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新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专项训练 > 翻译新究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00108375
作者:思果
页数:234页

内容概要

思果(1918-2004),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曾任职中国银行国外部,主编该部《办事细则》。后任香港工业总会、科学管理协会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编辑。兼任香港圣神学哲学院中文教授。旋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著有散文集《艺术家肖像》、《香港之秋》、《想入非非》、《偷闲要紧》等二十余种;专论翻天覆翻译的有:《翻译研究》等三种,译有David Copperfield等二十余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一、
论翻译为重写
二、
中英文的分别
三、
亦步亦趋——照原文词序的译法
四、
天翻地覆——更动原文词序的译法
五、
切断
六、
入虎穴——三“敢”——敢删、敢加、敢改
七、
踏破铁鞋——偶然巧合要搜寻
八、
量体裁前——几句翻译的剪裁
九、
咬文嚼字
十、
中文禁忌
十一、还原
十二、十面埋伏——在……上、中下、里、前、后
十三、形容词副词的位置
十四、谬译举隅
十五、斜体字的译法
十六、译注
十七、上下四旁——杂论
第二部分
十八、被动
十九、中文语法和用法
二十、代名词
二十一、履夷防险——忌望文生义
二十二、查字典法
附录
二十三、翻译漫谈——读诺克斯论翻译
二十四、译者、译事
二十五、产仄可以不学吗?
二十六、翻译和烹调
二十七、翻译与国文教学

作者简介

《翻译新究》是翻译家思果继《翻译研究》后的又一力作,是他十年治学的心血结晶,这本书再一次告诉读者在做翻译时如何处理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心思想仍然是:译文要像中文。

