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的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童书 > 外国儿童文学 > 安妮的日记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09
ISBN:9787200029871
作者:安妮.法兰克(德)
页数:212页

内容概要

  安妮·法兰克,曾梦想长大后当一名记者或是作家,战后她将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密室》。但她没有等到那一天,一九四四年八月四日,纳粹警官领着几个荷兰警察爬上了“密室”,抓走了藏在楼上的八个犹太人。几个月后,安妮因感染伤寒,在集中营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书籍目录

目录
一九四二年
生日礼物
犹太中学
拘捕传票
秘密小屋
温达安先生一家人
争 吵
集中营里的犹太人
第八个室友
一九四三年
战 火
在门口探头探脑的人
生日诗
小偷来了
秘密小屋的一天
韦恩起了疑心
白喉流行
一九四四年
心的蜕变
可敬的救命恩人
我的春天
会不会出卖我们
姐姐来信
警察巡视
初 吻
写信给爸爸
菜贩被捕
盟军登陆
安妮的内心
后记:编者补述
谁告的密
商三秘密警察总部
“卫斯德堡”集中营
“奥斯维�”集中营
“培根倍森”集中营

作者简介

安妮的日记
如果安妮是一株迎着朝阳绽
放的花朵,希特勒就是折花的恶
魔。坚强的安妮逃得过他的伤害
吗?她的家人、朋友和所有的犹
太人在这场浩劫里又将会如何
呢?

