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心理学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战争心理学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300142036
作者:【美】劳伦斯•莱尚
页数:175页

章节摘录

社会群体理论有3个基本宗旨:首先,人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的(是他们的“本性决定”、“经济方面的考虑”、“早期的条件定位”或其他原因的结果);其次,群体的行为跟个人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最后,在人类群体的结构中,天生就存在一种公开的、群与群之间的敌意。人类是群体性组织,群体的行为遵循的规律跟个体行为可能不尽相同,以上两个观点很明显都无可非议。但是,“群体之间不免彼此敌视,也必须在公开的冲突中表达出这种敌意”真的正确吗?我们都知道,很多已建立的群体之间来往密切,他们似乎不需要彼此表达敌意(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问题的关键在于,小群体和大群体的对待敌视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似乎认为,促成和解决公开的冲突是社会科学合情合理的目标。积极的团体辅导、心理治疗、城市规划以及来自工业心理学的各种技术都是我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工具,在解决问题时它们也经常获得成功。我们似乎仅仅将国际水平的冲突视为无法避免的、无动于衷的。此外,没有人组织过大型的研究项目,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研究这个问题,以确定我们是否能更好的去控制它。社会学家们在过去50年里研究了怎样去解释并减少青少年群体的暴力行为这个问题,他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他们也研究了怎样去理解并减少国家之间侵犯行为这个问题,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比较一下两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结果会让人非常吃惊。这种比较,尤其从“各个国家有核武器而青少年帮群没有”的角度上,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被迫得出这种结论: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侵犯对于一个小群体来说不是有机性的,对于大群体来说才是有机的。这个假设听起来不合逻辑,因此,这组理论是无效的。现代战争理论目前,这个讨论已经涉及了经典战争理论中最新的理论,这些理论形成了当代战争理论的基础。今天,我们的理论更为复杂一些,所依据的信息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更丰富。但是这些理论仍然是诸种理论的主流思想。这种当代思想的精彩论点体现在《大英百科全书》第15卷中:当代的战争理论大致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一个将战争归因于特定的、与生俱来的心理因素或者内驱力,另一个归因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人性本“战”第一种理论是人本性中有某种东西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去发动战争,这种理论仍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类。第一个大类的理论,上文提到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它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破坏性驱动力要么内化、要么外化,而内化的倾向会破坏个体本身,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并在人们的推动下愈演愈烈。这个理论的问题是,那些声称接受了这个理论的心理分析学家们在努力鼓励病人向外表达敌意的同时,不会相信自己实际上是在强迫病人将破坏性冲动转向自己。弗洛伊德的观念作为一种理论是有趣的,至少在历史上看是这样。而在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证明他的观念在解决“处置个人问题”和“处理国际冲突”这两个做法上有什么效果。后来,弗洛伊德自己也说,面对爱因斯坦的问题(“为什么有战争”,“因为人就是这样”)时,自己的答案有点苍白、不尽如人意。另一种比较流行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个人会将自己孩童时代的敌意和攻击性错误地投射到社会所提供的任何敌人身上。卡尔.门林格尔(KarlMenninger)说:战争是一种多元化的反映……个体心中存在微型战争……国家之间的战争是个体本能或个体动机的宏观化……社会压力的确存在,但是社会压力是孩子跟父母之间个人体验的组织和积累的结果,所以否认以上这个说法是荒谬的。当然这个说法中蕴含着某些真理。我们联合起来发动一场文化概念上的战争,这个做法的背后隐藏着某些怨气,就像蒸汽机中的蒸汽一样,这种怨气一定有它的源头。当我们的群体决定对任何敌意采取积极行动时,我们会感到兴奋、跃跃欲试。我们遵循着一个古老的传统,那就是将我们的罪恶、过错和仇恨都附加在某个客体身上,然后攻击这个客体。这些理论的基础如下:个人的敌意不是投射在另一个人身上,而是一个外来国家上。基本观念是液压泵,敌意被概念化了,成为压力下的液体,这种压力会从某个喷口里迸发出来。

