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黄河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沧海桑田黄河口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807346678
页数:317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黄龙化河的传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在这条大河的怀抱中繁衍生息,以河为利,与水搏斗,与大河一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人们把黄河称做母亲河,比喻为黄龙,把中华民族叫做龙的传人。关于黄河的起源,有许多的神话传说,都和黄龙有关,和大禹治水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黄河已经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下一片浑浊,地上雾气蒙蒙,到处野草丛生,那时还没有黄河。后来人们懂得了钻木取火,学会了种植五谷杂粮,大地上才有了生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东海龙王听说人们日子过得很舒服,心中嫉妒,就施展淫威,一连三年不行云播雨,使大地大旱,五谷颗粒不收,许多人被旱魔夺去生命。这时天上有条黄龙,千年修炼成正果,身躯可长可短,长达万里,短若毛虫;既柔且刚,柔时弯曲绵软,刚时挺如铁棒。它黄角、黄鳞、黄爪、黄尾,或在天空飞行,或在地上跑动,闪出一道黄色光芒。黄龙禀性侠义,喜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天,黄龙在九霄之上,腾云驾雾,一览地上胜景。他见中原大地赤地千里,人们怨声载道,恨骂苍天不降甘霖,残害百姓,气愤不过,径直到东海龙宫责问龙王。东海龙王不但不理会,还嘲弄黄龙:“有本事自己去降雨,让老百姓给你烧香磕头。”黄龙气红了眼,“呼”地跃出东海,来到中原大地上空,使出浑身解数,行云降雨,暴雨倾盆而落。黄龙降雨,惹怒了东海龙王。他立刻上天,奏报黄龙多管闲事,越权行雨。玉皇大帝以黄龙违抗天命,要把黄龙贬人民间当牛做马。幸亏太上老君出面讲情,说黄龙降雨是替天行道,一番好意,玉皇大帝才答应只收去黄龙头上的黄风珠,使黄龙失去了腾云驾雾的本领,用铁索捆绑,押在瑶池内不准乱动。玉皇大帝捉拿了黄龙,黄龙招来的大雨没人管理,地上洪水滔天,人民再一次遭了灾,怨声直达天庭。东海龙王幸灾乐祸,把罪过都推到黄龙身上。黄龙不服,趁看守他的天兵熟睡的时候撑断了铁索,爬出瑶池,一头扑下来,落在了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崇山峻岭之中。黄龙不忿东海龙王诬告,决心奔向东海,找东海龙王报仇雪恨。这时多次帮助过他的太上老君又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愿意帮助他到东海找龙王,但要黄龙在到东海的路上顺便帮助地上的人群开一条大河宣泄洪水。在太上老君的帮助下,黄龙在山脚下休息了几天,便顽强地向东方前进。一路上,他一边与玉皇大帝派来捉拿他的天兵天将血战,一边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机动灵活,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见山就拐,遇阵就绕,迂回前进,绕过了积石山,从岷山脚下来个大转弯,向北跑去。后来这里就被叫做黄河第一曲。黄龙跑过岷山北边的大草原,又向东钻人深山中,穿过龙羊峡、公伯峡、刘家峡,被玉皇大帝派下的天神布下皋兰山挡住。他不敢恋战,变成一条小蛇,转身向北拱进贺兰山,沿着贺兰山匆匆而行。为躲避天神阻拦,他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憋足了劲儿向前闯。他忘了疲劳,忘了吃喝,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黄龙向北跑了数百里,阴山挡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这样会离东海愈来愈远。再说,他虽鼓着气没日没夜地奔跑,可气力渐渐不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尽快赶到东海,在阴山脚下,他又转了个弯,向东奔去。