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字里行间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趣说字里行间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532629558
作者:瓜田
页数:292页

章节摘录

  近几年,陆续有几家出版社出版了“年度最佳作品系列”之类的丛书,从销售的情况看,挺受读者欢迎。但还是有人对此提出了批评的意见。其中有一篇文章对“最佳”中的“最”字最不以为然,论述到后来,“最”字简直就没法儿轻易使用了,理由是“大凡标榜为‘最’的东西,都是有点水分,有点靠不住,因为世界上称得上‘最’的东西少之又少,同类中就只有一个”。这样一来,不仅“最佳”的书不能编了,连我们平时说话也不得不格外小心,以免一不留神犯了滥用“最”字的错误。  我想了一下,觉得大可不必自寻烦恼,自设藩篱,把“最”字戒除。原因十分简单:谁也没有天真到把每一个“最”绝对化。用英文举例,英文中一旦使用了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子的后面总会有一个介词结构跟着,告诉你这个“最”只在这个范围里有效,谁也不会误会,把“最”的适用范围泛化开去。汉语何尝不是如此?大家每天都在说“最”,听话的人谁都知道交谈语境中的限制范围,所以也不会跟说话的人较真,问:“你这个‘最’是全国的,还是全世界的?调查过吗?公证了吗?有吉尼斯的证书吗?”  从逻辑上说,世界上每一同类事物,只能有一个“最”。但诉诸观察实践,想做绝对了也难。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总是受到各种限制,你认为“甲物”是个“最”,是因为还没有见到“乙物”。以发现化学元素为例,“最轻”和“最重”的原子,也是随着人们对物质认识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变化着的。现在的“最”,就敢说是最后的“最”了吗?也不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上化学课时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学生:氢的原子量最小。这肯定不算错,因为反映的是现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水平。

前言

  编辑改稿子,有人俏皮地描述为画“红气球”。怎么会是画气球呢?原来,编辑每天的工作便是在一篇篇稿子上找毛病,找到毛病,就把它圈起来,随后扯出一条线,把线拉到空闲处,再画一个气球一样的圈圈,把纠正的内容写在气球里面。改罢的稿子退回印刷厂,排字工人把气球里面的东西移植到有错的地方去,这个活儿便叫做“退改”。编辑为了醒目,改稿子往往使用红笔,气球自然就是红的了。  不过,这比喻如今有点过时了。现在,编辑们直接在电脑上改稿,根本用不着画什么“红气球”。但对于我们这些画了大半辈子“红气球”的人来说,“红气球”毕竟是伴随自己若干年的亲密伙伴,对它很有感情,见了它颇感亲切。我甚至想建议本书封面的设计者,也把带格子的稿纸和红气球作为重要设计元素表现出来。  其实,说现在“画气球”完全过时了,也是不准确的。当编辑时间长了,都会有点职业病: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报,读着读着,就当起编辑来,找到问题,信手就取笔过来,把错处圈住,拉出一条线,画上一个气球。因为红笔不在手边,所以气球就不一定是红的了,可能是蓝的,也可能是黑的,但气球必须有,错处必须改正过来。这就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编辑职业病。我的一位学长,1964年从北大中文系一毕业,就在《红旗》杂志(后来是《求是》杂志)服务,一干就是一辈子。他的职业病是属于“病入膏盲”型的。经他看过的书籍、刊物、报纸,难免要画上几个气球。

