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乌合之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801037985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页数:240页

章节摘录

  进入群体后,个人的明确身份与个性消失了,因为融入群体,个人沦为再也不受自己理智控制的玩偶。群体人不仅在行动上与个人平时的行为表现完全相反,思想感情也与平时完全不同。理智的个人做每一件事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群体人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如活动的生物本身有自己的行为目标,但构成生物的细胞,却没有行为目标一样。  进一步说,仅仅融入群体,就已经使个人在文明阶梯上倒退了好几步。孤立的个人可能很有教养,在他的独立意志存在的时候,或在他拥有正常的智力的情况下,至少是一个能够对自己的语言行为有所约束的文明人。一旦沦为群体中的一粒有机组成分子,群体人就立即退化回到了原始人状态,行为只受无意识本能支配。表现出原始人才有的热情和慷慨,和原始人更为相似的是,群体人甘心让自己被各种言辞和形象打动—在他们孤立存在时,这些言辞和形象根本不会对任何人产生影响。在群体中,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做明显背离自己利益的事,做出与自己平时习惯截然相反的举动。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砾中的一粒,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这就把群体人拉入了文明人的黑名单。  曾经有过这样一桩案件,原告是一位未婚的女孩,一天,她应邀到被告家看马戏表演,她刚入座,被告的仆人牵着一匹马穿过大厅来到她的面前表演马术。  这匹马的屁股对着原告,把马粪拉在了她的大腿上,在场的所有人全都看到了这一幕,这些人非但没有一个想到去帮助小姑娘,反而一起哈哈大笑,原告因此羞愤欲绝,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姑娘受了极大的精神刺激,一怒之下将这些人全告上了法庭,起诉书列举了各种起诉缘由,排在最前面的一条,就是这些人良知感极低,他们麻木不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法庭在这件事上完全支持原告的看法,将所有问题都公布出来,得出了原告受害的结论,判被告赔偿5000 法郎作为原告精神损失费。  由此可见,决定群体人行为的相关要素是原始的热情和无畏,一个理性的人身上必然缺乏这些特点,因为理性的人所抱有的是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意识。而群体,无论哪一个群体,都更像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  在中世纪时期的13 世纪和14 世纪,鼠疫肆行欧洲大陆,夺去了整个欧洲约1/3 甚至半数人的生命。鼠疫在当时无药可治,于是人们认为它是一种超自然力量,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罪过而施行的处分。  为了躲过鼠疫之灾,大规模的鞭笞之风开始盛行。受鞭笞者认为鞭笞自己,让身体承受其他惩罚,上帝可能会认为他们已经受够了惩罚而不再让自己感染鼠疫。鞭笞之风蔓延至整个欧洲,开始教会并未把这种赎罪的自虐当回事儿,当鞭笞风气盛行得失去控制时,教皇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颁布了禁止法令。不愿停止自我鞭笞的人不是被绞死就是被斩首或烧死。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教会竟命令一些渴望受鞭刑者到罗马城的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前,由主教亲自鞭打。  鼠疫横行那段岁月里,人们急于找一些替罪羊赎罪,任何长相丑陋或行为古怪的人都会被怀疑。富人、残疾人和犹太人最容易被攻击,社会中的各种迫害接踵而至。在弗莱堡和巴塞尔城,犹太人被成群结队赶入巨大的木制建筑中活活烧死,许多犹太人流亡到德国东部和波兰,只有在那里,他们才拥有一席立身之地。  难道在这么多人之中,都找不到几个睿智理性的人,出来向民众说明一切真相吗?不错,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正如我们前面说的,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经被群体同化了。  ……

前言

  推荐序  一、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与19 世纪的法国  一位法国医生,在20 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来表达他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就是这本《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就是这本连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至1921 年已印到第29 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何具有如此魔力·以至于到今天我看着它时仍被其震撼。说起来也很简单,它是从人们的群体心理学角度研究发生的社会现象,最直接的经验来自对法国大革命以及欧洲群众运动的分析,所以专家们往往把它定位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古斯塔夫·勒庞生于1841 年,1866 年在巴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所以取得学位后他可以很潇洒地周游世界。在游历期间,他还不忘写一些人类学以及考古方面的论著,可以想象他是一个博览群书之人,虽然主要学的是针对个体的医学,但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的却是人类社会宏观的大学问,研究领域远远没有局限在他的专业上。  