亲制度约束的婚姻礼仪形式是很不相同的,它们实质上是反应了传统婚姻和文明婚姻之间十分图同的婚姻性质。与中国分拣社会相适应的传统婚姻行为,是家族宗法制度的产物,它所施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荣家族,因此伴随着这种婚姻行为而发展起来的礼仪形式叶显得特别地繁缛。而在上海首先风行起来的文明婚姻,反映的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行者们所竭力推崇的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它体现了人的个性意识的各种礼仪形式,叶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反传统色彩,充满了轻松、自由、欢乐的情调。近代的上海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民主主义思想较早得到推广的地区,因此这种就有较为鲜明的民主、自由色彩的婚姻礼俗首先在上海出现便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    书摘1  二、娱乐性建筑与其他公共建筑  随着近代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日渐庞大的市民阶层取代了传统的城镇居民。租界的开发,又使上海增添了许多具有外国特点的文化娱乐形式,各类新型的文化娱乐建筑应运而生。中西文化的杂处、碰撞、交流形成了近代上海繁杂多样的都市文化形态。既传播西方文化,也显现出都市文化的标新与灵活。所谓的“海派文化”实际上就是体现出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咸丰十二年(1862年),外国殖民者的跑马总会在今日的人民公园、人民广场范围里,用低价强购农田,建立起新的跑马厅,这是租界开辟后,外商在沪设立的最大的跑马娱乐场所。占地430亩。许多外商利用赛马这种娱乐体育活动进行赌博,通过发行跑马彩票吸吮市民的财富。仅从1920年至1939年,出售的跑马票的总收人达一亿五千余万元。许多市民为博头彩马票而倾家荡产,流落街头。而不少外国冒险家却靠此大发横财,从一个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赛马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娱乐性与体育性,成了赌博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后,跑马厅于1951年被市人民政府接管,并在次年改建为人民公园与人民广场。原来属于赛马总会的跑马厅大楼改建为上海博物馆与上海图书馆,附属建筑改建为体育宫。其中跑马厅大楼以其精美的设计,有特色的外形,被评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列为保护对象。与跑马厅相似,位于陕西南  路上的跑狗场,在建国后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改建成文化广场,可以进行文艺演出与大型会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提到娱乐场所,马上就想到了“大世界”。上海的市民也将“白相大世界”当成一种主要的娱乐活动。玩大世界与玩大上海成为等同的娱乐观念。大世界游乐场的建筑也属于近代上海的代表性建筑。它始建于1917年7月,坐落在繁华的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与西藏路口,是中国近代最早开设的综合娱乐场所。创办人黄楚九。大世界是一座中西风格结合的塔楼式建筑,楼高5层,笔直高耸的塔形屋顶突出而醒目,是大世界的标志。昔日建筑物外观一直保留至今。内设书场、剧场、杂耍场、电影院、商场、餐馆等,体现了独特的综合性,游人可终日在内娱乐消闲。后来更吸引各地民间艺人纷纷前来献艺,大世界可谓盛极一时。这种综合性娱乐场所,带有浓厚的市民性,反映出一种俗文化的特点。这种俗文化也是海派文化的一个种类。黄楚九死后,大世界被大亨黄金荣所接收,不久即成为一些地痞流氓云集的地方,一时乌烟瘴气。以后大世界历经沧桑:抗战时期成了难民收容所;解放后的1954年重新开放,改称人民游乐场;1958年恢复大世界旧名;1966年“文革”时又被封存,改作外贸仓库;1974年又改作青年宫;直到80年代末才定名为“大世界游乐中心”。经过装饰、改造的大世界兼有传统与现代的娱乐项目,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化活动场所。  坐落在南京西路、黄河路口的大光明电影院,是沪上家喻户晓的电影院。1928年由潮州商人高永清吸收部分外资建立。当时称大光明影戏院,上下2层共有1400余个座位。1931年由香港的英籍华人卢学典经营的联合电影公司投资、德国建筑师乌达克设计重建。外观主体采用玻璃结构,院内拥有冷暖气设备,座位增至1961个,观众休息厅有3处,还有3处喷水池。1933年6月14日重建落成,改名为大光明大戏院。解放后的1953年改今名,并于次年改建成沪上第一座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院。1985年后又经重新装修,改建成宽银幕四声道立体声特级电影院。设有1913个座位。除放电影外,还兼有咖啡厅、酒吧、快餐厅以及多功能娱乐厅。整个影院的设计风格采用了美国近代商业建筑的手法,在音响效果、灯光设备、空调系统等方面当属国际先进水平,是上海最优质的电影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市民把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当成一种高档次的文化享受。