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3月
ISBN:9787309069211
作者:张淑华
页数:313页

章节摘录

  权力作为政治研究的核心概念和人类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现象,学界对其关注一直就很密集。但不同学科对权力的理解却不尽相同。社会学的“权力”概念几乎泛化到人所有的行为中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吉登斯就说过:“在社会科学中,没有比权力更基本的概念了。”②罗素、马克斯·韦伯、帕森斯、曼、丹尼斯·朗、福柯等都对权力作过精辟的论述。在社会学那里,权力成为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之中,行使着非强制性的、浸润性的但又极具影响的控制力③。但是,法学、政治学等领域对“权力”的理解与社会学存在着差异。在传统的政治学研究中,权力更多地被视为“使他人服从的制度化能力”,具有法定的优势。美国著名的《布菜克法律辞典》曾提出三种关于权力的法学定义:(1)权力是做某事的权利、职权、能力或权能,权力是授权人自己合法作某行为的职权。(2)权力是在法律关系中一方以一定作为或不作为改变这种关系的能力。(3)狭义的权力指为了自己利益或他人利益处理动产、不动产或赋予某人处理他人利益的自由或职权④。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个具有法律意味和法学意识的权力定义是:“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处理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能力。”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舆论监督与社会民主以渐进的方式在持续地发展。尽管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成绩却是有日共睹的。新闻界普遍认为:都市报的出现,使各种事故变得无法隐瞒;网络的出现,则使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和腐败者“大白”于天下,难以长期蒙混下去。  作为一种新媒介,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发展、扩散、普及的速度却是惊人的。根据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现有网民数量已达到3.38亿人,是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  网络的兴起,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展现在了网上。网络正以其新技术手段建构的便捷而广阔的平台,无比强大的辐射力,无所不包的巨大容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入我们的社会,改变着人们的习惯与行为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人类历史进程。  互联网是个“虚拟社会”,也是个自由的空间。由于多数网站没有实行实名制登录,匿名活动让网民在网上享受了一把为所欲为的自由与快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批评谁就批评谁,想骂谁就骂谁,想“人肉”谁就“人肉”谁——其汪洋恣肆几乎达到了无视政府、无视法规、无视社会伦理的绝对自由的程度,达到了把人的“原欲”随意释放的程度,因此对网络言论进行适度管理和引导十分必要。

内容概要

张淑华,女,河南新密人。200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后,任教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对网络政治传播和新媒体有较多研究兴趣和关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十几篇,被CSCCI全文收录的6篇,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或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的4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河南省教育厅和社科联等不同层次的项目和课题6项。代表性成果有论文《媒体舆论监督失范与新媒体条件下监督合力模式构建》、《新媒体语境下危机传播扩散的加速趋势透析》、《网络对媒介民意表达结构的变革》、《现代化进程中媒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职能》,课题《网络媒体中的教育舆情研究》等。

书籍目录

序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对“网络民意能不能左右国家政策”的争议   第二节 现实背景:网络民意勃兴与“互联网政治”新景观   第三节 研究旨趣:网络民意在推进决策民主中的价值判定   第四节 研究基础:对基本概念、关系、问题的研究回顾及评价   第五节 研究框架:冲突论视角下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对话第一章 权力保障下的权利表达——认知网络民意   第一节 民意与网络民意   第二节 网络民意的实质是公民的权利表达   第三节 网络民意表达需要权力的保障   第四节 案例分析:从“山西黑砖窑”事件看网络民意权利表达的途径和一般模式第二章 权利认同下的权力实践——认知公共决策   第一节 公共决策:定义、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公共决策的形式实质是权力实践   第三节 公共决策的合法性源自权利认同   第四节 案例分析:从“节 假日调整方案”出台看公共决策的权力实践过程和一般模式第三章 权利与权力的对接——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理论视野中的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关系   第二节 现实视野里的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关系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语境下民意权利与决策权力融合的意义第四章 以权力审视权利——网络民意影响公共决策的问题及其辨正   第一节 审视表达主体——决策民主对“网民”结构的疑问   第二节 审视形式效能——决策科学与网络权利表达自由和离散的矛盾   第三节 审视权限——决策理性对网络权利表达的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质疑   第四节 案例分析:“躲猫猫”事件的网络“非常”表达第五章 以权利审视权力——公共决策对待网络民意的问题及其思考   第一节 审视决策主体——权利表达的正当性与决策主体间的“磨合”   第二节 审视权力边界——网络民意权利和公共决策权力的利益性冲突   第三节 审视权力技术——网络民意自主发展对决策权力的挑战   第四节 案例分析:被“跨省缉捕”的网络维权第六章 寻求权利与权力间的平衡——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和谐之道   第一节 建构自身和谐:求取双方和谐平衡的前提   第二节 寻求双方平衡:建立平衡机制的几点思考   第三节 接受“他者之鉴”:国外处理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关系的启示   第四节 案例分析:网络语境下危机传播扩散加速趋势及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以新浪网阜阳“劣质奶粉”和三鹿“问题奶粉”的专题报道比较为例结语:民主不是“左右”,民意意在协商后记参考文献中文类英文类