19 世纪的法国可以说是个“火药桶”,革命与战争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使法国乃至欧洲人的民族秉性都发生了逆转,法国的近代史无一不渗透着“大革命”的痕迹。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大革命前,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蔓延,所谓启蒙就是“启迪蒙昧,提倡科学”,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6 世纪的文艺复兴可以说是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一批艺术家们用文学艺术来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追求个性解放和尘世的幸福。在科学技术与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启蒙运动的重点转移到“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思想上来。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创始人,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奠定了西方近代政治与法律的思想基础;伏尔泰,政治上倡导君主立宪,主张天赋人权和信仰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经说过:“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主权在民”,人民有革命的权利。  启蒙运动直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武器。思想家们坚信人类的理性,认为可以依据这些理性为人类奠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基础。然而,法国大革命的结果却远没有思想家们设计的那样完美——他们吊死了国王路易十六,却匍匐在皇帝拿破仑的脚下;他们赶走了查理十世,扶植上台的路易·菲利普同样不代表普通民众的利益……  1848 年的法国,在贫困中艰难度日的工人和学生们又一次走上巴黎街头,“二月革命”爆发了。那一年古斯塔夫·勒庞7 岁,这是个记事的年龄了,他应该清清楚楚的记得起义中的人们群情激昂地与政府军作战,他们把家里能当武器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构筑街垒,一些平时都显得猥琐的人突然间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冲锋陷阵、视死如归。人民胜利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了,然而起义的结果却是——一个混混因为叫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不仅当上了总统,还很快又埋葬了这个共和国。这个混混就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那个所向无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的侄子,这个人一辈子就没干过什么正事儿,24 岁时他产生了继承伯父未竟事业的幻想,于是开始了他不断地蛊惑人心、煽动政变之后坐牢、流放的人生历程。这个近乎小丑似的人物却堂而皇之地以全民公决的高票当选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整个欧洲为之瞠目,这等于是全民同意断送民主与共和。这个事件正是发生在古斯塔夫·勒庞的童年时代,不可能不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事件本身越荒唐就越能刺激他的反思。1870 年,勒庞在巴黎开始行医,刚开始工作就遇到法国色当战败,该年9 月4 日,巴黎人民革命,貌似庞大的第二帝国轰然倒塌,然而,这时候组建出来的政府内外都处于失控状态。从普鲁士军队围城,到“巴黎公社”无政府状态的混乱与荒诞,整整延续了半年多,直到1871 年的五月,在杀人放火之中起义被镇压。这时候勒庞已经30 岁了,他亲眼看到日后他书中所描述的情景:“激进主义者巴贝夫有个建立集体公社的构想,他要求由集体掌握国家财产,建立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体系。于是,不少花草被挖,树木被砍,建筑被毁。更荒唐的是,公社社员制作了各种各样的‘许可证’,持证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娶妻纳妾,不计其数的女性成为其中的受害者。”他总结道:“群体表现出来的是如此的弱智与平庸,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群体是野蛮的玩偶,是偏执、专横和保守的代名词,很容易干出恶劣的极端勾当来。”  我们不能不说勒庞的职业是个医生,这有助于他以审时度势的冷静眼光看待万花筒一般的大千世界,在纷纭杂乱的现象里寻找客观的规律。他在延续一百年的法国政治运动中看到了隐藏在背后的法国民族的共同性格,而这种性格又是由一种共同的心理所造成,正像独裁政府并不出于独裁者的选择,独裁者通常比民主人士更能迎合民众的短暂需求。  二、 人类暴力的痕迹  我童年时候的家是在北京的一条小巷子里,胡同名字叫“五福里”,应该是个很吉祥的名字,挨着皇城根,后面是一大片满清遗留的王府大院,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柳荫街”。街上斜对着两个大院: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府;另一个就是涛贝勒府——我曾经读初中的地方,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所在地。我有一个历史老师姓张,张老师身体不好,讲课时总是要坐在凳子上,他学识渊博,上课时根本不用课本和讲义,谈起来海阔天空,我对历史的爱好跟听他的课有关。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讲起他在“文革”的经历,讲到当年有个学生家里很穷,人也长得弱小,他就经常送给他一些吃的,学费和书本费也多半由他垫付。