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传播理论史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811276381
作者:(法)麦格雷(Éric Maigret)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绪论 研究客体的构成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  与上一章不同,本章面向的是对社会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为了尊重传播思想发展的时间顺序,我把这一章放在全书开头,但读者最好同时阅读第十五章(关于反思和经验)。翻检社会学的初创时期,不仅是为了研究思想史。许多学科的发轫时刻被忽视或被认为乏善可陈,但是就传播问题而言,那段时间至关重要。传播研究在21世纪初重获新生,部分原因就是20世纪初的某些成果被再度激活。20世纪上半叶的传媒研究一直是直接效果(即传媒操纵个体)的说法占主导,导致个人心理和社会关系的动力被漫画式处理,但实际上20世纪初的理论资源是相当丰富的,原本可以成就更为细致的传媒和公众分析。欧洲社会科学的奠基人无一忽视传媒问题,每个人都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元素。美国实用主义学者也对传播问题感兴趣,视之为当代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性意味着的根本断裂也出现在这些思想家的作品当中,有的作品甚至充满了对社会演进的悲观看法。因两次世界大战和极权主义的冲击而产生的悲观主义,显然不利于欧洲人围绕传媒(现代性最主要的标志物之一)展开系统研究。在美国,学术研究在30年代也一度衰落,但实用主义始终很有影响,其概念和认识论今又被重新发现,让人得以把握最前端的现代性所包含的矛盾。新世纪的传播研究就将走向这个分支。

前言

  我对出版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深表赞赏和支持。  我在中国担任欧盟大使已四年有余,我发现,虽然欧洲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也越来越了解欧洲,但遗憾的是,这种相互了解还仅仅局限于政府和外交层面以及商贸领域,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这种相互了解仍嫌不足。  当然,我们取得的成果是显著的!但这尚无法满足中国与欧盟希望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需要。我认为,应该让中国人民和欧洲人民都参与到中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设中来,相关的前提是,中国和欧洲相互了解并理解各自的社会运行模式。  在欧洲,如同在所有先进的民主国家,报刊和其他媒介通过影响公众舆论,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通过这种方式来影响其他权力机构,如行政机构、立法机构甚至司法机构。因此,认识欧洲传媒的运行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欧洲社会。  在欧洲各国,由于没有新闻审查制度,并且由于表达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所以新闻媒体是自由的。但这并不意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欧洲的新闻媒体就可以完全摆脱各种权力机构的影响及商业利益的掣肘。  因此,这套《欧洲新闻与传播学名著译丛》的出版是值得举荐和鼓励的。  我热切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更多的中国读者深入了解欧洲传媒及其运行特点。  这也是了解欧洲本身的好方法。

内容概要

埃里克·麦格雷(法)Eric MAIGRET,法国社会学家,巴黎政治学院传播与传媒社会学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传播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另著有:《文化研究:人类学视角》(2008)、《超级总统》(2008)、《电视剧之喜爱理性》(2007),《反思传媒文化》(2005)、《传媒与传播》(2003)等。

书籍目录

前言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传播的三个维度  大众传播是核心问题  绪论 研究客体的构成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  人所共知?  主流传媒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批评走向极端  歌颂走向极端  理性/技术的冲突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传播”和“传媒”  社会学话语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与传播  欧洲社会学奠基人与传媒  奠基理论后继无人与针对现代性的悲观论调  美国的实用主义  芝加哥学派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第三章直接效果论的陷阱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  宣传的定义  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  广告是说服传播合理存在的证据吗?  小结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  从大众文化到文化工业  战争因素的作用与文化精英主义  问题与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第五章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美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人的发现”  二级传播理论  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过于重视实证与轻意识形态分析第六章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  香农与数学信息论  维纳与控制论  传播、道德和万用物理学  错拿人类打比方  与功能主义相遇  帕洛·阿尔托学派和乐队模型  小结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信息”  正反论据和案例  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历史的诡计:麦克卢汉学说成了阐释学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第八章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  语言学的转折  结构语言学与传播普遍理论之梦  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巴特与艾柯  话语的社会铭写  转向实用主义  超越界线:社会第九章文化实践理论  消费: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等级论  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问题  当代的文化变迁  “从排他到兼收并蓄”  从消费到接收  接收研究传统  米歇尔·德塞尔托和接收问题  小结第十章  文化研究  穷人的文化:走向人种学  斯图沃特·霍尔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编码/解码模型  美国的影响  新的理论立场:猛烈抨击精英主义  多义和意义的普遍商谈  “符号民主”和“后现代主义”的难点  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酷儿和后殖民拐点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  功能主义新闻社会学:“新闻制作”研究  回归批判:记者及其环境  多重目标的问题  小结:没有公众的风景?