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人的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编辑人的世界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9
ISBN:9787500824190
作者:格罗斯
页数:353页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新版的《编辑人的世界》是了解编辑工作的绝佳途径。假如你是一位编辑人,你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假如你是一位作家,你会希望得到书中所描述的待遇。  《如何快乐地出版》作者  阿波班  每位出版人、编辑人、作家和出版经纪人,都应该至少买一本《编辑人的世界》,然后再为对于“书写文字”如何转变成“印刷文字”深感兴趣的家人或朋友,另外再买一本。《编辑人的世界》是我所读过的最棒的一本关于出版的书。  华莱士出版经纪公司  华莱士  这本经典之作的新版本提醒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出版界改变了许多,这本书应该是每位作家必读的书。  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副总裁兼资深编辑  希尔斯

书籍目录

中序本序 美国编辑怎样看待编辑工作编者序 一位编辑老兵的省思第一部 编辑的角色第一章 编辑都在做些什么?第二章 从拍卖会到电子盛会--编辑学在美国的演变第三章 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第四章 我们真的需要编辑吗?西方文学的没落第五章 和我最喜欢的经纪人共进午餐记第六章 信念的破灭--一则出版寓言第二部 编辑工作现场第九章 如何选书第十章 当编辑扮演谈判者的时候第十一章 一种创造性的合作关系--策划编辑第十二章 观察入微的探索者--文稿编辑第十三章 理性建议的艺术--如何当个优秀的文稿编辑第十四章 作者的好帮手--文字编辑第三部 类型出版面面观第十九章 窥探人性阴暗面--编辑真实的犯罪故事第二十章 制造悬念--编辑犯罪小说第二十一章 与专家结为盟友--如何处理学者写的书第二十二章 与小出版社共舞--回归传统出版方式第二十三章 雕塑艺术品--编辑小说第二十四章 一个变化万千的天地--编辑非小说类图书第二十五章 一种充满革命意味的文学——编辑科幻小说第二十六章 改变孩子一生的书——编辑儿童读物第二十七章 提供系统化的知识——编辑工具书第二十八章 人生的编辑者——编辑传记第二十九章 编辑大众心理学和自助类图书第三十章 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编辑罗曼史小说第三十一章 一场精彩的探险——编辑男性逃避主义小说第三十二章 编辑普及版平装书的苦与乐第三十三章 步入中年的编辑人与步入中年的大众平装书第三十四章 小说中的“政治正确性”问题第三十五章 非小说类图书中的“政治正确性”问题第三十六章 为基督市场编市第三十七章 为犹太市场编书第三十八章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本书共分为三部:第一部《编辑的角色》,包括《编辑都在做些什么》,《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公开信》、《我们真的需要编辑吗》、《和我最喜欢的经纪人共进午餐记》等文章,对于编辑在美国出版界作用的演变,编辑应扮演的角色,以及编辑应恪守的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编辑理念,给予了深入而精辟的论述。第二部《编辑工作现场》、引领读者深入了解选书编辑、策划编辑、文稿编辑、文字编辑、编辑顾问等在出版流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第三部《类型出版面面观》,由犯罪小说、爱情小说、科幻小说、传记、学术著作、儿童读物、工具书诸领域的杰出编辑。

图书封面


 编辑人的世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编辑人的世界》虽是由不同的篇章组成,在编辑出版这个话题上却显得更为直观和深刻。有探讨编辑职能的《我们真的需要编辑么》和《编辑都在做什么》,也有《给有志于编辑工作者的一封信》极准确深刻地为编辑提出切实建议;有《西方文学的没落》一文讽刺编辑实际工作时间都花在无关的事上,紧接着便是一篇《和我最喜欢的经纪人共进午餐记》反讽经纪人的低效和恶劣,对上一篇进行驳斥;有《信念的破灭——一则出版寓言》以生动的小说形式解读出版现状,亦有《典范在夙昔——珀金斯精神死了么?》共同为美国的出版现状作注解。回到内容本身,可能激奋人心,也可能十分沉重,便让要择选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威廉斯认为编辑要做好三种角色,要做优秀书稿、话题的搜猎者,又是“双面人”。他需要在出版社面前代表作者,为作者谋取适合的版税、装帧、宣传等等,同时又在作者面前代表出版社实施“恶行”,一遍遍为出版社作辩护。