当他被揪到台上批斗时,就是这个孩子一脚踹到他的腰眼上,至今留下后遗症。在集体癫狂的状态下,人与禽兽没有了区别,也许换了一个环境这个孩子会悔恨终生,但完全恨他似乎又恨不起来,就像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不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我们遇见的德国人是那么彬彬有礼,干净整洁,不仅守时,而且注重规则与纪律,他们待人善良友好。无法想象这样一个民族曾经的历史上会有伦敦大轰炸,会有奥斯维辛集中营,会有对占领区人民疯狂的屠杀。20 世纪30 年代,这些从骨子里透着温文尔雅的德国人高唱着第三帝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高于世间万物;无论何时,为了保护和捍卫,兄弟们永远站在一起。”将坦克、炮弹、军刀蛮横地凌驾于其他民族的头上。他们在虐待杀害犹太人时真的以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像纳粹歌曲的歌词一样:“我们是党徽的军队,高举着红旗,为了德国的工人,我们铺设通向自由的道路。”这是一种集体的迷醉,正如勒庞所说:“群体没有负罪意识,群体意味着约束解除——数量就是正义。”这是一个产生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国家,这个国家从来不缺乏理性,甚至在其他国家眼里,他们显得很刻板。正是这样一个激情远远少于法国人的国家,发起疯来比法国人更具有毁灭性,我们看看二次大战的数据做个对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先后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卷入这场浩劫,战火几乎打遍世界各个角落,4/5 的人口,作战区域2200 万平方公里,因战争而死亡的军民超过1 亿人,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 万亿美元,这些数字都是按当时的标准计算。发动这场战争的元凶当之无愧地要算在德国人的头上,德国人自己的损失也不小,死亡和被俘人数达1360 万人,400 万平民被炸死,1400 万人无家可归。这就正如勒庞所说:“群体几乎完全受无意识动机的支配,与理性和智慧无关——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与原始人非常相似。  群体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没有为此付出代价的民族少之又少,勒庞就像一个预言家,他对法国人的分析不断被其他民族所证实。  三、威尔海姆·赖希  无独有偶,同样是医学博士的奥地利人威尔海姆·赖希写了一本《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他以德国法西斯主义泛滥为主要分析对象,用弗洛伊德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另一个角度对群体现象进行解剖。如果说勒庞更多用的是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那么赖希的理论主要倾向于内在心理的原始动机。勒庞活得很长,除了写书发泄以外基本上是循规蹈矩地生活,赖希的一生则充满了戏剧色彩,他最后死在了监狱里。他发现了人类是由某种性欲的能量所支配,因此,他试图把社会革命、政治革命、心理革命与性革命结合起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患有“性高潮无能”的心理疾病,他要像耶稣一样去拯救那些苦难的心灵。也许是太超前了,无论是法西斯主义还是共产主义都坚决反对他,不管是无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都没人能接受得了他的理论。他将精神分析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改造成影响人格心理的三个层次,人类的情感需求既有对权力的饥渴又有造反的欲望,因此并不是希特勒巧舌如簧欺骗大家,而是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法西斯主义的情感因子。赖希认为人类是个充满幻想的动物,越是觉得自己卑微无能,越是把自己等同于伟大民族、强权领袖或所谓国家荣誉,这种情绪会像瘟疫一样在群体中传染,非理性逐渐占据上风。赖希又一次证明了勒庞的论述:“自有文明以来,群体便处于幻觉的影响下……凡是能向他们兜售幻觉的,都很容易成为他们的主人。”  人类的悲哀在于并不是有了勒庞和赖希这样的智者,人类就可以避免癫狂群体的破坏,就像骗子与上当的人,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古拉格群岛”,一面极权统治的镜子,我们看到的是统治者对人民从心理到肉体无所不用其极的酷刑,以及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荒谬司法,外加告密与出卖盛行的社会道德的彻底沦丧。我真的希望有一天有一本以苏联斯大林主义为主要分析对象的书出现,深刻探讨现象背后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性格,让我们能够在盲从之中带点儿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怀疑,这位作者必将功德无量,我衷心地祝愿和期待。

媒体关注与评论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它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学领域已经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奥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  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内容概要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i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且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游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多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1870年起在巴黎行医,于1884年开始研究大众心理学,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注重研究民族特点与种族特性,尤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著称。勒庞认为“民族的精神”或“种族灵魂”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种族或一种文明都有民族精神,即他们有共同的感情、利益和相似的思维方式。
