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通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音韵学通论

出版社:中国书局
出版日期:2009-4-1
ISBN:9787101032970
作者:胡安顺
页数:359页

章节摘录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19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人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关系密切,而且与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有广泛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4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

内容概要

胡安顺,陕西商州市人,1949年12月生,1984年东北师大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陕西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汉语教研室主任、陕西师大西北方言与民俗中心研究员、国际汉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主持和参考主持国家级教改及社科基金等项目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音韵学与语音学    第二节  音韵学的功用  第二章  音韵学对汉语音结构的分析和归纳    第一节  音韵学对治语声母的分析    第二节  音韵学对治语韵母的分析    第三节  韵学对汉语韵母的归纳第二编  中古音  第三章  《广韵》    第一节  《广韵》以前的韵书    第二节  《广韵》的产生    第三节  《广韵》的版本    第四节  《广韵》体例    第五节  《广韵》的四声配合    第六节  根据《广韵》探求中古音的方法    第七节  《广韵》的声类和声母    第八节  《广韵》的韵类和韵母  第四章  《韵镜》    第一节  《韵镜》的产生和作用    第二节  《韵镜》的体例    第三节  《韵镜》对中古声母和韵母的分析    第四节  《韵镜》和《广韵》在考察中古音中的互补作用  第五章  中古音系    第一节  中古音系的声母    第二节  中古音系的韵母    第三节  中古音系和韵母的配合关系    第四节  中古音系的声调  第六章  《广韵》一系的韵书和韵图    第一节  《广韵》以后的几种韵书      一、《景德韵略》      二、《集韵》      三、《礼部韵略》      四、《五音集韵》      五、《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六、《古今韵会举要》    第二节  《韵镜》以后的几种韵图      一、《七音略》      二、《四声等子》      三、《切韵指掌图》      四、《经史正音切韵指南》第三编  近代音——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第七章  近代音    第一节  《中原音韵》    第二节  《韵略易通》    第三节  近代音的声、韵、调  第八章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变化    第一节  声母的变化    第二节  韵母的变化    第三节  声调的变化      附论一  根据今音辨识中古音方法说略      附论二  古入声字辨识三法      附论三反切概说第四编  上古音  第九章  上古音的声母    第一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上古声母的几项重要结论    一、古无轻唇音    二、古无舌上音    三、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四、喻:归匣、喻四归定说    五、照一归精说    第三节  上古声母系统及拟音  第十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五、孔广森的古韵分部      六、王念孙的古韵分部      七、江有诰的古韵分部    第四节  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一、章  太炎的古韵分部      二、黄侃的古韵分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      四、罗常培、周祖谟的古韵分部    第五节  上古韵部系统及拟音      附录四  十三家古韵分部异同表  第十一章  上古音的声调    第一节  清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一、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      二、江永的四声说      三、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      四、王念孙、江有诰的四声说    第二节  今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      一、王力的古无去声说      二、周祖谟的古四声说    第三节  对上古声调的考察      附论四  长入说质疑  第十二章  阴阳对转与因声求义    第一节  阴阳对转      一、孔广森的阴阳对转说      二、章  太炎的阴阳对转说    第二节  因声求义      一、因声求义的理据      二、汉语声同义通例证      三、因声求义例举      四、因声求义的流弊及其限制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音韵学通论》一书由中华书局初版于年。本次改正了其中的排校错误及少数提法,同时增加了《五音集韵》和《古今韵会举要》的简介、部分用例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是书出版一年来,承蒙读者不弃,使其暂得承乏献芹,部分高校且采用作研究生教材或本科生参考书,对此,本人既觉荣幸,更有履冰惶恐之感。

图书封面


 音韵学通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很好的书真的
  •     序风致甚佳,正文惭不能读。留下以提醒人生有许多不能到达的地方吧。
  •     很详细,比唐做饭的书详细多了,适合入门
  •     据说内容很全,但就是面广不深,会有看不懂得地方
  •     看着不错!准备好好看一下!
  •     装帧没有缺陷,内容详实,音韵学的好书。
  •     ~还在看
  •     最全面的音韵学教科书
  •     买来学习音韵的,满意,送货快
  •     音韵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词汇变化,训诂学的重要支撑者,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常见问题。这本书编写很好,引用了王力先生的许多研究成果,是学习研究古汉语的佳作。
  •     看不懂···
  •     考研的哦,学校要求~
  •     胡安顺 唉,自学音韵真的很痛苦 看的古书也太少了 要努力
  •     帮同学买的,她说挺好的,是新版的
  •     还没看,感觉不错
  •     我的音韵学启蒙
  •     正版的质量,真的是保证
  •     同学介绍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学音韵的必读书目,内容还不错
  •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
  •     审音精细,易作教材,注重两端也注重演变。
  •     读过《音韵学教程》之后的必读之书,深入浅出,值得一读。
  •     胡安顺老师编的音韵学通论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内容很全面,印刷也很好。
  •     我想我的同学也很喜欢这本书
  •     这是第一本读过的音韵学相关的通论,虽然当时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     考试参考。
  •     第一本系統的啓蒙書
  •     一本相当好又易读的韵学书
  •     还没用呢。。。。不知道内容怎么样,有待时间检验。
  •     编的一般。
  •     好书!条理清晰,纸质和印刷都不错!
  •     好书,学习音韵学必读的一本书、、、不错哦、、、
  •     体例内容俱佳,唯上古音部分太略
  •     对这本书我个人很喜欢,就是音韵学太艰深
  •     很实用,是大学的教材
  •     为什么当当没有针对学生或教师的特殊购书渠道,一次只能买9本。知识重要还是金钱重要?希望能改善,真心希望。著荡荡越来越好。这本书很好,谢谢作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