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秦淮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FOR老外 > 悠悠秦淮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119064338
作者:鲍博
页数:166页

章节摘录

插图:在中国历史上,南京几度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从过去100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各种悲剧的上演为南京蒙上了阴影。然而,无论今天还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里,这都是一座美丽而充满奇迹的城市,你可以通过秦淮河这一历史文化名河窥见一斑。南京建城史绵延2000多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在秦淮河边的雨花台下筑越城,公元229年,东吴在此建都,史称建业。而后历经沧海桑业、朝代更替,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乃至明代早期皆建都此,南京总是江南繁华之地,秦淮河两岸金粉楼台,鳞次栉比,而河中画舫凌波,浆声灯影,至明朝时则达到全盛。而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南京历史是一部中华文明史,秦淮河成为这一历史的珠链。南京的文明则亦起源于秦淮河畔。南京早期的历史奠定了南京的重要地位,这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与河姆渡文化同期,南京秦淮河畔的湖熟镇,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湖熟文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发源地。大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间的战国时期,南京由于其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群雄逐鹿、兵家必争的地方。大批部落群体和勇士相互斗争,政权不断获得而后丧失。但南京的历史在争斗中建立,南京的文明在争斗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对于座落在蜿蜒秦淮河与广阔长江交界处的这片胜地,是想成就霸业、巩固其领土统治权的人们梦寐以求的。从公元229年A589年,先后有六个汉族政权在南京建都,史学家称为六朝时期。那时,众多的经济、文化基础的建立,促成了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丝绸生产和其他一些工艺产品开始大量涌现,使南京被誉为“衣履冠带天下”。那时活动于南京一带的学者,如王羲之和顾恺之,为中国独特的书法和绘画技艺奠定了基础。据说,许多人精心选用兔毛做毛笔,最早是起源于南京。至元、明朝代,南京一带大量涌现出以山羊毛制作的羊毫笔,其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拥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前言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外文出版社出版“中国城记”系列书籍,我以为十分及时而且很有意义。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1800年,全球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07年,全球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口已经超过了50%。据联合国预测,到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55%,全球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之所以说是关键时期,是因为全球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规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1世纪,国际关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大趋势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把这些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人类历史上,没有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崛起的先例。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齐头并进。全球城市化的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这就使城市的问题成为当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世界博览会历史上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国际展览局的会员国支持在上海举行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绝非偶然,这表明,世博运动是追逐人类历史的大趋势的。“中国城记”这套丛书的特点是由一批外国作家来描述中国的城市。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几千年没有中断。城市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个五十万人口的城市是临淄,就是中国成语里说“摩肩接踵”的地方;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也出现在中国,那就是长安。今天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发展。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世界对它们的了解可能多一点。“中国城记”系列书籍所瞩目的南京、昆山、南通、无锡等城市可能了解得少一些,因而更显出这套丛书的价值。外国作家熟悉他们读者群的理念和思路,在世界聚焦城市这个主题时,这一套丛书必定会有助于外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和中华文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孙中山 近代民主革命家我是南京人,看到南京的变化是非常兴奋的。我原来住在丁家桥,很多地方现在是面目全非,不一样了,这是很大的变化。回到南京,一种故乡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很高兴。  ——吴建民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想到南京,我总会想起梧桐树,忆起在新西兰的生活,和南京一样,奥克兰市街道边也栽种着梧桐,夏日人们走在树荫下倍感清凉。我最喜欢在紫金山明孝陵的神道上散步。神道旁的石兽因为无数孩童曾经骑在上面而变得光滑无比。  ——司徒安 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原主席对南京这个城市,我有很深的感情,应该说.作为六朝古都,中国有太多的历史故事留在了这个城市。我每次走在南京的街道上.觉得每一步踩下去都会惊动一个故事。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鲍博 译者:徐昕 等鲍博,2003年来中国拍摄一个纪录片,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为他以后的中国之旅铺平了道路。他是一位成功的媒体工作者,拥有长达10年的媒体工作经验,从事摄影、电影拍摄和多媒体制作。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鲍博对中国的故事尤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书籍目录