勒庞的一生著述颇丰,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著作。《乌合之众》于1895年出版,此书颠覆了人们对大众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一上市就引发了大众心理研究热潮,更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全球发行,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畅销书。

书籍目录

导论\1
第一卷 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
第一章 群体的普遍特征\3
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的构成 \ 3
群体心理的共同特征 \ 6
群体受无意识本能支配\8
群体降低个人责任感 \ 10
群体人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 \ 11
群体人易因接受暗示而从众 \13
群体是自我人格消失的野蛮人\16
群体是一切文明的创造者\ 19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21
群体是感情的傀儡、刺激因素的奴隶\ 21
群体的感情与情绪极端化 \24
群体冲动易变\25
群体无法认知障碍 \27
群体漫游在无意识领地,极易接受暗示\28
没有真相的历史 \38
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 41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43
群体道德的两个极端 \49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57
群体只接受简单明了的观念\ 57
群体用形象思考,只会把表现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 \ 62
形象最能刺激群体的想象力 \63
群体永远需要宗教与偶像 \ 68
第二卷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观点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79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的基础\ 79
种族因素决定群体心理特征 \80
传统因素构成群体心理共同特征 \ 81
时间是唯一的造物主 \ 83
政治和典章制度反映群体心理需求 \ 85
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 88
第二章 群体信仰和观点中的直接因素\97
直接刺激群体信念的五大因素 \ 97
形象、词语和套话刺激群体想象力 \ 98
幻觉——群体需要希望和幻想\ 103
经验是真理传播的唯一手段\ 105
群体是毫无理性的无机物 \106
第三章 群体的从众与领袖的说服手法\ 111
领袖都是偏执狂 \ 111
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 118
声望 \124
第四章 群体的信仰和观点的变化范围\ 141
牢固的信念 \141
群体意见的多变 \146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类型与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155
两大群体类别\155
异质性群体 \ 157
异质性群体的特征 \158
同质性群体 \ 159
第二章 犯罪群体\ 161
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 \161
犯罪动机\162
群体犯罪的历史 \ 163
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 \165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170
陪审团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 \170
陪审团也是感情的奴隶\172
控制陪审团先取悦群体中的灵魂人物 \ 175
第四章 选民群体\ 178
如何说服选民群体\178
用套话刺激选民想象力\180
选民群体缺乏理性 \ 181
选举制度的必要性 \ 184
选举结果反映种族意识需求 \ 185
第五章 议会\ 188
议会的基本特征 \ 188
议而不决,议会缺决断力\190
议会群体受声望支配 \192
夸张恐惧信息、重复许诺对选民的情感支配 \ 194
议会群体易丧失自我意识\ 198
议会制度的必要性与其弊端 \ 201
结语:文明的循环 \205
民族与文明的诞生与繁荣 \205
民族与文明的殒落 \ 206

编辑推荐

