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中国新闻社会史

出版社:上海交大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313047809
作者:李彬
页数:281页

内容概要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开场白远古回声  青灯残卷话新闻  漫谈历史与新司  邸报话题  古代报纸的两条发展线索范式擅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近代史研究的三种范式  三种范式主导的新闻史  三种范式的反思与质疑西风东渐  新闻传播发新枝(1815—1895)  外报:近代报刊的先导  “自强”与国人白办报刊  王韬及其《循环闩报》(1874年)天崩地坼  清末民初涌高潮(1895—1919)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  卒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风雨苍黄  三家天地归一统(1919—1949)  革命报业  国民党报业  民间报业红日初升  民族国家谱新章(1949—2005)  百年历史百年情  扫描:新闻中的社会,社会中的新闻  新时期(1978—2005年)附录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书目(100种)结束语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中国新闻社会史(1815-2005)》是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堂讲录。主要讲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勾勒鸦片战争以来新闻业的历史轨迹,同时透视其间纷繁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动因。通过这些讲述和勾勒,不仅揭示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同时也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图书封面


 中国新闻社会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恭喜这本书成为我在豆瓣标注的第100本已读书目~从将它取下书柜的那一刻,就希望能从中有所收获,不过读完后却发现有些失望。李老师的大名贯耳,但书中两种史观的分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建国前,特别是民国时期写的实在精彩,或许是因为我将本书看成了一本历史书,不过这也正符合李老师推崇的大历史观的写作角度和现代化范式的写作思路。关于辛亥前后以及中国报业最精彩的民国时期,本书有很多别具一格的说法,确实做到了将新闻与历史结合,给予我们许多新闻之外的知识。但在建国后,却换了一种体例,从哲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新闻发展,有些看电视突然换台或是说中文突然变成英语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刘建明老师新闻哲学观的引导,总之最后一部分似乎与前面格格不入,更多是在宏观上表明环境,而微观上仅以几篇文章说话,似乎有虎头蛇尾感。但只因为民国时期的精彩,本书就值得一读。
  •     有了基本上是批判的眼光, 我们就有充分的自信, 可以去真正的看一看历史了. 传说以前高级干部们可以看到所谓"反动分子", "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等人物写的"大毒草", 为了让干部们端正思想, 还要随着每本书, 配上一本"解毒"的小册子. 李大同在《冰点故事》里也提到这样的情形. 如果你把"解毒"的灵丹妙药装到了脑袋里, 走到哪就带到哪, 那么就算是读到再耸人听闻, 再难以置信的东西, 你的主张也很难改变. 另一方面, 如果遇到了所谓"春秋笔法", 遇到用历史事实来阐述自家观点的文字, 也就是所谓"用事实说话"的东西, 我们也能有很清醒的认识.《中国新闻社会史》这本书事实上被当成我们新闻史的教材, 老师上课举例子基本上照着这本书念. 所以打开书看到里面的几个事情, 都觉得似曾相识. 我看完这本书以后对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本书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一些不属于主流历史论点的珍贵史料, 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想了很多办法来往好的方面解释这些史料, 不过并不讳言它们揭示出来的问题, 它们和主流历史观不和谐的地方, 更没有冲着别人的耳朵大喊"就是好来就是好". 应该说, 这是一个学者基于自己立场做的符合治学精神的解释. 尽管我并不能完全认同他的某些观点, 不过我能够看出他在写书时候的严肃认真的态度, 并深为之感动.我个人觉得看完以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历史观的修正. 因为长期接受一个模式的历史观教育, 在听到了不同的声音, 开始萌发独立思考的种子以后, 我便很容易产生逆反, 对原来自己接受的东西有一个全盘否定的倾向. 但是任何事情发展到今天, 都是有它自身的成长历程的, 都不是孤立的事件. 要理解中国现在的媒介生态, 更是如此. 中国形成媒介严管的紧张局面, 如果只理解为中国还不够开放, 法制法规不健全, 人们观念未转变等等, 是肤浅的, 并没有涉及问题的根本. 