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偷窥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7-8-1
ISBN:9787801867148
作者:徐浙宁
页数:164页

书籍目录

本书使用说明引言 偷窥——80%之外的视觉空间第一章 谁在偷窥  一 戴安娜,为何“死”都走不掉  二 希拉里,什么让你如此卖座  三 璩美凤,到底谁在看你第二章 人类潜藏的偷窥情结  一 飞行鞋、神袋、狗皮头盔——人类对偷窥的渴望与崇拜  二 普罗米修斯、吕卡翁、尼俄柏——人类对偷窥的敬畏与恐惧 三 “听房”、一丝不挂的梦——偷窥:在习俗与本性的包容中栖息 四 猩猩、婴儿——偷窥:合理的存在 五 示假隐真,将计就计——偷窥,不可抵御的原始好奇第三章 亦正亦邪的偷窥万象 一 裙底、厕所、浴室——身体:偷窥的第一目标 二 电影、真实——租房:谁知道墙后有眼 三 信用卡、电话卡——“触网”:当心黑客偷窥 四 作弊、剽窃、盗版——知识产权:名利驱动下的偷窥  作弊——考试中的“偷窥”  剽窃——名望背后的“偷窥”  盗版——势压正版的“偷窥者” 五 家庭中正在上演高科技的“偷窥”——爱:给偷窥一个高尚的理由 六 侦探、间谍、特工——职业:为了国家利益的“偷窥” 七 侦察机、侦察卫星——“合法”偷窥者:地球从此变得赤裸裸 八 隐性实验、自然观察——研究:“偷窥”只为了剥下“伪装”  隐性实验——单向玻璃后面的“偷窥”  自然观察法——不被觉察的“零距离”偷窥 九 偷窥器、反偷窥器——工具:人类自造的“偷窥”麻烦第四章 偷窥密码 一 偷窥:原始好奇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博弈 二 偷窥:对缺憾自然完形的欲望 三 偷窥:生活在别处的控制与被控制 四 偷窥:失控的心理变态 五 为什么裙底、厕所、浴室之偷窥盛行 六 性,为何总是“偷窥”中永恒的主题 七 什么都可以成为“偷窥”的目标第五章 偷窥“百叶窗” 一 宽容:让“偷窥”合理栖息 二 惩戒:让“偷窥”有界 三 理性:让自我控制“偷窥” 四 升华:在阳光中享受“偷窥”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人类在好奇心的趋动下不断进行着探索。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电子无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的眼光已经远到]30亿光年,最小已经解析到夸克。但当人把目光投向自身却依然困惑。  “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公元前开始就引领着人类一步步寻找出关于自己的真相。人类的复杂性成就了人类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基因学、文学、艺术、心理学  ……爱智慧的人类使用了迄今为止可以使用的  切手段来认识自己  表达自己。  《禁忌等于共有  透视人性丛书》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作者简介

如果您习惯从头至尾阅读,那么请注意本书的思路是先现象后本质的,一开始您可能读得很轻松,但到了后面就会觉得有些吃力,所以不要一口气通读本书,免得让自己“用脑过度”。

如果您只对偷窥现象好奇,想知道世间到底有哪些偷窥,那么请看第一章和第三章,第一章是对名人的偷窥,第三章是芸芸众生创造的偷窥万象;如果您想知道偷窥是不是人之本性,是不是人人都有“偷窥欲”,那么就请读第二章“人类潜藏的偷窥情结”;如果您对偷窥的心理机制想一探究竟,那么就请啃第四章“偷窥密码”,虽然不像“达芬奇密码”那样悬疑曲折,但也决不简单;如果您想舒缓一下“偷窥”的压力,期待偷窥也有阳光的一面,那么就请看第五章“偷窥百叶窗”,相信看后您一定心情愉快,对人性与现实依然充满希望。