  意见领袖的必读之书,驾驭群体的利器,这本书能抵百万之师!  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凭借《共产党宣言》一书就能掀动全球共产主义革命?  为什么希特勒能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跃而成为德国元首?  为何政治人物振臂一呼,大众就会鼓掌回应?  《乌合之众》将会告诉你答案!  畅销世界的百年经典巨著,被翻译成22国语言,累计销量突破1200万!  一本书能看懂政治领导人是如何利用大众的!  成为意见领袖和领导人的必读之书,适用于官场、商场、职场!  广东省委向各机关单位领导干部推荐阅读《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是法国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的巅峰之作,曾被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誉为 “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并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社会学家墨顿的高度评价。本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解析大众心理的百年经典巨著。  古斯塔夫·勒庞在世时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令他对于大众心理与群体力量的观察格外精辟。他的发现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却不存在时代的局限性,对于今天存在着的一些社会现象的研究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内容简介:古斯塔夫·勒庞生活的年代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令他对于大众心理与群体力量的观察格外精辟。勒庞发现:群体行为特征独特,与个体单独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群体在组织化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观念和想法会趋向一致,他们的自我个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的群体心理。独立的个体受到刺激时,理性会遏制他冲动行事,但是成为群体一员后,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大众的心理毫无理性可言,他们是一群疯狂、冲动、偏执、盲目、狂热、易被鼓动的无意识庸众——即乌合之众。

图书封面


 乌合之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我看的版本有很长的译者对于原书的一些理解,介绍了勒庞其人,介绍了他生活的时代的法国,对于理解原书很有帮助。正如副标题所说的这是一本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书,它告诉我们当你成为一个群体的一员,你就不再是你了,你的理智,你的智商,你的情感都可能被“你处于一个群体之中”这个事实所左右,这种影响有可能让人变成恶魔,也有可能让人变成英雄。这恐怕也是今年来很多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比如,有人想跳楼时,站在楼下怂恿起哄的群体;比如,小悦悦被面包车碾压而围观者无人施以援手;又比如,当年长江大学的10名大学生为了救2名落水的少年而手拉手下水救人,结果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而且,我是看了《狂热分子》之后又看了这本《乌合之众》的,两本书的有些观点遥相呼应,很有意思。
  •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论证方式,书里面讲群体容易受断言和口号的引导,难以接受严密的逻辑推演,而作者在书中就大量使用断言,结论,论证大多通过举一两个典型例子,这也是标准思政教材的结构?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忽悠群体的方式?然而当你看《乌合之众》的时候,看到作者给出的结论,你会想的是:“真是这样啊,群体果然如此,我之前怎么没注意到,作者真厉害!”,然后就在直观下承认了这结论而没有任何怀疑和思考过程。而直观或形象也是本书中所说忽悠群体的最好武器。当你如此想之后,再看无数人盲目地推荐和肯定《乌合之众》。在这种讽刺性的效果下,不正是说明了书里的道理吗?作者形象的断言和口号,受到了不分时间和国籍的群体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而且这种“洗脑”几乎是在每个人的阅读中单独进行的。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说理方式:实验论证法。我们就是群体!于是这本书的说理方式,就成了这本书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和这样的文体,不得不说,恰如其分地“合适”。
  •     囫囵吞枣地看完了《乌合之众》,重新巩固了下以前学到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即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会失去个性,失去理性,忘了自己的身份,在群体的影响下做出单独个体不可能做出的行为,行为近于疯狂。作者用大量的事例加以说明,引经据典。只是那些例子于我太过遥远于陌生,大多是古埃及古罗马等那时候的事情,很多那个时代我听说过得和没听说的大人物的事情。对这些知之甚少反而更不想读下去,所以就跳过去了。作者,正如书开头介绍那样,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涉猎广泛,且著作也不少,很多观点还至今影响着我们。书中也谈到了作者对教育的看法。现引述一段:人们常常会持有一项错误的观点:教育能够使人大大地改变。这种观点坚持认为,教育会万无一失地改造民众,甚至于把他们变成平等的人。然而我们要说的是,教育既不会使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使他更幸福;它既不能改变他的本能,也不能改变他天生的热情。甚至在某些时候,只要进行不良引导,教育的坏处还会大于好处。统计学家在这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佐证,根据他们的观点,犯罪随着教育,至少是某种教育的普及而增加。