图书封面


 安妮的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6月,突然接到一个老友的邀请,于是匆匆踏上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旅程。刻板印象中,从这座城市联想到的除了郁金香,自行车和运河,就只有大麻和红灯区。却没有联想到,这里还拥有大量梵高,林布兰特,哈尔斯等艺术巨匠的传世之作;这里还是那本家喻户晓的《安妮日记》的真实还原地。那段中国青少年反反复复翻阅了无数次的故事,就发生于此。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王子运河大街,鳞次栉比坐落着色彩缤纷的房子,安妮•弗兰克 (Anne Frank)等8名犹太人躲藏了两年的阁楼,就掩藏其中,若不是门口那永远长达百米的购票队伍,一不留神就会错过。这里的门牌是267号,曾经的避难所,如今已成为“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博物馆,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娓娓道来这段“二战”炮火中历史,同时,它也成为当地反战反歧视的教育基地。《安妮日记》出版于1947年。安妮和家族的其他犹太人,在纳粹逮捕他们前的1942年7月8日至1944年8月4日,一直躲藏在这间屋子内。6月12日,恰是安妮诞辰85周年纪念日,安妮之家发起了“annefrank2014”网络征文活动,并邀请知名人士造访、发表演说,铭记战争的残酷,呼吁种族平等,世界和平。“小时候读到《安妮日记》的时候,我与故事里的安妮一样大,如今我已经60岁了,安妮的故事陪伴着我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努力珍惜生活的美好。”一位荷兰网友留言。博物馆的一楼与二楼是安妮之父Otto Frank经营的果酱公司,如今摆放着密室模型和历史遗物,滚动播放各类资料,介绍着当年历史和相关当事人背景。再往上,一个古旧的活动书架微微倾斜,书架上方贴着一张泛黄的世界地图,这便是当年安妮等8人躲藏了2年之久的住所入口。两层的居室如今空空荡荡,家具已全部撤出,只能通过墙上残留的海报和相关照片遥想当年。居室的空间十分逼仄,难以想象这8个人是如何在如此恶劣条件下生存两年。窗户被严严实实地盖住,正如日记里所说,“白天,不能打开一丝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气,但马上就要关上。” 只有二楼尽头上方的小阁楼,隐约可以看见从木头缝隙里透出的阳光,这里,就是安妮和彼得两个十几岁的孩子,奢望着鸟语花香的地方。我注意到安妮卧室的一堵墙上,划着数十条笔迹,旁边标注着日期,这是安妮父母记录安妮姐妹身高的地方,在躲藏的25个月里,安妮一共长高了近10厘米。8个人大部份时间都无法大声说话和移动,厕所经常堵住,只能使用便盆,连续十几天只有莴苣和快发芽的土豆可供充饥,甚至连一张小桌子也要分时段使用。走出居室,在博物馆的另一头,贴着8位躲藏人的死亡登记卡。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亲Otto Frank在集中营里活了下来。安妮后来被盖世太保送到卑亨贝尔森集中营,就在盟军解放荷兰前,不幸因伤寒于1945年3月死亡,那年她15岁。“如果安妮知道他的父亲还活着,或许她可以坚持下去,她死的时候,距离战争结束只有一个月。”展厅的电视机里滚动播放着安妮故友的叙述,每每听到这一段,总能激起人群里的一阵叹息,“那个时候,安妮告诉我,她已经彻底绝望了。”当年帮助安妮一家的4位核心人物幸而躲过了德军的责难,他们趁德军搜查之前,偷偷拿走了安妮的日记,并在战争结束后,转交给安妮的父亲。1947年,安妮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这本日记在这60多年间已被转译成70余种文字,销量高达9000多万本。《安妮日记》也是我年幼时最爱的一本书。她在日记里记录的平凡小事,青春期少女的迷思与悸动,就像是我们身边每一个小女孩那样平常。“我看见世界正在被变成一片荒野,我听见雷声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来临。”对于大自然的热爱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支撑着安妮的心灵。然而,这本日记彰显的不仅是一曲悲歌,更在于对人性意志的深层探讨。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担惊受怕的环境的环境里,一群失去自由、离开优越生活的犹太人是如何坚持住对生活的希望,几个完全可以置身之外的荷兰人是如何不计风险和回报,尽心尽力给予援助。战争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英雄的流血牺牲,不在于炮火连天,而在于它对于个体精神的消耗,直到最后一丝希望都消磨殆尽。可是他们足足坚持了两年。他们在封闭的日子里靠学习和阅读度日,范夫妇看传记读小说,弗兰克夫妇学英语拉丁语,杜先生学习英法西荷四门语言,而3个青少年——安妮、彼得、玛格——均在封闭的日子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文学、数理、历史、经济等课程,涉猎广泛。他们分析局势,将收音机调到最小,贴着耳朵了解战事的最近进展,在地图上画着红线,追逐盟军的步伐,通过外界的巧妙协助维系着2年的生计,并一次次化险为夷。他们也时不时幻想着,当重获自由时,好好泡个澡,喝上一杯真正的咖啡亦或是和久别的朋友相拥。安妮记录了他们在这两年里无数次的争吵,即使是再平淡不过的语言,也不难理解,他们当时所经历的一切是如何消磨着人的意志和耐心,但爱与包容却不曾泯灭。记得在最后,日记戛然而止,德军上门逮捕,安妮发抖的双手系不了鞋带,平日与其争吵最凶的杜先生走过去握住她的手,帮她系上了鞋带。8个人轻轻地踏出密室,面对久违的世界,他们甚至来不及对彼此道一声再见。 博物馆里循环播放着对安妮父亲的采访,满脸沟壑的老人,平静地叙述着他是如何得到安妮的日记,如何一步一步联系到出版商,让这段故事走向世界。当时,他们从收音机里得知盟军步步获胜,以为离自由已经不远,却在最后时刻梦碎。这种希望与绝望之间的瞬间转变,至今仍抨击着人们内心的最深处。 “她告诉我爱从未消亡,因为爱早已镌刻于灵魂,她的灵魂亦将永存,无论身处怎样的黑夜。”在纪念安妮诞辰85周年的“annefrank2014”网络征文活动中,一位网友写道。毗邻博物馆的西教堂前,摆放着安妮的塑像,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这里与她合影,并时不时有人送上鲜花。门前的运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两岸开满了鲜花,载着游人欢笑的船只不时经过,那些途经的人们可曾想到,这一切,正是几十年前,躲在河边小屋里那个小女孩心底最强烈的愿望。
