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言俗谈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俗言俗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100074407
作者:马思周
页数:422页

内容概要

高兆明,江苏盐城人,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政治哲学、生命哲学、科技哲学等,尤感兴趣于转型期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出版著作l3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2010)、《荣辱论》(2010)、《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2O07,合著)、《伦理学理论与方法》(2005)、《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2004)、《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2004,合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2001)、《中国市民社会,论稿》(2001)、《幸福论》(2001)、《社会失范论》(2000)、《社会变革中的伦理秩序》(1994)、《道德生活论》(1993)、《管理伦理导论》(1988)。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书籍目录

1.“猴年”俗解及其他
2.“影射”泄底
3.“老疙瘩”考
4.满汉混合词语的四种类型
5.“红姑娘儿”和“红姑鸟儿”
6.改音易字“双棒儿”说
7.“垧”的方言文化含义
8.人“旋儿”;兽“旋儿
9.“包葫芦头儿”的隐秘
10.南头北尾“牢什子”
11.嘴末、嘴碴、嘴皮子
12.“撒丫子”与“挠丫子”
13.形象造词与“脚鸭(丫)子”
14.“拉钩上吊”考
15.“吹灯”接“拔蜡”
16.哪壶不开提哪壶
17.潮(嘲)、杓(勺)是一家
18.“扔崩”的本相
19.分音说“单崩”
20.穷“棒子”
21.“摇车”与“悠车”
22.满语“妈妈”在东北
23.三段分尸“闷得儿密”
24.“捅楼子”和“捅漏子”
25.原是“餈”、“雌”各一方
26.北京话“好模样(当、应)儿”的来源
27.《红楼梦》“倒扁儿”发微
28.字异音同与字同音异偶识
29.说“八杆子打不着”
30.汉语中的“减字格”
31.“八字没一撇”和“左撇捩”
32.“入”字音义两分家
33.“老鼻子”二源
34.四声别义说今“能”
35.“拍马”新说
36.“乌拉”与“绑”两消亡
37.杜诗“泥饮”说“泥”字
38.“哈刺”、“狢刺”别唬人
39.数词虚化补说“四”
40.“丢脸”的真相
41.“不徐顾”的真身
42.“蝃炼”与“莫之敢指”
43.“腿”字以歪就歪论
44.“取灯儿”、“起灯儿”各有源
45.“恶影”变读“各影”说
46.“胎孩”的一源二义
47.孩童称“豆”种种
48.“妈虎”话语例二三
49.“瞎话儿没把儿”与谈柄
50.北京话“正经”读上声海说
51.“揽”字之隐遁
52.“当行”、“行家”和“戾家”
53.词语音变“鬼胡由”
54.北京“颏拉嗉”与东北“壳郎猪”
55.俗解“踢天弄井”和“石破天惊”
56.“嘎什(拉)哈”较真儿
57.“辽丁”与“馒的”
58.疑问语气词“么”平、去二读释
59.“辅车相依”说“辅音”
60.“鬼画符”的讹变链
61.“斜签”的方言归宿
62.说四字成语的首字“
63.“饺子”、“扁食”非一物
64.“土包子”与“土豹子”
65.“搀”兴、“□”灭记要
66.婴儿把尿——“湿!”的起因
67.“二四等于八”证
68.宋人改注“物”指“人”
69.“花儿”、“箍眼”、“整理”、“包□儿”解
70.“胡子”两股
71.“邪乎”的身世
72.《西厢》一曲话“子”、“怎”
73.“嗝儿屁着凉”歇后谈
74.“这”字曾读上声(者)补
75.《红楼梦》注补(一)
76.《红楼梦》注补(二)
77.方言副词说三条
78.“金镶玉”末议
79.“新妇”、“媳妇”之乱弹
80.心脏移植的“整个浪”
81.熬糟、髋□一根生
82.爪子、瓜子不相扰
83.“丢抹”词义辨
84.北京话的特殊变调
85.“弹脑崩”定位(附“奔儿头的来源”)
86.北京“大栅栏儿”说音
87.现代汉语“脸”的产生
88.论数词虚化
89.从“孤拐”说“拐”
90.正宗“扎筏子”
91.说“鸟”字的增义分音
92.戏说三事“苗”、“猫”、“冒”
93.俗语应俗说举例
94.“四星”论据之不可信
95.说“螫”字音
96.满汉合造“妈虎子”
97.惊儿“麻胡”之由来
98.考“我”
99.考“母们”
100.考“一们”的来源(马思周、赵卫东)
后记

