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学林图书发行部 )
出版日期:2003-1
ISBN:9787806684665
作者:刘顺
页数:286页

章节摘录

  1.4 依据原型理论定义名词  近年来,在认知语言学浪潮的影响下,有些学者开始反思汉语的词类问题,认为汉语的词类不是特征范畴,而是原型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分布上的家族相似性而聚集成类的,同一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一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或析取关系为标准来给词类下定义,词类只能从原型理论的角度给出带有概率性的定义。在  这种理论背景下,宽泛的名词定义是“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经常受数量词等形式的定语修饰的一类词”。严格的名词定义是“以能受数量词修饰、但不受副词修饰的一批词为典型成员的一类词”。  对名词的不同定义反映了人们对词类及名词的不同认识。事实证明,从意义的角度定义名词背离了语法学的方向,是行不通的。从句法功能的角度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问题是  名词是个开放类,在词类体系中数量最多,不可能全部列举,但又找不到对所有名词都适用的、说一不二的本质内涵。可见,词类范畴不是经典范畴,它在相当程度上是原型范畴。在原型理论背景下,依据句法功能定义名词反映了词类的本质属性,也能较好地解释名词与其他相关词类边界模糊的现象,应该说是科学的、实用的。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的三大实词。这三大实词是人们对现实世界(认知范畴)语言范畴化的结果。亚里士多德曾将现实世界划分为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状况、活动、遭受l0种范畴,在这l0种范畴中,“实体”是一个本源范畴,它代表现实世界中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各种事物及其所代表的类,其他范畴是他源范畴,  它们只存在于实体之中,是实体的属性。语言是人类认知现实世界的产物,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结果和反映,语言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世界范畴即认知范畴存在着对应关系,名词大致对应于实体,动词大致对应于活动,词大致对应于性质等等。在现实世界中,实体与活动、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反映在语言中,体现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同时,在现实世界中,实体、活动和性质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为活动和性质总是属于实体的。反映在语言中,名训,动词和形容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动词、形容词总足用来陈述、描写、修饰、限制名词,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些名词可以有动词、形容词的性质和功能,有些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有名词的性质和功能。这也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能够划界,又不能彻底划界的根本原因之一。  名词是现实世界的实体语言范畴化的产物。实体在现实世界中表现为空间存在,以长、宽、高三维形式或其中的两维形式表现出来,与此相对应,名词最典型的特征是空间性;活动在现实世界中总是要占据一定的时间,在语言范畴中体现为动词具有时间性特征;在现实世界中,性质具有程度上的差别,体现在语言范畴中形容词具有程度性特征。名词的典型特征是空间性,动词的典型特征是时间性,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程度性。正如实体跟活动、性质的关系一样,有些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弱化甚至消除空间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时间性或程度性;有些动词也可以弱化甚至消除时间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空间性;有些形容词也可以弱化甚至消除程度性,而体现出或弱或强的空间性或时间性。以往关注较多的是动词的典型特征。如陈平(1988)、龚干炎(1995)、戴耀晶(1997)、李铁根(1999)等先生都做过很好的研究。对形容词的典型特征,张国宪先生(2000)也做过充分的论证。与动词、形容词典型特征的研究相比,对名词典型特征的研究则显得非常薄弱,亟待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在充分重视名词典型特征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与动词典型特征和形容词典型特征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名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表现。    4.3 时间性名词在句子时制结构中的作用  时制结构由说话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另一参照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纵横交错所构成。