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街头弄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上海街头弄口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32619627
作者:仲富兰
页数:199页

章节摘录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上海也开始了前所未有  的近代化过程,在饮食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化方面发生了传统与近代化之间的  对抗与冲突,为饮食文化和传统食俗的普遍性变化提供了客观基础。而餐饮  和食品市场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上海饮食文化大踏步向前跨越的历史。  饮食市场化和社会化,这两个因素胶着状态的发展,竞争成为难以避免  的现象,从而又表现为一系列新事物的出现:一是“菜场”的出现;二是适  应下层民众需要的“大菜饭摊”的出现;三是类似于后世大食堂的“包饭作  ”的出现。这三个新生事物,最为充分地表现了饮食市场化与社会化的种种  特点。  在餐饮和食品业高度社会化的今天,超市的发达、购物的便捷,人们难  以想像老上海的民众,他们为每天的食品消费,走过了多么艰辛的历史过程  。在近代上海开埠以前,上海县只是江南的一个中等县,上海县城也只是一  个直径不足三华里的小县城,与江南的其他县城一样,民众蔬菜、副食品的  需求与供应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就是乡间种菜的菜农,担挑肩扛,到  县城里叫卖:时间一长,又有了专门从事销售蔬菜、副食品的菜贩,他们从  菜农手里买来蔬菜、副食品,尔后沿街叫卖,以走街串巷的方式,把蔬菜、  副食品送到居民区。第二,在老城厢四周零零散散地分布着一些集市街,菜  农或专事贩卖的小贩在那里设一些摊位,传统社会的行商坐贾,早先在蔬菜  和副食品销售中,已成雏形。有些摊位还形成一定的分工,比如,这条街是  专门卖蔬菜的,那条街是专门卖豆制品的,还有专门卖副食品、南北货、河  鲜、海鲜的,天长日久,民众到哪条街市买什么东西,都已经形成相对固定  的习惯,大家心知肚明。时至今日,在黄浦区老城厢还保存了一些路名,例  如“咸瓜弄”、“豆市街”、“火腿弄”、“面筋弄”之类,应该是菜农与  副食品小贩设立摊位并形成格局现象的一种昔日孑遗。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经成为远东繁华的大都市,这种走街串巷叫  卖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当时著名的歌星和影星、有“金嗓子”美称的周璇  曾经演唱过《讨厌的早晨》,其歌词云:“粪车是我们的报晓鸡,天天早晨  随着它起,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哭声震天是二房东的小弟弟,双脚乱  跳是三层楼的小东西……”歌词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三十年代上海里弄居民的  生活场景,但是,“前门叫卖菜,后门叫卖米”,也只是说对了一半,那个  时候还有很多的上海人是到菜农和小贩的固定摊位去购买的。这个相对固定  的“摊贩”的集合处,就是菜场的雏形。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中国近代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在上海县城以北  出现了租界。最初,租界规定为洋人居住和贸易区,华人是不允许居住在租  界的,因而租界实际居住人口很少。有资料统计,在1853年(清成丰三年)小  刀会起义前,上海租界内洋人总数仅三百余人,加上为洋行服务的工作人员  也不过几千人,所以租界不设菜市,租界内洋人所需的蔬菜、副食品主要通  过到老城厢采购而获得。1853年小刀会起义时,大批人群因躲避战祸而涌入  租界避难;1860年至1862年(清同治元年)的太平军东进期间,也迫使数以万  计的苏南浙北难民进入上海租界避难,致使租界的人口激增。虽然战乱过后  ,原先的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不少山南海北的难民返回了原先的居住  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就在租界里住了下来(有资料说,当时至少十五  万人在上海租界定居下来)。租界原是为避免“华洋杂居”而设立的,而此  后,租界又成了五方合居、华洋杂处之地。

内容概要

仲富兰,上海人,民俗文化学专家。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长期在上海新闻媒体工作,曾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副主笔。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闻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传播学研究集刊》副主

书籍目录

自序衣食风尚 老上海裁缝手艺和绒线生活 话说中山装 赶时髦与海上时装勃兴 菜场、饭摊和“包饭作” 犹忆孩提食粥时 海派菜肴“吃得开”弄堂风景 弄堂口的剃头店 石库门话旧 弄堂:热闹的公共空间 “滚地龙”与棚户区的形成 弄堂游戏杂忆 捉蟋蟀·买蟋蟀·斗蟋蟀 花鸟虫鱼与赏花传统马路风气 黄包车小史 “小热昏”卖梨膏糖 街头市场众生相 趋时善变的行话市语 荐头店的前世今生 老上海的商招与月份牌广告都市风尘 都市消暑方式种种 洋人宠犬“白相人” 老上海的娼妓 上海滩赌博风气谈往 迷信陋俗与数字禁忌后记

编辑推荐

  《上海街头弄口》给我、你、他上了一堂深动的历史课。讲述了上海近代历史的一段段故事。它离我们每个人是那么的亲近,又是那么的遥远。它既激发我们这一代回忆那逝去的悠悠岁月,又引发我们憧憬那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

具有独特活韵味的上海马街头弄口,充满着旖旎万分的海派风情,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段难忘时光,演绎着一个个悲喜股市。
  街头弄口折射出的五光十色,培育着上海人的视觉和感觉,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街头弄口承载着上海人的怀旧情感,那些已经消逝了的景象依然鲜明,时常地闪烁在他们深深的记忆里。
  《上海街头弄口》由二十四篇文章组成,分为“衣食风尚”,“弄堂风景”,“马路风气”,“都市风尘”四辑。作者从那些烙下岁月印痕的马路上,弄堂里,寻找出不少令人回味的话题:《老上海裁缝手艺和绒线生活》,《忧忆孩提食粥时》,《弄唐游戏杂忆》,《捉蟋蟀•买蟋蟀•斗蟋蟀》,《“小热昏”卖梨膏糖》,《荐头店的前世今生》,《都市消暑方式种种》,《上海滩赌博风气谈往》……一幅幅老上海草根社会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跃然纸上。

图书封面


 上海街头弄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政治式的结尾真不喜欢,乏善可陈的废话也有一部分,大概学院派的写书总有这样的特点。除去这些,干货还是有看看的价值。和大家分享一下饭摊的这段。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有些简单,有些地方没有展开去些,收得太多
  •     不错的民俗介绍,但每个章节末尾的政治应景段子就相当的没劲。
  •     参考资料5。
  •     大部分的内容都是我已经知道的。但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历史建构,比如,民国时代的上海妓女会用国旗、军旗之类的图案做衣服;比如上海豆市街、咸瓜弄、火腿弄、面筋弄的来历;小绍兴鸡粥的来历等等。
  •     再去上海之前看完了 可惜没时间去走走书中所提到的老地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