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  埃德加·莫兰: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从文化工业到创新产业  霍华德·贝克:生产即合作  挑战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身份  听命于受众?  小结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  民主、创新、反思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  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媒左右选举?  公共舆论确实存在吗?  作为互动的政治传播  走向公共空间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  交往行为  当代公共领域  南茜·弗雷泽眼中的公共空间  “真人秀”:走向堕落,还是更加丰富?  公共经验的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进程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死胡同  回归奠基人:转向反思  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会学  新的传媒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知识的链条  接收  生产  内容  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运动的“文化产品”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  互联网:超级媒介的承诺与幻想  超越乌托邦:依靠单一手段的异质媒介  互联网的使用  屏幕竞争:电视的终结?  报业及音乐领域之变迁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  “电子民主”  政治重组的启示结论

作者简介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对传统的新闻与传播学进行梳理之后,作者首次以批判的视角,指出传播效果传统理论的局限,并将研究重点放在制作产业的复杂性和公众对内容的回应能力上。作者还从民意调查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社会地位以及互联网的掌管等方面,分析了传媒与政治的关系。
目录
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
传播的三个维度
大众传播是核心问题
绪论研究客体的构成
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
人所共知?
主流传媒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
批评走向极端
歌颂走向极端
理性/技术的冲突是传播的核心问题
“传播”和“传媒”
社会学话语
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与传播
欧洲社会学奠基人与传媒
奠基理论后继无人与针对现代性的悲观论调
美国的实用主义
芝加哥学派
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
第三章 直接效果论的陷阱
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
宣传的定义
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
广告是说服传播合理存在的证据吗?
小结
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
从大众文化到文化工业
战争因素的作用与文化精英主义
问题与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
第五章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
美国经验主义的起源
“人的发现”
二级传播理论
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
过于重视实证与轻意识形态分析
第六章 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
香农与数学信息论
维纳与控制论
传播、道德和万用物理学
错拿人类打比方
与功能主义相遇
帕洛·阿尔托学派和乐队模型
小结
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
“媒介即信息”
正反论据和案例
技术的尽头在哪里?
历史的诡计:麦克卢汉学说成了阐释学
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
第八章 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
语言学的转折
结构语言学与传播普遍理论之梦
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巴特与艾柯
话语的社会铭写
转向实用主义
超越界线:社会
第九章 文化实践理论
消费: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等级论
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问题
当代的文化变迁
“从排他到兼收并蓄”
从消费到接收
接收研究传统
米歇尔·德塞尔托和接收问题
小结
第十章 文化研究
穷人的文化:走向人种学
斯图沃特·霍尔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编码/解码模型
美国的影响
新的理论立场:猛烈抨击精英主义
多义和意义的普遍商谈
“符号民主”和“后现代主义”的难点
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酷儿和后殖民拐点
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
功能主义新闻社会学:“新闻制作”研究
回归批判:记者及其环境
多重目标的问题
小结:没有公众的风景?
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
埃德加·莫兰: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从文化工业到创新产业
霍华德·贝克:生产即合作
挑战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身份
听命于受众?
小结
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民主、创新、反思
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
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媒左右选举?
公共舆论确实存在吗?
作为互动的政治传播
走向公共空间
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
交往行为
当代公共领域
南茜·弗雷泽眼中的公共空间
“真人秀”:走向堕落,还是更加丰富?