前言

战争,恐怖主义和公民自由有创意的文章都会描述这个世界的某个主题,然后从这个主题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诸如战争这样的永恒主题,也依然如此。“战争心理学”的概念,还有研究和平、人类行为的新方法,最早出现在海湾战争之后。这些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或国家之间愿意开始某个战争,或者为什么他们喜欢战争。但是,自从2001年9月11日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之后,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战争——针对恐怖主义的战争。《战争心理学》这本书虽然侧重于常规战争,但在人们对恐怖主义战争的认识上,也提供了一些鲜明深刻的意见。打击恐怖主义在研究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下术语“敌人”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认为只要是善的就要全部保留,那么那些十恶不赦的人就必须予以清除吗?如果我们抱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会认为敌国的公民——包括女人和孩子——就应该倒霉;所以,难道为了维护我们为之奋斗的那种善,他们就应该做出牺牲吗?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引发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难题。恐怖主义战争不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那么光明正大,恐怖分子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隐蔽的、潜伏的和匿名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确定谁是我们的敌人。举个例子,本书谈及究竟谁应该为给公务员和新闻媒体寄送炭疽热负责任,对此我们就没什么灼见。他可能是本国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是外国派来的恐怖分子。一旦确定了对手的身份,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去打击恐怖分子的势力。但是,要采取什么步骤呢?我们的行动是否成功了?这两方面的评估可能要基于一种不为常人所知的标准。并且,如果政府不投降,我们就很难知道战争到底什么时候结束,所以这个世界似乎永远不会彻底太平,而针对恐怖主义者的战争可能永无止境。就像布什在2001年11月21日所说的那样,“阿富汗战争仅仅是打击恐怖主义战争的开始。还有其他恐怖主义者威胁着美国和我们的朋友,以及其他愿意帮助恐怖主义者的国家。在消除这些威胁之前,我们的国家是不会有太平日子的。我们将长期在世界各地打击这些恶势力,并且我们一定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的民众社会要从事一场漫长的、没有明确结果的战争,需要冒很多风险。有句俗话说得好:枪炮有声,法律无声。当然我们的政府有权在战时剥夺公民的自由。社会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战争期间我们不仅要牺牲自己的生活,也要牺牲一些我们平时特别看重的自由。在多大程度上我们愿意牺牲个人生活和权利,《战争心理学》给出了绝佳的指导性建议。为了判断这种牺牲是否有价值,我们需要理解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或者反之。实际上,就恐怖主义而言,我们可以断定我们不应该视其为一种“战争”,也不应该以“战争”的形式做出回应,而应该视其为和平时期安全的一种功能。自“9.11”事件以来,这种所谓的“战争”对个人生活和自由的影响非常大,对此,我们不知道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更大让步。如果认为我们为了自己的安全只能剥夺外国人的自由,那么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一般情况下,最容易先被剥夺自由的人都是弱势群体。所以至少应该有如下的保障措施:任何被怀疑是为外来恐怖分子的人,都应该有权利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并有机会让自己的政府出具合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无罪。没有这些外部机构的监督,武断地拘留外国人或者在军事法庭上审判他们,会大大增加无辜群众受到不当惩罚的风险,也降低了我们在维护人权方面的标准。关于党派偏见的问题我们刚庆贺完感恩节,人们还在清理世贸中心的残垣断壁。生活似乎恢复了正常,一切就像以前一样。但是我们都对“9.11”事件记忆犹新。《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上千人的讣告名单,让我们倍感失落,因为这些人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再也看不到高耸的大楼笔直插入城市天空的景象,也不会再有“9.11”发生前那种天真的安全感。我们面临的是危险而非恐怖主义。为了在“恢复并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及“力所能及地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两个方面取得共识,美国需要两党合作。如果两党没有共同开展反对生物武器和核武器的立法和预算工作,我们的计划就会以更少的保护措施、更多的政治斗争落空,而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在维护航空安全、避免生物武器及核武器威胁方面要采取什么步骤、需要多少花销的问题上,专家们众说纷纭,但是不应该有党派偏见。谁会反对“我们要竭尽全力维护最高程度的安全”这个主意?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客观地看待未来的各种选择,而不是基于固有的观点、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或游说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来做出选择。我们无法消除每一个风险,但是我们能根据“9.11”事件做出理性的选择,以减少我们会面临的危险。在动荡的世界中我们应担当的角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应承担的角色。美国的力量已经触及世界的各个偏远角落:阿富汗几十年战争的惨状某种程度上是冷战的遗留物;我们在沙特阿拉伯有军队,在伊拉克的禁飞区经常遭遇冲突,并且经常在科威特实施国际制裁措施,以促进该国公民的财富和健康。但是,我们在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科威特关注的是他们的油田,而非认同他们的政治体制或同情他们的黎民百姓;我们支持以色列的政治民主,伊斯兰教极端主义者将我们的举措视为仅仅为了我们美国自己的利益,而非利于他们的宗教观点和切身利益。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从阿富汗或其他遥远国度的泥潭中抽出身来,那么我们一定会采取措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不仅仅是为我们,更为那些不幸的人们:当塔利班政权崩溃时,美国及其同盟国准备给阿富汗提供新的马歇尔计划,我们不仅要消除那个国家地下埋设的几百万颗地雷,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建起能促进其未来财富增长的学校和其他机构;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对石油的需求迫使我们支持这里的某些政权,虽然我们对它们没有特殊的厚爱,但为了努力给这个混乱又神圣的土地再次带来和平,我们将仔细审视自己国内的资源,寻找可替代性能源和可持续发展能源(例如让燃烧煤气的运动型多功能车油耗更低)。当然,我们无法取悦所有人,也永远无法取悦像基地组织这样的极端恐怖分子群体。但是我们能提供一个新美国的蓝图,这个蓝图是补救型的,它表明了我们在世贸中心废墟上、在被掠夺的土地上重建家园的意志和决心。如果我们做到了,就证明了我们慷慨、公正地  处理“为己谋利”和“帮助他人”间关系的能力和为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黑人”、“白人”这样的字眼形容)寻找解决办法的宽容胸怀。这一切不仅能减少仇恨,而且能促进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战争心理学》的新见解显得尤其受欢迎。它把我们思考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本质简洁地表达了出来,这种简洁没有迷惑住、限制住我们的思想,反而让我们在对战争与和平进行研究的方法上更加有据可查,更能阐释问题的细枝末节,也更加理性。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反击恐怖主义的同时认识到我们内心中矛盾的驱动力。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工具,帮助我们认真考量国防和公民自由的平衡。最后,它给我们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自己的思想深度,并更全面地开发我们自己和社会的潜力。基于这些原因,我非常高兴这本《战争心理学》能够得以出版。塔德•克劳福德(TadCrawford)于纽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充满睿智,引人入胜,让我不忍释卷。如果每个立法者和内阁成员都读了本书,如果他们把劳伦斯.莱尚为战争规划尤其是和平规划所作出的可行性建议都记在心上,这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休•唐斯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本书触及了我们这个时代危机的核心。——斯坦利•克里普纳博士 塞布鲁克研究生院的心理学教授《破碎的形象,破碎的自我》合编者莱尚超越了通常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他向我们展示了,对现实世界的个人认知在战争时期怎样发生巨变。——米歇尔•麦基 纽约分析心理学俱乐部克里斯汀•曼图书馆研究员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参与到战争中,而这些战争越来越具有破坏力;想知道我们应该采取什么举措去结束这种可怕的状态,我真诚地建议他读一读劳伦斯.莱尚的《战争心理学》可能是迄今我读过的最有真知灼见的书。——西德尼•格林费尔德 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