书籍目录

前言一、字词品味  到底谁才能使用“最”?  应该用“压”,还是用“轧”?  “花拳绣腿”是中国文化么?  关于“前苏联”  “穿帮”与“穿煲”  说“整”的力度  说“的士”和“打的”  从“零距离”到“零容忍”  也说东北话中的“贼”  “雄关漫道”大行其道  你知道“呛声”是什么意思吗?  我不想“支持”“不便”  “本书”如何如何:一个常见的初级错误  “令人堪忧”还真有点堪忧  “可吸入颗粒物”到底可吸不可吸?  “正经”与“正儿八经”  是“云山雾罩”还是“云苫雾罩”?  且慢“哇噻”、“爽歪歪”  “毛主席在苏联逗留二个月以上……”  什么叫“不知所踪”?  “各地”不等于“任何一个地方”  是“比对”,而不是“对比”  “字字玑珠”在这里用得不妥  “服法”被频繁地写成“伏法”  说“涵养”、“修养”和“教养”  “生前”怎么就等于“死前”了呢?  “三急”考  “授权”乎?“受权”乎?  “大连”这个地名的来历  李敖不知道什么是“轨靴”  “小针扎”到底是什么东西?  于丹的“何其人”  说“粉丝”二、语文漫谈  陈原老人的敏感  汉语能火过英语么?  英国人说,德国在反击英语的侵略  看法国人的“法语情结”  大可不必因噎废食  新“字盲”现象值得重视  咱汉语也有了大传播的良机  网络文章一大抄  “世界语”又来了?  关于“因病医治无效”种种  普通话的儿化现象漫谈  汉字简化回头看  字母“V”与我们的关系  “你好”和汉语中的问候语  人类要“委婉”到什么时候?  错字商标的责任人在哪里?  垃圾广告跟你“刻意相逢”  广告文化面面观  重名的困扰  取名用字应该立法了  青岛有3 305个王秀英  关于感谢的“预付”  171个新词发布以后  “老外”能说是贬义词吗?  原来“她”活下来如此不易  “先父”到底是指谁的父亲?  一句套话留下的破绽  面对“配偶”称呼的失语  叫人无奈的荧屏字幕  标点符号是怎样诞生的  规范汉字表:一项早该出台的规定  公共场合的汉语拼音用不用严格规范?  五彩缤纷的网语新创造  从“猪流感”到甲型流感三、编辑心得  从“拉稿子”说到“想当然”  我为什么要向青蛙道歉  对有些“错误”要手下留情  到处都是臭烘烘的“奶酪”  魏明伦的作文不得分  “老八路”能不能常“回来”?  一份有趣的老舍自写小传  沟通的难度  名作家有语病不足为奇  无知却有胆,快去编词典  想起了韬奋先生  董存瑞死前到底说了什么?四、翻译乱弹  大胆猜测的习惯十分可怕  到底是“拉登”还是“拉丹”?  “雅鲁江江”之类  “西伯利亚”,你让我捉摸了几十年哪!  日、韩特有的汉字需不需要翻译?  天下独一份的“国务卿”  找毛病是件叫人扫兴的事  那匹可怜的老马是我  外文字母能不能进入汉语?  从潘基文“姓潘,不姓文”说开去  翻译趣闻种种  “广场”啊,你在哪里?  “哈日”、“哈韩”的“哈”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什么叫“嘉年华”么?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Chinglish  宅男、宅女、御宅族  “不折腾”折腾起一场翻译大赛

编辑推荐

  到底谁才能使用“最”?  “花拳绣腿”是中国文化么?  “穿帮”与“穿侥”  说“整”的力度  说“的士”和“打的”  从“零距离”到“零容忍”  也说东北话中的“贼”  你知道“呛声”是什么意思吗?  “《趣说字里行间》”如何如何:一个常见的初级错误  “可吸入颗粒物”到底可吸不可吸?  且慢“哇噻”、“爽歪歪”  什么叫“不知所踪”?  “服法”被频繁地误称“伙法”  “生前”怎么就等于“死前”了呢?  李放不知道什么足“靰鞡”  于丹的“何其人”  汉语能火过英语么?  英国人说,德国人在反击英语的侵略  新“字肓”现象值得重视  关于“因病医治无效”种种  “你好”与汉语中的问候语  人类要委婉到什么时候?  广告文化面面观  青岛有3305个王秀英  “老外”能说是贬义词吗?  原来“她”活下来如此不易  “先父”到底是指谁的父亲?  标点符号是怎样诞生的  五彩缤纷的网语新创造  从“猪流感”到“甲型流感”  从“拉稿子”说到“想当然”  我为什么要向青蛙道歉

作者简介

《趣说字里行间》主要分为字词品味,语文漫谈,编辑心得和翻译乱弹四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到底谁才能使用“最”?说“整”的力度,说“涵养”、“修养”和“教养”,陈原老人的敏感,咱汉语也有了大传播的良机,广告文化面面观,从“拉稿子”说到“想当然”,无知却有胆,快去编词典,大胆猜测的习惯十分可怕,从潘基文“姓潘,不姓文”说开去等。

