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美妆 > 瑜珈 >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701
ISBN:9787220071959
作者:(印)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页数:236页

章节摘录

书摘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  心的意识波动可以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要么流向客观世界(“希望满足欲望”),要么流向真实的自我认识(“希望获得解脱”)。因而修行(practice)和不执(non-attachment)都很必要。的确,偏废任何一方都是无益的,甚至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在进行精神训练时不试着控制住欲望的意识波动,我们的心将变得极度不安,或许还会永久地失去平衡。如果我们只是消极地严格控制欲望的意识波动,而不唤起与之相反的爱、慈悲和虔诚的意识波动,其结局也许更为悲惨。这就是某些严谨的清教徒为何会突然间神秘自杀的原因。他们为了“善”的结果而作出了一种冷酷而苛刻的努力,而从未想到过会有“坏”的结果。但如同所有人有时都会遭遇失败一样,一旦遭遇失败,他们就根本无法面对这种耻辱(其实只是伤了自尊),他们的内心一片空虚。在中国道教的经典中我们读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①  我们要进行的精神训练将适时地得到说明。这便是著名的瑜伽八“支”。其间,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暂时的失败,不论它有多么丢脸,都不应成为放弃努力的借口。比如学习滑雪,当我们狼狈不堪地倒地之时,我们并不感到羞耻,而是抖擞精神,重新开始。不必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除非我们是伪君子,否则就不会在意旁人怎么看自己。没有一种失败是真正的失败,除非我们完全放弃努力——的确,失败也许是个非常有益的教训,可以使人因祸得福。  不执是对分辨的训练。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我非得要那个东西?拥有了它我就会永久受益吗?拥有之后,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我获得更高的知识和自由?”由此我们逐渐地控制住“痛苦的”或是不纯的意识波动。因为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令人不安的,它们表明,我们所欲求的东西不仅无助于解脱,还潜藏着无明(ignorance)和束缚的危害;更进一步说,我们并不是真正想要所欲求的东西本身,而只是有一种想得到某种东西的欲望,仅仅是一种内心的不安。  我们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很容易公正地推论出所有这一切。但当我们的心被强烈的愤怒、性欲或贪婪之波浪突然席卷时,我们的不执才会得到考验。只有通过坚定的意志努力,我们才会记起我们的理智早已明白的真理:意识波动以及引起它的感觉对象,还有将体验认同为它自身的我慢,这些全是短暂而肤浅的,它们并不是潜藏的实在。  要想达到不执的境界,其过程可能非常缓慢。但即使在最初的阶段,人也能获得某种自由和平静的新的感受。它不应被当做一种苦行,一种自我折磨,或某种冷酷痛苦的东西。对不执的修习能为最枯燥的日子中最平凡无味的事件增辉添色。它会清除我们生活中的厌烦。并且,随着我们的不断进步和更加自如地掌控自我,我们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放弃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只是从虚幻的欲求中脱身出来。长此以往,灵魂不断成长,直到它能静若止水地接受生命中的灭顶之灾。基督说:“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①——意思是说,比起能让我们获得自由的训练来,不加分辨地执著于感觉的日常生活更加痛苦,更加难以忍受。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很难理解,因为我们一直被教导说,基督在尘世的生活是一出具有启示意义的悲剧——他最终被钉上了十字架。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到底何者更容易——是带着基督的觉悟和不执被钉上十字架,还是像可怜的小偷一样在无明、苦恼和束缚中受难?”我们都将走向十字架,无论我们是否准备或是否能够接受它。P17-20