内容概要

劳伦斯•莱尚
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超自然学博士,曾在美国陆军里担任临床心理医师。他撰写或与人合著了包括《心理学的困境》、《交替的现实》和《如何冥想》等的共11本书。

书籍目录

第1章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谁能解释战争 /1
战争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任何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环境中,不论家庭结构、教养方式和其他社会习俗如何,人们发起战争一定是基于某种非常有原则的理由。
第2章战争对人的吸引力 /29
尽管战争冷酷无情,但是我们对战争还是“情有独钟”。战争对人类而言,有着一股不可言喻的吸引力,只有了解了这一引发战争的基本因素之后,我们才能有希望一起阻止战争爆发。
第3章战争改变人类的认知 /47
对经过严格训练、专门从事空中进行轰炸的飞行员来说,在战时的虚幻现实里,为了某个“伟大的理由”,他们去摧毁一座拥有上万熟睡儿童的城市,也不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第4章被扭曲的现实和人类行为 /63
在“虚幻现实”中,我们从不质疑邪恶的存在,因为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就像灰姑娘的继母是坏人,而灰姑娘是好人的道理一样。总之,敌人就是坏人,不需要人们过多的解释和证明。
第5章两种认知下的战争 /83
报纸出现后,公众突然似乎能够“亲历其战”,有关战争的报道都备受关注,战争报道越及时,战士被描述得越生动,报纸的销量也越高。为了销路,报纸刊登这些消息的版面相应增加,而客观地报道战争反而不受欢迎了。
第6章战争——个人的心理需要 /99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外,战争都让公民产生一种归属感。我们信仰一致,自愿为他人牺牲,同仇敌忾,一起面向未来。比起因共同兴趣而形成的团体,这种人与人彼此依赖、彼此信任的感觉,要深刻和强烈得多。
第7章战争——一种政府行为 /139
政府经常以高效的运作达成目标——有些战争是一国政府的领导者单方挑起,目标国要么迎战,要么投降;还有些是由两国政府在犹豫中一起进入战争的,就像两个喝醉酒的司机在夜间公路上摇摇晃晃开车相向而行,直到相撞发生车祸。
第8章战争能否真的结束 /151
如果我们能脱离奴隶制,为什么我们不能运用社会科学的最新知识,将可能灭绝人类的战争铲除呢?

