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谈翻译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专项训练 > 余光中谈翻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00107491
作者:余光中
页数:203页

内容概要

余光中,1928年生。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我所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书籍目录


翻译与批评
中国古典诗的句法
中西文学之比较
几块试金石
——如何识别假洋学者
翻译和创作
外文系这一行
用现代中文报道现代生活
变通的艺术
——思果著《翻译研究》读后
庐山面目纵横看
——评丛树版英译《中国文学选集》
哀中文之式微
论中文之西化
早期作家笔下的西化中文
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
与王尔德拔河记
——《不可儿戏》译后
白而不化的白话文
——从早期的青涩到近期的繁琐
横行的洋文
翻译乃大道
译者独憔悴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作者,学者,译者
——“外国文学中译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说
论的的不休
翻译之教育与反教育

编辑推荐

  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余光中先生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作者简介

书中选收余光中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图书封面


 余光中谈翻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这本书是从用好中文的角度谈翻译。分析了中文劣化的各种现象。对不成熟的白话文、不消化的西式中文的种种问题及其恶劣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对语文课本上选择的散文范本进行了有力的批评,认为20、30年代白话发展初期的清涩作品长期盘踞语文课本的重要位置,是一种很不正常和奇怪的现象,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西而不化、白而不化,是本书的两个重要主题,观点得当,说理清晰,实例丰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指导意义。好书。本书与思果的《翻译研究》系列三本书相互呼应,都是谈翻译中的中文问题。可以结合起来看。看完这些书,对于“翻译要摆脱字的桎梏”这句话,会有更好的理解。
  •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没觉得课本上选的课文哪里好了。小学的时候看闻一多的诗,什么“一夏底花儿”就觉得怪里怪气的。然后被老师教育得觉得自己的阅读取向似乎有待改善。只可惜十二年来没有改变,还是觉得阅读材料里的文章比课文里的好。终于在念书快要念到头的时候,发现余光中早就为我正名了啊!坑爹的教育部选的东西都是一些幼稚不堪文法不通的政治正确的东西啊!冰心奶奶写的就是一堆学生习作一样的东西,老师还在课上鉴赏其文笔优美。她人不美文也不美,虽然我不怎么待见林徽因,但是讲实力,林徽因确实符合“才貌双全”一词。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为了把我们培养成文理不通历史观歪曲没有人生价值观的数理化傻逼。朱自清啊茅盾啊何其芳啊这些人写的东西就应该扔到历史资料库里面,让中文好的人去回顾过去,看看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在走到今天如此强大的一步以前,它牙牙学语之时是多么可爱。而不是放在课本里作为成熟的中国语文的范例给大家讲。受了那么多年的傻逼教育,醒悟为时已晚,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可是还有那么多祖国的花朵在接受傻逼教育啊。所以当年不要当老师,要做教育部的工具去教育出更多的傻逼来吗?才不要呢!
  •     因为在做一份翻译的缘故,最近在读几位华人翻译名家讨论翻译的书。有一本是余光中先生的《谈翻译》,其中不止讲翻译自身,还用了若干篇幅来讨论中西文化冲突,以及中文在此背景下所面临的问题。翻译同做诗论文一样,自然都是功夫在诗外,所以从翻译的技巧谈开去,直至如何对待西学东渐这样的大问题,当然就不可避免。余光中先生在书中的忧虑与主张,并不鲜见,原本是许多学界前辈反复讲过的。只是讲归讲,说归说,事情真正落到了实处,往往却都并不以之为然。这里说两件事情,大家请对号入座,不必客气,位子多得很。 在去年冬天,与一位好友聊起国内的教育。这位朋友在北外教外国文学,他告诉我,在北外和国内其它一些的外国语学校,无论是上课还是学生的毕业论文,甚至包括论文答辩,都要求用英文等外语来进行。在很多的时候,包括西方文学课,或者哲学课,最后就变成了语言课或者语法课。