阿伦森则在介绍美国的出版史时描述了美国新型的出版组织形式。有些出版社将出版涉及到的人员结合成专案小组,出版社可能只向这些松散团体提供技术支援和发行。在多媒体横行的时代,编辑工作可能产出五光十色的多媒体“书籍”。舒斯特则提出一些非常务实、资深的建议,比如“成为最好的永远比跑第一重要得多。”或“有时候我们不和不说:‘虽然构想本身就很糟糕,但是写得也真够差劲的’。”但让我震撼的是葛金的《信念的破灭》。这是一则小说,却又如副标所言是一则出版寓言。这个并不是十分长的故事叙述了一位资深编辑玛莎和实力作者戴维在出版转型中的迷茫和困惑,简洁明利却发人深省。作者戴维曾凭借处女作一炮而红,接下来却经历了挫折和沉寂,在小镇上的一个小学院教书,家累沉重。待他终于写成一部优秀的作品交付玛莎,玛莎马上便意识到这是一篇伟大的作品,但无奈由于修改意见上的冲突与预付版税与戴维的经纪人吵翻,扼杀了玛莎与戴维的亲密关系。但由于其他出版社对此书的要求更离谱,戴维转而与玛莎合作。然而玛莎所在的出版社在一个出版集团旗下,在每年必须获利10%的要求下作出诸多变动,原来会支持这样伟大作品的出版人变得保守,丧失了出击的勇气。玛莎据理力争,却频频受挫,先是预付版税极低,而后又因同仁专注于一本畅销书的广告而得不到应有宣传。即使有同事支援,但这本书的风头依旧远远比不上一本外表光鲜内容空洞的畅销书,连因有的书评都未能得到,甚至连一句话广告都差点失去。作者在愤怒和不甘下与玛莎作最后的争求,但因玛莎的无可奈何终于失去了信心和热情,最后以一封长信,彻底终结了与玛莎的友谊。 即使玛莎认为戴维的回信极其离谱,但我却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附议他的结语:“由康克德来出版我的作品,事实上是一种最糟糕的拒绝我的方式:其他出版社假如像你们一样,对这本书没多大的兴趣,你们先答应出这本书,然后却用你们的冷漠和无能,扼杀了这本书的生机。”小说的结尾也耐人寻味,玛莎说:“他是个难缠的作者,小说卖不到4000本,别理他了。”一如这本书的标题:信念的破灭。玛莎应该享受畅销书,还是应该坚持叫好不叫座的伟大作品?戴维应该放弃优秀的创作,还是应该坚持本心?玛莎错了,还是戴维错了?如果都不是,又是谁错了?在玛莎和戴维都尽到了自己的本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对于出版界的现状表示默哀和无奈。后一篇文恰巧为这篇小说作了注解,霍华德指出,企业模式的引进无疑是出版界混乱的祸首之一。从60年代开始,一家家出版公司把自己卖给财团或传播巨子,满以为会寻求到安全,却不想财团“期望而坚持出版社必须跟上其他企业紧凑的财务步调”。企业作风的引进可能会提高效率,但在最坏的情况下,这种盲目引进造成了混乱,出版社的地位和使命随之被摧毁。出版社纷纷抱团寻求自保,编辑频繁跳槽,作家惶恐,经纪人占据中心地位,编辑人极度不安。我们不能否认那些始终保持着良心的编辑仍在努力保持出版的品质,好书和好的创意仍在出现。但财务威胁下,他们无法不作出委协,这无可改变。而出版界的年轻一代,甚至是资深的老作者们可能都在诱惑中松动了。出版界经历着一个怪圈,没什么营养的书坐在畅销书顶端,踏实努力的作者们却得不到应有的赞誉和价值。“不公平的体制活该被人颠覆和利用”的思想下,有些作者们似乎已经横下心要不顾一切地向上爬,抛弃所谓价值,所谓品质。但他们始终没有得到忠告,那就是“对许多作家而言,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一纸优厚的出版合约,而是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找到他们的独特风格和题材;是从光荣的失败中学到东西,而不是就这样一败涂地。”可惜作者本身也在迷茫和自省,他不知何处可去,但却坚持着良心编辑还在存在,还在坚守,虽然必然要作出委协。虽然葛金和霍华德描绘的是美国出版业的十几年前的现状,但正如我在豆瓣中评论时提到的,美国十几年前如此,中国也一样。我们一面指责着郭敬明式的商业化包装,一面惊叹于他创造的庞大利润;一面谴责路金波的类型化生产,一面目睹了他旗下的辉煌。业绩、利润、名气高高悬挂在畅销榜上,我们一边羡慕,一边走着不知未来的路。那么,出版业的职责到底是什么?编辑是什么?它为什么存在?在今天这样一个环境下,它应该坚持什么,还是抛弃什么走向商业化?在这样光鲜的、亮丽的、看似浮华的一道“光明”繁荣后,隐藏的是编辑人的焦虑、无奈、奋起与迷茫。霍华德在后记中提及自己与同仁的坚守,而后提出了这样一条结语:“我们最好要弄清楚,再没有另一条路了。”
  •     我看了这本书,觉得很不错,让我明白了很多,主要描述了编辑这一职业的所有内容,虽然广泛,但是也有独到之处,有几位不同的当时美国编辑界精英,包括《飘》等著作的编辑作者发表的编辑人生感言,我觉得受益良多,他们分享着他们在与作者交流上,在与经纪人交流上的各种技巧,还有对待作者应该是个什么态度,解释编辑需要做些什么,有完整的编辑作息表,从本书看来,编辑绝对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面坐着的上班族,他们需要到处跑,去联系,帮助作者一度推广他们的作品,要做的事情很多,可晓而知,这不是个容易的行业。需要无限的耐心,智慧,还有创新力,才能活在这单索桥上。这是本准备入行的童鞋必看的书,至少我这样认为。