图书封面


 翻译新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旧文——发现这篇以前我还没有贴过)这是则迟到的消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思果于2004年6月9日病逝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享年86岁。我近期刚好读了思果先生在国内出版的6本著作,所获甚多,对思果先生十分感念,所以想借此机会,表达对先生的哀悼。思果先生原名蔡濯堂,江苏镇江人,1918年生;自学成材,从事过各种职业,先是在大陆,后到香港,晚年移居美国。著有散文集20余种,译著20余种,论翻译的专著3种。思果先生的译著国内未见引进,散文集则已经出版3部——《偷闲要紧》,《尘网内外》,《如此人间》。前几年,他的随笔在《万象》杂志上也屡有发表。思果先生奉孟浩然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为散文的最高境界,他的散文风格用散文大家余光中的话说:“清真自如,笔锋转处,浑无痕迹。”在思果先生的散文中,他引用了别人的作文要则:“一、真实;二、重要;三、合乎道德;四、紧凑。”这也可以看作他对自己文章的要求,因此读思果先生的散文,既能享受到质朴美好的文字,又领会到作者著文、为人方面的谦和君子之风,可称文中上品。我对思果先生心怀感激,尤其是在读了他的3本翻译论著之后。《翻译研究》,《翻译新究》,《译道探微》,这3本书写得深入浅出,指导性很强,是思果先生写了30多年散文,译了20本书,研究了7年翻译后水到渠成的结果,在港台享誉已久。尤以《翻译研究》,上世纪70年代在台湾出版后重印多次,作者的朋友、翻译家黄国彬教授称书中列出的毛病在近来的译文中已经少见,应归功于思果先生的著作,影响可见一斑。进入新世纪后,思果先生的3本翻译论著才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也必将对国内的翻译及写作界产生持久的影响。我读思果先生的翻译论著,不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同时又感觉如针芒在背,因为书中谈到的不少文字错误都是自己犯过的,有些虽已有所悟,但毕竟是犯了无数文字差错才得到教训。早读思果先生的书,就会很大程度上为自己树立标准,自觉控制笔下出“劣译”。我认识的译者同行也无不称赞思果先生的功绩,这几本书的确为欲从事文学翻译者的必读书。关于翻译,思果先生不时大声疾呼的,最重要的便是“译文要像中文”。由此出发,他一方面对劣译进行猛烈的鞭挞,反对过分欧化,一方面治病救人,点明毛病所在,强调翻译“功夫在诗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意见不仅对译者有用,对于中文写作者也是,因为应当注意到长期以来的劣译对写作也影响巨大,许多人写着蹩脚的中文而不自知,如这几本书中列出的病句不少便出自一些著名作家之手。思果先生也明白自己可能被认为是个文字上的保守者,有些他不以为然的写法如今已为人接受,但是这种捍卫母语纯洁的精神,仍让我们心生感佩,在这方面,很少人比他做得更多、更好。思果先生是我们应当记着的,他的书我们还应当多读。附:思果先生谈翻译选翻译不像打铁、走索、造桥;那三行要学会了才可以干。而翻译却不是如此。人人可以说自己会翻译,其实不一定;稍微懂一点外文,就可以觉得自己会翻译;稍微译过一两本书,就可以觉得自己译得很好,其实都不一定。一般翻译不能达到水准,也是因为好多译者没有认清这是件相当专门的事。中英文都好的,能翻译,自己却以为不能;中英文都不很通的,不能翻译,自己却以为能,只要买本英汉字典就行了。因此也有些译者是不合格的。高明的译者并不是魔术师,他只能苦干——苦想、苦找、勤改、比较、试验,对自己一点也不慈悲。翻译不是创作吗?在心灵迟钝、精力不足的时候,拼命也译不出的,等到神清气爽,体力恢复了,可能轻易译好。如果翻译是死工作,别人已经写好的东西,你只要把“相等的”词句填在纸上就行了,又何至于如此艰难?翻译是创作,至少是另一种创作,除了不要布局,构想,一字一句,都要创作,而且很难,因为没有自由。作家而又懂外文的,是理想的翻译人才。你想译得高明,只有跟自己学。先把中文写通,无论什么意思大致可以表达;读懂英文,能利用参考书。然后多用心译,多改、多试、多想、多留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刮刮叫了。凡是一流译者,都是时时觉得一筹莫展,改得辛勤的人。我们很容易受到外文束缚,捆得紧了,就会忘记自己的想法、说法,跟着外文的字词表。我们找适当的译文,像捉迷藏。大多数译者懒得去找,照原文字面译,读者懂不懂、读来舒服不舒服,他们不管,反正把外文翻出来就是了。只是少数认真的不肯马虎,他们要译文译得像中文,要读者读起来舒服。这种译者自讨苦吃,作兴别人并不感激他。不过,读者是最公正的人,他们会欣赏像中文的译文。认真翻译久了,自己也有进步,否则译一辈子也只是个翻译匠。每人的译文里有他自己,其实也非他不可。也可见这是半创作,是重写。译文好过原文,确也不免;不如原文,往往如是。翻译的事谈起来各有各的意见。不过我看近代名译家和译学家说的话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译文要通顺,不必死钉原文。必要时增添的增添,该扩充的扩充,该删的删,不要给原文捆死。要用想像的就用想像,不必怕人指摘,说原文并不是这样说的。译者应有胆量作主,担当下来。真正的译家一定不怕费神,千辛万苦要读者读得舒服,更传出原文的精神。好的译文贴得原文很紧,如影随形,而译文又明畅如同原著,这是件辛苦事情,也要肚子里有点书,还有创作力和想像力。中文写得好,一种外文如英文也能懂,已经有了基本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够翻译,因为译者给原文限制住,该不理的不敢不理,该改写的不敢改写,该添的不敢添。