公共经验的表现形式
深入研究多元化进程
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
传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
后现代主义的死胡同
回归奠基人:转向反思
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会学
新的传媒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知识的链条
接收
生产
内容
公共空间
作为社会运动的“文化产品”
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
互联网:超级媒介的承诺与幻想
超越乌托邦:依靠单一手段的异质媒介
互联网的使用
屏幕竞争:电视的终结?
报业及音乐领域之变迁
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
“电子民主”
政治重组的启示
结论

图书封面


 传播理论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如何写一本关于传播理论史的书?我想首先对于每个了解传播学脉络的学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简单,这本书肯定很难写。其难点就难在传播学是一个处在前范式阶段的学科,是一个没有统一研究方法的,又交融了极其丰富跨学科内容的一门可是说是前沿的学科。首先从整体脉络来说,不好整理,又可能陷入后现代主义所批判的所谓“元叙事”漩涡之中。从传播学的发展来看,我们指的传播学,狭义上仅仅代表美国创立的经验主义的那种范式。而传播理论则包括西方哲学,包括欧陆哲学中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构、解构主义语义学、后现代主义媒介研究。还包括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以及以控制实验研究传播效果的部分。已及信息科学中信息论和控制论方面的模型。还有“文化研究”这种自成一派,多元并蓄的理论流派。从这些研究里面截取有关人类传播交流方面的理论,来充实传播理论史。很显然,很难说这些流派有承接和转合的关系,各流派之间还偶有论战,可见分歧之大,其中最主要还并不是一个研究方法的差异问题,也不仅仅是立场的不同。而是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不一致。而要怎样用一条隐微的脉络它们串联起来,可能是打算编写这个“传播理论史”的人首先就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本书的作者声称他找到了一条脉络。那就是社会学。认为传播理论的发展是逐渐向社会学视角集中的一个过程。这可能是他写这本书的源起,主要着重点在于,传播理论是怎样由一个混乱、分裂、莫衷一是的讨论语境中延伸出一种统合的可能性。这是这本书的基本的理论背景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的最为头疼、最为混乱的理论书之一。是的,我用头疼来形容原因就是因为其“不知所指”也“不知所止”。如果没有十分了解各种理论的发展和流变,读过各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品,看这本书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云。不知道他那些名词如“功能主义”“权且利用”到底指代的是什么。作者默认了我们传受双方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已经接受了“元传播”的洗礼。我也仅仅在我所了解的有限的理论范围之内还能理解他的一些叙述。但是有些没有接触过的理论,我会觉得他语焉不详,难以理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混乱,这本书代表着一种理论上的混乱。从中也可能读出传播理论发展的挣扎和失序。由于这些理论都有哲学上的影射,而且与哲学史的“混乱”很类似。我们可能对比哲学史来看一下。哲学史也很混乱,这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必定面临的问题,哲学本身就附着着一种反权威性。反权威就代表会出现各种对立、百家争鸣的状况。而很多学科就没有这样的问题,或者问题没有这么大,比如我国的“儒学”,就十分统一,是一个封闭的、威权性质的体系。所以脉络十分清晰。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思想、到经院哲学、到欧陆理性主义的诞生。休谟的怀疑论,康德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弗雷格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客体,研究方法,都在混乱中前进。