这种情况导致的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讲课以及论文写作,都因为偏离了原来的目标而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也是在去年冬天,我回国跟许多师弟师妹们在一起聊天时,发现大家所问的问题,更多集中在诸如英语如何学习,一个小时读几页书的问题。这件事情我一直没有忘记,当然我希望当时在谈诸位也都没有忘记,因为我觉得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大学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颇能说明些问题。中国的英文教育,定位很高,方法却笨,再加上放到了考试体系以内,有了明确正误答案的标准,从活物变成死结,造成大多数人学了多年,等于没学。由于英语成绩在很多情况下会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所以大家关心英语学习,本无可厚非。只是这样的学习,在一个研究生以上学历,而且有志于学术的同学所关心的议题中,究竟应该占据多大的份量?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的话,本不必在这里再次强调的。 我所说的并非只是英文,也非法德拉丁希腊甚至西班牙诸语种。当然,余英时还是陈寅恪先生说过,不通英法德,不谈文史哲。他们都是大牛,但是大牛的话也未必一定要听的。吴稚晖钱玄同恨不得要废掉中文,胡适之陈独秀也都不无赞同,郭沫若徐志摩的诗里夹杂过英文词甚至整个英文的句子,傅斯年鲁迅等人也都在此列,说过写过一些今天看来十分幼稚的话语。回到研究与语言的问题上来,孰轻孰重,对于今天在中国,尤其是有志于中国社会研究的人来说,其实不难分辨。我所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人说自己中文不好呢? 我自己做翻译,做到后来,明显感觉到问题不在于英文读不懂,而在于中文表达不清。说白了,就是我的中文太差。明白之后,就惶惶然地想办法补救。虽知亡羊补牢,为时有点晚,还是希望能够获得一点秉烛的功夫,总比什么都不做来得要好一点。读余光中先生的书,才明白这其实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中国现代中文的式微,实非一日之寒。五四时期的那一代作家,虽然极力主张西化,但是由于古文国学根底深厚,再怎么西化,也是能够西而化之,游刃有余的。当然,顺便说一句,他们中许多人的白话文,也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其实并没有传说中得那么好,以致可以成为白话文的百世标杆的。在他们之后,读写白话文长大的一代,由于现代教育制度与大众传媒的恶劣影响,既没有千年传统所带来的在面对西方文字时候的底气,也没有相当的白话文素养与训练,在面对外文的时候,守无可守,退无可退,自然是莫名其妙间举手投降,甘愿臣服。到了运用中文的时候,不是发现自己手足无措,张口结舌,便是自然地写下现在已大行其道的译文体。这其中,大量劣质翻译文本的影响,难逃其咎。我还记得以前在中学,尝试阅读法俄等国文学名著的时候,经常发现语句深奥难懂,佶屈聱牙,恍若天书。当时以为是自己年幼无知,无法领略大作之美。只好一边佩服那作家大师能写下这样读都读不通的文字,着实功力不凡,立意高远,一边逃之夭夭,敬而远之。但同为大师作品,为什么读傅雷翻译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会手不释卷呢?类似的经验还发生于大学期间对学术名著的阅读。学术上的翻译,对于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尤为重要,不夸张地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一国学生的眼界。但是,因为劣质的翻译而导致对人文社会诸学科失去兴趣的同学,我猜大概不在少数。余光中先生说,译者有一个尴尬,译得好了,读者会归美原作,译得糟糕了,读者会回头来骂译者。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在人文社科领域,确实会有很多同学,因为对原作或者作者的敬畏之心,而将糟糕的翻译,视为原作深奥之故,并因此而对这一主题领域敬而远之的。由此看来,糟糕的翻译,罪莫大焉。想来我自己也做过这样的翻译,实在惭愧。 糟糕的译文体大行其道,并不能证明它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种文字,尤其是传沿几千年而基本不变的中文自有它在美和自然等方面的常态规律。如前所说,这么糟糕的状况,并非完全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错,白话文诞生尚未百年,底气本虚,再加上西化风劲,式微原在情理之中。但是如果听之任之,甚至如某大学一样,在制度上都不让人说中文,那就找不到借口了。中文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勤学外文,甚至以说外文为时尚或者高级。 哲学上讲,语言为存在之家。中文西化,倘能西而化之,如千年前佛教翻译一样,自然是中国文化的幸事一桩。怕的是西而不化,哽噎在喉,吞吐不得,变成邯郸学步,那就麻烦了。更麻烦的是,如开头所说的用英文来上课和写毕业论文,思维方式因为语言而异化之后所面对的问题。西学东渐,已为大势所趋,后果如何,在于应对之道。如果先在语言这一本体上丢失自我,将来又通过何种途径来寻找认同呢?