社会的一些最坏的敌人,也是在学校获奖者名单上有案可查的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危险状况,都是因为这种教育制度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心理学基础上面。这种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只要一个人的成绩足够好,那么他的智力就会稳步提高。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于是,许多孩子在学校里开始对着一篇篇语法和纲要努力,做的准确重复,出色模仿,直到变成学舌的鹦鹉为止。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别的任何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样的行当里想要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说到底,应试教育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这个群体对自己的命运愤愤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而在最高层,它又培养出一群轻浮的权贵阶层。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尽管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部成了国家的敌人。可以说,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这些教育的观点也引起我很大的共鸣!共鸣得我又想来劲地批判现代教育了。好吧,打住。有兴趣的朋友还是可以看下这本书了,但如果只是对社会心理学部分的从众、旁观者效应等这些部分感兴趣,我还是强烈推荐国外翻译版的《看不见的影响力》,相信能获益更多。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了两章左右,以前确实对群体认识不清,读了一些后真的有利于自己的分析理解,不过任何书本都有他发布的时代背景性质,所以看到哦时候自己对书中的哦某些东西可以自己多思考
  •     读过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战争中的人为何如此疯狂,为什么大学教授大学生也参加***之类的邪教组织了
  •     很好的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书不厚,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结合本国历史,不禁背后冒凉气,希望以后在看一些实事时,也能以更冷静的立场进行分析
  •     易懂不晦涩,有教科书的感觉。
  •     没有比群体更蠢的了!但是没有群体是不行的!在现在的中国,书里的叙述也许并不过分。
  •     大众非理性,羊群容易被利用
  •     有关于政治的 人际的
  •     翻译很顺畅,读起来很舒服。观点倒是很直接,不过像这样仅有观点和例子而弱化解释与说理的著作也就是看着玩玩吧,学术性比较弱。
  •     再出众的智力到了群体中就变得平庸。支配大众的乃是民族秉性,野心家或政治家只是顺应及利用了这点。逻辑与理性只属于哲学家,且不存在于对人类的统治中。看此书时,头脑中一直带入中国的WENHUA大革命和希特勒主导的法西斯战争,很多极端荒谬野蛮的事变得好理解一些了。群体拥有如此可怕的力量,作为仍想留存一丝理智或独立精神的人,要么巧妙地顺应“民意”,避免教徒式的“飞蛾扑火”,避免与民众探讨理性及逻辑。联想到“一心向学”、扎根学术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偶尔抬抬头,并对政治气候保有一定程度的警醒;要么与民众与党群拉开一点距离,像鲁迅那样。但再理性清醒的人也可能被历史的悲剧吞没,对此,在天之灵,是否能够理解并选择原谅呢?
  •     140页那个错别字真是十分微妙……((
  •     可能是以前看過《狂熱份子》的緣故,這本書看著就沒那麼有啟發性了。作者的行文風格個人不是很喜歡,不知道這是不是法國學者的整體特點。另外作者為了凸顯群體盲目性,一味強調個人的理性,讓我覺得有些疑惑。總體上沒有想像中好。。。
  •     对不起因为封面实在是不人道主义,像希特勒一样让人憎恨。
  •     介绍群体的无意识,容易接受极端意见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无意识状态,过的没有留下痕迹,没有让生活更精彩。 所有要有意识的提高一天的有意识占比。过精彩人生。
  •     这本书写得很不错,讲述了大众心理学,大众的心理及影响因素,在与人交往,抓住他人心里有很大指导作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还有,当当的物流非常给力!特别快!
  •     群体总是智力低下,不管组成群体的人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
  •     “乌合之众”,光看书名就知道什么意思。分析比较深入和理论,类似专业书籍,有些难以真正理解,但是一些例子还是很通俗易懂。 同意这个观点,完全由大多数人决定的民主对大众未必是好事。
  •     一开始是由于老师的推荐买来看看的,但看了之后,发现这本书确实不错,值得一看!
  •     买了之后发现,常常可以看见这本书的各种版本。
  •     理解各种社会行为的原理,知道个人与群体的思维模式的区别
  •     庞勒似乎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预料到了今日世界之情状。
  •     这是一本对于人类影响很大的书,从它的翻新出版的次数就可以看出,它的伟大,我不敢多家评论,只是一句:好看!
  •     很不错的心理学著作。前半部分很实用,后边对陪审制度的反思,非常有见地
  •     开始对心里学感兴趣了
  •     乌合之众受无意识状态的影响,基本不具备理性和思辨能力,只被灌输简单粗暴化的概念,被刻板印象荼毒,因此,靠群众的力量改变现状不现实,未来,把握在少数高瞻远瞩的人手里。
  •     刚到手还没看,看推荐不错
  •     书很便宜,翻译也不错
  •     群众固然常常表现得缺乏理智,然而作者写书的时候貌似也带着很多抱怨和鄙视的情绪在抨击,缺乏应有的不偏不倚陈述事实的态度。
  •     老早就听老师说到了,一直没有空阅读,现在终于可以拜读一下了!