哲学上著名的对立有因果论与怀疑论的对立,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包括现如今德里达口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对立。反映了研究方法——因果观察和反对因果观察的对立,研究立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研究对象——“逻各斯”和“语言”“现象”的对立。这些对立反映了哲学的开源和驳杂。而从传播理论这个角度来看,其不仅深受哲学研究方法和哲学流派及其立场的影响,还有信息科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影响,这些学科都代表着研究客体和研究方法的分歧。传播理论中的各种流派并举的混乱局面就不足为奇。这种分歧和各学科立场在传播理论中的影射可以很直观的从这本书的目录中看出。目录前言 社会学与传播学理论传播的三个维度大众传播是核心问题绪论研究客体的构成第一章 传播研究的诸多难点人所共知?主流传媒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不合理性”批评走向极端歌颂走向极端理性/技术的冲突是传播的核心问题“传播”和“传媒”社会学话语第二章 传播社会学错失发展转机社会科学基本概念与传播欧洲社会学奠基人与传媒奠基理论后继无人与针对现代性的悲观论调美国的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第一部分 让传播告别自然效果问题……或怎样摆脱效果问题?第三章 直接效果论的陷阱传媒效果恐惧症及其渊源宣传的定义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广告是说服传播合理存在的证据吗?小结第四章 法兰克福学派与大众文化理论从大众文化到文化工业战争因素的作用与文化精英主义问题与方法法兰克福学派的传承第五章 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论美国经验主义的起源“人的发现”二级传播理论扩散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过于重视实证与轻意识形态分析第六章 从数学模型到传播人类学研究香农与数学信息论维纳与控制论传播、道德和万用物理学错拿人类打比方与功能主义相遇帕洛•阿尔托学派和乐队模型小结第七章 麦克卢汉和技术决定论“媒介即信息”正反论据和案例技术的尽头在哪里?历史的诡计:麦克卢汉学说成了阐释学第二部分 将传播纳入文化范畴生产/接收的博弈第八章 从符号学到实用主义语言学的转折结构语言学与传播普遍理论之梦符号学与大众传播符号研究:巴特与艾柯话语的社会铭写转向实用主义超越界线:社会第九章 文化实践理论消费:布尔迪厄的文化实践等级论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问题当代的文化变迁“从排他到兼收并蓄”从消费到接收接收研究传统米歇尔•德塞尔托和接收问题小结第十章 文化研究穷人的文化:走向人种学斯图沃特•霍尔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编码/解码模型美国的影响新的理论立场:猛烈抨击精英主义多义和意义的普遍商谈“符号民主”和“后现代主义”的难点建构主义进一步发展:酷儿和后殖民拐点第十一章 传播从业者的社会学分析功能主义新闻社会学:“新闻制作”研究回归批判:记者及其环境多重目标的问题小结:没有公众的风景?第十二章 从生产逻辑到传播行业埃德加•莫兰:标准化与创新的矛盾政治经济学:从文化工业到创新产业霍华德•贝克:生产即合作挑战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身份听命于受众?小结第三部分 传播多元化民主、创新、反思第十三章 公共舆论的政治理论议程设置和沉默的螺旋理论传媒左右选举?公共舆论确实存在吗?作为互动的政治传播走向公共空间第十四章 公共空间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交往行为当代公共领域南茜•弗雷泽眼中的公共空间“真人秀”:走向堕落,还是更加丰富?公共经验的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多元化进程第十五章 全新的传播社会学传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后现代主义的死胡同回归奠基人:转向反思从社会学到文化研究……又回到社会学新的传媒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知识的链条接收生产内容公共空间作为社会运动的“文化产品”第十六章 互联网与“信息新技术”互联网:超级媒介的承诺与幻想超越乌托邦:依靠单一手段的异质媒介互联网的使用屏幕竞争:电视的终结?报业及音乐领域之变迁个人主义和族群之问题“电子民主”政治重组的启示结论从标红的字节可以看出,传播理论经历了一种“自然——文化——创造”的发展,这也是作者定义的,传播学的三个维度。其中自然的维度中,有行为主义、控制论、技术决定论的观点。