图书封面


 偷窥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一直觉得“偷窥”是歇斯底里的,是地狱里透出的目光,变态的晾晒在私欲之下,是蓦然回首被剥离支碎的完美无缺……未曾感悟“偷窥”的艺术与境界,这也正是作者带给我的感动,事事万物都以辩证存在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弗洛伊德说: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徐浙宁的字里行间能让读者深刻的理解弗意。建议一读。
  •     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弗洛伊德 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每个人在偷窥别人的同时,又必然成为别人的猎物。偷窥是一种心理,一种广泛存在的欲望。那么偷窥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一、好奇——原始的好奇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博弈。好奇是我们原始的本能,但是它与社会的禁忌之间总是存在着许多冲突,如同性欲,每个人都可能做,但是很少会在别人的双面下做,甚至在别人面前都不会谈。但是为了满足这种原始的本能需求,很多人就会选择用偷窥的方式。 二、完型——对缺憾的东西自然完型的欲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先天的“完型”倾向,就是对缺陷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加工使其变得完整。其实,从内心的深度,人是渴望完整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障碍,于是选择了偷窥这种反思。 三、控制——对于很多人来说,越是看到难以看到的东西,就越是有满足感、成就感。偷窥者主宰着整个局面,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对方关系的主动权。行为主体相对行为客体而言,更自由,更有控制感,更安全。控制感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得到安全,通过控制来实现内心的安全感,使自己有所有依靠。但是为何要用偷窥来满足控制感呢?弗洛伊德认为,“异常”表现是正常表现无法满足愿望的结果。这样的解释也就说明了偷窥存在的合理性。 四、失控的心理变态。其实任何的心理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犹如“数”的世界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曲线上的点,没有绝对的有或者无,所以也就有了大小之别,程度之分。正常的心理是一个范围,当你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外就会有所谓的心理变态之说。偷窥者往往有这样的状态。 那么偷窥者之所以会选择偷窥行为,我们可以用行为理论来分析。 在行为理论中,M=E*V。其中,M是行为者的动机水平,是导致这种行为的内在动力,这其中就有我们上面分析的各种原因,如好奇心、安全感等等;E是行为的期望概率,就是行为的预期目标和结果成功大小的判断,动机越大行动就越有可能发生。当然在偷窥的过程中,这里可以理解为偷窥的的小孔、缝隙、隐蔽的地方,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使得偷窥者行为成功的期望较大;V是行为的目标价值,就是行为的主体能够从行为中获得什么样的需要,这其中就有差异性之分,偷窥者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价值。其实这一套行动理论不仅可以用在偷窥行为当中也可以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 其实,偷窥是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禁忌之间的拉锯战,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如同蜻蜓点水搬的尝试一下,而有的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成为病态的“偷窥狂”。 从社会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偷懒是应该被禁忌的。自从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开始用一片树叶遮住下体后,人类便有了隐私,隐私如同生命一样成为人存在的需要和象征,隐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基本权利,虽然偷窥没有像刺杀那样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其对心灵的伤害、折磨却没有刺杀那样短暂,这是一种持久的隐痛。 附录:心理健康的五条标准 1、智力正常,它是保证正确理解世界、拥有合理认知的前提条件。 2、情绪乐观稳定。 3、正常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价和控制。 4、人际适应,自然地与人交往。 5、和谐发展的行为习惯:行为与年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等相适应。
  •     1人们对偷窥明星存在极大兴趣的原因是明星存在着“公共形象”和“自我形象”,而这两种形象的之间的距离才使得“偷窥”意义非凡。2人类心底里想超越视觉、超越局限的欲望,然而人类心底也潜藏着不想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与自卑。这种“渴望与崇拜”,“敬畏与恐惧”,“信任与担忧”,是人类对“偷窥”自始至终的矛盾情节。3偷窥四论:好奇、完形、控制、变态。4好奇:同样的房间装饰,只不过一个是客厅,一个是小姐闺房,后者往往能引起人极大的兴趣,因为"偷窥”犹如我们的“观光”一样,都有着猎奇的心理,有着遭遇“特别”的期盼。对于越难以看到的东西就越有兴趣。5每个人都有三面,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用“我想”来行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用“我应该”来行事;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我想的”很多是“不应该的”,我“应该的“很多不是我”我想的“。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用“我可以”来行事。偷窥就是为了满足“本我”而违背”超我“的一种”自我“行为。6完形:”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上有着先天的”完形“倾向,能够将缺憾的东西通过加工变得完整,比如一个缺掉一块的圆,但是人还是会把它看做是”圆 “,从内心深处,人是渴望完整的。偷窥其实不过是为了更完整地去认识这些名人,希望将这些名人不被看到的”缺口“填补起来。7控制:“控制感”是人人都需要的,“控制欲”越是人皆有之的。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利用“哭”来控制父母的行为。偷窥者越是在生活中缺乏“控制感”,越可能去“偷窥”,“偷窥”的程度越是严重。偷窥者最得意的心理其实就是可以在心里充满安全感地说:我知道你们的一切,而你们对我却一无所知。8失控的心理变态:对与一些成瘾的人来说,偷窥iyijing成为他们的心理依赖、生活必须。这样的“偷窥"已经使偷窥者丧失了正常的自我意识,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比如70多岁的老头去偷窥10几岁的少女。9偷窥三元素:墙、孔、异。墙是偷窥者与被偷窥者之间的隔断,是偷窥者的障碍。孔是偷窥者得以偷窥的现实条件,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因素,孔大易被发现,过小又没得看;异就是偷窥的特殊性。当“墙”很高,增加了“异”的程度,这个时候如果恰好有个适宜的“孔”,那么“偷窥”就应运而生了。10偷窥地点的选择:裙底、厕所、浴室的存在为偷窥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偷窥者在众多选择中对此情有独钟,裙子的开放性,厕所与浴室的公众性,都是天然的“小孔”,自然提高了偷窥的成功率。其次,裙底、厕所、浴室的偷窥风险低。再次,这些地点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让偷窥者去模仿,这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11偷窥主题的选择:性是偷窥的永恒主题,因为人类存在着”性本能“孟子也说”食色,人之性也“。然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性禁忌“的教育思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性成为偷窥中永恒的主题。12偷窥也可以很美。比如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无意偷窥“,我们无意伤害,只因为眼前的风景实在太美,我们只是偶然的欣赏着。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休闲的好书
  •     虽然说是通俗读本,可是未免也太通俗了,消遣一下吧…… 但是还是挺有意思的~
  •     很期待能早点看到啊........
  •     我是满怀着期盼的心情阅读此书的。希望能通过此书对偷窥这种人间至乐有更深的理解。结果大失所望。作者仅仅罗列了一些平平常常的日常现象。不能为我们阐明人类对这种行为的深层需求。看完了只觉得空空如也,码了一些字而已。浪费时间!!!!!!!!
  •     选了一本烂书
  •     不像书,像杂志。
  •       1人们对偷窥明星存在极大兴趣的原因是明星存在着“公共形象”和“自我形象”,而这两种形象的之间的距离才使得“偷窥”意义非凡。
      
