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出版 >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

出版社: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3
ISBN:9787810851091
作者:徐琴媛,蔡帼芬
页数:372页

章节摘录

  中心国家在国际新闻传播中充当主角的表现形式有两种。首先,作为产品形式的国际新闻传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关于中心国家的报道;其次,作为国际新闻传播领域最大的传播者,在国际新闻输出和期刊贸易的数量上占据中心地位。美国就是个典型的国际新闻和电视节目生产国和输出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提供的电视节目的时数是其他所有国家总数的两倍。到了80年代后期,全世界每天的国际新闻有80%是由西方四大通讯社提供的。边缘国家由于没有占据全球传播系统的中心地位,没有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只能处于边缘地带充当配角。  然而,国际新闻传播始终随着国际政治的变化而发展。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国之间的对话逐步取代对抗,国与国之间通过交往而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经济一体化将各国文化、政治整合在一起。可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尽管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将一些不平等的新闻交流条件强加在发展中国家头上,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从70年代起纷纷携起手来,反对中心国家主宰国际新闻的现状,要求建立更公平、更公正的新传播秩序。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十来年,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使得新闻信息空前繁多,时时处处如大潮滚滚而来,也使得各国各界空前繁忙,时时处处捕捉和挑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这一形势催促着国际新闻传播的新发展和新格局。正如清华大学国际传  播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所说:“在全球时代,谁掌握了传媒,谁就掌握了未来。”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起国际新闻传播的新秩序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7年成立了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爱尔兰政治家赛恩·马克布莱德(Sean macbride)领导的“研究传播问题国际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经过两年多努,于1980年出版了委员会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主要结论为:由于社会、经济及文化形态等的不同,各国传播系统自然会有差异,因此,应支持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新闻事业,把新闻传播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诚如当时的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密伯所说,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旨在使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传播出去,被更多的地方收听,而非只有大国的声音才被听闻,从而增进各国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促进世界和平。  二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学者很早就认识到传媒的巨大社会功能,先秦的许多学者重视传媒的政治劝服作用。随后各代,都有学者对于传媒功能进行研究与阐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高度重视报刊在政策宣传方面的巨大功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国际新闻传播,将对外宣传视为党和国家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要求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把地球管起来”。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新华社已经由一个长期面向国内的国家通讯社,发展成为了具有双重职能、重点对外的世界性通讯社,中国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已经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许多报纸已上了因特网,直接对外发布新闻,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  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在海外拥有105个分社。从布点情况看,已与历史悠久的西方大通讯社差别不大。该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播发新闻,日均发稿约60万字。英文大广播是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主要代表,在各文种对外广播中发稿量接近西方大通讯社的水平。现在,新华社发展海外新闻订户的工作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  目前,新华社已在海内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渠道、多功能、多层次、多手段的国际新闻传播体系,在海外拥有105个分社。从布点情况看,已与历史悠久的西方大通讯社差别不大。该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种文字24小时不间断地向世界各地播发新闻,日均发稿约60万字。英文大广播是新华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主要代表,在各文种对外广播中发稿量接近西方大通讯社的水平。现在,新华社发展海外新闻订户的工作已经从发展中国家向欧美发达说,在全球的新闻信息传播中,亚洲国家的声音与其在全球应有的声音相比实在是太小了,亚洲不能依靠跨国的媒体表达自己。据他介绍,在当今世界新闻信息流中,2/3的内容来源于占全球人口仅l/7的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报纸新闻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占60%。  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新闻传播环境里,中国的国际新闻传播事业既面临历史性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仍在主导着国际上的舆论环境,中国新闻界在国际上的声音依然微弱,中国需要继续努力争取现实的话语权。中国国际新闻界需努力奋斗,争取营造一个大中国的新闻空间,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三 我国新时期国际新闻人才的素质  新时期的新闻定义  据统计,目前新闻定义种类繁多,几乎与给新闻下定义的人一样多,不下几百种。然而最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说法。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  (2)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王中)。  (3)新闻者,乃是多数阅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徐宝璜)。  (4)凡世界上所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实,都是新闻(萨空了)。  根据以上四种说法,我们可将之归为两类。前两种为一类,即“新闻是……报道(传布)”,后两种为一类,即“新闻为发生的事件之自身”。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抉择:新闻到底是“报道”,还是“事实”。黄旦在其《新闻传播学》一书里根据“新闻必须经过报道但不就是报道”和“新闻必须来自于事实但并不就是事实”的观点,得出了这样的新观点:新闻是被传播(报道)的事实的信息。这一定义,虽然不够完整,但却对什么是新闻作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回答。它坚持了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又坚持了事实必须经过报道、传播而后才能成为新闻的反映论立场。既说明了事实、报道(传播)、新闻之间的关系,又注意到了三者的区别。根据这一不够完善的定义,再结合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可得出下面比较完善的定义,即  新闻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  根据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新闻传播与社会同步发展,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之所以能与社会同步前进,是因为社会需要新闻,这一需求同时又推动传播技术的更新,而传播技术的更新又成为推动人类新闻需求进一步发展的动因,从而使得新闻传播有了新一轮的发展。这就是新闻传播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这个规律中,我们不难看出,立足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观点,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彻底满足的;同样新的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也是不会停滞不前的,所以新闻传播的发展也是永远不会停顿的。  国际新闻的概念、特征及国际新闻人才的基本素质  那么何谓国际新闻?顾名思义,国际新闻是相对于本国国内新闻而言的,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关国家之间事实的信息。  张允若教授在《国际新闻传播:跨世纪的飞跃与挑战》一文中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的特点:(1)国际新闻传播始终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发展,又给国际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2)国际新闻传播的客观需要,不断催促着传播技术的更新,而传播技术的进步又为其开拓前进的道路。(3)国际新闻传播的总体走向是:时效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多样,渗透力越来越大。  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过程。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意味着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发展与对外交往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越发达,它的国际新闻事业也随之兴旺;反过来兴旺的国际新闻事业也给这个国家政治经济乃至这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起到推进的作用。现代国际新闻传播手段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