秦淮悠悠千古流书香阵阵话春秋民风民俗代代传才子佳人烟与月佛光普照众生笑昔日古都今更盛附录

编辑推荐

《悠悠秦淮(中文版)》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悠悠秦淮(中文版)》内容简介:我去过许多地方,但南京确实让我感觉与众不同。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游览旅游景点,更可以细品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哪怕只是停留短短的几个小时,你都能感受到这座美丽宁静的城市拥有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对南京的第一感觉,我想,其他游客对南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当我乘坐秦淮画舫,看两岸古今辉映,当我漫步在幽静的林荫大道,当我逡巡在老城古径。我总希望时间能够停止,让我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间。遗憾的是,作为一位旅行者,我很少有机会在一个地方待很长时间,去完全融入这个城市。
我希望,《悠悠秦淮(中文版)》可以帮助你了解南京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更希望,我的文字和图片能够帮助你感受那些深藏在历史文化背后的瑰宝。那么,我不虚此行。

图书封面


 悠悠秦淮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借我一双慧眼,看一看中国——读“中国城记”丛书两册范典/文外国人写中国城和出版社一位朋友聊天时,他说最近忙于出版政府的一套书,忙得焦头烂额,然后翻出那套书来,我一看,包装精美、纸张高档,算得上是礼品书一类。实则,我并不太喜欢这类书,有一次,园林局朋友送我书,翻开俱是彩色风景图,配以极简文字,还有领导视察的照片。这种书,对我来说真是犯了难,搬家时嫌它重、弃之又可惜,常常不知如何办才好。所以,外文出版社新近出来的这套“中国城记”丛书,初初给我的印象不过如此。这套丛书由外国人来写中国的城市,确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时常于旧书摊上见到近代中国人或外国人写异国他乡见闻,像英国作家毛姆曾写过《在中国屏风上》的随笔,把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作了匆匆一瞥,但其文字细腻生动,将当时中国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面貌勾勒得纤毫毕见——没人知道,这些文字竟然是他在简陋的客栈用黄毛边纸仓促记录下来的,成为日后见证历史的鲜活证据。当然,毛姆是小说大家,关注人本,在文字中不无流露出嘲讽、讥笑、蔑视等情绪来——这倒形成一种个人化的无可替代的观感。在他后来小说《面纱》中,也将一对英国夫妇与中国桂林连接起来,产生了激烈碰撞,在宣扬了爱情同时也暗讽了中国当时的腐败官僚。又如蒋彝先生新近出的“城市画记”类书,是用一支中国人的画笔去画伦敦、爱丁堡,这些同样也用独特方式记录下了当时心境和当时的城市面貌,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中国城记”也是这般令人印象深刻,因其具有独特而尖锐的视角。其实不然。骨格清奇非俗流在已出的几本书中挑了两本来看,《悠悠秦淮》与《昆山轨迹》,这两地挨得近,以致书也像是一母同胞生的,只是细看,发觉有不同之处,内里纸张一为铜版纸,一为亚粉纸,价格亦有较大出入。于是抹抹朦胧眼,试图像林妹妹发现贾宝玉“骨格清奇非俗流”般去看这两本书。两本书作者皆为美国人,《悠》的作者鲍博是一位拥有长达10年的媒体工作者,他来中国拍摄纪录片时迷恋上了中国,作为一名文字工作和视觉呈现的美国人,他看待南京这座曾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又是怎样的角度?而《昆》的作者艾那·唐根,是一位美国投资银行家,现已在中国开拓他的事业重心。那么他看待昆山这座崛起中的小城市又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鲍博在《悠》一书中最后的“致谢”中说明了一切。也即“参与”到此书创作当中的作者,并非他一人,还包括编辑、专家、翻译、导游、艺术家、学者、市委领导……数之不尽,这当然是好事,一个外国人单枪匹马闯中国,信口胡说怎么行?但是什么都说,也未免缺失了自己的个性吧。这书便是从很多方面集中来呈现南京这座城市的,回顾了历史的细节、人物,呈现了现代的文明、古迹,书中插图皆为精美摄影作品,夫子庙凛风摇曳的铜钱、云锦上繁复细密的图案、秦淮河畔灯影璀璨的风姿……一砖一瓦一草一叶都灵动起舞。第一印象:很美。但如若来做减法,脱掉硫酸纸外壳、撇去精美图画,将其凝缩成双胶纸平装小册,就会发现,它实则更像一本导游手册。