  •     和《狂热份子》一样,都是研究群体心态的经典
  •     这本书是老师推荐的、豆瓣读书评分很高、男朋友很喜欢拿走去看了、
  •     经典的心理学著作
  •     群体果然是乌合之众,无论国内外,大部分的人都有羊群效应,在群体中取暖,失去理性判断能力;政治家往往利用这个特点,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     政治即文化,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宗教。人类发明了这么多看似截然不同具有矛盾性的词汇来欺瞒自己,所谓学科分类是语言造就的最大的骗局。
  •     四星半。难得可贵的是在那个时代写下这些分析,而且至今准确地重复这些预言。把群体与个人的剥离,就可以解释许多令人困惑的集体行为。但我对照了别的版本翻译,发现内容上各有残缺与多余。另外,本书在佐证观点的论据上有些过于单一。
  •     印刷整洁干净,装帧精美,内容详实尊重原著。不可多得的精品啊
  •     读这本书你可以感觉到勒庞骨子里的桀骜不驯,他不是最好的历史学家,也不是最好的心里学家。然而他的清醒让你对群体有了不同的认识,不至于迷失。众志可以成城,但三个诸葛亮就可能连个臭皮匠都不如。(前段评语过去很久之后,我同一位有信仰的朋友聊起,十字军东征和人群的这种特征,她告诉了我不同的答案。勒庞给出的是第一认知,并未解决人类的问题,而第二认知的答案或许可以使我们得到救赎。)
  •     最开始看的时候,基本上读不懂,经典就需要慢慢地读啊
  •     这本书是我同学强烈推荐我的。这本书语言非常直白浅显,却非常震撼!
  •     很老的书,很经典的知识
  •     有些言论很正确,但关于群体的危害是不是夸大了? 我们应该重新过独居生活?
  •     感觉还不错,但还没来得及仔细看。
  •     看过很久了,只是一直没有纸质的书,装订还算不错。
  •     大众心理学经典
  •     下载了《狂热分子》,看过之后感觉全世界的普通人民的劣根性大同小异;关键在于社会制度。
  •     还有一半没看呢,没办法这样学术性的书对我来说看着还是容易困==
  •     家里那口子点名要买的书,这家伙甚少看书,能主动要求,看来这本书口碑不错。
  •     内容很好~感觉受益良多~
  •     翻译的很好 很通顺 不生硬
  •     就像看到前面有人写的——这本书更像是他自己观点的一个典型案例:不需要论证,只需要狭隘的断言;不需要完美,只需要不断地重复。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用词有明显的倾向性,且有各种歧视。书中很多观点不敢苟同,看了一遍之后为了确定我没有误读于是认真地又看了一遍,现在依然觉得他观点偏激,逻辑不清。最大的感触,遇到任何事物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不要轻信不要极端不要一味追随,对这本书也是这样。
  •     这样一本写于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心理学著作,直到今天读来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或者被赋予了更强的指导性意义,以之解读当下社会的种种怪现状,不失为一把利刃。
  •     非常喜歡這個封面然而永遠想砍死這個愛嚷嚷的直男癌作者
  •     扫了一下。太性别歧视、种族主义了。而且通篇都是论点而没有论证,只有一些举例。
  •     是一本好书,对于心理学方面了解的人,很有帮助,我是以为我能看懂,结果看了,心理学相关概念不懂的情况下,我看着很生硬。
  •     心理是工作和生活的必修。一天不看书,不如去喂猪。
  •      如果应试考试仅仅是无用,我们尚可同情那些孩子们,虽然他们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但好歹学会了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常识。而这种制度造成的危险要远比这严重得多。 从入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意识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这导致工人不想做工人,农民不想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公务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后代从事任何别的职业。学习的唯一目的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打算让他们有一个稳固的铁饭碗。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了这么多有文凭的人,却只能利用其中的小部分,另一些人无事可做。于是,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摘自:第二卷第一章 教育制造无产阶级大军
  •     简单滴说 人多没个性