黄龙刚走不远,太上老君又降落在他的面前。太上老君问黄龙:“你气力如何?”“头重尾轻,筋疲力尽。”“向东是一溜大山,即使没有天神阻挡,也叫你够呛,不如就从此拐弯向南,那里全是黄土,行走、拱河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时可把黄土冲卷进水里,带到东海,淤平龙宫,闷死龙王,为民除害。”黄龙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在阴山东头拐弯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尽平生力气,卷走黄土,要一举填平东海,报仇雪恨。黄龙闯过龙门天险,到了潼关。向南是中条山,无路可走,黄龙又调头向东。东边是中原大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峦峰谷。奉命捉拿黄龙的天神暗自惊慌,黄龙一旦到了平原,临近东海,便再无拦阻捉拿的时机了。因此,天神便布下三门大阵,请来数百名天兵天将,将黄龙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黄龙知道,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拼杀。尽管一路劳累,早已气喘吁吁,但他还是振作精神,力战群敌。怎奈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众天兵天将摇旗呐喊,里外呼应,慢慢缩小包围圈,眼看就可擒住黄龙了。黄龙在重围中岌岌可危,心中无限惆怅,无限遗恨,看来一切努力都将会前功尽弃,去东海无望。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中原洪水不是黄龙的过错。又听说黄龙要去东海找龙王报仇,历尽千难万险想造一条大河,为民造福,都十分同情和支持他。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成群结队去请求大禹设法救援黄龙。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力开三门,给黄龙打开一条向东的出路。黄龙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鼓足劲儿,不顾浑身是伤,冲过三门,跳出重围。当黄龙历尽艰辛来到海边时,已奄奄一息。黄龙无力再去和东海龙王拼搏斗胜,只想遵照太上老君指点,舍生取义,为民造河。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施展法术,将自己的身体无限地伸长、伸长……黄龙的头伏在东海边,身子沿着他西来东海走过的路向后延伸,弯弯曲曲,绵绵软软,高高低低,从头看不到尾,顷刻已是近万里。此时,只听黄龙惊天动地一声吼,他的身躯化为大河,河水滔滔,奔腾不息,直泻东海。人们都说这条河是黄龙变的,就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玉皇大帝把没拦住黄龙的天神统统贬下凡,让他们长年累月住在原来布阵设防的地方。天神们眼睁睁地看着黄河水向东流淌。这样,就传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神仙”的说法。据说,黄龙化成黄河后,并没有完全死去。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喘口气,想翻翻身,动弹动弹,只是身躯太长动不得,使他怒不可遏。黄龙一发怒,黄河不是发水就是决口,给人们带来无限灾难。尽管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华民族仍然念念不忘黄龙的情谊,照旧称黄河为母亲,说自己是黄河孕育的儿女。神话是一个民族远古的历史记忆。黄龙化河等传说虽然是神话,但却与自然发展的历史惊人地相似。据现代地理学考证,黄河是一条非常年轻的河流,它的发育、生成时间与中华民族的孕育基本同步。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人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而这一段时间,也是现代人类活动在黄河流域的肇始。据考古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距今10000-7000年的旧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前言