作者简介

近年来网络民意在“引爆”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尤其是在推动公共事务、公共决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干预能力。本书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的关系认知及揭示其背后的权利和权力的关系实质上。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是从理论上梳理网络民意和公共政策决策的关系,透视其背后的权利和权力意蕴及其复杂纠葛,提出网络民意和公共决策关系的“应然”状态;
二是从现实出发,对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实然”情形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各问题的反向思考和建议,在建构自身和谐、寻求平衡之道、接受“他者之鉴”的前提下,倡导民主协商、对话融合的新型“网络民意-公共决策”关系和“权利-权力”关系并尝试建立新的关系模型。

图书封面


 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虽然内容比较杂糅,但很多东西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原创性还是比较强的,对问题的梳理脉络也比较清晰,特备是双向研究视角的相互审视,比较客观也比较理性。有些观点还比较新......仍在阅读中......
  •     在Introduction阶段,对“权力”的文献回顾摘抄了费斯克《解读大众文化》译本中的一段不到50字的话。前面把韦伯、帕森斯、福柯的名字念了一遍。结束。然后迅速转到布莱克法律辞典中的定义。作者这么处理的理由是,前面是社会学对权力的定义,后面是政治、法学对权力的定义,本书采用的是后者的视角。随后,在P210,作者又引用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阐述三种权力形态。其中说到拥有权力者塑造无权者观念使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合法化、自然化。这里我有两个浅显的疑问:1.卢氏的权力形态与福柯对“权力”的定义无关吗?作者自己是否区分了前面所提各人的权力观点?即便是转入法学范畴,也不至于查个字典就over了吧,法理阐释可有?2.作者在对权力这个概念做文献回顾时未做梳理,这里卢克斯的书为何被选为理论支撑?在引荐他国治理案例的章节,作者的资料几乎全部来源于中文,中译本或期刊,包括《国外网络舆论管理启示》这样的单篇论文不算,甚至包括包括《中国青年报》评论文章中举的例子。请问作者最起码的求证在何处?一本博士论文就是这样对待二手资料的吗?单单列举美国如何,英国如何,新加坡如何,难倒这些国家的舆论管理都是静态的吗?它们应何而生,为谁而变?统统阙如。如果这部分资料不全,或作者精力不逮,可以索性删除。其他方面,当看到“从‘扩散理论’中找到新媒体推动危机传播扩散加速的证据”这样的句子时,彻底无语。从理论中找证据都说出来,不得不赞其快人快语。句犹如此,遑论这段“扩散理论“除了抄了1995年Rogers那本书的几个结论外就是多处援引金兼斌老师文章的写法了。其实Rogers对创新扩散有修正的,只不过国内没有译本罢了。这位博士,您能看两眼国外文献吗?

精彩短评 (总计5条)

  •     专业书看看也就参考一下
  •     写的蛮详细,参考还行啊
  •     博士论文书。觉得用网络民意来研究公共决策有点讨巧。
  •     提供了“宏观理性”的思路
  •     一本子废话,一看作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怪我。但是复旦出版社就不把把关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