大光明电影院也就成了上海的文化形象。  开风气之先,也体现在传统舞台、剧院的改良上。20世纪初兴建了一大批舞台,如新舞台、天蟾舞台等,都改传统京剧的方形舞台为半圆形,改观众的方桌座椅为编号连排,改舞台虚拟背景为真实逼真,或舞台转动,或灯光变换,或池涌泉喷,或风云雷电,传统戏曲的舞台形式在改良中成为大众娱乐的新形式。与新型的电影院一样,日渐普及流行。  上海门户开放后,外国的思想文化观念大量涌入。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的传人使得教堂大量出现。这些西式建筑体现了西方的宗教观念与信仰。在市区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徐家汇天主教堂、西藏中路上的基督沐恩堂、襄阳路上的东正教堂等。这些建筑风格呈多样性,与中国的佛教寺庙大异其趣。  位于徐汇区漕溪北路上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教堂。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建筑又叫高直建筑,流行于12至15世纪的欧洲。徐汇天主教堂左右两边各有一座高耸雄伟的尖塔钟楼,楼均高达50米。塔顶基座的四角另外又造了一些小尖塔,显现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进到教堂里面,抬头向上观望,只见堂内狭长而高直的空间比例差别非常之大,天花板上的拱顶一个个彼此相交,线条乍看繁杂,其实却有一种内在的韵律与张力,这种视觉效果的本意是要营造一种向上升华的氛围,以寓意至高无上的“天堂国度”。大堂的进深有70米,并有19座祭台,可容纳2500人。  玉佛寺是上海近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1918年建设,1928年竣工。寺庙的殿宇为仿宋代样式,中轴线上贯穿了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等殿阁群落。中轴线东西两侧建有卧佛堂、禅堂等堂室。其结构精美、雄浑壮丽。玉佛楼内供奉的玉佛坐像高为1.9米,用整块白玉雕成,色泽晶丽、神态庄重。卧佛堂内供奉着玉雕释迦涅架像,其身长96厘米,形象自然,姿态生动。这2尊玉佛是清代光绪初年,普陀山僧人慧根从缅甸迎回的5座玉佛中的2座。玉佛寺的建筑是优秀的传统建筑,在近代上海的出现,尤为难能可贵。它以传统的形式美感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人士前来观光、朝拜。  上海的新式学校,在20世纪前主要由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开办。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后,华人学校数量激增,成为近代上海新式教育的主角。其中著名的学校有徐汇公学、格致公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南洋公学、复旦大学等。教会学校强调西文重于中文,注重传授近代西方科学知识,采用新的实验教学法,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华人学校皆为仿效,蔚然成风,在全社会与全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新型学校的校舍设计,大都是西洋近代风格,体现出西式教育的特点,如震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舍。少量的学校在校舍建设上也融人了一些中国特点的装修。  1931年建造,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办公楼(今上海体育学院),位于江湾恒仁路。在设计手法上采用了古建筑中的宫殿大屋顶来体现中国传统,而在墙体结构、平面布置、砖石承重方面则完全是西式建筑的形态。设计者虽然想将中西建筑艺术之优点综合起来应用于现代设计中,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谐调的地方,如通风、采光上的不合理等。然而,它仍然不失为中国建筑师探索民族形式“古为今用”的一次尝试。当时在全国建起了一批带有复古倾向的公共建筑,如北京图书馆、南京国民党中央研究院等。而在西方建筑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大上海建造外观为民族形式的大型公共建筑,称得上是一种勇敢的行动。当然,由于战争等原因,大上海新的市中心最终半途而废,这些建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设想如果历史稍稍作些改动,这一中心按规划得以完成,则肯定将成为上海近代的一个新的建筑重心和新景观。  三、住宅建筑  近代上海的住宅是伴随着租界的开拓而发展起来的。存在着鲜明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华丽的高楼大厦与花园洋房组成的环境幽雅的高级住宅区,另一方面则是密集的里弄与破烂的贫民窟棚户区。在租界开发的过程中,住宅区的布局沿着上海主要商业街道的两侧顺次向西拓展,越往西住宅质量越高,环境也越好。在跑马厅以东的早期住宅,大多都是建筑质量不高的旧式里弄,而在西区的复兴路、武康路、衡山路、华山路、岳阳路、愚园路、虹桥路等地都是兴建高级住宅的区域。  ……