许多打擦边球的内容,比如昆曲这一章,可能在他人建议下补充进去,因“昆曲”明明发源于昆山,可归为《昆山轨迹》这本书,而据我所知,南京当地有种濒临绝迹的曲种“白局”却在书中只字未提。城市地图的个体解读鲍博作为一介外人,他有局限性,他的所观所录都是常人、游客感兴趣的,至于那些文化和历史,只是他在资料基础上的再临摹,算不得他的见解。每一章承载的内容并不厚实,基于普及教化的程度,倒是有一章较为独特:《才子一天的生活》,像是作者在信步夫子庙时随感写就的小说,倒颇具情趣和想象,将当时考生寒窗苦读、于秦淮河畔参考时一天的心理拿捏得贴切形象。这一出软性的文字,竟较之那些硬性的数据、资料的显示更得我心。换角度想,也正是这些软性文字是真正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他解析一座城市的个体观感,读这样的书,正是要发现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如果一切都是“和谐”表面,何需外人来看,历史自动会留存。幸而这样的书没有彻底泯灭其特殊性,否则将一无是处。到艾那·唐根的书中,昆山堪比一座经济腾飞的大城市,始初,阅其文字确有我上述提到的个体见解与对比,非常不错——这也是他与鲍博的区别,唐根更注重采访实录,注重经济发展、金融态势等问题的挖掘,这与他作为金融顾问一职有很大干系,而鲍博更像是艺术家,注重人文意识的探究。在唐根的书中,前面资料的整合迅速掠过,紧接着便是对艺术工作者、政府领导、企业领头人的采访,当那么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落户昆山,你实难想象20年前还是贫穷农业小县的它,如今已高居中国百强县之首。而唐根采访的这些人都是此发展过程当中的见证人,所以书中就少了许多像鲍博那样大张旗鼓的风景、美食照片,而多了政策解读和经济发展的经验探讨——这正是唐根的独特之处,他将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方面都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用以借鉴的资本。但实际上,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未有太大兴趣,缺失趣味性是此书最大的遗憾。城市的个性与发展犹记得曾任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曾倡导的“压缩饼干式的发展”及一系列放大阴暗面的举措,这个争议人物使这块拖后腿的土地迅速开掘出一股英气,其中风风雨雨也只有领导者自己深切体验得到。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领导者的决策和高效的政府管理,塑就了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态势,也许正如书中提到的“2007年,昆山市政府组织了一次活动,向昆山人征集对城市精神的概括,最后得到这样的答案:‘开放、融合、创新、卓越’。”我想,这正是南京及昆山这两座城市带给两位国外友人的印象,鲍博更在于视听食等官感方面的领略,而唐根在于分解一座城市飞腾的内在发展基因。这是他们个体解读一座城市的心得,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见证。也许他们做不到像赛珍珠或者毛姆那般,用小说家的语言勾勒阴影中的美,也许外国友人眼里的中国发展之快的确超出想象,以至于他们不断加入中国国籍并从小学习汉语,也许一本书的容量不过如上海世博会中一座展馆,只是匆匆一眼,来不及细读它的方方面面,然而,它确实以庞大之躯盘桓于视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文化,有自己悠久历史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等你如何发现和如何看待。用毛姆的话来说,就是“借助你的想象,你能够把中国人当作你的一部分,但这些人对你来说毕竟是陌生的,正如你对他们也是陌生的一样。你没有线索可以破解他们的神秘。他们与你即使有诸多的像也帮不上你多大的忙,而毋宁更说明他们与你的不同。你依然像看着一堵砖墙。你无所凭依,你不知道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状况,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这大概也就是这两本书所遭遇的一些困惑和无奈吧,外国人再怎么读中国,总会隔着一层纱。——已节选刊登于《南方都市报》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借我一双慧眼,看一看中国
      ——读“中国城记”丛书两册
      
      范典/文
      
      
      