媒体关注与评论

瑜珈在印度已经流传了五千年,是印度悠久智慧的结晶,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时代的变迁,瑜珈一直充满活力。  瑜珈的出现和发展,一直与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学密切相连,然而,从实质上讲,它与任何宗教教义和理论保持分离状态,它是基于一些心理行为的生活哲学,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以使个体与宇宙完全和谐。它不是一种宗教,但是,许多宗教及哲学都从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瑜珈经》是印度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对瑜珈进行全方位的精辟论述的著述,是被称为印度“瑜珈之父”的钵颠阇利于公元前后写成的。《瑜珈经》原文只有几千言 ,正如我国古代经典《论语》或《道德经》,但微言大义,千百年来,从中衍生出和影响过众多的哲学及哲学流派。即使在当今西方世界,各种解释仍浩若烟海,而这部《瑜珈经》注释,被公认为是当代西方对《瑜伽经》的最为权威的注释之一,它自上个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版以来,一直长销不衰,至今仍在再版。本书的主要作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本人,就是印度罗摩克里希那修道会的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精神领袖,他于1923年定居美国,直到1976年去世,一直在美国致力于包括瑜珈哲学在内的印度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力图以最为通俗和简明的方式印度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本书从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印度古典哲学及当代科学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古今趣事,对《瑜伽经》的四个部分“瑜珈及其目标”“瑜珈及其修行”“力量”“解脱”共196条箴言,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讲解。瑜伽的神秘与生活的时尚在这里碰撞,哲学的智慧与健身的流畅在这里交融。如果说,各种具体的瑜伽修习可完美你的身体,那么,这部作为它们的理论基础的《瑜伽经》定会和谐你的心灵。  本书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瑜珈经》注释。诚如印度大使苏理宁先生在为此书所写的中译本序言中所说:“它将把印度人眼中真正的瑜伽体系,即通过冥想与苦行实现精神融合的体系,完整地介绍给中国人民。”也正如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在为本书所写的中译本序言中所说,本书“对于瑜伽修习者从精神层面上理解瑜伽精髓从而提高修习的质量和效果,很有益处”。

内容概要

作者:(印度)斯瓦米·帕拉瓦南达 (英)克里斯多夫·伊舍伍德 译者:王志成 杨柳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一印度驻华大使  苏理宁    中文版序言二中国前驻印度大使  程瑞声    中文版前言英国考文垂大学教授  韩德    英文版前言第一章  瑜伽及其目标第二章  瑜伽及其修行第三章  力量第四章  解脱名词解释及主题讨论索引译后记

编辑推荐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是一本集各国众多圣者、学者、官员、朋友以及未知者之智慧和精力而完成的书。《现在开始讲解瑜伽》对形形色色的瑜伽修习方式据以产生的瑜伽思想本身进行的全面系统、客观严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并富有时代特征和当代气息的诠释,“对于各种瑜伽的修习者从精神层面上理解瑜伽精髓从而提高修习的质量和效果,很有益处”;对于生活在这个复杂而紧张的世界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也很有价值:它将引领我们走向心灵的和平和宁静。

作者简介

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