前言

  引言  上海文化的研究意义  区域文化研究的兴起,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的独特景观。不多几年间,有关齐鲁、中原、三晋、燕赵、荆楚、吴越、巴蜀、关中以至岭峤、闽台、东北、海南各地区的文化资源都得到人们垂顾,开展了活跃的探讨,出版了大量著述,氛围之炽烈前所罕见。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与改革、开放形势下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分不开,于此足以肯定其强劲而持久的生命力,亦可说明此中经常杂有的某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在这股热潮中间,不时会听到“振兴海派文化”、“重塑上海文化形象,,的热切呼声,这也应该是上海经济腾飞的产物,尤其在浦东开发和确立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经济地位之后,上海文化研究热更形升级,从“怀旧”到“追新”有着全方位的展开,实在是很可喜的现象。不过要看到,上海文化研究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开发上海,也不仅仅在于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样板,因为上海不单纯是上海人的上海,它更是全中国的上海,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整个亚洲和世界的上海。离开了这一宏大的背景,就不可能深入上海文化的底蕴。  1953年,一位名叫罗兹-墨菲的美国人发表了他研究上海的专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就在这个城市,中国第一次接受和吸取了19世纪欧洲的治外法权、炮舰外交、外国租界和侵略精神的经验教训。就在这个城市,胜于任何其他地方,理性的、重视法规的、科学的、工业发达的、效率高的、扩张主义的西方和因袭传统的、全凭直觉的、人文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效率低的、闭关自守的中国——两种文明走到一起来了。两者接触的结果和中国的反响,首先在上海出现,现代中国就在这里诞生。”①他的结论是:“上海提供了用以说明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物的锁钥。”②而他这本著作也就题名为《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  罗兹·墨菲的观点颇有启发性。大家知道,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正处在历史大转变的关头。转变的实质,是由一个建基于古老农业文明之上的传统社会,逐步朝向以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过渡,这一过程迄今尚在继续之中。而上海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排头兵,说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前进运动的方向,开启了中国的现代文明,应该是不为过的。从另一方面看,历史的变革本来就包含各种矛盾与震荡,加以中国之走向现代化并非纯然自发,很大程度上带有应付外来挑战的成分,酝酿不足,匆忙上阵,形势峻迫,步履蹒跚,更增添了变革的艰巨性。时至今日,虽说已取得重大进展,也暴露出众多的问题和弱点。这些成就与局限、经验与教训、矛盾与困惑、障碍与突破,不能不集中反映到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性都会上海身上,致使上海的演变成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上海文化作为上海人特有的精神生活的表征,以其丰富多彩的姿容,展现着这一新兴都市生态环境里人们复杂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方式,便也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中国在东西方世界碰撞与交汇下走向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轨迹,预示着它的文明发展的前景。这或许是我们必须超越区域文化的眼界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给予上海文化研究以更深一层关注的缘由。  ……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篇 城市 建筑 园林第二篇 饮食 服饰 器用第三篇 语言第四篇 礼仪 习俗第五篇 新闻第六章 出版第七篇 广播 电视第八篇 图书 博物第九篇 教育第十篇 学术第十一篇 宗教第十二篇 文学第十三篇 美术 书法第十四篇 音乐第十五篇 舞蹈第十六篇 戏剧第十七篇 电影第十八篇 城乡社区文化第十九篇 企业文化 商业文化第二十篇 文化产业 文化市场后记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人曾说:“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提供了用以说明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物的锁匙。”本书分上下卷,带你领略大上海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风俗习惯,探索上海文化的发展足迹。

作者简介

本书展现着新兴都市生态环境里人们复杂的心理感受与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中国在东西方世界碰撞与交汇下走向现代化变革的历史轨迹,并预示着其文明发展的前景。近年来,随着上海城市地位的日益提高,上海历史、上海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这部《上海文化通史》规模宏大,涵盖面广,资料丰富,脉络清晰,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开创性和较高学术质量的上海文化百科全书。

图书封面


 上海文化通史(上下卷)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文化通史一书缺少下卷:申请更换或退还极其麻烦和烦琐!不很满意!希望改进如何更换途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