作者简介

“猴年马月”为什么是“不可知的年月”?“拉钩上吊”为啥表示“约定”?北京“大栅栏儿”怎么读,为什么?为什么说“八杆子打不着”?“哪壶不开提哪壶”咋回事?为什么说“出幺蛾子”?
历经28年的潜心钻研,曾受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指导的马思周先生从近代文献中选出的以俗语为主的100条俗语,写出它们产生、使用、变化和发展情况,让人有茅塞顿开的乐趣。

图书封面


 俗言俗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次理发回来,和老婆说,理发店的洗发水味道好闻,是黑贴贴味道。老婆很不屑,说,那叫黑天天!我俩来自同一城市,互相不服气,都认为对方小时候听错了。百度一番,原来学名是龙葵,俗名极多,在东北常叫“黑天天”。细想一下,“黑天天”有独立的字面含义,“黑贴贴”就有些摸不着头脑,讹传的面大。不求甚解之人并非我一个(至少百度“黑贴贴”,也不止我一人这样讲),大部分人从未想过“前仰后合”这动作有多奇怪,也未想过为什么说话算数不但要拉钩还要上吊。或许可以说,若非先人们惯于不求甚解,汉语的方言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趣味横生。俗言的趣味,首先在于它记录的多是小人物的生活情态。比如东北方言“蹽杆子”,我只知道其含义近于“跑了”,却不知“蹽”由“蹘”音变而来,表“跑”义,是古语的残留,“杆子”却是黑话,指“土匪”。听说土匪要来,撒丫子就跑,这情况普遍到可以用来指代一切“跑了”,可见旧时东北匪患之重。这些信息或也见于文字,但真正把百姓的不安定的心理表达出来,却及不上这三个字。读文言历史,或许能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可要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活动,俗言才是活化石。俗言的趣味,还在于它表达出先民生活的草根经验和态度,譬如一个“死”,说成“吹灯拔蜡”,“老不死”的东北加强版又作“老j8灯”,虽用词不雅,却与佛教思想相通,语气止于调侃,要说成“嗝儿屁潮凉”,则源于先民发现人濒死时会有打嗝儿排气等现象,人之将死,却要观察人家不体面的一面,简直是有恶意了。古人识字率低,凡事口口相传,所以一旦遇见谐音、同音词,很容易以讹传讹,真要落在笔头,难免牵强附会,不过要想被大众认可,总要附会的有些道理。比如“蝎螫”一词,经马先生追根探源,一路演变,成了北方话“邪乎”,顿觉从语调到字义都舒畅起来,好像碰到一个传神的翻译,至于本文开始提到的“拉钩上吊”,其实是“拉钩上掉”,意思是拉过钩的事,就像往天上扔个东西一定会掉下来一样,妥妥的,这解释起来总觉得绕,还是让说话不算的人去上吊好了。一种说法被各种误读,少数被广泛认可的得以流传,而流通范围的相对封闭又使得不同地区的说法既隐含一些隐秘的关联又千差万别,而中学学过生物,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细品一下,道理相同。如今,这必要因素已不存在,语言同化,全民流行语,不但地域特色不再,历史文化上也没了嚼头。语言演变自有其大势,操心无用,不过现在习以为常的语言,还是且说且珍惜的好,因为这些说法可能再过两代人,便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话从何处来”了,到时只能感慨一声,自己老了。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很多俗语都有,很有趣。
  •     原以为读起来挺轻松,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本书着重介绍了东北方言、北京方言中的俗语词,以及满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另外,阅读本书需要有一定的音韵学基础。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