这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也许历史在某一个时期是可以选择的, 但偶然的选择叠加在一起, 却只能导致一个必然的结局.就像书中讲到辛亥革命一样: "我们不知道革命和改良哪一个更适合中国, 我们只知道历史选择了革命." 而同时, 历史教科书的论断仍然余音在耳: "...的事实充分说明,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同样是历史选择, 一个充满了无奈和迷惑, 一个却可以理直气壮, 气吞山河. 到底哪个对? 我们也是历史中人, 我们尚且还处在这一段历史的影响之中, 我们尚且要为三五年前的事情立传, 身在此山中, 怎识真面目? 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温情的敬意"的眼光来看历史. 假设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 假设两派谈论的不是是否保留清政府, 而是是否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样都是"是否保留现政权", 你难道会把主张推翻重来的人称为革命党? 你恐怕只能管他们叫反革命, 这是一个跟"乱党"的含义没多大差别的字眼.读一读历史, 对现在是有好处的. 因为不阅读历史, 不知道历史, 那么历史就会不断重演. 你很容易在读完我们的历史之后, 反躬自身, 得出这样的结论: 作为一个生活在体制内的新闻人, 我们要学会适应体制, 并且让我们的行动在安全的前提下, 产生最大的影响. 这不仅是聪明的方法, 更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查看本文全文请点击http://lishuhang.cn/blog/index.php/268
  •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里做出这样的评价。尽管在这本书里,李先生找了大量的实例来使这本书看上去充满风趣,然而实质上,却让人更加的怀疑成书的质量和写书的态度。开篇的代序中,除了讲述自己艰苦的求学岁月和著名的师承之外,在结尾我看到了他对于这本书的宏伟设想。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开始强烈的质疑李先生的治学态度。在代序中,李先生特意提及了他的恩师方汉奇,并言明方先生对他的学术修养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启发,我且妄自以为这是一句惯用的客套之词。这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在李先生的大著里,他的著述充分告诉我们了这一点,客套客套。在关于《大公报》这一段历史中,这一点就表现的非常充分和恰当。我想关于《大公报》所谓的“小骂大帮忙”一案,早有定论,毋用我在此多费唇舌。可是在这本二零零七年出版的这本有关“社会新闻史”的教科书里,又是旧案重翻。《大公报》的好与坏,自有百年的历史的评判。第一个非共产党的民间报纸在公开场合不使用“共匪”的,是《大公报》。第一个报道陕西苏区的记者范长江是在张季鸾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他成名之作《中国的西北角》,是《大公报》。也是机缘巧合的同时,范大先生接到张季鸾等人的消息,西安出现了“兵谏”,要他前往采访,于是以一身皮氅换的农夫破棉袄的的范先生进入了对平民不设防西安城,成功的采访报道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也是《大公报》。作为方汉奇的学生,想必李先生比我更熟知这一段历史。可在书中,李先生却时不时地不忘揶揄一番这份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过巨大贡献,为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做出过伟大注释的报界巨擘。书中第一百七十五页到一百七十六页这样说:“一九四一年,《大公报》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年度最佳外国报纸奖,当时远东地区只有日本的《朝日新闻》获得这个奖项,《大公报》是第二家获此荣誉媒体。于是,重庆新闻界一片欢欣雀跃,大家都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庆祝,犹如得到诺贝尔奖死的。其实,这个奖项并不是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无非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办法的荣誉,虽然这所新闻学院有历史,有名气,出国斯诺这样的名记者,但毕竟只是一所大学的学院奖而已,今天看来如此兴师动众大肆庆祝未免有点大惊小怪,莫名其妙。”说实话,读到这里倒让我有点莫名其妙,我甚至怀疑写书的李彬是不是写那个《传播学的引论》的李彬同志。好一个莫名其妙!奥斯卡不过也是一个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诺贝尔更不入流,一是他盗取中国黑火药的制法发家致富,诺贝尔奖更是他个人的创立的一个奖项,更不值得世界人民如此兴师动众每年达斯庆贺了。李先生在书中引用钱穆治史的建议,说要对历史“温情的敬意”,还在开头使用了“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掌故,看起来是要秉笔直书,春期笔法了,谁知道竟然是这样一个温情,这样一个秉笔,这样子的一个春秋!《大公报》为什么在当时的国际社会环境之下获得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奖项?