精彩短评 (总计51条)

  •     说得挺确切。干净的汉语不简单
  •     真是大家之作!
  •     不仅谈翻译 也谈文学 也谈文字 也谈文化 更谈做人 实译者之楷模 话中透露着一位文人的胸怀与担当 余老晚三十年要是把这些随笔放博客上 应该就没韩寒什么事了
  •     我的翻译理论启蒙书。认识到中文水平的重要性。
  •     读过才知,翻译之妙,翻译之难。踏进这门,又庆幸又踌躇。进了这门,便有好多书要看,有好多东西要学。可是它真的很有趣。
  •     很純淨的語言,深刻地比較,中文保衛戰。
  •     西化的中文我笔下也有。
  •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谈翻译的集子。得以识别假洋学者!
  •     两个下午就看完了,深感翻译乃精妙的学问。之前在工科领域完成过几篇翻译,还没有完全体会到余先生指出的这些问题。当然读罢也有不少困惑,比如所谓欧化的中文,如今早已深入我们的语言当中。余先生不喜欢“某某难度很高”的说法,一定要说“某某很难”,然而前者却是我们推崇的“精确的书面语”的体现,这可算是一组矛盾。另外,还是有很多“不可翻译”的词汇,往往原文的精妙之处是无法用一个中文词体现的(这也常常让我感到在社会学人懂得德法等外语的重要性)。余先生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仅在这本书中出现的几个例子就让我拍案叫绝。我这个高中开始就几乎脱离了中文阅读的人,还是有很长的距离要追赶。
  •     翻译一事,见仁见智。翻好了,归功于原作者的真知灼见。翻不好,就是译者遭骂。而标准却是青菜萝卜各有所好,大部分的“不好”无非晦涩难读,白话文西化。这主要也是在说文学翻译。
  •     可以跳出常见翻译理论的条条款款,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翻译,很有趣,很有启发。
  •     比中文解毒好读,平和幽默,犀利而充满关怀。的的不休、被被不绝真是太经典了。
  •     啊好看,有几篇简直想打印下来甩到一些人的面前!如果此书人手一本,朋友圈的中文表达水平可能会上升几个层级。
  •     请受我一拜。文文学学,外面的世界越钻越小。自己的内心却愈发愈大。 一本书,一杆笔,一杯茶,一个壁炉,一只猫,足矣。足矣至死。
  •     大家箴言 但可惜许多传统中文表达都被今天的深受西语影响的汉语淹没了
  •     内容丰富,比如翻译或写作里常见的问题,如何用词,组织句子结构,中英文的异同,白话文翻译写作的历史,具体的翻译感想,还有写作,翻译,文学评论的特点等等。以后要更加注意选择译本,也要提升下中文了。之后可以再读一遍
  •     读的第一本写作书,书里面讲了很多英式中文的弊病
  •     文学翻译必读,其中提到了西而不化和白而不化的两大问题,足可为译者鉴。
  •     相见恨晚!余光中指出现当代中文作品中的西化问题,鞭辟入里。又吐槽何其芳、朱自清、沈从文的作品,哈哈,牛人开撕真好看!
  •     常读常新。
  •     超棒 一点不乏味 又可以列书单了
  •     老先生好趣味
  •     这本书改名后,“精装”重新出版了!新的书名为《翻译乃大道》。另外,这本书一大部份的内容,并不是示范写句子写得多美、多理想,而是示范如何写得“通顺”而好懂,很实用。大家想想,读书时若不时看到不顺的句子,每句都推敲老半天。谁有那么多的美国时间,来读这样的“洋汉语”?
  •     只有中英文功底俱佳,才能做到译文简洁、流畅、自然。翻译也是一种创作。
  •     其实精髓都在《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一文。
  •     去温哥华的飞机上读的。棒棒的。
  •     超棒!很多评论一针见血,还有实例分析,妙哉!
  •     白话文发展初期的那些作家被余光中啪啪打脸,已经哭晕在厕所。
  •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作家学者译者这两篇,全书菁华之所在。推荐给各位从事翻译工作的友邻~
  •     与其说是一本翻译指导,倒不如说是一本从翻译见文化的散文集。的的不休写得美极了,见解深刻