心的意识波动可以流向两个相反的方向——要么流向客观世界(“希望
满足欲望”),要么流向真实的自我认识(“希望获得解脱”)。因而修行(pr
actice)和不执(non-attachment)都很必要。的确,偏废任何一方都是无益
的,甚至是危险的。如果我们在进行精神训练时不试着控制住欲望的意识波
动,我们的心将变得极度不安,或许还会永久地失去平衡。如果我们只是消
极地严格控制欲望的意识波动,而不唤起与之相反的爱、慈悲和虔诚的意识
波动,其结局也许更为悲惨。这就是某些严谨的清教徒为何会突然间神秘自
杀的原因。他们为了“善”的结果而作出了一种冷酷而苛刻的努力,而从未
想到过会有“坏”的结果。但如同所有人有时都会遭遇失败一样,一旦遭遇
失败,他们就根本无法面对这种耻辱(其实只是伤了自尊),他们的内心一片
空虚。在中国道教的经典中我们读到:“天将救之,以慈卫之。”①
我们要进行的精神训练将适时地得到说明。这便是著名的瑜伽八“支”
。其间,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暂时的失败,不论它有多么丢脸,都不应成为
放弃努力的借口。比如学习滑雪,当我们狼狈不堪地倒地之时,我们并不感
到羞耻,而是抖擞精神,重新开始。不必在意别人的冷嘲热讽。除非我们是
伪君子,否则就不会在意旁人怎么看自己。没有一种失败是真正的失败,除
非我们完全放弃努力——的确,失败也许是个非常有益的教训,可以使人因
祸得福。
不执是对分辨的训练。我们扪心自问:“为什么我非得要那个东西?拥
有了它我就会永久受益吗?拥有之后,它在何种程度上能帮助我获得更高的
知识和自由?”由此我们逐渐地控制住“痛苦的”或是不纯的意识波动。因
为上述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令人不安的,它们表明,我们所欲求的东西不
仅无助于解脱,还潜藏着无明(ignorance)和束缚的危害;更进一步说,我
们并不是真正想要所欲求的东西本身,而只是有一种想得到某种东西的欲望
,仅仅是一种内心的不安。
我们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很容易公正地推论出所有这一切。但当我们的心
被强烈的愤怒、性欲或贪婪之波浪突然席卷时,我们的不执才会得到考验。
只有通过坚定的意志努力,我们才会记起我们的理智早已明白的真理:意识
波动以及引起它的感觉对象,还有将体验认同为它自身的我慢,这些全是短
暂而肤浅的,它们并不是潜藏的实在。

图书封面


 现在开始讲解瑜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无论是对于练习瑜伽的人还是不了解瑜伽的人,这本书都是值得阅读的。作为对《瑜伽经》的经典阐释,这个角度的哲学会令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     的确如网上的有些评论所言,这本书的封面的设计模仿了羊皮圣经的风格,是投了一些巧,我起先也是被它封面的质感和岁月感所吸引,一样被误导了,不过细细读完之后还是觉得物有所值。230页的小册子,读起来却用了很长时间,因为每一句都需要慢慢体会,无法做到一目十行,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读。《瑜伽经》成书时间距今已2000多年,原书约几千字。《现在开始讲解瑜伽》是近代人对瑜伽经的解读,是英文所写,后由浙大的王志成翻译到中国。应该是拜两次翻译(从梵文到英语,然后到汉语)所赐,这本书无论是瑜伽经原文还是诠释部分,语言都比较通俗,且有字字珠玑之感。这本书里面有比较多的专有名词,但因为瑜伽哲学与佛教许多地方都是相通的,读起来可以相互对照,理解起来就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瑜伽哲学,见识尚浅,感觉其与佛教的区别真的很小。学佛,许多人建议从小乘入手,我理解是因为小乘对空的认识不像大乘那么彻底,更容易接受,从这一点上说,瑜伽哲学应该也是类似的,不同于大乘佛教彻底的“空”,瑜伽哲学认为阿特曼是永恒而实在的,虽然它最后也将“融入梵的海洋”(P131)。下面是书中我觉得比较有启发的一些部分。印度教与基督教各自的危险性。2.4 无明产生出所有其他障碍。它们可能以潜在的或残留的形式存在,可能是被暂时克服的或充分发展的。讲解节选:印度教方式的危险在于,我们从心理上似乎无法或多或少地想象自在天那样去想象阿特曼。我们很容易因为冒犯了自在天而心生悔恨,但对阿特曼却不如此。。。。基督教方式的危险恰恰相反,有着强烈的二元论色彩的基督教强调自在天的重要性,却极度低估了潜在的、属于内心的阿特曼的实在性,而自在天乃是阿特曼的投影。这种二元论思想的价值在于教导我们要敬神,其危险在于它会令我们过份地厌恶自己,陷入无助的绝望中。死亡2.9 对生命的贪恋无论愚人智者皆与生惧有。这是因为人心之中仍留有许多前世生命的死亡体验之印迹。