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民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维系民主?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302239413
作者:[加] 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
页数:232页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民主话语和新闻客观性的起源
民主话语:启蒙运动的遗产
党派报刊:把民主话语边缘化
劳工报刊:为“人民”说话
通俗商业报纸:篡用民主话语
新闻客观性的模棱两可
第二章 由实证主义到消极性新闻:客观性的演变
朴素现实主义时期的事实观
吸纳主观性:作为一种“策略仪式”的客观性
解释性报道:超越了事实?
批判性新闻:一种反叛性文化
新闻记者与客观性的爱恨关系
客观性消亡了!客观性万岁!
第三章 机制逻辑:为什么维系客观性还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加拿大今日的报业集团
商业逻辑对新闻内容的影响
传媒技术和客观性
广播规则中的公平和平衡
新闻客观性和国家
第四章 不死之神:作为体制的新闻客观性
众说纷纭:客观性作为协商新闻内容的一种资源
鸽子公园的恐慌:平衡中的不平衡
平衡与宗教广播
自由市场十字军与平衡的辞藻
不平等的协商
第五章 争议中的认识论:新闻客观性哲学
客观性认识论:实证主义的遗产
因袭主义认识论
后现代主义和媒体:现实的海湾
走向第三种主张?批判现实主义
超越客观性和相对主义
第六章 客观新闻与政治
反驳右翼的攻击
客观性的保守化后果
新闻客观性和自由民主意识形态
把向右转自然化:客观性新闻和市场自由主义
客观性的气氛
第七章 危机中的体制:质疑自由民主和客观新闻
自由民主的危机
客观性体制的危机
消耗殆尽了的意识形态:传媒的自由主义理论依据
消费者至上的神话
第八章 见微知著:客观性体制的替代?
赛博空间和其他新媒体:是民主救世主还是数字噩梦?
内部革新:公共新闻及其局限性
另类媒体:在边缘发出呜呜之声
解放性的另类选择:正在形成的运动?
结论可持续民主中的公共传播
公共传播?可持续性民主?
客观与否?
怎么办?
注释
附文一 深刻理解“新闻客观性”
附文二 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

作者简介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以客观性为切人点和聚集点,从西方新闻体制、新闻哲学以及新闻与民主的关系的高度来探讨客观性的来龙去脉,并着重立足于美国、加拿大的社会现实和新闻现实。书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新闻现象,以大量而翔实的材料对北美新闻制度、新闻思想、新闻实践以及北美特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对新闻客观性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全面而历史的评析的同时,《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修订版)》还提出了全新的新闻哲学和新闻改革的具体措施。

图书封面


 维系民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将新闻客观性上升到一种体制,而非仅仅是一种职业理念,让人能破解很多迷思。关于本书,产生了不少论文。亦或关于新闻客观性,也产生了不少论文。甚至有台湾学者著书,把客观性这一抽象概念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提出关于客观性的经验性考量,列出了诸多变量(我没看过,在某场合展江推荐了这本书,我想应有其理由)。当然,我认为用经验性方法测量客观性,有其实践意义,亦有研究需要。但读了赵月枝这本书,我觉得经验性方法可能会带来太多不合理性,甚至默认了由客观性带来的迷思。