李先生应该知道,日本鬼子从一九三八年二月十八日起至一九四三年年八月二十三日,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而在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九日的轰炸尤为惨烈,日本海军投入超过一百四十架轰炸机,以零式战机护航轰炸,重庆两千多户民居被毁,称八一九大轰炸。王芸生在张季鸾的授意下写就了鼓舞士气,名就千古的社论《我们在割稻子》(一九四零年八月十九日《大公报》社论)。在重庆空袭中,大公报社屡毁屡建,始终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没有间断报道新闻,积极社论,鼓舞士气,同仇敌忾。因为此,也是因为中国人民艰苦卓绝,义无反顾的抗战勇气和民族精神感动世界,赢得世人的尊重与敬意,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才授予中国《大公报》“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这是对中国人民在国难面前,不分党派,共同抗战的最佳注解,也是对中国知识分子文章报国的同行之间的褒扬,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中,我们当然值得庆贺,我们知道不是我们一个人在战斗!今天,我们更应该替那时的《大公报》全体同人充满敬意的庆贺,因为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上,唯一一次获得国际间同行的认可和表扬。还有,请注意!李先生,这个奖项不是如你在书中所说是“年度外国最佳报纸奖”。治史最基本的限度做到准确,《大公报》不是李安导演,周润发、章子怡参演的《卧虎藏龙》,不是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而是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在中国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为《大公报》和中国人民顽强之精神所颁发的“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英文名称是“a MissouriHonor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ServiceinJournalism”,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205页的标准译法。退一步讲,《大公报》的是非无需我们再次喧嚣尘上。可是对于,我们的党报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的所作所为轻轻的一笔带过,不作任何评论和评价,也颇失学者风范。总算理出个头绪,在涉及政治的地方讲范式讲专业,在涉及专业的地方讲政治讲立场,骑墙派的学问做法。就像现在某些高校中的新闻系老师一样:见到所谓的“业界人士”,他们就讲新闻理论,最好是传播学理论,海归派,至少从名词上多少看起来和国际接轨;回到学校面对学生,俨然在深水区玩过的架势,来谈“业界”改革和未来中国媒介的走势之类的宏观命题。完全不考虑今天新闻学生毕业之后就业之尴尬和无奈!于是,近两三年来,中国新闻学研究,停滞不前,荒诞无比。可高校中新闻系的市场却越做越大,颇有蔚然壮观的气势,可喜可贺,只是可惜,以此贯之,谁知道是什么样儿。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说,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认为很有道理。

精彩短评 (总计69条)

  •     我最喜欢的是这本书的包装,一看就很有感觉的,商品不错,印刷包装都很好,对自身有很大帮助,的确值得购买。
  •     接触到这本书实在大学的图书馆里。那时刚好学到新闻社。李彬老师的这本书对于理解新闻史是非常有益处的。这次当当搞活动。我把这几本一致没有买的书下了订单。
  •     前面的历史部分可以读读,后面的新左派经典理论就别看算了,免得受影响。
  •     怎一个“左”字了得……
  •     李彬的书超喜欢
  •     李彬老师的力作!
  •     目前发现的写得最好的中国新闻史的书有故事有思想有看头相当推荐十分适合启发思维,不过如果想从里面找些什么“重点”来应付考试的话可能会很失望的哦这个作者写外国新闻史的书《全球传播史》也很不错哦:)
  •     比较不枯燥而且好玩的一本新闻史的书,满推荐的。
    书的主要观点和研究角度个人比较认同。
  •     从新闻生产的进路来索解新闻史本身很有意思,可惜书是讲稿辑成,很多地方未及细化,也有些粗糙
  •     写法挺好,但观点挺左
  •     不错,李彬老师的书值得读。书的质量也很好
  •     李彬老师的书,很不错的。内容和思考方法独树一帜。
  •     李彬老师值得一读,很多旧报人的另一面,也值得多了解
  •     Mr. Lee的上课讲义整理而成。
  •     语言更为活泼明快,和一般的研究类教科书不同。前面的部分都不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部分弱了些。
  •     优点是:一改革命范式史学作品的叙述风格,能启发新思路。
    缺点是:建国后的历史,不如前面几章精彩。
    总的说来,还是很好的。不愧是万人迷似的老师。
  •     作为课堂讲义的话,还算妙趣横生~
  •     受不了新左 跳读
  •     还需做点笔记。
  •     恩,很精彩
  •     这是我认真读过的第一本新闻专著类的书。将中国新闻史学分三部分叙述现在看来多么一般的“创意”,当时简直是看呆了。觉得很酷。
  •     比起许多新闻学历史教材,这本书已经算写的好的了。应付考试当然有些杂了,但是当作读物看看还是可以的。
  •     跟老师要求的教材一样的,好!