图书封面


 趣说字里行间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想不到第一篇文章就使我产生异议了。《到底谁才能使用“最”》,说的是近几年一些出版社出版了几本“年度最佳作品”的丛书,引起了一些人的批评。而笔者“瓜田”的这篇文章就是驳斥这种批评。他觉得,读者“谁也没有天真到把每一个‘最‘绝对化”,意思就是,读者会在看到每一个“最”字的时候,自己会做一个范围的限定,如地域、类别范畴等。另外,他觉得人类的认知本来就是有限的,所以只要是覆盖了时下能认知的范围,你可以说“XXX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XXX的文章是最好的”等等。他认为编写这些带有“绝对”意味的导向性很强的材料,不是权威人士和组织的专利。一则,考虑到政治、经济等影响,中国历史上权威机构的作为很多是负面的;二则,有些时候不是非得等最好的上来后才吃的,既然饿了,粗糙点的也比没有好。出版社按照他们“最佳”的标准来选的,你不同意,也可以捧出一套你的“最佳”选本。别没事在那指手画脚。对于第1点,我们每天打开电视看《小强热线》和《今日关注》,见多了。案例如下:“有市民李小姐爆料,在某服装店花199元买回一件标称是‘100%纯羊绒’的衣服,回去经懂行的人一鉴定,几乎不含羊绒!然后,记者陪同李小姐去到该店理论”……店员(侧目瞟了一眼事主,面带讥讽):“199你就想买个纯羊绒,你疯了吧,你出去问问,这个价钱能买有我们这个羊绒含量10%的已经是很实惠了!大家都知道的啦,你自己不懂别怪我。” 这次有记者撑腰,李小姐当然是旗开得胜,但如果只是她一个人上去理论呢?她听到这句话后,第一想法就是:“cao,都怪自己不懂…”自己底气就不足了。最后只能灰头土脸的回家去,只怪自己不懂这个“潜规则”。他们和那些把阿婆的棺材老本都骗走的人有什么区别?被人识破后,还找个理由给自己遮羞,说什么“零风险50%的年利润,你信吗,她这样都信,活该她被我骗。” 商人最喜欢的言辞:“咱们行业都是这样的啦,你来光顾,我们就默认你是知道这些的了,有什么损失不关我们事。” 狡辩的性质是一样的,一样让我恶心!而一帮本身就是搞文字工作的人,明知道用的“最”字根本不严谨(这样说我是客气了),居然还执意踩文字的“红线”,这就是瓜田说的“没什么不妥之处”?!我看他们应该罪加一等!因为毒奶粉虽然会出人命,但起码有迹可循,能亡羊补牢,而毒文章无色无味,毒害的人却一生都不知其所毒,祸害的严重性深及社会的骨髓。他们手握这么敏感、关键的媒介资源,编撰出对群众有误导性的资料后,这老编辑还来补上这个无耻的注脚。这让我实在无法忍受了。对于第2点,他应该也自觉不妥吧。“最富有”、“最快”、“最多”这些都可以通过数据收集、分析而得到某个值,这些都是经得过验证的。而“最佳”本身就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个对于他们做文字工作的人是肯定知道的。你可以说“网上最多点击”、“最长”、“最短”、“最多评论”,甚至“最感动我的”,你就是不能用“最佳”!因为你误导了我们。你明知道“最佳”极具误导性,你就用了,好让我们在书店看到这书时,会受这两个字蛊惑而拿起来看或买。这时候,又有人说了:“是你自己傻B,我写最佳你就信啊?!”,这些人请参照上文第一点。对于第3点,他把书籍知识比喻为米饭。我赞成这个比喻,问题是如果一个作者含辛茹苦数载,终于写就的书才能被称之为有营养的米饭的话,你们这样加个题目,然后抽调别人文章而成的“书(真不该叫书的)”只能算是一个饭碗。饭碗某些时候确实方便了一些要吃饭的人,但绝不能称之为“饭”,本身更是没有营养可言。而且你只是其中的一只碗,别把自己的使命说得这么重要,更需要你关心的是,你这个饭碗是不是干净的,别胡乱掺杂了劣质成分,把一些另一部分纯洁的米饭给弄脏,弄有毒了。对于第4点,我又要讲脏话了。只是看到第2点、第3点的话我肯定不会写这篇又长又臭的文章,但作者最后又提到了我最痛恨的一句话:“你不同意,也可以提出你的‘最佳’标准,捧出一套你的‘最佳’选本……总是指手画脚的多,埋头苦干的少……” 这句话让我想起罗永浩砸冰箱事件。西门子极力否让冰箱的质量问题,当时就很拽的说了类似的话(没考证):“说这有问题,那有问题,这么厉害,你们自己做一台冰箱出来啊”。以事论事的话根本没必要扔出这句话,话说到这个份上,实在是理屈词穷的泼妇之为。明明自己处在强势的位置,占据着社会的优势资源,这就是一种风凉话!我没做过,我做不了,我就不能评判?如果这样的话,历史学家全部吃西北风去吧,因为历史出现过的很多角色现代早就不存在了,他们自然没有“做”过,那他们都不能评论了,剩下的都是现代都有的,自然也不需要他们来“指手画脚”了。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多为个人观点,但看得出作者知识广博,语言很幽默,获益良多
  •     书刚到,没啥插图,全是文字,看的我有点闷……
  •     很不错的一本书,提高文学水平
  •     确实有些无聊
  •     作者有病
  •     一个老编辑底随想。
  •     既有关于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也有直击社会语言文化的*看起来有意思,也增长些常被大家误用的语言知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