  •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在想这样的书能有什么看头;当我不经意地看了一下译者为本书写的序,大致的介绍,我有些震撼地发现这个日记的作者居然是年纪只有13岁的小女孩。在二战、犹太人、纳粹党的历史大背景下,安妮的日记成为关于纳粹党肆意迫害犹太民族的真实记录,很遗憾地在还没有开始阅读安妮的日记之前,我就已经知道了安妮没有逃过纳粹的魔掌,小小年纪牺牲在德国纳粹的集中营。不禁对战争和暴乱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作为一个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我没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战争带来的磨难,却可以想象那是一种锥心的折磨。我也是一个经常写日记的人,偶尔闲下来会回过头来看看从前的自己写下的东西,那是一本本极其美好的回忆录,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录。所以我对别人在日记里记下的内容有极大的好奇心,更何况是一个13岁的少女。她对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的想法、态度会是怎么样的呢?带着极大的好奇心,我开始了《安妮日记》的阅读之旅。在窗外充满阳光的夏天的午后,开着空调的房间依然冰凉,我躺在沙发上,一页一页地翻着安妮的日记,从她13岁生日的第一天开始,跟着她一起重新感受了一次青春。关于青春期的友谊、思想、孤独感,关于青春期的爱情。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都没有持续很久,当她们全家人都搬进了秘密后屋,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愈加灭绝人性的时候,我开始随着安妮的喜怒哀乐而同喜同悲,所幸我们的安妮是那样一个坚强的小女孩,她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自己的判断力,不屈不挠,无论环境如何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到安妮在秘密后屋里与5位成年人之间相处的矛盾,让我更加了解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想法;看到安妮与彼得的感情不断地加温,越走越近时,亦让我回忆起曾经的自己和安妮一样青涩的暗恋。在这5个小时的阅读中,我似乎跟着安妮的足迹又回了一趟青春期,同时也更加了解了青春期的孩子的想法。关于青春期的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是安妮日记中体现的较多的问题。用安妮的话说“我是我自己的船长,以后我会看到自己在哪里靠岸的,在我的心目中有个完美的母亲和妻子的标准。”在每一个孩子心目中,都有自己对家长的要求和判断,安妮的妈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家庭主妇,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同住的范达恩太太发生争吵,对孩子只有不停地说教、唠叨,却没有理解和沟通。富裕的家庭环境也造成了弗兰克太太懦弱的性格,对女儿的爱不知道如何表达,常常热脸贴冷屁股,事后却要找丈夫和解。这是一个失败、懦弱的妈妈,在处理与两个女儿的关系问题上,给小女儿造成了偏爱大女儿的误会。安妮的爸爸,皮姆,则是安妮最爱的人,也是在秘密后屋的5个成年人中最有修养的爸爸,他关心下一代,无论是自己的女儿还是同事的儿子,他都采取欣赏的态度。在和同龄人相处时,他极大地忍耐、包容,从来不和任何人发生冲突,有许多忠实的朋友,在这样患难的时候仍然愿意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皮姆也是这里最有威望的长辈,因为他在行动上做出了榜样。在与安妮的沟通中,他是完全慈爱的父亲,是安妮的好朋友,但是很多时候,他会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在长辈的位置上,把安妮放在小孩子的位置上,对安妮的行为进行成年人的判断。他不愿意和安妮分享更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所以孩子也没有办法打开心扉地去信任他,所以安妮常常会觉得不被理解。关于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的思考,安妮日记给我最大的启示是,要成为一个让孩子信任并且尊敬的长辈,首先得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正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们着想,提出综合了实际环境和孩子愿望的建议;把孩子当做自己的朋友,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朋友,和他们聊聊你的故事,可以取得同等交换。关于安妮日记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诸如人际关系,处事态度,面对不同环境的心境。安妮是一个特别乐观、开朗、阳光的人,特别记住了她的一句话,当我仰望天空的时,我就会想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个15岁的孩子尚且如此乐观,更何况我们生活在这样和平年代的人呢!感谢《安妮日记》给我带来的5个小时的愉悦的阅读之旅,也给我带来了青春期的思想风暴,这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     最初开始写日记就是看了犹太少女安妮所记下的“大屠杀中人性的宣言”,藏匿于阁楼中的安妮用她的日记让我感受到了语言魅力。人的生命总会走到尽头,并且,曾经的过往也会烙在生命上,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延续下去。然后,记录下来的文字会使这些过往拥有“永恒”的生命,因为没人能改变它。安妮的日记让我第一次体味到了什么是战争,战争的痛苦——在很久以前,战争在我眼中是个浪漫的词语。原谅我,电影与小说中美丽的女主角总会在战火的洗礼下遇到命中注定的男主角,无论能否厮守,足以迷倒每个女人的英雄都会与他们的女主角相识相爱,成为罗曼史上沉重的爱——《丧钟为谁而鸣》、《飘》,这些爱情或许倾城,也能倾国,而即便倾国倾城也不一定能成全他们,但是于我而言这些英雄和佳人的爱情总是充满诱惑的,这是壮丽的爱。青春期的安妮让我终于对战争的苦难有了直观的了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还是在我中学的时候看的。悲惨日子中的点点幸福。结局让人伤心,让我了解,现实的残酷。