在现代汉语时制结构系统中,时制不是通过形态形式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词汇形式或短语形式表示出来的,最明显的是另一参照时间,至于事件发生时间和说话时间由于语言环境或上下文的作用,汉语里有时不须说出来,也就是不用词汇形式或短语形式表示。  一般说来,除时间名词外,普通名词不能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但内在时间性名词和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可以通过与时间方位词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因为内在时间性名词表示的是事件,语义结构中含有时间性,与时间方位词组合自然能显示时间;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处于一个有时间先后的序列中,与时间方位词组合也自然能显示时间。例如:  (55)饭前要洗手。  (56)会后,大家要按会议的部署制定和落实实施方案。  (57)郎平之后,中国女排再也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扣球手。  (58)国民党时期,中国曾组团参加过奥运会,但每次都与金牌无缘。  例(55)的“饭”,(56)的“会”是内在时间性名词,可以直接与“前、后”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例(57)的“郎平”,(58)的“国民党”是标记性顺序义名词,分别与“之后”、“时期”组合,显示事件的参照时间。    2.2 名词所指可以计量的事物  名词所指能够计量的事物也因其所指事物的不同特点具有不同的计量方式。首先根据名词所指事物是否具有内部时间性分为动态事物和静态事物,前者如“战争、事故、车祸,事件、宴会”等所指事物,这些事物的内部都包含一个时间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是事件名词;后者如“苹果、大米、尘土、夫妻、成就、鲁迅”等所指事物,这些事物的内部不具备时间结构,与之相对应的是事物名词。根据事物名词所指事物的离散性特点,可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分为内部离散性事物和外部离散性事物,内部离散性事物是指内部成员之间具有明确边界的事物,这类事物能够分离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如“面包”、“夫妻”,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是个体名词和群量名词;外部离散性事物是无法分出内部成员的事物,也就是不能分离出单独个体的事物,如“水”、“精神”等,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是物质名词和抽象名词。外部离散性的事物又可以分为借助于外物能够分割的事物和借助于外物也不能分割的事物,前者如“水”,我们可以借助于“瓶、杯、桶、缸、碗”等容器进行分割,如“一瓶水、一杯水、一桶水、一缸水、一碗水”等,与这些事物相对应的名词是物质名词。后者像“精神、观念、含量”等,它们大都表示抽象的事物概念,它们既不能分离出个体成员,也无法借助于外物进行分割,如果要计量的话,只能模糊计量,或类别计量,不能精确计量,如只能说“一点精神”、“一种精神”等,其离散性主要表现在事物外部,体现为事物类的离散。  就事物的离散性来看,具有内部离散性的事物最强,能够借助于外物分割的事物次之,借助于外物也无法分割的事物最弱。事物的离散性跟名训的空间性具有自然关联,离散性强的事物,其对应名词的空间性也强,离散性弱的事物,其对应名词的空间性也弱。在这里,可以得出事物名词空间性强弱的等级序列:  个体名词 群量名词>物质名词>抽象名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空间性的强弱是通过不同形式的量词体现出来的,因此,一个名词究竟使用什么样的量词,决定于该名词空间性的强弱,而名词空间性的强弱又决定于名词所指事物离散性的强弱,可以说,量词的认知基础就是事物的离散性,研究事物的离散性及对应名词的空间性,对于弄清名词和量词的搭配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1 主事从缺  主事从缺指主事成分不在句法结构中映现的现象。例如:  (44)今天,我请你[ ]喝酒。  (45)[ ]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  (46)鲁迅是文学家,[ ]也是革命家。  例(44)兼语结构里从缺施事,例(45)蒙后从缺施事,例(46)承前从缺起事。  4.2 客事从缺  客事从缺指客事成分不在句法结构中映现的现象。例如:  (47)小王是上海人,我也是[ ]。  (48)那个问题,领导已经研究过[ ]了。  例(47)承前从缺止事,例(48)因移位而从缺受事。  从句法层面来看,主事、客事的从缺是大量的,其中又以主事为常见。因为主事在句法层面常以主语的面目出现,一般位于句子的前部,通常是已知信息,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是可以不说出来的。而客事一般以作宾语居多,容易受动词影响而发生变化或改变状态,大都表示新信息,在始发句坚一般是不能从缺的;但在后续句里或客事以主题的面目出现时,由于有上文语境,它不再表示新信息,因而是可以从缺的。  4.3 名核从缺  充当动元的大都是名词性成分,既可以是单个名词,也可以是以名词为核心构成的名核结构。当动元由名核结构充当时,名核在一些句法结构里也可以从缺。例如:  (49)a小王的脾气比小张的脾气好。  b小王的脾气比小张[ ]好。  (50)a我的裤子比他的裤子多。  b我的裤子比他的[ ]多。  (51)a张三个子高,李四个子矮。  b张三[ ]高,李四[ ]矮。  (52)a三班的学生都很聪明。  b三班的[ ]都很聪明。  上述例句ab的意思是相同的。a句的名核映现为表层句法结构的句法成分,b句的名核没有映现为具体的句法成分,在表层句法结构中从缺。