这里自然有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差异,但取自政治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有其更深的现实意义,让人意识到,媒体自我标榜的客观性,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体制,服务了统治阶级,也为自己带来了巨额利润。可谓一箭双雕。书中没有明确提出客观性是一种政治体制,而只是将其泛称为体制。我想了很久,可能是经济体制也可能是文化体制,但其最终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很有可能是政治体制。我不是想赘述书中提到的观点,而是想到,既然是体制,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我们都深知政治体制的欺骗性,不管是代议制民主和一党独裁,都有其表演性,甚至表演就是其存在方式。但即使有欺骗,各类政治体制依然存在着,小范围不稳定,大范围还是比较和谐,所以,新闻客观性为什么不能像其他政治体制一样,按照这个社会(政客、所有者和消费者)的需要存在着呢?我是想问这个问题,但我自己没有答案。(如果有机会再见到赵月枝,我倒是想问下,因为第一次见到她时,还没开始看这本书)。书中第一章就介绍了客观性的起源,从政党报时期的各派别报纸不认事实,只认立场的互相攻讦;到劳工报时期的区别于党派骂战,充当工人阶级的代言人与资本家对话再到商业报纸时期,报纸经营者攫取启蒙时代遗产的民主话语,鼓吹客观性,将其打造成吸引读者的赚钱工具。新闻客观性貌似从政治体制沦为一种经济体制,但是报纸经营者所鼓吹的客观性,却又本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即其所服务的阶级,其所从属的阶级,其是通过攫取民主话语的方式实现的,因此我觉得客观性到最终体现的,依旧是一种政治体制。其形式是经济的和文化的,但本质上是政治的。这解释了我的标题,为什么说“当新闻客观性成为一种政治体制”,接下来书中分章介绍了这种体制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政治的关系,但最后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唯一,因为书中也提到现在给出改革蓝图似乎不太可能,所以不能绝对化)的解决之道,是公共传播(体现在新闻业上,最常见的是公民新闻)。我是觉得提出这种可能性不但无法动摇客观性的地位,而且公民新闻的实现可能也很小。但如果局限在公民新闻的其中一个小范围,即引导讨论,我是觉得更具现实意义。即新闻不再标榜客观(但其提供方式的最大可操作性,还是客观,只是说现在弱化这种口号,将其作为引子,重点的改变在后面),而是强调新闻信息解读地多元化。不过改变的可操作性,可能很难。书的最后引用文化环境运动创始人乔治•格伯纳的话:它是“不可能的”,然而,它必须实施。乍看觉得好激动,但细想,这句话太巨煽动性和蛊惑性了,只是在文法上很美。回到结论开始所说的,现在给出改革蓝图似乎不可能,那就没有必要提供方向。虽然这样比较郁闷,但是让公众认清客观性迷思,其讨论可能加深公众对新闻的认知进而批判性解读,已经达到了本书的目的。虽然我已有结论,而且可能很消极。但如果解答了我提出的“为什么新闻客观性不能按照这个社会需要存在时”,或许就更明了了。
  •     媒体常被比作镜子,新闻客观性一直被当做一种职业理想或目标来做为新闻人的正面追随,在这本书里,新闻客观性的“黑暗面”更让我着迷,它带着我将目光移开聚光点,观察“黑镜”下的新闻客观性,并非只有使报道不偏不倚这一单纯的用途。如果政治是玫瑰色的革命,民主是定情的白珍珠项链,赵月枝笔下,黑镜是一位优雅的英国绅士,他跳出了“媒体中心论”,彬彬有礼又暧昧地游走在财团与政府之间,这位绅士今夜就要告白,告白的内容,是新闻客观性。1.新闻客观性可以是拓宽市场的修辞,如假包换的揽客幌子。19世纪商业报刊的兴起,它们不再像劳工报或党派报一样立足于单个群体的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驱使,它们需要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于是标榜自己是客观的,并用通俗的语言很快就将先前两种报纸边缘化。当然客观上也积极促进了新闻进一步客观。