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文明发祥于河流两岸,河流哺育了人类古老的文明。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例,古埃及被历史学家称为“尼罗河的赠礼”;巴比伦文明产生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印度文明又称为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黄河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黄河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与象征。黄河在山东流经9个市25个县(市、区),全长628公里。有800多公里黄河堤防,保护着沿岸城乡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63座引黄涵闸,年均引黄河水近70亿立方米,保障着11个市68个县(市、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实践告诉我们,不仅黄河水已经成为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与山东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而且,以黄河水为载体的黄河文化也已经成为重要的资源,与山东的生态文明建设、旅游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关系密切。可以说,黄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富裕繁荣,哪里的文明程度就得到提升。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山东段的文化资源同样是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具有厚重的底蕴和牢固的根基。以1855年铜瓦厢改道所形成的现行河道而言,就有着厚重的传统历史文化积淀。特别是1946年人民治理黄河以来,黄河两岸又积累了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取得了黄河伏秋大汛60余年岁岁安澜的辉煌业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首次出京,就来到山东黄河视察,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山东黄河。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温家宝都曾先后到山东黄河视察。现在,黄河山东段已经立起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纪念碑、高村黄河抢险纪念碑、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修复了黄花寺合龙碑,建成了东明黄河历史文化苑、培修金堤纪念亭、泺口百里黄河风景区、艾山卡口大禹神像、马扎子险工决口“警示钟”、黄河口湿地公园等一批展示和传播黄河文化的景观;建设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黄河标准化堤防。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培养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铁军作风。在黄河下游的主要支流大汶河流域,有闻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有被誉为“南有都江堰,北有戴村坝”的戴村坝古水利工程。这些都是宝贵的黄河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黄河文化建设,提出了建立形成黄河、运河、滨海三大文化产业带的意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提出:  “建设黄河文化产业带,就是要以境内黄河为轴线,以两翼广大地区为腹地,与京津及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接,整合开发黄河沿线文化资源和民俗资源,用现代理念进行策划包装,加强沿黄文化产业区域协作,推动文化经济规模的快速发展,成为文化生产力高度聚集的带状经济区。”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激发了沿黄各级政府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文化的热情。据初步调查了解,菏泽市将黄河风情游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项目;聊城市重点发展以黄河水为可持续水源的“江北水城”生态文化游;德州市将黄河景区列入重点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和开发建设;济南市重视黄河百里风景区建设,要求“建设沿黄大跨度、大纵深、高水平的生态公园”;淄博市提出了“南山北水”总体开发战略,正在积极建设国家级黄河水利风景区;滨州市提出了“弘扬黄河文化,发展黄河产业,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大力拓展黄河文化传播工程;东营市提出建设“黄河水城”,积极发展黄河口生态旅游。这一系列设想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项目,必将进一步推进山东黄河文化建设。 作为山东黄河的主管部门,山东黄河河务局在搞好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同时,非常重视黄河文化建设,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同时,研究、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让自然的黄河与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进行黄河文化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集中智慧、鼓舞斗志;有利于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提升职工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黄河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黄河经济发展等各项基本工作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我们在2008年山东黄河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重视黄河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围绕黄河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调研,制定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黄河文化建设的意见》,并正式启动了山东黄河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首次编辑出版的山东黄河文化丛书,分为《千秋伟业》、《河之思》、《东平湖与黄河文化》、《与黄河一起走过》、《沧海桑田黄河口》5册,200余万字。 《千秋伟业》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文化。这部书收集了散见于报刊、网络中的珍贵资料,图文并茂地记录了黄河职工和沿黄干部群众建设山东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的难忘岁月,展示了黄河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的精神,传承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面对突出的迁占矛盾,面对紧张的建设工期,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广大建设者负重奋进,“愚公移沙”,历尽艰辛。他们敢啃“硬骨头”,敢打“拦路虎”,敢当“排头兵”,甘为“孺子牛”。他们以自己的事为小,以公家的事为大,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大写人生。已见雏形的黄河标准化堤防,是一座矗立在社会心目中的丰碑。它凝聚着黄河精神,展示着黄河儿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奋斗精神和一贯品格。 《河之思》向读者展示的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光义近年来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对黄河一些现象的思考,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思考,对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河流的镜鉴作用、人与河流和谐相处以及黄河文化、创新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张光义同志喜欢理论探索,常常结合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实际,从文化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黄河,在天文与人文,自然与社会,具象与抽象,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结合部位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新颖、辩证,常能给人以启迪。 