  •     值得好评,很喜欢,颇有趣有意思
  •     这本新闻史拜托了传统新闻史研究的范式,真正把新闻融入到大社会中。
  •     叙事线索和视角都与以往介绍中国新闻史的书不一样,还不错
  •     喜欢这种大视角的
  •     写得有深度、有见解,与读过的新闻史教材类作品大为不同。
  •     宏观叙事,不局限于细枝末节
  •     准备看的
  •     非常好看的一本新闻史的书,李彬老师一贯的描述手法,摆脱了一贯的生硬的新闻史的论述,将小事、大事结合起来,读起来畅快淋漓。
  •     科学梳理,浅显易懂。。
  •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     生动好读,可作为编年史的辅助读物
  •     像故事书一样叙述着中国新闻的发展历史很不错很是佩服李彬老师~~~
  •     作者的讲稿。作者认为些新闻史有三种范式:革命化、现代化、民族国家。与一般教科书的的明显“革命化”倾向不一样的,作者在这本书中用了兼顾的方式,粗线条地勾勒出近两个世纪来中国新闻发展的整体脉络,同时又不缺乏一些细节和有趣的小故事。在整体把握的同时不乏可读性,和趣味性,想读者展示了新闻史的另一种可能。
  •     这本新闻史和以往新闻史教科书不一样,没有那么死板,更生动,视野也更开阔,角度不错,推荐。
  •     包装很好,是我喜欢的感觉,印刷精美
  •     文笔流畅,将历史娓娓道来。从本书的叙述方式来看,作者在试图实现自己用“大历史”的视角构建新闻史的学术理想。作为新闻史来说,确实已成为一家之言。李彬的书读了很多,从《传播学引论》到《符号透视》,突出感到李彬文辞很优美,看来唐代新闻史的博士论文不是白做的。
  •     文笔堪比余秋雨
  •     当教材可惜了。。
  •     有见地的历史
  •     很好的新闻史的书
  •     太五毛啦……受不了了……李彬难道忘了范长江前辈是为什么去世的吗?
  •     看这本书,就让我们感受到那些学者是在真正做学术,那些学者有着信仰的追求,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强顶!
  •     不是第一次读他的书,感觉内容深度不是很大,较容易理解.相比之下,方汉奇的书略高一筹.
  •     这本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的那本有什么不一样吗??内容是否都一样??
  •     每每读起民国的新闻史都会觉得热血澎湃 ~可读性满强的
  •     书还没细看,但是翻了翻 内容和印刷都不错
  •     本书是我们研究生新闻史课程老师指定的教程,角度新。
  •     大历史观研究新闻史,与传统思路想对比还是很有意思的
  •     民族国家的观点和历史研究需要注意之处写得都很明确,风格很活泼,作为媒介史研究的入门读物感觉很棒,可以构建一个基本的脉络框架和历史研究思路。
  •     很好的额一本书哦~对理清新闻史的脉络不错的
  •     知识铺天盖地。。。
  •     书很有厚重感,很好的书,很好的卓越
  •     排版密集,专业人士可以看出些什么吧。
  •     书不错,新闻传播经典教材,考研资料
  •     李彬老师的书从来都很畅销哈
  •     很好的新闻读本,有思想,有内容,深刻,颇有见地。
  •     很好看的新闻史书,给我很大触动。
  •     写论文有用~!
  •     李彬老师的文字通达明义。最后一章,明显阐述与我相异的价值观,但不妨看看李彬老师如何把他所秉持的价值取向玩转。
  •     依然很好读。但可能时间所限,稍显仓促
  •     还不错,同学推荐举的
  •     为考研买的,还没来得及看完
  •     我不想吐槽什么了,这本书的作者真的是《全球新闻传播史》的作者么?
  •     喜欢新闻又喜欢历史的,读这本书会有趣而生动。
  •     八卦无处不在
  •     精彩好看的专业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