讲解节选:如果我们用“死亡体验”一语来涵盖死和再生之间的居间状态的体验,那么,人们将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种潜意识的记忆会令我们本能地感到恐惧——这种恐惧比对一无所知的恐惧更甚。。。。无论如何,也无论其起因如何,推迟死亡、贪恋生命的欲望肯定是阻碍觉悟最大的障碍之一。贪婪生命就是贪恋日常的感官意识,这就错过了其中可以认识阿特曼的超常意识。三德,达磨与猪瑜伽原文:2.17(略),2.18 2.18 经验对象由三德——光明(萨垛)、活动(罗奢)和懒惰(答磨)——构成。通过它们,整个宇宙与认识的工具(如心、感官等)以及被感知的对象(如物质元素)一起进化。宇宙的存在是为了让经验者能经验到它,并此获得解脱。本书的讲解:这里引述了斯瓦米.辨喜讲的一个关于猪的故事,以说明陷于达磨的状态,“我们本性中达磨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痛恨被它们打扰”。(原文略)我的体会:猪的比喻之前我也用过,现在的确有许多人歌颂并且乐于猪的生活,但其实是可怜的。信仰是否需要思辨?瑜伽原文:2.25 无明一消除,这种认同也就停止。不再有束缚,经验者便独立和自由。讲解节选:来源于摩耶(幻)的我们,不能指望凭借我们微不足道的相对的伦理标准,来认识摩耶或评判其束缚的“公正”或“不公正”。。。如果我们不把时间浪费在推理和哲学思辨上,就能更好地把目光集中在那些伟人身上,他们抵达了目的地,似乎正在召唤我们跟随他们前进。我的体会:相比“觉悟”,我们现在所具有的这些知识的确太局限了,许多道理是我们这点可怜的“知识”无法推理的,但现实中惨痛的教训也历历在目,许多人都宣称自己是“伟人”,让你相信他,你只能放慢步伐,小心求证,看准了再走。瑜伽八支瑜伽经原文:2.29 瑜伽八支是:持戒、精进、坐法、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我的体会:瑜伽八支是瑜伽修炼的八个阶段,八个方法,注意看其与佛家的理论何其相似,其实中国后来的道家以及气功等等也是借鉴了这里的方法,所以瑜伽可以理解为一种共法,即是对各路门派都适用的修行方法。之前南怀瑾的一些书,比如《南怀瑾与圣吉.彼得》里面重点就讲到调息一法,他那里把呼吸叫作“安那般那”,本书叫作菩拉那(prana,气息)。另外目前受西方影响在国内流行的瑜伽练习,其实是从这里的坐法延伸出去的,只是这里的坐法只是需要一个正在的体姿,目的是调息等修炼,有利于能量的流动,但当下的瑜伽更多成了一种女性的健身运动,甚至纯粹是为了减肥,为了柔韧,过于功利,偏差太远,联想到眼前许多被功利化佛教,也都不足为怪了。瑜伽的持戒瑜伽经原文:2.30 持戒是:不杀生、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讲解节选:真正乐于助人的人就像一辆有轨电车,所有希望搭乘它的人都可以上车,但它只沿着固定的路线驶向目的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我们最多只是借用一下而已。因此,不要向世界索求大于我们绝对需要的东西,同时充分合理地用好借来的东西。索取超出我们需求的东西,然后再浪费掉,这无异于从其他人那里偷窃。我的体会:这段话有些模糊,容易让人误解,比如电车是否需要考虑自己的承载能力,量力而行,目的不变,但路线却可以不同,就像修行的方法也可以多种,要因人因时而异(本书也介绍几种不同的瑜伽方法时也持同样观点)。还有,“索取超出我们需求的东西”的东西如何理解?每个人如果不加节制,都可以是欲壑难填的,“超出需求”如何界定?正确的理解我以为是满足基本生命需要前提下清心寡欲。修行者如何与他们的交往?瑜伽经原文:2.32 精进是纯净、满足、苦行、研读和敬神。讲解节选:。。。我们身体需要食物的喂养,同样,我们的精神也需要“精进”的喂养。闲聊、“轻松的”娱乐、随看随丢的报纸杂志、流行小说、广播里的风流韵事等等,这其中都隐藏着危险。。。每一个人,不管他多么糊涂,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都将乐意参与关于生命的意义的探讨,只要我们能够找到适合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我的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常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个人精神修行上,另一方面又无法回避日常的为人处事,本书这里给出了一些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简单概括就是,人人皆有“智性”,事事皆有启发,关键是方法要得当,同时要注意分辨有害的“摄入”,保持警觉。不杀生,无害,如何与动物和平相处,卢安克瑜伽经原文:2.35 当一个人不再杀生时,所有生物都不会对他产生敌意。