其中行为主义代表为“刺激效果和“皮下注射”理论”,代表着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其源头还可以追溯到叔本华关于“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哲学。以及汉娜阿伦特的“大众社会论”。控制论的代表是香农与数学信息论和维纳与控制论。技术决定论的代表是麦克卢汉的系列学说。他们恐怕都代表着一种“科学主义”,可能受“维也纳学派”的影响。而文化的维度中有批判理论、功能主义、关于文化统治遗传的结构主义、文化研究。其中批判理论代表为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理论,是一种理性主义,而且是新马克思主义那一派的意识形态分析。功能主义代表着一种“社会控制视角”。而关于文化统治遗传的结构主义代表为结构语言学和符号研究,是西方欧陆哲学中结构主义在传播理论中的影射,代表着一种“反逻各斯”的立场,或者按照作者的观点是“合法化主义型民粹主义”。文化研究代表为霍尔和布尔迪厄的一系列研究,相对自成一派。创造性维度中包括公共领域和会反思的现代性。公共领域的代表是哈贝马斯的理论,其立场是比较微妙的,但总体上是马克思式的批判。而会反思的现代性则是本书的重点,即表现出一种社会学的立场。是社会学在传播理论中的终极映射。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写这本书的难度很大。而且作者认为,各派理论最后都会变成一种“创造性”的传播理论,确切来说,是“会反思的现代性”。会反思的现代性,作者引用了三个学者的模型,杜威,约阿斯的创造性逻辑包容特征,“理性——规范——创造”。乌尔里希贝克的社会现实的三个层面“传统——工业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拉图尔“集体的”理论“非人的——人的——争议”。也就是说这种反思性的特性一开始就是在吸收合并,打破疆界中发展的,这才是社会传播理论的基本特性。正如作者所说的:“所以说,全新的传媒社会学永远不会封闭阐释的过程,而是抓住纳入媒体中的关于定义的冲突及其内容和接收,尝试拓展更多源头,不再将它们孤立,从而对本质上开放的挑战提出理论模型。这就要求积累方法并实现方法的整体化,而不是抽象地把已有的痕迹整体化,提出个系统,在功能方面自圆其说,实现各点之间的相互转化。如果民主理论意味着不再用封闭或断裂的观点看问题—以往的传播理论恰恰陷人了这个深渊,那么,民主理论就依然是社会的不连续性,否则就不会有交流、冲突或民主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埃里克•麦格雷,是一个法国学者。法国在西方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恐怕就是近现代了。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新左派”运动,包括现代欧陆哲学中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最出彩的还是在法国。福柯、罗兰巴特、列维施特劳斯、雅克拉康、德里达、波德里亚等学术英雄都如雷贯耳。作者这本书中对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寥寥几笔可能是这种理论背景的体现。这本书沿袭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说他是写传播理论史,但是并非如此。更可能是一种学术上的总结,如果一个初学传播学的读者想要了解传播理论的发展脉络,不仅会看得一头雾水,好像这本书完全没有讲传播。还可能发现一些作者的各种主观性的评价。有时这种评价还非常偏颇,比如他对后现代主义的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陈旧的现代叙事,把它们从故纸堆里拣出来翻新的,是20世纪末那些知识分子—他们不再被视为公共生活的中心或集体理性的化身,他们无法忍受自己的降格,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经验和世界本身混为一谈。这种揭批把对技术的恐惧、对理性的失望极端化—技术和理性先是被唯心主义预设为对立,现在又被这个名为现代实为虚无的思潮抛弃。执垮子弟式的知识分子时而洋洋自得,觉得自己反思了一切,在媒体四处散布一切话语皆无意义的观点,时而又大谈世界已经丧失意义、如噩梦般可怕的观点一一这其实是想给世界一个统一的历史认知:我们进人了“后现代”。从许多方面看,这些说法并无新意,无非是l9世纪生机论和悲观主义哲学的老调重弹。”这不难看出,作者把这本书定义为“传播理论史”,但是他本身非常的主观。这本书并不能给想了解传播理论史的人很大的帮助,只能适用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有辨识力的传播学研究者研读。老实说,我只能看懂其中的部分内容,因为这本书只有213页,就代表这充其量是一个索引性质的读本,还需要更广阔的著作去丰富。我们的传播学教育受美国的经验主义影响太大了,而这种范式热衷于搜集各种数据,进行各种调查,仿佛能从数据中找出一条条传播规律。