      2人类心底里想超越视觉、超越局限的欲望,然而人类心底也潜藏着不想为他人所知的秘密与自卑。这种“渴望与崇拜”,“敬畏与恐惧”,“信任与担忧”,是人类对“偷窥”自始至终的矛盾情节。
      
      3偷窥四论:好奇、完形、控制、变态。
      
      4好奇:同样的房间装饰,只不过一个是客厅,一个是小姐闺房,后者往往能引起人极大的兴趣,因为"
      偷窥”犹如我们的“观光”一样,都有着猎奇的心理,有着遭遇“特别”的期盼。对于越难以看到的东西就越有兴趣。
      
      5每个人都有三面,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用“我想”来行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用“我应该”来行事;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我想的”很多是“不应该的”,我“应该的“很多不是我”我想的“。
      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用“我可以”来行事。偷窥就是为了满足“本我”而违背”超我“的一种”自我“行为。
      
      6完形:”格式塔“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上有着先天的”完形“倾向,能够将缺憾的东西通过加工变得完整,比如一个缺掉一块的圆,但是人还是会把它看做是”圆 “,从内心深处,人是渴望完整的。偷窥其实不过是为了更完整地去认识这些名人,希望将这些名人不被看到的”缺口“填补起来。
      
      7控制:“控制感”是人人都需要的,“控制欲”越是人皆有之的。比如刚出生的婴儿,利用“哭”来控制父母的行为。偷窥者越是在生活中缺乏“控制感”,越可能去“偷窥”,“偷窥”的程度越是严重。偷窥者最得意的心理其实就是可以在心里充满安全感地说:我知道你们的一切,而你们对我却一无所知。
      
      8失控的心理变态:对与一些成瘾的人来说,偷窥iyijing成为他们的心理依赖、生活必须。这样的“偷窥"已经使偷窥者丧失了正常的自我意识,已成为一种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比如70多岁的老头去偷窥10几岁的少女。
      
      9偷窥三元素:墙、孔、异。墙是偷窥者与被偷窥者之间的隔断,是偷窥者的障碍。孔是偷窥者得以偷窥的现实条件,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因素,孔大易被发现,过小又没得看;异就是偷窥的特殊性。当“墙”很高,增加了“异”的程度,这个时候如果恰好有个适宜的“孔”,那么“偷窥”就应运而生了。
      
      10偷窥地点的选择:裙底、厕所、浴室的存在为偷窥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偷窥者在众多选择中对此情有独钟,裙子的开放性,厕所与浴室的公众性,都是天然的“小孔”,自然提高了偷窥的成功率。其次,裙底、厕所、浴室的偷窥风险低。再次,这些地点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让偷窥者去模仿,这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
      
      11偷窥主题的选择:性是偷窥的永恒主题,因为人类存在着”性本能“孟子也说”食色,人之性也“。然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性禁忌“的教育思想。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使得性成为偷窥中永恒的主题。
      