《东平湖与黄河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东平湖水脉交织纵横的区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部书以水文化的视角,叙述了黄河、东平湖的历史和现状、治理运用历程、决策思想,展示了黄河工作者、人民群众治水过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结晶,描绘了区域内丰厚的文物胜迹、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遗留的文化痕迹,讲述了区域风土人情、与河湖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全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东平湖作为蓄滞洪工程治理运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与黄河一起走过》向读者展现的是山东黄河宣传文化。这部书是作者张春利30年来在治黄宣传战线辛勤耕耘的硕果。对于治黄宣传工作,他执著热爱,辛勤采写,笔耕不辍,只身钻进8米深的洞中探摸堤身隐患,乘船抵近“阎王鼻子”拍摄黄河人海照片,昼夜兼程三千里到四川抗震前线采访,除夕夜奔波在标准化堤防施工一线。他以一个见证人的视角,围绕断流话题、汛期内外、治河轶事、为水而呼、黄河流人市场、黄河人的风采等选题,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记录了黄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历史,展示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治河画卷。 《沧海桑田黄河口》以朴实、厚重的文风,向人们展示了大气磅礴的黄河口文化。其中包括波澜壮阔的河口治理文化、乡情浓郁的移民文化、壮观神奇的湿地文化,以及河口地区灿若繁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等。尤其黄河口人为确保一方平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致力稳定黄河人海流路,服务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拼搏精神;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土地的历史沧桑、百年巨变等,厚重多彩,颇具特色。 这套丛书是山东黄河干部职工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过程中理念、实践、探索、奋进的写真与再现,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向社会公众和黄河职工献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这是黄河人的一种进步,一种人文价值的升华。山东黄河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对于宣传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对于宣传山东黄河的发展与业绩,对于弘扬黄河精神,促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此,我希望广大热爱黄河的有识之士,积极研究黄河,积极研究黄河文化,投身到支持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伟大事业之中,投身到发掘、研究、传播、弘扬黄河文化的伟大事业之中。当好龙的传人,努力让自然的黄河与文化的黄河生生不息、日益繁荣,让黄河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也希望山东黄河文化丛书不断有新的作品出现,不断丰富发展,更好地记录黄河历史,研究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黄河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后记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这一新的治黄理念确立后,关于黄河伦理、黄河文化的研究步人了一个新的阶段。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涵和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推进黄河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黄河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山东黄河河务局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安排部署了编写山东黄河文化丛书的任务。黄河河口管理局有幸参与并承担了黄河口文化部分的编写工作。对于这项任务,管理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组织,设立办公室,紧锣密鼓地开始了资料搜集、采访编写工作。黄河口文化是整个山东黄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口的唯一性、独特性使她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在黄河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人海口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黄河口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对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口治理与开发以及沿黄人民、黄河职工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起到了对河口治理开发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黄河两度走千乘,塑造了黄河口古与今、河与海、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层面。《沧海桑田黄河口》分别以“厚土”、“探路”、“河魂”、“炫彩”四部分进行编写,旨在通过黄河口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稳定黄河人海流路的治理、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光大以及黄河口炫目多彩的风土人情的有机组合,展示黄河口地区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在《沧海桑田黄河口》的第一篇里,试图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如黄河三角洲的成因、移民垦荒文化、盐业文化、河海商运文化等来展示黄河口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以“悬釜之虞”拉开黄河口人民治黄的帷幕。探路篇是全书的核心,重点突出人民治黄以来对黄河入海口的治理和开发,从不同角度体现黄河水与河口地区发展的关系,体现黄河水的决定作用,用黄河水这一条线串起河口治理、地方经济发展、油田开发等事件。同时,为了体现黄河口人民在抵御凌洪、战胜洪水所呈现出的独特性与艰苦性,把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凌汛决口始末以及几次大的抗洪斗争单独作为一章来写,以此烘托“探路”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总有一批优秀人才支撑着河口治黄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一种统一的精神贯串其中,犹如大河之魂,无处不在体现着“河中有我,我中有河”的人河一体的理念。“河魂”篇试以写人物体现事件,事件中突出人物,从人物中体现精神的方式,从多角度展示黄河口治黄人以国家为己任的“天职”精神,也可以说是作为“探路”篇的延续来写的。“炫彩”篇通过诗歌、散文、传记等文学体裁,展现了黄河口具有鲜明移民特色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民间传说等。这些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无一不是与黄河共生、共存、同忧、同乐。初次承担这样重要的任务,颇感责任重大。由于水平有限,资料缺乏,大有张敞画眉之感。幸有管理局领导备加关注,大力支持,为编写铺路搭桥;省局领导多次调度,张光义主任亲临指导、阅改,始得完成初稿。《沧海桑田黄河口》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全国作协会员、黄河口著名诗人丁庆友,东营市文联副主席罗新力,以及多年来关心黄河、讴歌黄河的王增山、赵安亭等同志的热心帮助和不吝赐稿。编写中,黄河上一些老领导、老黄河给予了很大帮助,如孟庆云、王占奎、张荣安、孙鸣琴等老同志,热心提供资料,精心指导、修改有关篇目,使《沧海桑田黄河口》增色不少。在搜集有关资料中,有在互联网上下载的内容,但无法与作者联系,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文章除署名者外,其余均为崔光、蒋义奎编写。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不尽人意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和提高。