他们只能解释怎样的问题,怎样进行控制,怎样发挥效果。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休谟的怀疑论认为,即使进行一万次试验,不可以得出其中的因果关系。经验主义把人类社会的运行作为一个自然现象来研究,隐去了人的主体性。就美国的传播学来看,和心理学走的是一条路。而现在物理学自从量子力学出现后都已经放弃了寻求客观规律的路径了。有一本书叫《大数据时代》里面写得非常惊心动魄,我们人类的决策已经变成一个数据决策的时代了。如果化用法兰克福学派的异化理论,人在现今的大数据时代,不是被异化成工具了,已经被异化成了“数据”,现在遵循的不是“工具理性”而是“数据理性”。人的自由意志丧失在数据的海洋中。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表达一种代表着悲观主义的精英思想。就仿佛阿多诺、鲍德里亚那样的喟叹。只是强调传播学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传播学的发展只是不断改善工具、搜集数据做出决策,那么传播学和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中的某些研究有什么区别呢?难道只是研究客体的不同吗?何况传播学的研究工具的发展还是借鉴的心理学、社会学。而这本书的重要性就在于帮我们打开视野,很少有传播学的理论书极端淡化经验主义而凸显批判主义,这是作者学术立场的体现。他不仅强调了传播研究中人的“主体性”,读这本书还可以让我们发现传播学这个学科的“主体性”。麦克卢汉说“一个媒介可能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这代表着那种媒介的主体性的消亡。而传播学并不是心理学或者社会学的内容,不是他们的客体。所以从基本立场上来看,这本书有助于帮我们了解转播学自身固有的“主体性”。
  •     这是我看过的最辛苦,也是最有趣的传播学书籍。首先,从书名翻译上来看,直译成英语是sociology of communication and the media,可见译者是作了意译过来翻成"传播理论史"的,只是在下面做了一个小号的附标"一种社会学的视角"。而法语原文的标题Sociologie才是全书的重心。所以,你如果想找一本传播史,那么用这本书入门,太不合适了。这本书,"史"的脉络很淡,尤其相对于那些美洲的传播学著作,它对于经验学派的描述,简直可以说是潦潦草草。建议本书再付印时,重新排一下版,把标题上的社会学视角突出出来。其次,既然已经明确这是一本偏向社会学的读物,就要做好准备了。在我看来,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乃至哲学,都是极其有趣的学问。社会的复杂人心的多变,就决定了与之相应的学问必然五彩缤纷,众家自有一番学说。从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分野就能看出,欧洲学者更擅长思辨,而美洲更倾向实验。思辨的好处在于,更具批判力也更有创造性。从书中,你能看到在欧洲那一坨土地上,各种小火花这一簇那一丛的那个烧啊。每一个理论都有它的创见性,然而又被旁的理论家门指指点点,于是又出现新的理论,又被批评进而修缮,如此往复。这就致发出各色流脉:什么是达尔文主义,什么是笛卡尔和莱布尼茨的哲学主张,实验心理学和性格心理学区别在哪......如果不知道理论的传承背景,就很有可能弄不清由此生发出来的理论其指向与革新。这就导致非社会学专业的我看得相当痛苦,云里雾里。再次,其实痛苦的地方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我很喜欢各种新奇的想法,这本书里有很多很多。你会发现一个便常的问题,会出现原先从没设想过的角度,因之就导出各种"反常"的结论。再有,每种学说为自己配上的例子都很别致,有些是相当有趣的,如那个"偷猎者"的比喻。因为这本书我喜欢上了翁贝托艾柯,知道了谁是布尔迪厄,德塞尔托,对罗兰巴特更加愤恨(符号学是我的死穴)......从这一点来讲的话,这本书的知识量是相当大的,而且一定是要走"精心的可能性模式"中的中心路线的----有时一句话没懂,很可能下面的论述就泡汤了。最后,最关键的是,多种思辨学说的交叉,引起各种的自我思考,会在很大程度上打破原有思维框架的束缚,更open mind了。不管自身承不承认,我们是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既有框架下的(原先学政治的时候我还觉得马克思挺有说服力的),我们的行事方式,理论依据多少就圈在这个范围之内。虽然原来在看传播学书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天下并非只有马克思一家之言"的想法,但不知除却马克思指向何处呢?是这本书让我确立了,学说的庞杂性,拓宽了思维渠道,对原先的思维惯性有一个跳脱。甚为悦之~我没有看过原著,法语也学得不好,所以无权评价翻译的质量,虽然中间有很多理解或文字上的困难,但我都归结为自己的理论水平还不行。我相信,任何一个翻译者,都会精心的对待自己的译著,都会担当自己的责任。ps:给大家提个建议,最好看书的时候,有度娘在身边,会更安心的!