  •     这是一本编辑们写给作家们看的书,作为一名想做好编辑的人应该读这本书,他们将学到从选书到出版的全部编辑过程;作为一名想做好作家的人应该读这本书,他们将学到如何处理好与编辑和出版社的关系,好让自己的作品臻于完善,既卖座又叫好;然而,任何一个普通读者,也不能错过这本书!为什么呢?一个亲手下过厨的人,必然比毫无厨艺的人更有敏锐的味蕾;一个自己制片过的导演,对一部电影更有多元化的鉴赏眼光;一个乐手,有着更为聪慧的耳朵来聆听一首曲调;同理,作为一个读者,怎么可以不了解一本书是如何制作的呢,明白了编辑与作者的具体工作,岂不对我们的书籍鉴赏力大有稗益?所以我想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分析一下这本书。图书分为小说类(Fiction)和非小说类(Non-Fiction),编辑也有多种,例如文稿编辑、文字编辑、企划编辑直到编辑助理等等;还有与类型图书对应的编辑,例如犯罪小说的编辑,传记图书编辑,科幻小说编辑等等。以前我认为编辑为作者所做的只是检查有没有文法错误这类事,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编辑要做的。编辑是一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文稿编辑的基本考虑是文章的清晰度(能不能明显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涵盖面(读者能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来理解书中的叙述、论点、或秘方)、组织(书中的叙述、论点或秘方是否都表达得很清楚)、写作风格(书中提供的信息是否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层次,写作风格是否适合目标读者)。图书更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企划营销”,相对应的,自然就会有“企划编辑”了。也许早在作者在纸上动笔之前,编辑与作者的合作就开始了:编辑熟悉图书市场动向,知道“卖点”在哪里,于是便初步有了一本书的构想,接下来便是寻找一位合适的作者一起把构想拟为写作大纲,最后完书出版。由于整个概念是出自企划编辑,他甚至比作者更晓得这本书如何发展,所以他会和作者密切合作,直到双方都认为这本书上了正轨为止。对于非小说类图书来说,这种企划出来的图书甚至占了多数。市场,也成了文学的主导。这是我们读者在面对书店里五花八门的图书时,应该明白的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则是图书的类型问题。我们粗泛的了解,图书大概有犯罪小说、罗曼史(爱情)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等,我们也许是某一类型小说的忠实拥簇,也许是通吃的博爱读者,关键是,作者们和编辑们在制作这些书时,是不是有迹可循?当然是有的,他们早就掌握了一套准则,以真实犯罪小说为例,编辑说到:“要出一本有关真实犯罪故事的书时,编辑寻找的究竟是哪些要素?这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以故事的‘震撼力’取胜,另外一种则靠‘名人的魅力’来吸引读者……人物的刻画都非常重要……场景和现场感能够令任何故事丰富许多……当被害人、谋杀犯,以及他们的家人在法庭上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时,作家必须想办法让读者的情绪也随着同情心的摇摆而忽上忽下。这是大多数真实犯罪故事的关键,这种场面必须十分有震撼力。”又比如说非小说类图书,就必须要有“争议性”来制造话题,或者说,炒作。因为“激怒某些读者,同时又感动另外一群读者,这两种特质都会对销售有帮助”;另外选择戏剧化、有震撼力的呈现方式最好。瞧!我们在书店里看到的五花八门的出版物,可不仅仅是作者的文学和读者的阅读这么简单的二元故事了,加上了要牟利的出版社,自然会对着你读者的胃口制作出一道道诱人的佳肴,等你上钩!读者要知道的第三件事,就是未来出版业的发展方向了。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出版业正向着“数字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当《编辑人的世界》这本书的第十个版本以电子形式呈现在读者手中时,身为读者兼编辑的你将可以比较所有不同的版本,而且根据不同的道德标准、语言偏好、市场需求、艺术品位等,重新编辑手稿,并且把你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剪贴到版面上。这种种不同的风格都可以像电子琴上预设的节奏按钮一样,供你选择,而且电子编辑还会提供其它团队的编辑方式供你参考,以节省你的时间。届时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当编辑。要做一个聪明的读者,必须知己知彼,既要看到书里的故事,也要看到书背后的故事。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似乎不适合中国国情?