讲解节选:当一个人的思想和对待他人的行为真正彻底地弃绝暴力时,他便在自己的周围营造出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由于暴力和敌意无法互动而使二者都无法存在下去。每一个优秀的驯兽师都知道,鞭子只能暂时怔住野兽,但唯有真正无害的力量才能让它们不再伤人。我的体会:这使我想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想到长期在广西支教的卢安克,卢安克与当地孩子相处的方法也是融入而非强迫,他带给孩子的理念也正是“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想影响别人,反而影响不到。因为他们会感觉到这是为了影响他们,他们才不接受了。”我看节目的留言中,很多人说卢安克这是道家的思想,其实毋宁说跟印度哲学更加接近。当然卢安克的在节目中谈到的其他观点其实跟本书的理念也是一直的,比如他对爱情的理解,爱情如果是因为依赖和占有,就会是痛苦,对恐惧的理解,“如果只有物质,那只有害怕,如果有比物质更重要的事情,就不用害怕了。”“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等等。性与能量瑜伽经原文:2.38 当一个人不再纵欲时,他便会获得灵性的力量。讲解节选:性行为、性思想和性幻想会消耗我们大部分生命力。当这种能量因不纵欲而保存下来时,它就升华成灵性力量。这种能量是精神导师绝对必需的,因为正是凭借这种力量,他才能将他的理解力传递给学生。真正的宗教并不像历史或熟悉那样靠“教导”,而是像光和热一样被传递。我的体会:这里将性与能量结合起来谈,第一次看到这种解释。瑜伽哲学的快乐观瑜伽经原文:2.42 由于满足,人得到最大的快乐。讲解节选:快乐有一个共同特征:不再悔恨往昔,不再担忧将来,不为焦虑所困。欲望的满足也能带来快乐,这种快乐鲜明逼真,但由于其本性所限,它只能持续较短时间。由于一种欲望的满足会立即引发另一种欲望,因此快乐的时刻会终止于进一步的焦虑中。我的体会:这里只是再次强调了瑜伽哲学的快乐观,就像佛教和基督教一样,每家都以信自己的终极教义并得到究竟为快乐。但无论如何,这里对“世俗”之快乐(即建立在欲望基础上的快乐)的分析是对的,相比瑜伽哲学、佛教、基督等任何一种信仰的快乐观,为了迎合欲望而带来的快乐总是短暂而不究竟的,其本质也是苦。胜王瑜伽瑜伽经原文:2.50依据胜王瑜伽的生理学,脊椎骨的底部储藏着大量灵能,这个能量源被称为军荼利尼(kundalini),由于它是“盘绕的”,因此又被称为“蛇能”。当军荼利尼被唤醒的时候,据说它会沿着脊椎通过六个意识中枢,最终抵达第七个中枢,即大脑中枢,每当它上升一个中枢时,就会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启迪。对此,罗摩克里希纳解释说,“当心执着于世俗时,它就停留在较低的三个中枢——肚脐、生殖器管和排泄器管,此时,心没有更高的灵性追求或视野,它陷于性欲和贪婪的渴求中。。。其他几个中枢依次位于心脏、喉咙、前额、头顶。。。”。脊柱包括两个神经流(即左脉和右脉)和一个中央通道(即中脉)。肚脐、心脏、喉咙位于中脉中。善恶,水,进化论,老子,基督瑜伽经原文:4.3 善行或者恶行都不会直接引起转变。它们只是除去了本性发展的障碍,就像农夫清除水道里障碍物,以便让水自然留过。讲解节选:“完美寓于每个人的本性之中,所有的发展和力量也早已存在于每一个人之中,只是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阻碍。除去障碍,就能直达本性”。而恶行及其积累的恶业就像农夫在不适合的地方扒开了水坝。不同于西方达尔文进化论,瑜伽经这里认为,进化的真正秘密在于已经存在于个体之中的完美性的展现,这种完美受到了阻碍,但其背后涌动的无限潮流会奋力展现自己。我的体会:从这里很容易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之说,水本身无所谓善或者恶,它不争却利万物,但也要看你的引导。也想到基督,因为之前看过一本以基督思想为主的“形而上学”,其对本体论的理解重点就是围绕“真善美”三个字,跟本书这里的理解也有异曲同工的感觉。外界(感知对象)、心(灵魂)、阿特曼瑜伽经原文:4.23 心能够感知,因为它既反映阿特曼又反映感知对象。讲解节选:心似乎处于阿特曼和外部对象之间,它感知对象的能力是从阿特曼那里借来的。在一间漆黑一团的房间里,镜子无法反映出站在它面前的人,可一旦有光照进屋,镜子立刻“感知”到这个人。类似地,印度哲学认为,个体灵魂是“反映者”,或者说是“阿特曼的投影”。它不能独立存在,只是阿特曼在心中的反映,由此产生了独立的我慢。我的体会:在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说心(灵魂)与阿特曼的关系就像月亮和太阳的关系。