要译了几十万,上百万字,经过了若干年,才能摆脱原文的桎梏,大胆删、增、改写。翻译这件事做起来没有底,好了还可以好;精确了还可以精确;贴切了还可以更贴切。几乎谁也不能说,他的译文可以悬之国门,没有人可改一字。我潜心思考,逐字推敲,总可以改得更好读一点,容易懂一点,更接近原文一点,找到更好的中文;正好像别人也可以这样批评、修改我的译文,所以尽管大家的译作,我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译法来。翻译是艺术,要动手做的,不是谈理论,研究一下,思想一番,就可以学会。翻译不像洗一件衬衫,可以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翻译像琢玉,可以琢磨个没完。
  •     最近把已故思果先生的三本论翻译的书(《翻译研究》、《翻译新究》、《译道探微》)又看了一遍,上一遍是快三年前的事。看蔡先生的书心里充满了感激,单在翻译上,我受蔡先生之惠很深,给我以许多启示,也帮我改了不少毛病。蔡先生的观点不少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地方显得有点保守,有点狭隘,但是他许多从实践得来的如金子一般的经验却是译者取之可用、立刻见效的。这次看过,也许几年内又用再看,到时候说不定又会再读一遍。摘录:P155 译者对原文的字,要拳打脚踢,离它十丈远。但对原文的情意、气势,要形影不离。这两点是翻译要旨,不过要想做到,谈何容易!有人要照原文的词类翻译,名词译为名词,动词译为动词,一个不错,不个不少。这实在是用不着的。各种文字表达某一个意思,有的用名词,有的用动词,未必要同。精通了两种文字后,就知道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了。胶柱鼓瑟,先已经犯了大错。P157 有人翻译,有一套偷懒、不思想的习惯,这种人越翻越坏,因此他们的毛病,初学的人反而没有。不用心译,译得再多也没有用。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译者应该时刻放在心里。P160 你想译得高明,只有跟自己学。先把中文写通,无论什么意思大致可以表达;读懂英文,能利用参考书。然后多用心译,多改、多试、多想、多留心。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刮刮叫了。凡是一流译者,都是时时觉得一筹莫展,改得辛勤的人。P197 诺克斯认为:你的翻译不能因为原作者(例如西塞罗)用了长句,就有长句。原作——例如《箴言》的作者——喜欢把句子同等排列,你改成有主有从,也没有不妥。你并没有定好合约要摹仿,而是把要原意用等义表现出来。不过他还补充一点,认为好的译文虽然不要求机械地传达微末枝节,多少还要把同样的气氛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诺克斯引逝世不久的英国桂冠诗人岱·卢易斯说过的一句有智慧的话:“要抓住原作者的神气,你要跟他有些相似的地方”。做不到这点,“你靠原文的字眼和思想,了解不了原作者,接触不到他。”伍德豪斯·李用的字眼更有力,他说,译者“必须把作家真正的灵魂附上身,让这个灵魂借译者的器官来发言。”诺克斯进一步说,“其实,一句未译之前,他就要钻到别人皮肤里去。”他说,一切翻译都和扮演一样,这一点成功,风格、成语,自然而然就来了。P207 我们时常听到大家埋怨,说翻译的质素太差,可是大家好像没有认清,翻译的酬劳却是很低的。英国诗人、戏剧家、批评家德莱顿在《奥维德书札》的序里替译者叹息道,“……翻译的工作要有很大的学问,而所得的称赞和鼓励却微乎其微。”译得高明当然再好没有,不过翻译既然是专业,就该享受专来人的利益,得到公道的报酬,这样我们才能够要求他们多受点教育,买昂贵的参考书,必要时间向专家请教,一次一次,无休无止地修改译文。傅雷是中国少有的杰出的译家,三十年代他常常把成百亩的地卖掉,维持家庭的生计,好专心翻译法国文学名著。遇到不懂的,或者不十分有把握的地方,就向上海的法国教授、教士、领事馆人员、商人请教。如果还有疑问,再写信到巴黎请各种专家解释给他听。他译得很慢,每天两三千中国字,不过成绩却好极了。并不是的译家都有这么多房地产,好卖了来达到翻译的理想。一般译者质素低,也是待遇促成的。P219 高手看另一人的译文,总可以看出其中的毛病,把它改好一些。俗说“棋高一着,缚手缚脚”,确是不错。干这一行是叫人失望的,不过也有报酬。一句难句忽然找到贴切传神的译文,不知道有多高兴。翻译文学名著心力耗得虽多,却把译者和天才拉在一起,多少分享创作的狂喜。也给人灵感。
  •       A bad written book is only a blunder.   A bad translation of a good book is a crime.   --Gilbert Higher(?)      序   第一部分   一 论翻译为重写   二 中英文的分别   三 亦步亦趋——照原文词序的译法·.   四 大韶地覆——更动原文词序的泽法   五 切断   六 人虎穴——三“敢”——敢删、敢加、敢改   七 踏破铁鞋——偶然巧合要搜寻   八 量体裁衣——几句翻译的剪裁   九 咬文嚼宁   十 中文禁忌   十一 还原   十二 十而埋伏:在。。。上、中、下、里、前、后   十三 形容词副词的位置   十四 谬译举隅   十五 斜体字([talic)的译法   十六 译注   十七 上下四旁——杂论   第二部分   十八 被动语态   十九 中文语法和用法   二十 代名词   二十一 履夷防险——忌望文生义   二十二 查字典法   附录   二十三 翻译漫谈——读诺克斯论翻译   二十四 译者、译事   二十五 平仄可以不学么   二十六 翻译与烹调   二十七 翻译与国文教学