  •     看到之前有人的评论,觉得十分可笑。如果看完这本书觉得是玩玄虚只能说很抱歉,你根本不懂社会学和传播学。作者思路很值得借鉴,对各种理论的评述分析也十分在理。国内教材除了罗列众所周知的观点和所谓的一点辨证唯物批判根本说不出什么东西来。而这本书就有很好的评述。无论是理论视野还是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一些学者常用中国特色这根大棒子去给自己贴金,或者去贬低国外的研究。要我说,那样才是真正的浅薄无知。因为许多人根本无法用自有体系去分析问题,这才是中国学术的可悲。所以无论你去看哪个学科,什么观点的书,分析套路思路语气竟然都长得像孪生姊妹,太让人震惊了。传媒大学这个系列的书,这一本是最有营养的。建议毫无传播学或社会学知识的人慎买此书,以免感觉浪费金钱。

精彩短评 (总计27条)

  •     一本很好的导向....
  •     粗略地读了一遍。作者对每种学派进行批判性梳理和分析的方法不错。中文译本略为生涩。
  •     书的确很不错的,角度新颖,串知识点串的很好,尤其是评述都很犀利。但唯一的不足我觉得是太缩减,很多知识点可以延伸点来讲就好了,有的给人点到为止的感觉。当然要纵向的延伸可能必须要牺牲每个知识的深度了,可以理解,
  •     将传播研究分为三个维度:客体、人与人的关系和广泛的社会政治法律框架。根据这三个维度具体细分研究对象,不仅论及传播学产生的学科背景,也详细构架了各种研究方向的历时性进程,有批判也有认同。清晰显示出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强大现实性意义。
  •     挺好,不过觉得讲从业者那块跟社会学没什么关系……好像是为了版图完整而硬塞进去的。
  •     入门书
  •     一般般
  •     一本啃了六年的书
  •     麦格雷的评述真的很有趣、很在理,传播理论史的梳理本身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而作者却选取了社会学的角度,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
  •     书本字数不多,但可谓是字字珠玑,很精彩!
  •     麦教授你……上课嘴嘴炮就够了,书里还要每个帮派打一枪是什么毛病。【五星跪求不挂科】
  •     这本书简洁精警,言简意赅,对传播理论的阐述脉络分明,而独到见解处处可见——隆重推荐!
  •     前面四星,后面三星。实际上行文路线很清晰:自然、文化、创造三个层次,大约对应传递主义、建构主义和开放的社会学化。传播学在社会学下完成解析也确实出彩。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基础吧,我觉得不适合入门当传播史看。后面逊色了点,一方面更为晦涩(可能我自身水平所限),但是更重要的是逻辑上难以搭架了,出现了更多模糊不清的分析,这样就很容易把所说的传媒社会学指向了虚无的开放。
  •     中间一两个章节号晦涩,读得好痛苦,对符号学和大众文化批评没有底子的话读起来会比较艰涩。看来还得找时间回去重读了。
  •     非常明晰的思路,可惜有些乱七八糟的小错误以及作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确是不太了解。
  •     大杂烩入门的话值得推荐
  •     一锅乱炖
  •     黑麦克卢汉黑的太赤裸了吧。
  •     比罗杰斯那种传记式的写法貌似可读性更强一点
  •     去年原版出第三版了,不知道有什么改动,学好法语再说…… 麦克卢汉家电视机坏了 哈哈哈哈哈
  •     传播学学子都应该看看,一种欧洲大陆的视角。要知道,传播学并不是只有美国主流研究学派。
  •     真的看不懂,真心看不懂,的确看不懂。
  •     到底是欧陆的作品呀
  •     内容客观,行文舒适可读。
  •     五星好书,深刻广阔
  •     不错,没有大部头,但是精髓凝练的非常到位
  •     作者功底深厚,视野开阔,不过读来觉得不好消化。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