  •     有没有50颗星星??此生挚爱!我也会好好地、幸福地活下去哒~谢谢你,baby!!!
  •     当时读的很细,仿佛已经成为他们逼仄的生存空间中的一份子,整天神经兮兮地为他们所有人担心,最后我的心都碎了,有些绝望,好几天才缓过气来。
  •     小学时的记忆......
  •     小学时候看的啦,舅舅送了我一整箱这个系列的名著少年读物。后来送犊犊了。
  •     瞬间想起的是美国恐怖故事里的桥段!哈哈
  •     儿童版的这个也看过了……
  •     卧槽,就是这个版本(长大了才知道王子复仇记就是哈姆雷特
  •     这本印象很深啊
  •     个人觉得读小说还是先了解当时写作背景的好。。。
  •     算是第一本正经读的书……当时每天跪在床上为安妮祈祷啊有木有TAT
  •     貌似是小学
  •     当时触动好大
  •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非常大,也许是小时候的英文名叫anna,也许是小女孩和日记交朋友的孤独,也许是德国人可以残忍到这个地步(这大概是我对德国的第一印象),更也许是安妮・弗兰克在1945年死于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时,距离她的16岁生日还有3个月。一切新奇好玩的东西戛然而止,初恋,亲情,本来也许逃难像一场冒险,可是在生命消逝以后才发现现实是真实和残酷的。小学的时候看完觉得非常沉重。
  •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的完整心灵受到了一万点伤害!
  •     小时候读的对大屠杀历史一无所知但人性总是想通的
  •     从安妮的日记 我开始关注二战 一切有关二战的情结都能激起我的兴趣
  •     看头脑特工队,想到小时候看《安妮日记》,安妮给日记本起了名字,我就这样试了两个月,果然真的觉得自己有个妹妹,还给同学讲,当然我确实知道我并没有妹妹,所以我妄想值大概确实略高…好在赶在幻想出三个姐姐之前刹车了…不过做我这行的都高,你看冈田磨里╮(╯_╰)╭
  •     一个让人激动无语的悲剧,却被内心的光芒照亮。我不会忘记安妮的日记。
  •     看了又看
  •     小时候还写过这个的摘抄啊
  •     在郑州上学时读的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后来好象送给了外甥...
  •     基本写的都是那段艰难时期的生活琐事,无法帮我更深入的了解历史
  •     纳粹的写照
  •     小时候感觉安妮一家东躲西藏挺好玩的,后来明白了纳粹的残酷,才发现他们的生活有多么艰苦,每天的担惊受怕哪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     这个译本并不完全。
  •     这套书里最先读的前三本之一,后来我也学着买了个日记本 给它起了名字
  •     最后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来 多希望安妮一家能够平安活到战后 而不是在最好的年华 凋零在恐怖的集中营
  •     那次在屋顶上看天空,未来,怎么也触摸不到的幸福。。
  •     很好看~
  •     日记戛然而止的时候真的是心疼到窒息
  •     从小女孩的角度记录战争时犹太人躲藏的情形,若小时候看一定会有很多感触,现在的角度来看仅仅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在躲藏中的心里成长。
  •     看哭了
  •     以第一视角(还是一个孩子)像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每当看这本书时,我都会暗自悲伤,本该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却有着成年人般的坚强,这都是战争的错!
  •     然后读完班主任送的那本简爱就又自己去买了这本来 长大后有幸在荷兰参观了安妮故居 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的 非常奇妙 狭小的房间给人一种仿佛自己是受压迫的犹太人似的感觉 多加一星
  •     下次陪小孩看
  •     应该再读的。
  •     安妮是如此的善于发现内心的自己和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总是乐观,好学,敏感而又善解人意,青春期在她身上除了些许叛逆其他我看到的只有无尽的反思和成熟的魅力。也许,她逃过一劫,真的会成为很伟大的人,希望你在天堂能够依旧如此快乐和富有魅力。
  •     还是小时候看的 这几天不知道为什么想起这本书来了 奇怪了
  •     看电影《偷书贼》的时候想起小学时看过这本书~不过安妮没那么幸运。
  •     应该是看过的,但没什么印象
  •     开辟鸿蒙的书,它奠定了我对二战的持久的浓厚兴趣
  •     小时候翻来覆去最多的就是这本书了,后来写日记都会下意识的仿照安妮日记的模式....那时候还太小,还不懂日常之外的事。也不懂安妮写日记时的心情。
  •     相对小公主,比较喜欢安妮的日记。。。。。。
  •     小时候因为名字而踏踏实实地看了一遍又一遍的书。
  •     虽然只是个小女孩写的,但是能从侧面看到太多了,读之前只知道纳粹对犹太人的残暴,但没有什么具体的感觉,读了之后终于从安妮她日记中的日常里感受了那种暴行。和平是多少不易,安妮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叹息,哎,望和平永存!
  •     小时候看的
  •     她是一位天才,心思细腻敏感,同时兼具独到见解,她眼中的世界,充满了清澈的芬芳。而她本身,真真地演绎了真正的悲剧。
  •     接吻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禁书啊。那时候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要抓犹太人 因为安妮也不明白。
  •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二战时那些关于犹太人、集中营的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