媒体关注与评论

  2002年金秋十月,是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成立三周年的日子,也是国际传播学院的国际新闻专业成立20周年的日子,在这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我们编写了这么一个集子,作为一份礼物、一个总结,送给这个值得庆贺的时刻。  过去的20年,是国际社会不平静的20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20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躬逢其盛,不仅亲身经历了这场巨大的变化,而且始终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在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国际化潮流在国际社会刚刚萌动之际,我们的际新闻专业就应时而生了;90年代,全球化的理论又被“全球化”  ,国际传播学院的成立又成了我们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新努力。国际传播学院的教师们,不仅在为国家培养新型的国际传播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而且进行了许多可贵的理论探索,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个论文集,就是我们国际传播学院的教师们在辛勤教学之余进行理论思考的一个成果。  国际传播是社会科学领域一个年轻的、正在发展的、充满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现实性的新兴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80年代至90年代初才成了国际社会的热门学科。国际传播也是来源于传播学、国际关系学和新闻学等多学科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国际新闻既属于新闻学这门具有较长历史的成熟学科,又属于国际传播这一正在兴起的新兴学科,也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疏于探索的领域。而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与文化人类学的新结合,90年代才在我国得到初步发展。上述领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需要。这本论文集就是对上述领域的若干方面进行探讨的尝试。  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传播竞争的时代;是一个国际化与全球化、本土化与国家化同时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研究创新的时代。我们知道我们这次的探索可能比较粗浅和不够集中,但我们希望这次初步的探索是一个正确的开始,她将昭示着我们充满新希望的未来。  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院长  蔡帼芬

书籍目录

前言
一 全球化与中国国际新闻传播
1 信息全球化: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2 传播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对外广播电视
3 挑战与对策――中国对外新闻传播与信息全球化
4 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模式
二 国际新闻理论
1 论国际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
2 国际新闻史研究论纲
三 国别研究
1 战争、进步与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历史图景――马特拉的国际传播观
2 信息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
……
四 跨文化研究
1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与媒介跨文化传播
2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论文集,论题涉及国际新闻的方方面面和跨文化传播这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每日每时都有海量的国际新闻在全球流动。但究竟什么是国际新闻?其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是什么?国际新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怎样?各国国孙新闻媒体发展变化有何规律?如何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人才?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外延有哪些?过去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并不多见。本书作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探索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了初步研究,有些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对从事国际新闻和跨文化传播的各方人士都会一定的启发作用。

图书封面


 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