  •     翻译是件累人不讨好的活
  •     和《翻译乃大道》的内容完全一样 翻了翻 论文集 年代久远 对中文西化痛心疾首的吐槽集 然而对于想要学习翻译帮助不大 只是中枪之后知道怎样不好 却不知该怎样 还是去读另一本思果的《翻译研究》吧
  •     主要关注论中文西化章节,讲得很透彻。评论早期白话文作家青涩的散文,也甚为中肯。可以从中提炼出许多语病示例,写作时对照检查,尽量避免。推荐阅读。
  •     余老吐槽集。
  •     pdf
  •     翻译更是再创作
  •     没有想象得好
  •     作者最怕江郎才尽,译者却是与岁愈醇;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投入进去,积累经验,跳的出来,说出道理。道理说得完备,自成系统,便成理论。
  •     20170223
  •     必读好书。
  •     “一国语言之健康与否,可以反映并影响社会之治乱,文化之盛衰,而专治之政权,必须使语言的意义混乱,事物的名实相淆,才能浑水摸鱼,以巩固政权。”——本是为了提高翻译技巧来的,没想到居然还顺带学了语言学、比较文学、政治、历史。确实只有当一个人学贯中西,内力深厚,才能做好翻译。在此之前,好好修炼自己的汉语功力吧。(PS:英文文献翻译技术感觉进步了一大截!)
  •     中西文化那部分不错
  •     不遗余力捍卫最正宗的中文,反西化腔。教翻译课,一周三小时,一篇练习文字用五周,在师生之间往返两个来回才过,我也想上这样的翻译课╮(╯﹏╰)╭《与王尔德拔河记》讲《不可儿戏》的翻译,大有趣。笔记待补
  •     余先生的一本评论文章集子,讨论的话题与其说是翻译,更多的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直到七八十年代的白话文发展趋势和问题的评说,涉及到的翻译论述多是今天看来一些基础的理论,所举译例多为诗歌,但对异形汉语的批判选用的都是日常语料,选材和思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可作为窥探现代两岸文化发展变化的有益材料。最突出的特点是作者的中文功底着实令人赞叹,可作为所有译者和文化人精进母语的参考范本。
  •     翻译不易
  •     今晚不用睡了,我的读书报告……/觉得余先生所言甚是。
  •     跟思果先生的思想有不少重合,不能光读,一定要先想自己会怎么翻、怎么改,再去看作者写的。不然难免会觉得作者太咬文嚼字。有对比,才能保持虚心。
  •     虽然我觉得徐光中的诗没什么灵气,但他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好学者,好老师。有老一辈学者的诚恳和脚踏实地,看事眼光又犀利。底气足,所以不怕指出问题。文中提到了年轻人过多受外国文学影响,用英文的逻辑使用中文从而生硬不堪。中文的优势本应是其抽象和简洁地表达,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实在是可笑又可惜。但退一步说,中文在逻辑表达上的确不如屈折语。也许这样的“退步”实是一种螺旋式上升?
  •     说得真好。——校车优质读物!文字工作者必读之作!我现在受不了的,余老先生几十年前就指出了,只是非但没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     翻译要避免过度西化,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有几篇内容稍显重复,但能看出译者应有的态度,翻译乃大道。20151112
  •     可能因为收录文章年代久远,白话文已在西化路上渐行渐远,书中许多反例我觉得顺溜得不得了。不过话说回来,吸收外来影响,不断演变,本就是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一味抵抗也是不可能的。作为译者严于律己自是必然,对书中有关白话文纯净度的诸多示例还是辩证看待的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