  •     太粗糙了
  •     我的社会心理学启蒙读物,曾经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幻想,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     如果想让大众相信什么,就先得搞清楚让他们兴奋的感情,再假装自己也有这种感情,必要时还的用极端的行为表现对这些感情的狂热,再打一套低级组合拳,用一些非常著名的暗示性概念改变他们的看法,如捏造场景,追忆往昔,憧憬未来等,这样才能引导大众群体回到最初提到的观点上来,慢慢揭开激起某种感情的目的。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 由于群体只会产生狂暴而极端的情绪,同情心很快就会变成崇拜,如果群体心生厌恶,那么这份烟雾几乎立刻会变为仇恨。
  •     书的内容没得说,很好,每次心情郁闷的时候看看,总能大笑。这个版本翻译得好,看着顺畅。
  •     见解独到,是一本心理学的经典,还有很多他的书都值得看
  •     竟然很好读。完全颠覆三观,尽管我还是半信半疑。
  •     正在看,增强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自己很有收获。
  •     塑封,还没看。看评价说是这本翻译得最好。当当是提倡环保吗,用袋子装着裹好就送来了,不像**用的是纸箱。不过书很好,一点都没压坏,全新无压痕,这就行了。因为都是当地仓库配货。送货超快,头天晚上订的,第二天中午就送来了。
  •     经典中的经典,值得多读几遍,终生受用。
  •     10月份买,因区域问题,没有买到,最近本地可以购买了,马上下手。是研究心理学的好书。
  •     帮朋友买的,还是不错的
  •     这么专业的书,真实很超值。这是一本经典的专业书籍,得到它感觉很幸运。
  •     还需要读第二波 后半部分印象深一点
  •     在国庆节喧闹的人群里挤出来之后,再来看这本书,很有意义
  •     这本书 是基本的 大众心理学。据传被领导很看重这本书,读一读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见解。
  •     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极佳的启蒙书。勒庞对于群体和人类社会以及文明的思考太好了。
  •     群体没有智商和理性,只有惊人的破坏力,很多时候是毁灭性的!
  •     很棒的书。。。。。。。。。。。
    推荐大家好好看一看,学会看身边的人
  •     还未开启,仍需努力……
  •     跟之前看的《失控》可以联系起来,失控讲了很多微个体组成的超生命体,这个好像失控的精神版一样,大概很多个体心理聚合在一起蜂拥出的是个完全不一样的心理。| 作者提出的这个观点无疑伟大,但就书来讲,和所有单一观点的书的写作一样,核心观点三两句就可讲完,剩下的就是翻来覆去自圆其说,显得非常空洞,就阅读体验来讲是我很不喜欢的一种书。
  •     绝对是经典
  •     虽然有些深奥,很多地方真的看不下去,但是真的是经典
  •     忘了
  •     读完,印象深刻,对普罗大众分析入里。
  •     这本书上写的内容的的确确值得一看,而且到的时候包装也蛮严实的。不错。赞一个
  •     哎,喜欢研究啊!
  •     据说很好的一部书,横跨政治学心理学,但是还没看
  •     对待群体,必须简单粗暴。从感情上控制他们的行为
  •     我比较了七八个版本,这个版本是封面,印刷质量,翻译最好的一版。纸色微黄,字体清晰,用自豪的不同,粗体,来突出重点的内容。临睡前,读一本这样的书,是种享受。
  •     虽然有很多偏颇的观点,但还是很有用的。
  •     愚民祸国
  •     没觉得特别好,第一部分还可以。
  •     书很好 非常满意
  •     乌合之众。
  •     挺喜欢的,很有意思。
  •     基本上没有论证。观点就是一句话:群体很中二,根本靠不住。
  •     大众心理研究的书籍 看着会让人专注,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可以看看!就是喜欢心理学!
  •     略略略 其实就讲了一件事 硬是编了一本书
  •     我是学 社会学的 真的很有用
  •     有点小众的书籍,装饰书架用。。。
  •     群体群体,既可怕又可怜。
  •     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对该领域涉足不多,不便做过多评论,书写的很精彩,看完有注入不少新鲜的感受,比如,原来可以有这么多姿势说“群体是傻逼”这件事啊推荐[胜利]
  •     聚集的群体容易被弱智、情绪等等问题所控制,被控制的原因有名望、种族、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那我们是利用这些因素把社会往好的地方发展,还是坏的方向发展?
  •     老师推荐的,观点很新颖,收益挺多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