      12偷窥也可以很美。比如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无意偷窥“,我们无意伤害,只因为眼前的风景实在太美,我们只是偶然的欣赏着。
  •     看到不让看到的,知道不让知道的
  •     好奇,完型,控制。冰山理论,“本我”仍未知。
  •     偷窥 意图控制别人
  •       
       一直觉得“偷窥”是歇斯底里的,是地狱里透出的目光,变态的晾晒在私欲之下,是蓦然回首被剥离支碎的完美无缺……
       未曾感悟“偷窥”的艺术与境界,这也正是作者带给我的感动,事事万物都以辩证存在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弗洛伊德说: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徐浙宁的字里行间能让读者深刻的理解弗意。
       建议一读。
  •     感觉浅显易懂,,蛮好的一套书
  •     这本书里写的内容没有书中的插图有趣。此书中举例过于单一,显然作者对于事物的探索和了解还不够多,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够强。总是反复举相同的例子。内容不够丰富,逻辑性不强。同样的话反复说,有点儿像在凑字数,同时还有用词不当和错别字的出现。一点儿事情却总是罗嗦个没完没了。很无趣!把许多事情都硬性归类为“偷窥”,实在是有些过于勉强。书中有些地方实在是瞎扯淡!使人读后顿失兴味。
  •     书的质量挺好的,帮人买的,不错
  •     丛书序言写得不错
  •     抒情议论文格式 对 就是高考作文的那种
  •     “伪”,真不知道讲了些什么
  •     看完,想送有人要吗?
  •     太多秘密只能通过偷窥获得
  •     科普书籍
  •     通俗读物,案例比重很大。偷窥的深层原因在于不安全感。
  •        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弗洛伊德
       每个人都是旁观者,每个人在偷窥别人的同时,又必然成为别人的猎物。偷窥是一种心理,一种广泛存在的欲望。那么偷窥的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以下四个方面有关:
       一、好奇——原始的好奇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博弈。好奇是我们原始的本能,但是它与社会的禁忌之间总是存在着许多冲突,如同性欲,每个人都可能做,但是很少会在别人的双面下做,甚至在别人面前都不会谈。但是为了满足这种原始的本能需求,很多人就会选择用偷窥的方式。
       二、完型——对缺憾的东西自然完型的欲望。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先天的“完型”倾向,就是对缺陷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加工使其变得完整。其实,从内心的深度,人是渴望完整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障碍,于是选择了偷窥这种反思。
       三、控制——对于很多人来说,越是看到难以看到的东西,就越是有满足感、成就感。偷窥者主宰着整个局面,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对方关系的主动权。行为主体相对行为客体而言,更自由,更有控制感,更安全。控制感的根本意义在于使人得到安全,通过控制来实现内心的安全感,使自己有所有依靠。但是为何要用偷窥来满足控制感呢?弗洛伊德认为,“异常”表现是正常表现无法满足愿望的结果。这样的解释也就说明了偷窥存在的合理性。
       四、失控的心理变态。其实任何的心理都是一条连续的曲线,犹如“数”的世界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曲线上的点,没有绝对的有或者无,所以也就有了大小之别,程度之分。正常的心理是一个范围,当你超过了这个范围之外就会有所谓的心理变态之说。偷窥者往往有这样的状态。
       那么偷窥者之所以会选择偷窥行为,我们可以用行为理论来分析。
       在行为理论中,M=E*V。其中,M是行为者的动机水平,是导致这种行为的内在动力,这其中就有我们上面分析的各种原因,如好奇心、安全感等等;E是行为的期望概率,就是行为的预期目标和结果成功大小的判断,动机越大行动就越有可能发生。当然在偷窥的过程中,这里可以理解为偷窥的的小孔、缝隙、隐蔽的地方,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使得偷窥者行为成功的期望较大;V是行为的目标价值,就是行为的主体能够从行为中获得什么样的需要,这其中就有差异性之分,偷窥者可以从中得到什么价值。其实这一套行动理论不仅可以用在偷窥行为当中也可以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行为。
       其实,偷窥是人的本能欲望和社会禁忌之间的拉锯战,每个人都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寻找着自己的位置,有的人如同蜻蜓点水搬的尝试一下,而有的人却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成为病态的“偷窥狂”。
       从社会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偷懒是应该被禁忌的。自从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开始用一片树叶遮住下体后,人类便有了隐私,隐私如同生命一样成为人存在的需要和象征,隐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的基本权利,虽然偷窥没有像刺杀那样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其对心灵的伤害、折磨却没有刺杀那样短暂,这是一种持久的隐痛。
      
      附录:心理健康的五条标准
      1、智力正常,它是保证正确理解世界、拥有合理认知的前提条件。
      2、情绪乐观稳定。
      3、正常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恰当的评价和控制。
      4、人际适应,自然地与人交往。
      5、和谐发展的行为习惯:行为与年龄、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等相适应。
  •     很有味道的通俗心理学读物
  •     大众普及类我晕。
  •     禁忌,尴尬。
  •     就是有点重复,信息量有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