但这种客观性也有其黑暗面,就是利用这种新闻客观性作为招徕顾客的招牌,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在实际上真涉及到他们市场上各群体利益的事件,他们并不敢说真话,也不会为该群体争取利益,粉饰太平。而当一个报纸宣称要把信息提供给所有人的时候,堵住了信息来源,正是他们阻止大众普遍参与信息生产或为自己的事业而呼号的时候。正如有个当时著名的劳工报的社长就十分痛心的讲,他为他们的受众流失感到痛心,因为他们选择了一个并不会真正为他们争取利益而只想赚钱的报纸,而这一点受众并没有感觉到。“维系客观性还是一帮划算的生意”,直到商业报纸的出现,它以客观性的民主话语压倒性地招徕了顾客,将前两者边缘化。2.新闻客观性可以是危及自身利害关系的批评利器,追责偏见的工具。就算是在当下的新闻业中,若主办方要求记者写宣传稿,记者选取对其有利的事实或者加以夸大,很少会引来主办方非议,这甚至受主办方欢迎的做法。而一旦当某家媒体因为报道不客观被告发的时,常常是因为触及到了该报道方的利益。而我们既然用客观性这一原则去控告他人,其中就隐含并默认了我们对客观性这一原则的肯定,即我们认为新闻是必须客观的。所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闻客观性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来相互指责记者的失实,有点不确切的说,可以作为被告的一个要挟武器。但在不需要它的时候,对自身利益有利时,对偏见宽容有加,把它抛弃得一干二净,成为一种有选择性的,“有利的客观性”。3.客观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输入,知识即权力。客观性毕竟是一个虚词形容词,那因此每个人心目中的客观都有所不同。那我们既然最终标准都不一致,又怎样去践行这种客观。所以一开始我们这种千姿百态的客观就是十分主观的个人理解罢了。所以就经常会出现一种,我认为我报道客观的,你却并不认为我报道客观。尤其是在国际新闻中,不同的国家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去理解客观的含义。有些人认为细节的准确引述是客观的表现,有些人认为信息平衡是客观的表现。就算是作为一颗小螺丝钉的记者力求客观,但层层的编辑送审下来最后的稿子也不尽然就理想,每个人对客观的理解大致相当又各有不同,作者就举了一个加拿大温哥华合作电台的例子,温哥华合作电台,是坐落在加拿大的鸽子公园,这个鸽子公园经济贫困但很多元,因此在此基础上孕育的电视台,它们就专门为官方电视台关注不到的偏远人物和话题说话,“为无声者提供声音。”所以引起官方电台的不悦,认为其信息不平衡不够客观。但电台回应,这个社会太缺乏弱势群体声音了,主流声音和现有打捞上“沉默的声音”可以寻得一个宏观上的平衡。他们就是要在这种局部的不平衡中找到平衡以求得客观。若此时,我们作为记者在这种问题上以一种绝对客观的姿态去记录信息,又容易以“不作为”的方式沦为权力方的传声筒,用表面上信息平衡的姿态去构成另一种不平等,陷入了怪圈。4.客观性可以作为协商资源的两难庇护所。客观性可以是一种文化政治资源,新闻仲裁委员会一定深谙此道。在加拿大,新闻仲裁机构中的委员一般是报社从业过的记者和编辑人员,他们对媒体新闻客观性的批评过严,会影响到自身报纸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评论中显得畏手畏脚。但另一方面,当政府或有影响力的大集团的利益因为媒体报道(无论是客观还是有倾向性,实则倾向性是难以避免的。)受到攻击时,它们又会异常积极地去调查事件。当读者和政府与媒体之间都闹得不可开交时,就打出新闻客观性的协商资源,我们秉持的是新闻客观性,双方都有其难处。因此这样一种新闻的客观与平衡,仅仅是出现在精英阶层之间的相互妥协。5.新闻客观性可以挤兑边缘议题自然合法化,在保守中培养冷漠。新闻客观性一方面可以超脱于事实之外,向读者提供可做自由思考的空间。但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新闻客观性这种旁观者式的超脱性,带着精英主义的语调,潜移默化中造成民众对政治生活的冷漠,尤其是政治等离他们较为遥远的话题,他们也在这样的叙事中像感受闹剧一样感受这件事,从未想参与其中。另一种培养冷漠的方式则是以趣味性、夺人眼球的娱乐报道方式瓦解政治新闻,关注花边新闻、桃色新闻,表面是对政治极不严肃的藐视,其实是一种癫狂的政治抛弃。