书籍目录

序第一编  厚土  第一章  黄河从这里入海    一、黄龙化河的传说    二、远古河口今何在    三、黄河在东营人海    四、黄河稳流的希望  第二章  漫漫拓荒路    一、兵祸天灾大移民    二、黄河口移民风情    三、渠展之盐富齐桓  第三章  悬釜之虞    一、悬河伊始溃口林立    二、麻湾决口令人齿寒    三、百年险工荡气回肠  第四章  悠悠千载凤凰城    一、齐郡千乘黄河口    二、儒风晋韵凤凰城    三、重信崇义津城商第二编  探路  第一章  河之间    一、引子:从一条沟的命运说开去    二、一条流路的稳定,奏响了人水和谐的欢歌    三、初探的脚步,蹒跚而又执著    四、改道清水沟,一次成功的探路    五、“三家”疏浚治河,稳定人海流路的开始    六、一期工程实施,河口治理上升为国家决策    七、相对稳定黄河人海流路,已成为河口治理思路    八、“稳路”与“稳流”,探索路漫漫  第二章  凌之痛    一、1951年,王庄    二、1955年,五庄  第三章  战洪图    一、1947:炮火下的抗洪    二、1949:1号坝43天挽狂澜    三、1958:一个孩子眼中的大洪水    四、1976:想起当年的上堤防汛    五、1982:那风,那雨,那泥脚印  第四章  黄河水    一、引子:从甘泉圣水说起    二、母亲河的馈赠    三、偌大一条河,怎么就没了水呢    四、水资源统一调度,黄河口湿地来了救命水    五、让“大地之肾”生生不息第三编  河魂  第一章  慷慨悲歌    纪鹗元秉承父训治黄河    王会英铁笔参谏两抚院    任道远为民请命闯督府    于祚棠以淤代石挽狂澜    张相农遗书留墙示儿孙    魏双荣立功奖状显精神    李龙会平凡人生献黄河  第二章  今朝风流    锁“龙尾”的人    雪域高原黄河人    恩人河务工,就在你身边    黄河三代人    有个“笑星”叫志春    三位技师坐首席  第三章  抗震救灾    英姿立震区黄河川中情    石亭江畔黄河人    只要能站得起,就要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特殊环境特殊党费    儿童节的成人礼物    黄河川江一脉连    我们从来不是孤军作战第四编  炫彩  第一章  诗词    黄流决    竹枝词(四首)    渠展怀古    过务本乡    剥树皮    黄河口赋    断流后,打驴过黄河(外三篇)    黄河岸边(三首)  第二章  散文    我家住在大孤岛    家住黄河滩    柽柳礼赞    大堤·老人·埂屋子    险工唱着悠长的歌    石头的故事    你好,毛白蜡    少年时的黄河    魂牵梦绕黄河口    黄河雪黄河冰    三分菜地    看水人的故事    咸水井,甜水渠    难以忘却的三个“好消息”  第三章  风情    八大组:黄河三角洲上的“垦区延安”    黄河口——吕剧的故乡    雹子不砸三岔蚊子不咬六合    萧神庙的传说    看年画    摸黄河鱼    张老汉巧遇鹰抓兔    黄河口奇葩“虎斗牛”    冬日听书    水煎包传奇    黄河口上“拽调侃”    说防凌道谚语  第四章  附录    整理河工意见书    利津宫家坝堵口落成记    踏勘黄河海口情形报告    黄河口水文观测研究历史回顾    黄河三角洲河事之最后记

编辑推荐

《沧海桑田黄河口》:山东黄河文化丛书。

作者简介

《沧海桑田黄河口》以朴实、厚重的文风,向人们展示了大气磅礴的黄河口文化。其中包括波澜壮阔的河口治理文化、乡情浓郁的移民文化、壮观神奇的湿地文化,以及河口地区灿若繁星的民间传说、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等。尤其黄河口人为确保一方平安,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致力稳定黄河人海流路,服务河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拼搏精神;黄河三角洲这片共和国最年轻土地的历史沧桑、百年巨变等,厚重多彩,颇具特色。

图书封面


 沧海桑田黄河口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