编辑推荐

《战争心理学》编辑推荐: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一本时代性的重要书籍带您了解战争的神秘与疯狂!

作者简介

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战争对人类总有一种无法避免的吸引力,怎样才能避免它?在这个问题上,作者从个体的心理需求、认知方式以及政府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某些战争出现的必然性,对这个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没有解决的问题做了全面的分析与解释,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战争的爆发能够预测吗?人们畏惧死亡,为何又期待战争?男人真的比女人更好战吗?为什么第一颗原子弹落在广岛而不是东京?为什么制造出先进的U型潜艇,却让德国走向战败?为什么日本敢死队来了,美国战争英雄的报道就消失了?这本书将给你意料之外的答案。

图书封面


 战争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从心理学和进化论的角度来描述人类之间为什么发生战争和怎样避免战争。战争如何改变人的认知。如果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战争的话会怎样?
  •     很不错的书,提炼出战争时期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一样的简明且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     不是很喜欢,看起来很累的样子。
  •     论文式的书
  •     希望世界和平的人来看
  •     人类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人类为什么要互相残杀?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些探索的思考。
  •     逻辑混乱,章节排布较好,无数据,举例单薄。
  •     书中的观点有点意思,不过不要期望太高。PS:价格太贵了
  •     本书不错,非专业性著作,偏于心理学,使人对战争的心理有了重新的认识,乃至对于历史的解读也会有新的视角。值得阅读。
  •     我非书蠹,然书已生蠹。书诚非借不能读也?!
  •     没什么新颖观点,只是总结了别人的研究成果,一星给引用的书籍确实不错。
  •     虽然排版比较稀疏,内容辐射够广,第一部分批评探讨战争来源的种种理论,写得不错,刚看到这。
  •     分析大多是引用,排版极水,175页居然好意思卖35块!【虽然我也没买,就蹭了个图书馆…… 唯一的优点大概是条理清晰吧……只能当提纲读。
  •     “现实”和“虚幻”,可是战争真的可以避免呢?
  •     很喜欢的两本书,在安静的午后捧书阅读是很享受的事
  •     作者通过分析战争时期人们的认知的变化、人类发动战争的动机、对于战争的理解的不同,试图说明战争不是必须的,应遏制企图发动战争的心理倾向,政府应合理利用战争。
  •     对纸质比较不满意
  •     一个字,赞!
  •     感觉什么也没有说……
  •     这本书没预期的那么好。观点不够深刻,推理不够缜密,语言不够流畅*里面好多充当废纸的扉页前言广告啊之类的东西*总体评价:看过就扔,没有收藏价值*
  •     了解战争的书
  •     血泪论文史
  •     书还没怎么看,应该不错
  •     作者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一波原因,挺有想法的
  •     一本老书,旁征博引,可惜翻译得一般。书中关于“虚幻战争”和“感觉战争”的提法还是有点意思的。
  •     2小时书,给了满分,因为有些观点非常点题。例如:两个人相处如刺猬抱团取暖,需要保持适当距离。人会被虚幻现实影响,产生不理智的战争狂热。人类心理的矛盾在于,他要追求个体的独立和特别存在感,同时有需要有融入一个群体的归属感,而战争满足了两者。
  •     给朋友买的,很喜欢,里面内容帮忙很多知识!
  •     很喜欢!
  •     一个简短的小册子,简单明了的观点
  •     重要概念就是感觉现实和虚幻现实。。其他真的有点水,同我的评论里的前两个观点一致。
  •     读懂了,感知感觉和现实感觉。
  •     其实我不怎么看懂,对于军事,对于战争,我都不了解,第一次看关于战争的书,权当有难度的入门了。
  •     不错,读了有收获
  •     内容详实,解释的比较清楚,是一本不错的书。
  •     初阅于2013.02.27
  •     有点啰嗦,主要观点是战争可以让人同时满足个体独立和群体归属感,以及人在虚幻和感觉两种不同认知下对战争的态度会完全不一样
  •     湛卢虽然在内部设计上让人很舒服,但不得不吐槽这封面做成了马桶读物的模样!
  •     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什么在人类反对战争的同时战争仍然会频频爆发?作者从一般的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出发,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需求在战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提出了“人有攻击性不仅是因为受挫折和害怕,还有是因为愉悦、满足和热爱生活”“政府生来就是为了战争”等新鲜见解,为人类反思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     看着有点累 每天看一小段比较好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