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政治学的邀请》中就有写道“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政治之中,而当代青年人在媒体环境下对政治极为冷漠。”[ : [西]费南多·萨瓦特尔:《政治学的邀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当我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议题,在客观性毫无偏见的掩饰下被边缘化,被很合法化地排除在关注点之外。我们自然如《娱乐至死》中的人一样,在温水煮青蛙中钝化知觉。在黑镜的折射下,玩坏了的民主更像是“皇帝的新衣”。我们都知道新闻客观性的达成只是个幻想,就像我们知道皇帝想要的那件衣服是永远做不出的透明的,但还是要努力地去量体裁衣,努力地去实现,甚至掩耳盗铃地掩饰并利用这种不能实现的尴尬。有的记者就像是皇帝新衣中的两位裁缝,利用这种幻想去兜售,去欺骗公众。但我也记得皇帝的新衣故事最后指出真相的两个小孩。我想有良知的记者就像是那两个小孩,明知道客观事实的追求是幻想,却保有一份勇气去戳出其中的荒谬。荒谬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他日复一日地把石头不断地推向山顶又掉下,明知结果,却还是要一遍一遍地努力,看似愚蠢,但其实是对上帝,对不死之神的一种抗争,抗争的是人类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记者与他们无异,他们不会懒惰地将事实用实证主义哲学所追求的方式,不加选择的摘录,附之以孤零零没有联系的现象。但也不会像后现代主义一样,看轻语言的力量在钻牛角尖中自我放弃解释的权利。在他们眼中,新闻客观性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具化为工作中的细节,更应该是传媒做为自我修正的一种反思。可持续化的民主、公共新闻、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和拭目以待,并没有作者结尾那么理想化,新闻客观性需要与之配套的民主体制重新寻求突破。在这之中,可能追求的结果不重要,但他们把新闻客观性,一直作为一种过程和一种不断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良药,要一直与弱小的自己和庞大的理想作斗争。“迈向高处的挣扎足以填充一个人的心灵,人们应该想象西西弗斯是快乐的。[ [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斯神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3年1月版]”加缪曾这样说过。我不知道记者他们是否快乐,但他们若心怀质疑,足以离黑镜更远一点。

精彩短评 (总计19条)

  •     挺不错的,最近喜欢看赵月枝的文章
  •     
  •     好的社科著作应当有哲理味而不是技术腔
  •     专业书 很难爱上呀
  •     在复旦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工作坊上看到了赵月枝本人,听其点评很喜欢她。所以到上海图书馆借了她的这本书,但没看完就回到了广州,在广州中心看完中间的一部分,昨天又让师弟帮我借出来,昨晚看完了。真坎坷。
  •     媒体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维系民主,也是与其他部分一同推进和改善的。
  •     有洞见但政治学词汇的传媒应用该先定义 打三星是为标点及中文表达都有问题&威尔斯能译成奥尔士的不忍卒读和装逼利器的社科分析(不讨厌福柯但厌恶言必福柯)~看简介里「不像它们所标榜…几乎是西方传媒学者的共识」「批判…虚伪/欺骗性…传媒反民主话语霸权」才注意是又红又专的清华出的…呵呵后了
  •     确实展示了一种广阔的媒介图景和分析框架,但是作者试图突破只破不立的批判模式,想要有破有立,但还是感觉破的给力,立的无力~~~~
  •     赵月枝老师的经典著作
  •     看看
  •     佶屈聱牙
  •     赵老板的巨作!