  •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春节独自一人在家,陪伴我的是《法华经》和《西藏生死书》,饮食也极其清淡水果沙拉或白菜豆腐,知足而快乐。每日宅居家中,脑子和身体都渐渐没有那么好用了。才发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不是胡说,有其道理,就开始散步,绕着小区转,随着身体的活动,脑子好像又转的正常了。这一静一动,让我体会到运动的作用,想起了之前参加的一个真人图书馆活动。活动的主讲是一个小女孩,练习了八、九年的瑜伽后,身体的疾病消失了,心灵的沉静获得了,气质不凡。也许,瑜伽是适合我这种人的活动?想起在她的演讲中提到了《瑜伽经》这本书,就买了看。一看,就不能放手。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体位的教授,而是在正本清源的告诉我们瑜伽的真正目的。瑜伽的本意是联结,通过一种瑜伽的练习,个体可以控制心得波动,使其柔和调幅,免于散乱和昏沉,进而与实相获得最终的联结。这个过程,是对现在的完全超越,是一种新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举得那个湖水的例子:“湖水代表人心,湖面水波代表意识波动,湖底则代表阿特曼(真实的自我)。当人心之湖变得澄明静寂,湖底的阿特曼明晰可见。”简单几句,那个境界就活泼泼的先前,灵性十足,洞然明白,充满向往。要想控制心的波动,需要极强的专注力,因为我们的心就像流水一样连绵不断,而“对真正的灵修者来说,专注是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的(1.20)”。给我最大启发的就是力(energy,能量)。书中说:“没有力你就无法持之以恒地遵照任何指导行事,你就不能真正检验出它们的价值”。于此深有体会,缺少力就没有办法跳出原来的心智模式,期间的各种阻力会让人失去信心。力来自何方?我想,首先是有足够大愿望、向往和渴望,随九死其犹未悔,我们的进步只能是迂回式。其次,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逐渐增强我们的力,使其可以应对散乱昏沉。经中也提到到修行瑜伽的的障碍,障碍有很多,但是,“懈怠是最大的敌人——它使人悲伤怯懦、优柔寡断、自艾自怜、浅薄轻浮、充满疑虑。懈怠还可能是疾病的心理成因。它让我们放松自己的职责,以不健康为借口,躲避在一张美丽温暖的毯子下。身体会反抗所有尚未习惯的训练,而虚弱、晕眩、剧烈头痛、心悸等的惊吓和极端表现,或许也将妨害训练。这种反抗是潜意识的,可它所产生的症状却再真实不过了。”我们在养成任何新习惯的过程中都会如此,记得之前的跑步就是这样,刚开始各种的身体不适,让我都开始严重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跑步了。但是,牢记曾国藩的一句话:“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再累,也要按计划去跑,跑不动走也要走下来,渐渐的不适也就消退了。当然,平衡也很重要,灵活的去调整还是需要,只要保证每周3-4次就好。建立对宗教的信仰也是如此,“宗教并不总是一种愉悦的状态,期间会有反复,要经历抗争、枯燥和疑惑的阶段”。也许,只有经历过这种折磨而建立的信仰才是牢固的、真实的和终身不弃的吧!因为,信仰是我们体会到人的绝望又不期望获得意义之后才能形成的东西。德鲁克不是也说:“信仰不能与当今所谓的‘神秘体验’混为一谈,不是修炼如何呼吸或沉浸在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音乐就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绝望,通过苦难,通过痛苦和无尽的磨练,才能达至信仰。信仰不是非理性的、伤感的、情绪化的、自生自发的。信仰是经历严肃的思考和学习、严格的训练、完全的清醒和节制、谦卑、将自我服从于一个更高的绝对意愿的结果……每个人都可能获得信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绝望。”《瑜伽经》中提到了一个我之前没有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不明了的地方,那就是关于“语言”。《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例子,但是因为太玄乎了,并没能真正的说服我。这种对语言力量的轻视,让我经常信口胡说,估计是积下了不少的口业。经中有一段解释:“当你的心被痛苦、恐惧或是某些突发事件强烈干扰,而无法用冥想甚至理性思考时,总有一件事情是你始终能够做到的:你能够念诵上帝的名字,不停地念诵。你能够穿越所有的嘈杂声紧紧地抓住它”,“如果我们在幻想的时候不断念诵上帝之名,就会发现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情,无论外界如何扰动”、“当我们说某个词语成千上万遍,你会发现自己的整个心情都被与那个词相关的联想熏染了,改变了”。