      外国人写中国城
      
      
      和出版社一位朋友聊天时,他说最近忙于出版政府的一套书,忙得焦头烂额,然后翻出那套书来,我一看,包装精美、纸张高档,算得上是礼品书一类。实则,我并不太喜欢这类书,有一次,园林局朋友送我书,翻开俱是彩色风景图,配以极简文字,还有领导视察的照片。这种书,对我来说真是犯了难,搬家时嫌它重、弃之又可惜,常常不知如何办才好。所以,外文出版社新近出来的这套“中国城记”丛书,初初给我的印象不过如此。
      
      这套丛书由外国人来写中国的城市,确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之处。时常于旧书摊上见到近代中国人或外国人写异国他乡见闻,像英国作家毛姆曾写过《在中国屏风上》的随笔,把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作了匆匆一瞥,但其文字细腻生动,将当时中国满目疮痍、贫穷落后的面貌勾勒得纤毫毕见——没人知道,这些文字竟然是他在简陋的客栈用黄毛边纸仓促记录下来的,成为日后见证历史的鲜活证据。当然,毛姆是小说大家,关注人本,在文字中不无流露出嘲讽、讥笑、蔑视等情绪来——这倒形成一种个人化的无可替代的观感。在他后来小说《面纱》中,也将一对英国夫妇与中国桂林连接起来,产生了激烈碰撞,在宣扬了爱情同时也暗讽了中国当时的腐败官僚。又如蒋彝先生新近出的“城市画记”类书,是用一支中国人的画笔去画伦敦、爱丁堡,这些同样也用独特方式记录下了当时心境和当时的城市面貌,令人印象深刻。我以为“中国城记”也是这般令人印象深刻,因其具有独特而尖锐的视角。其实不然。
      
      
      骨格清奇非俗流
      
      
      在已出的几本书中挑了两本来看,《悠悠秦淮》与《昆山轨迹》,这两地挨得近,以致书也像是一母同胞生的,只是细看,发觉有不同之处,内里纸张一为铜版纸,一为亚粉纸,价格亦有较大出入。于是抹抹朦胧眼,试图像林妹妹发现贾宝玉“骨格清奇非俗流”般去看这两本书。
      
      两本书作者皆为美国人,《悠》的作者鲍博是一位拥有长达10年的媒体工作者,他来中国拍摄纪录片时迷恋上了中国,作为一名文字工作和视觉呈现的美国人,他看待南京这座曾为六朝古都的城市,又是怎样的角度?而《昆》的作者艾那·唐根,是一位美国投资银行家,现已在中国开拓他的事业重心。那么他看待昆山这座崛起中的小城市又是怎样的呢?
      
      在我看来,鲍博在《悠》一书中最后的“致谢”中说明了一切。也即“参与”到此书创作当中的作者,并非他一人,还包括编辑、专家、翻译、导游、艺术家、学者、市委领导……数之不尽,这当然是好事,一个外国人单枪匹马闯中国,信口胡说怎么行?但是什么都说,也未免缺失了自己的个性吧。这书便是从很多方面集中来呈现南京这座城市的,回顾了历史的细节、人物,呈现了现代的文明、古迹,书中插图皆为精美摄影作品,夫子庙凛风摇曳的铜钱、云锦上繁复细密的图案、秦淮河畔灯影璀璨的风姿……一砖一瓦一草一叶都灵动起舞。第一印象:很美。但如若来做减法,脱掉硫酸纸外壳、撇去精美图画,将其凝缩成双胶纸平装小册,就会发现,它实则更像一本导游手册。许多打擦边球的内容,比如昆曲这一章,可能在他人建议下补充进去,因“昆曲”明明发源于昆山,可归为《昆山轨迹》这本书,而据我所知,南京当地有种濒临绝迹的曲种“白局”却在书中只字未提。
      
      
      城市地图的个体解读
      
      
      鲍博作为一介外人,他有局限性,他的所观所录都是常人、游客感兴趣的,至于那些文化和历史,只是他在资料基础上的再临摹,算不得他的见解。每一章承载的内容并不厚实,基于普及教化的程度,倒是有一章较为独特:《才子一天的生活》,像是作者在信步夫子庙时随感写就的小说,倒颇具情趣和想象,将当时考生寒窗苦读、于秦淮河畔参考时一天的心理拿捏得贴切形象。这一出软性的文字,竟较之那些硬性的数据、资料的显示更得我心。换角度想,也正是这些软性文字是真正发自作者内心深处,是他解析一座城市的个体观感,读这样的书,正是要发现我们没有看见的东西。如果一切都是“和谐”表面,何需外人来看,历史自动会留存。幸而这样的书没有彻底泯灭其特殊性,否则将一无是处。
      