  •     大有裨益。
  •     编辑启蒙书
  •     编辑人圣经?NO!
  •     马马虎虎就算是读完了吧
  •     编辑出版的工具书,很有启发性。原来文稿编辑有点类似文案编辑,而文字编辑就是校对……
  •     比我想象的好看点
  •     美国的出版业原来是这样的,分类与我们很不同。
  •     感觉有很多冗余内容,虽然是我最想看的内容但很多都离题万里了……
  •     美国编辑的分工细作
  •     还可以吧,不过因为我才入行,有些东西可能并不是很有用,估计以后会重新翻出来看
  •     编辑必读书之一。可惜译文不好。
  •     硬货满满,质量相当过硬,对得起书名和各章的大拿作者们。为了省钱先从图书馆借来看的。读完了还是得买一本备存着,当然了外人未必就有这种感情了。有零星英文小错。
  •     DULL
  •     跟出版人丛书大同小异 我还是读GastonGallimard好了
  •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字数最少的一篇
  •     美国人的书是我最不喜欢读的,没有之一。
  •     一个编辑的启蒙 告诉你责任与意义
  •     可能存在国情差异问题。
  •     这本书非常的实用强力推荐,也是大学时代读的书。确切的说是抄的书。好书还是抄才有印象阿!
  •     很美式的中文翻译。
  •     就像《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之于刚就读广告学专业的学生一样,当小说看。具体技巧还是要在实践中获得。
  •     貌似有点却不对口,不过都是好的经验。
  •     当年为了进入理想的大学,认真研读的一本书,记录着自己特殊的一段历史;又由于特殊的一段心理期,转掉了,希望拥有者能善待她。
  •     我在图书馆读的,但是觉得没有什么用~
  •     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     外国人的书就是生动又扎实。如序言所说,编辑学入门级读物,或是想了解编辑工作的人们的兴趣书。
  •     值得再读。
  •     是一本不错的编辑入门书。比起国内的同类书要更加贴近市场。应用性不强而理念科学。
  •     书好,可惜翻译差点。
  •     不知道和现状或者说是中国国情有多大出入,但,本书成功打破了那么一点,我对编辑行业没由来少根据的幻想!那则编辑寓言印象深刻。后边几章看的有点烦。应该还是本不错的书!
  •     有点过时,而且跟中国国情有差别,不过里面的思想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     读研的时候读过的
  •     我怎么会在初中读这玩意⋯⋯
  •     目前还在赶读书报告不多说啦,编辑人应该要读一读的!
  •     拨开层层云雾后的编辑世界
  •     竖排杂志风字号小纸张廉价封面丑都不吐槽了,工业社你缺钱就不要做软精装啊
  •     很好的书,有干货,有情怀。
  •     终于大略地翻过了一遍...
  •     拜謝@千层饼 onni借書外加送充電線!
  •     内容如题,展示编辑的工作世界。你真的会看到一个世界。
  •     大学期间看的
  •     做一本比生命还长的书。。
  •     最经典的编辑学教材
  •     看来这本只能在公司借阅了……
  •     狗带
  •     M到143页
  •     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想我们经常以市场导向的伪装来掩饰我们在道德上应负的责任。
  •     我的编辑启蒙书
  •     美国人的自信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