这些文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体验。第一个体验,2年前与高中好友聚会于酒吧,醉酒甚深,酒吧中十分的喧闹,各种诱惑的图像和接触扰动的心灵。昏沉迷乱之际,我无意识地开始在心中念诵《心经》并思考每句经文的含义,刹那间一股清凉从心头升起,进入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态,抽离出来那个场景。第二个体验是在梦中,有几次做了噩梦,正在恐怖之极的关头,我在梦中忽然开始念诵《心经》或六字大明咒,一下子就让自己从噩梦中走出,醒过来后也可以很快的就安然入睡。“常念此词,并冥想它的意义”(1.28),“由此人们可认识阿特曼,并使此种认识毫无障碍”(1.29)确实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从心的散乱和昏沉中抽离出来,获得宁静。词语只是一种让我们的心专注的方法,经文后来的1.32到1.40又分别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的心获得平静,都很有启发。以上是我阅读《瑜伽经》前40个教义的一些体会,呀,很期待后面的阅读啊。喔,我看的是《现在开始讲解瑜伽——<瑜伽经>权威阐释》这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看看就好,不大懂,感觉解释有些牵强。书皮太薄了,还不错吧
  •     读这本书得需要佛学知识
  •     让我吃惊的书,无论是装帧与内容都是极为珍贵的。也非常的流畅。可以与佛法一起读。只是这样的书籍了解的人太少
  •     不断重读经典也是修持,这本书是在2015年初的火车站开始读入,心心相应,一发不可收,后经意外漏水浸泡,书体肿胀,令人心疼。幸好晒干之后,依然可读。接下来会开始第一次重读的。
  •     强调三点,供大家参考:1、本书是讲经,深入浅出;本书没讲什么现代瑜伽的动作、姿势之类的知识,不爱论道的人不用看但是我个人认为讲的是佛教文化,是瑜伽的内功。2、碟子里面的MP3很好听,偶然的有一天,发现貌似低沉的男声却有很强的穿透力,甚至含有一些瑜伽能量的感觉。3、本书适合精读,能悟其一部分就很不错。
  •     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瑜伽。了解为什么印度是智者的国度。看看千年前印度人对于人体生命的科学研究。
  •     此书放枕边,心浮意燥、不能安睡时,静心阅读
  •     就书本身而言挺好挺划算,而且还附赠了光盘.但是商品说明中说了还附赠<瑜伽经>中英梵文对照,课实际上并没有,只有书和光盘.我希望给我一个解释.
  •     有些晦涩的书,如果没有一定佛学或者圣经的知识,这本书可以说真的很难读懂
  •     和别的灵修书差不多,大的论述较多,而小的细的缺乏了
  •     装帧设计都极棒...可以随身携带随时诵习...就是碟子没有什么用处...呵呵
  •     超喜欢这本书~瑜伽经典
  •     详细解释了瑜伽经,无论在其阐释过程中流失了多少的真义,或是将瑜伽宗教哲学同西方基督教进行的横向对比来引导读者认识思考和理解的这种方式是否最佳,然而,对于入门读者而言形成概念的需求被满足已经是不错的了
  •     宽泛来说还是佛学体系。我认为看过《金刚经说什么》就没有必要看这本了。 书的开本较小,很有亲和力,让人有携带的愿望。
  •     一部对古印度经典《瑜伽经》进行阐释和注解的书。装帧不错,还附带光盘(虽然我没听过CD里的语音冥想音乐)。书中不仅将印度教与佛教进行了一番比较,而且还阐述出印度教与基督教在某些方面的相似之处(不过这部分内容不是很多,主要是说“阿特曼”大致上可等同于佛教中之佛性、基督教中之神性)。此外,书中对冥想、禅修、静坐等修行理论的阐释还是颇使人受益。对宗教学、哲学、神秘学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读读。如果之前就对《瑜伽经》和印度的宗教和哲学有一定了解,那么读这本书时会更易理解书中的理论。翻译得不错,整体上算是通俗易懂,但专有名词比较多。
  •     正在学习。。。。。。。。。。。
  •     刘海亮老师推荐,非常好的一本书,太耐读,一句话需要琢磨好久。
  •     : B351/4251
  •     虽深奥,但或多或少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瑜伽,仍需多多咀嚼,慢慢领悟~~
  •     宗教也是哲学,是一种对于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的道路。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
  •     行文流畅
  •     很喜欢作者的解读,好书!