  •     批判客观性的书籍
  •     感谢两篇附文,否则以本书翻译,实难读懂。
  •     还是要提高姿势水平,看看人家怎么批判西方
  •     原本看标题感觉还不错,但是看了之后,就我而言,有点枯燥
  •       1.事实≠真相
       在客观性报道性原则的掩饰下,事实被“中立地”选择,陈列为媒体上你我读到的新闻。不被选择或者未被发现的事实便失去了同样作为“真相”而为人所知的机会;或者记者会有意无意地选择他们“需要”的事实来组织真相,并写出“平衡,客观,准确”的新闻报道。根据黑格尔对休谟的批判,即“在时间上的连续中是没有因果联系的,因而也没有必然性”。在这个意义上,在我看来,真相是存在的,但是永远也不会完全地揭示。我们不断追寻的新闻理想,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也只能是无限地接近真相——努力向它靠拢,祈求它降临,殊不知我们自身的立场则正在亲手制造着我们报道出来的事实与真相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因立场的强弱而大小不同,但不可能不存在。
      
      2.自由主义与客观性
      古典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可以通过个人的理性行为达到动态平衡,然而历史证明,由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这种所谓的动态平衡并未实现。相似地,客观性认为记者可通过中立,平衡,多角度的报道而揭示真相,然而在并未脱离政治经济力量以及意识形态束缚的情况下,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在西方话语下,当自由主义和客观性原则相结合,便巧妙的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在“客观”的报道中,资产阶级利益上升为社会普遍利益,西方社会价值扩展成为全球普世价值。弱势群体和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被边缘化。但是我们却不能对此争辩什么,因为,他们是“客观的”。不管怎样,规则是他们定的,游戏也是他们在掌控。
      
      3.它作为一种职业准则产生的矛盾
      我不知道有多少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初识客观性原则的时候热血沸腾。因为它使得媒体独立于政府,党派和商业集团,使得新闻从业人员免于职业风险的责难。但是它也压制了记者的主体性。没有立场有时就意味着没有人情味儿。我觉得在某些时刻,表明立场要远远好过隐藏立场。隐藏立场是西方记者在报道东方时惯用的伎俩,即是一种在客观性原则下别有用心地衍生出的“伪客观性”报道。这种报道往往能产生比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更具力量的传播效果。
      
      4.西藏问题报道的反思
      赵月枝在《为什么今天我们对西方新闻客观性失望》一文中联系她的这本书,表明了这样的一个观点:近年来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对于西方的客观性原则神化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客观性原则可以是我们的方向,却不应该是我们的信仰——因为造它的人,也并未能够实践它。
      分析西藏问题的报道,如果仅仅从两国的国家利益来分析,那么将永远没有解决的一天。西方媒体在西藏问题上对中国的偏见,达赖及其拥蹙者在媒体经营策略上的成功,其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不缺少与西方的互动“交流”,而是缺少自主的有效“传播”,尽管,这两个词都是***munication。
      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开放程度还不足以让西方了解我们,而实际上是不管我们有多开放他们还是以他们既定的方式来了解我们。我们缺少的不是对外开放而是对内开放——我们期待着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为什么不先让自己人了解自己人?
  •     我老是说看这本书虽然晦涩,但是是思维的体操,难怪我看它的时候觉得韧带已经拉断很多次了。
  •     我们以往探讨新闻客观性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在新闻客观性的理念与形式之间各执一端。然而实践的结果却显示,无论执哪一端,虽然从一方面看都有些道理,但毕竟失于片面。本书对新闻客观性有了一个不光是纵向,而且还包括横向的了解。通过它,我们知道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等在现实中并不能总是完整体现。 本书以新闻客观性为出发点,论述了新闻客观性的起源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本身一直以来的坚持妥协和存在,横向上可以看到它所涉及到的背后的民主政治、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关联。在对新闻客观性的历史的梳理与理论的架构之中,我们深化了对新闻客观性的理解,并在民主政治、资本主义、自由主义等更广阔的视野中认识媒体的参与性等现象。作者在结论部分还提出了“参与性、平等性、代表性、有效性、选择性”的民主原则,以建构一种更理想的能为可持续的民主提供公共传播的媒介模式。该书把新闻客观性作为体制性问题来研究,它的意义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希望通过对该体制的基本要素的确定,能对历史性的比较分析与新闻传媒系统民主化的政治策略大有裨益。”个人认为,该书独到的见解及大量的事例,成功地阐释了一种系统的关于新闻客观性的理念。它的中文译本的出版,对我国新闻理论的研究,大有裨益。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