前言

  序  跨语言的研究证明,名词和动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词类范畴,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要素,在语法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那样:“构成句子的最根本的词类是名词和动词;除特殊情况外.光有名词,没有动词,不能成句,光有动词,没有名词,也不能成句。”(《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载于《句型和动词》,语文出版社,1987年。)事实也的确如此。组成句子的基底结柯是动核结构,任何一个动核结构都是由动核和动元(动核所联系的强制性语义成分)组成;而充当动核和动元的,正是动词和名词。因此,要把句子结构研究清楚,只研究动词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与之组合的名词。  长期以来,汉语语法学界主要致力于动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起采,名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可能是由于名词较之动词蕴涵的语法属性相对较少、也比较隐蔽的缘故。这种情况近年来虽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看研究得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这显然不利于对汉语语法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刘顺的《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对名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一书反映了作者在名词研究方面的可贵探索,有一些很有价值的论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依据名词的量特征,即依据名词能否计量(表现在能否前加量词)以及计量的方式(表现在前加何种量词)对名词进行分类,提出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名词次分类系统。  第二,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讨论了名词的空间性特征。此书作者认为:空间性是名词的最重要的语义特征,其语义基础是事物的离散性;事物的离散性可分为内部离散性和外部离散性,具有不同离散性的事物,与其相应的名词也具有不同的空间性;在现代汉语中,名词空间性特征可以通过量词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句法位置对名词空间性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观点对于全面、深入的认识名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此书还较为深入地讨论了部分名词的时间性和程度性特征。将具有时间性特征的普通名词分为内部时间性名词和外部时间性名词,并对其句法、语义、语用表现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分析。在名词程度性语义的研究上,作者成功解释了“副名组合”的语义基础,认为名词词义结构中具有性质义,而且这种性质义具有连续量的特点,才是名词具有程度性或者说能够接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原因。这一看法是科学的、合理的。  第四,作者对动词零形式名词化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动词零形式名词化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分析了动词和相应的零形式名词化名词的语义联系,并对造成这种语法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较好的解释。作者还研究了名词和定心式名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异同,重点讨论了两者的差异,并对某些现象进行了解释。这无疑会促进对名词和定心式名词短语关系的更为全面的认识。  第五,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作者结合汉语实际,提出了一个修正的名词指称系统。重点讨论了通指和无指的分布及表现形式,将无指分为不指和非指。不指是指一个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而是表现为该名词性成分所指实体的内涵属性,如在话语中常常会听到或看到“木头桌子、雷锋精神、很流氓、特朋友”等这样的组合,其中的名词就表示不指。非指是指名词性成分的所指不是话语中的某个实体,也不表现为该名词性成分所指实体的内涵属性,它的出现只是动词结构上的需要,如“吃饭、看书、走路、打仗、吵架、洗澡、告状告穷了、抽烟抽多了”中的名词就表示非指。虽然都是无指,不指和非指在是否凸显名词所指  事物的内涵属性上存在着对立。这是很有新意的。  作者的研究,是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指导下,同时借鉴各种先进的语言理论,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有事实的挖掘,也有理论的探索;既有意义的分析,也有形式的验证;既有静态的观察,也有动态的思考。较为清晰地展示了名词在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名词的语法特点,而且对汉语的语言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都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词作为基本的词类范畴之一,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名词的语法特点不够鲜明,比较隐蔽,研究起来难度较大,作者的探索也难免会存在着不足之处。尽管如此,扪信读者会从这本书中得到一些启迪。  是为序  范 晓  2003年3月20日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名词研究综述第二章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第三章 名词的空间性特征第四章 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第五章 部分名词的程度性特征第六章 名词配价研究第七章 名词的格系统第八章 名词所指的计量方式第九章 动词、形容词和名词化第十章 名词和定心词短语的句法功能差异第十一章 名词性句成分的从缺第十二章 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名词研究综述、名词的空间性特征、部分普通名词的时间性特征、部分名词的程度性特征、名词的格系统等。

图书封面


 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这种发行量只有3000册的书让哥情何以堪?我还想知道作者任教的学校是神马东西?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