精彩短评 (总计54条)

  •     没有听过鲍勃迪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     买了一整套学英语用
  •     无非是验证原本就有的想法,但稍有翻译经验的人都该读读。扉页上那句"A badly written book is only a blunder; a bad translation of a good book is a crime"应当裱起来。——不过谁打算一辈子做这一行呢?
  •     翻译真不是件容易事。首先你自己得肚里有货。
  •     深入浅出,一针见血
  •     大师,可惜有一本没得卖
  •     看了这本书后,感觉自己意译的功力又上升了不少,私以为,无论翻译的标准是如何,重要的是忠实和流畅。只有让读者跨越语言的鸿沟,翻译才算是达到了桥的目的
  •     还是必读.
  •     明知是外国的语境和说话习惯,在一些语句和用词上绞尽脑汁要用对应的中国俗语真的不会不伦不类么?况且有些俗语并不能充分表现出原文的意思。即使翻译要强调重写这个概念,拼命地把本不属于自己文化范围内的各种习惯塞进自己的条条框框,未免太过了。
  •      作者自我见解度深,有点刻板,不易一口气读完
  •     顶老头
  •     喜欢偏激的感觉
  •     必读经典书。
  •     译
  •     值得一读
  •     学习翻译者值得借鉴
  •     翻译说到底就是要说人话
  •     有些话说的太满,。。。
  •     整体思想值得学习 中国话就该像中国话 不足之处就是例子取自没有上下文的小说里的句子 类似于随记的分类其实也很难记住用于实践
  •     語法,句序等等原則類的東西比《翻譯研究》來得少,但細節十分豐富,是很棒的工作手冊,適合看過《翻譯研究》的人。
  •     没有学术论文满篇的废话、胡话、套话、屁话,句句痛下针砭,一个恳切有趣的儒士形象跃然纸上。
  •     象有趣的散文一样的谈翻译的书
  •     老一辈的翻译家作品,很受用!
  •     醍醐灌顶!!!
  •     文化基础不够...
  •     挺好!哈哈
  •     重写、创作、去字梏;抵抗外语"侵略",直译既是失败(硬译),也是投降(奴译),还是犯罪(制造精神垃圾,污染生态文明)。
  •     遗憾的艺术。
  •     特此证实:书是正版的一本很实在的翻译书不是大套大套的理论是大师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而且价格也不贵
  •     2013年3月4日。
  •     很好的中英翻译参考书,有很多很实用的技巧。
  •     有关 forties的翻译,不免过执。以后若有翻译的机会,一定慎之
  •     2010-08-26;翻了一遍,挺好的。但不如钱歌川的《翻译的技巧》。
  •     我觉得当当网的服务很好,货到的很及时,而且书的质量也和好,值得继续在此网上书店买书。
  •     大地出版社,民国71年版
  •     句句直中要害,如同芒刺在背。少年边看边认识到一点,中国汉字真是博大精深。此外,自己写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地道的中文......哦不是中文好了QAQ看完一定会伤感,但也会有所觉悟。
  •     此书观点跟《余光中论翻译》近似,对汉语言的理解跟大陆今人已经略有差异。优点是实例超多,有理有据,前后统一。所以说江枫爷爷将现在流行的“译介学”讽刺为背离了翻译本体论研究的伪科学也不是全无道理,跟这些译介前辈的著作比起来,某些教授博导博士的著作简直就像儿戏:以“译文为中心”的研究法理论上说避免的是仅以是否贴近原著为标准,评判译作优劣的传统翻译批评法,但是现在竟成了研究者完全脱离原著,不读原著,不掌握起码的外国文学基本知识就从事翻译批评的借口了。我个人觉得,假如不能通过研究原著基本确定原作者的主体性,那么译者的主体性也就无从通过比较得到认识。在这点上,我是站在江枫爷爷一边的,我认为“译介学”的盛行造成了翻译研究门槛的降低和大量学术质量堪忧的专业著作,这反过来也会抑制严肃的译者的工作积极性。
  •     比起翻译研究,我更喜欢这本。
  •     作者主张翻译要为读者考虑,同时不能亏负原作者,基于这一点,要求译文要像中文,符合中国人说话的习惯,这没有任何不妥。社会待译者不厚道,但译者自己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要有所追求,在教育自己的语言水平上,多下一番功夫。多读书,读好书,总是没错的。
  •     是在讲述翻译理论,但是不系统
  •     识6th。学翻译的朋友们不妨一读 :)
  •     好书,细致简单,不是理论,全是日常翻译中的习惯毛病。
  •     好书!
  •     殿堂级作品~~
  •     老派
  •     90分 想要译出好作品,得做到两件事:完全理解原文、写好译文。前者要求译者自己能写出那样的原文,后者要求译者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用译文语言本身写好文章。
  •     此书的每一个例子都是极好的,要结合翻译研究
  •     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作者在长期翻译及创作的过程的心得和领悟,适合有志于翻译的朋友们一读。
  •     老想起余石屹在翻译课上说的,“对着英文稿子,突然就不会说话了”,真是太一语中的。满纸满纸的例子,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评论“因为这不是中文”。翻译是一辈子的事儿,exhausting but fascinating.补充:真是语言洁癖啊..有些思果先生说“断断不能用的说法”,现在似乎都可以接受了(也可能是香港的语言习惯?)于是笔记只能挑着做。平仄是个很有意思的点,翻译大卫科波菲尔的思维过程也很有启发
  •     有趣实用,接近自己的想象。
  •     补上。跟《翻译研究》相似的感受。
  •     呵呵看了这本书,有些畅销外文书都办法顺流看下去。直接改起语病来。
  •     嗯...我好像很早就开始读了...效率真是...
  •     有几个地方感觉作者太较真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