  •     比我想象中的要好 ,物美价廉啊!
  •     学习瑜伽的人一定要读这本书 瑜伽的圣经~~
  •     和沙吉难陀的翻译版本相比,这本确实讲解的极为专业,可以参考王志诚译的至上瑜伽和商羯罗的自我知识,里面一些哲学理论是通的,非常值得阅读
  •     比较了几个版本的翻译,这个版本是最流畅优美的,对于理解瑜伽之意很有帮助
  •     它是对经典瑜珈典籍《瑜珈经》的阐释。
  •     权威是不需要证明的......
  •     第一,书的装帧设计极好,朴素又不失经典,拿在手里很有质感。册子刚好拿在手里的大小第二,内容非常好,而且行文流畅,特别是你可以对照着佛法来看,甚好。这样的书真是遇见是幸运的书,难以表达内心的喜悦。
  •     The key meaning of Karma and Chitta is Atman!
  •     身体的基本法则 翻译注释不究竟 多了很多杂质。。。看过之后还是再看原本 自己感受吧 取得终极的自由就是养成 平静 专注于此刻的势能
  •     一把秤。
  •     已经向朋友推荐并且得到朋友众多朋友的喜爱,还买了多本送给练瑜伽不练瑜伽的人,不管你修补修炼瑜伽都向您强烈推荐此书!
  •     定了五本,还不错的一本书
  •     = =还是得看英文版本比较亲切。
  •     最喜欢的书之一
  •     2007-11-26 20:07:02借书
  •     需要时间慢慢消化。。。。
  •     细读过十五遍,列入“不归荒岛”必带书目。其实不能说书本身有什么神圣性,而是书能引发的思考,结合读书时的人生经验,帮人提炼出精致的思想和体悟。然而我并不想把它换成《圣经》或者别的什么…就是一种“已经习惯你,就是你,不要替代”的感觉。
  •     译者;词汇忠于原著,容易理解。作者;斯瓦米·帕拉瓦南达解释得不错。个人觉得比巴坦加里的瑜伽经要好。
  •     书很好,但光盘放不出来。
  •     灵性
  •     经过西藏的藏传佛教信仰、尼泊尔vipassana禅修、再遇见此书,仿佛冥冥之中走上了一条独特的灵性道路。
  •     这本小书不错,适合反复阅读,但是所附的光盘是空盘,什么也放不出来,不知道是否能换光盘啊?
  •     虽然瑜伽师追求的目标不如佛陀教授的究竟,但是和中国本土道家却还是有一拼。
  •     睇唔得很明.但觉得是好书.
  •     改变对一切的看法,重新认识自己
  •     很好的书。对冥想以及瑜伽三摩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内容比较深奥,需要反复琢磨。内附光盘一张,男性的声音很性感很空灵。不过很多人说听上去很慎得慌。
  •     我不喜欢这个风格,也许是我杂念太多了吧
  •     这本小册子真的很好
  •     分析的很棒,很容易明白,易读的著作。
  •     精致小本,不是治愈系的瑜伽体验,而是换个视野来解释世界的构成。毫不枯索乏味的哲学理论。
  •     为什么光盘读不出来啊
  •     照亮
  •     磕磕绊绊的总算读完了,有点深奥,不适合囫囵吞枣的读,适合慢慢细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