      到艾那·唐根的书中,昆山堪比一座经济腾飞的大城市,始初,阅其文字确有我上述提到的个体见解与对比,非常不错——这也是他与鲍博的区别,唐根更注重采访实录,注重经济发展、金融态势等问题的挖掘,这与他作为金融顾问一职有很大干系,而鲍博更像是艺术家,注重人文意识的探究。在唐根的书中,前面资料的整合迅速掠过,紧接着便是对艺术工作者、政府领导、企业领头人的采访,当那么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产品落户昆山,你实难想象20年前还是贫穷农业小县的它,如今已高居中国百强县之首。而唐根采访的这些人都是此发展过程当中的见证人,所以书中就少了许多像鲍博那样大张旗鼓的风景、美食照片,而多了政策解读和经济发展的经验探讨——这正是唐根的独特之处,他将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方面都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用以借鉴的资本。但实际上,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未有太大兴趣,缺失趣味性是此书最大的遗憾。
      
      
      城市的个性与发展
      
      犹记得曾任宿迁市委书记的仇和曾倡导的“压缩饼干式的发展”及一系列放大阴暗面的举措,这个争议人物使这块拖后腿的土地迅速开掘出一股英气,其中风风雨雨也只有领导者自己深切体验得到。当发生金融危机时,领导者的决策和高效的政府管理,塑就了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态势,也许正如书中提到的“2007年,昆山市政府组织了一次活动,向昆山人征集对城市精神的概括,最后得到这样的答案:‘开放、融合、创新、卓越’。”
      
      我想,这正是南京及昆山这两座城市带给两位国外友人的印象,鲍博更在于视听食等官感方面的领略,而唐根在于分解一座城市飞腾的内在发展基因。这是他们个体解读一座城市的心得,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见证。也许他们做不到像赛珍珠或者毛姆那般,用小说家的语言勾勒阴影中的美,也许外国友人眼里的中国发展之快的确超出想象,以至于他们不断加入中国国籍并从小学习汉语,也许一本书的容量不过如上海世博会中一座展馆,只是匆匆一眼,来不及细读它的方方面面,然而,它确实以庞大之躯盘桓于视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文化,有自己悠久历史和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就等你如何发现和如何看待。
      
      用毛姆的话来说,就是“借助你的想象,你能够把中国人当作你的一部分,但这些人对你来说毕竟是陌生的,正如你对他们也是陌生的一样。你没有线索可以破解他们的神秘。他们与你即使有诸多的像也帮不上你多大的忙,而毋宁更说明他们与你的不同。你依然像看着一堵砖墙。你无所凭依,你不知道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状况,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这大概也就是这两本书所遭遇的一些困惑和无奈吧,外国人再怎么读中国,总会隔着一层纱。
      
      
      
      ——已节选刊登于《南方都市报》
      
  •     读书时的心情跟书名一样,怡然自得、悠闲自在。。。。作为南京人,更作为一个秦淮河畔长大的孩子,本不曾了解过多的南京内涵,大篇传说+可口的小吃+历史古迹这便是对南京的狭隘的认识,然后,读罢此书之后,我不仅感受到了金陵古城之都的风采,更加体会到了世博江苏周的主题词:吴韵汉风,人文江苏。。。。 闺中蜜友聊天时,问我该送什么给他远行的领导,我第一个想到了《悠悠秦淮》,精心的设计、写实的图片、奢华的文字。。。无一不是馈赠佳友、宣传南京的必备佳品,呵呵 ,吾爱南京!
  •     大幅的图片加以简要的说明。介绍南京城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之所以感兴趣,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故乡缘故。
  •     是因为爱南京吧 才看的这书 我承认这是本教科书吧 不过我还算梳理了一下对南京的感情 因为恰好 我晚上就要去了 hi 南京 我回来了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