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人口学 >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509734940
页数:465页

章节摘录

  (2)激化效应  两种因素使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间接关系主要折射出激化效应:①政策对生育数量的刚性制约:人们若想生儿子,除进行人为的性别选择外,难有它法;②有条件的二胎生育使在政策允许的生育数量范围内进行性别选择成为可能:一孩半政策在制度上默认、在内容激化了男孩偏好,客观上对“生儿生女一个样”的宣传和新生育理念形成冲击,使政策在限制人们生育数量的同时,强化了对男性性别的渴求,留给女胎的生存空间更为狭小。其后果是,相关人群通过可及和可得的技术手段对第二胎进行性别选择,打破了可能由于胎次效应带来的性别平衡,间接地作用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导致激化效应的发生。一孩半政策造成的社会后果与其良好的初衷是相悖的。虽然该政策是对独女户家庭的照顾,在短期内符合群众的利益,但从本质上看,该政策是对儿子偏好的妥协,且进一步激化该偏好,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暗示并认可女儿≠儿子;一女≤半个儿(因为农村生育两个女儿的家庭也往往还会继续生育,直到生一个儿子为止)。于是,农民对一孩半政策的解读是,这是一个让没有儿子的家庭生儿子的政策[关于这一点的详细论述,请参见杨菊华(2009)],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和女婴死亡率的上升。“胎次一激化双重效应”模型补充和发展胎次效应和激化效应理论。其一,这两种力量在中国当前生育政策及社会经济环境下同时并存,但二者存在强弱、消长的互动:一方力量的强势必然导致另一方力量的减弱,但这并不表示它们只能独立存在;相反,政策的地区差异使二者同时存在。若胎次效应的作用大于激化效应,则出生性别比将维持正常水平,或已经失常的比例将逐渐回归正常;若激化效应大于胎次效应,则出生性别比将出现失衡、或继续失常、且难以回归正常;若二者势均力敌,则出生性别比将维持现状,出现静位平衡。  ……

内容概要

  宋健,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人口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专家、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老年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政策、婚姻家庭、流动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际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养资助。发表《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人口政策与国情——中韩比较研究》、《人口理论概要》、《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政策回应与效果》、《三十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等著作与成果,先后获得全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老年学学术成果奖、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软科学奖等。
  
  巫锡炜,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社会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讲师。主要研究兴趣为生育分析、婚姻与家庭、不平等与社会分层以及社会研究量化方法,目前主要关注收入不平等及其后果研究。已有多篇论文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和《人口与经济》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内容涉及生育史数据建模、家庭背景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从妻居的时空分布、老年人残障发展轨迹的类型、家庭户收入和财产不平等等。参编和参译过多部定量研究方法教材,包括《回归分析》、《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评估不平等》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人口转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第一章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第二次生育率转变
二 中国的生育率结构发生了深刻改变
三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粗死亡率持续稳定处于低水平
四 人口的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中国进入了长寿社会
五 中国死亡率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六 中国的人口挑战
第二章 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
一 对中国人口转变的再思考
二 对中国人口转变理论研究的再思考
第三章 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
一 中国的人口态势和社会发展变化
二 中国计划生育改革和“优质服务”
三 计划生育的改革和“综合改革”
四 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和“计生协的发展
第四章 中国人口:从现在走向未来
一 人口态势
二 生育政策
三 未来走向
第二篇 低生育及其社会后果
第五章 关于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理论思考
一 《决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划时代意义
二 必须在理论上解决”三个认识不足“的误区
三 科学掌握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数量关系和数量界限
四 用科学的价值观全面衡量低生育水平的利害得失
五 在理论上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是关键
第六章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
一 文献回顾:“性别偏好”的研究视角与进展
二 研究定位与数据来源
三 中国育龄夫妇的生育“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
四 结论
第七章 胎次-激化双重效应:中国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理论构建
三 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系的实证研究
四 总结与思考
第八章 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
一 对“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的定义
二 “独生子女”的规模与分布
三 独生子女的婚配概率和“四二一”家庭结构
四 “独生子女户”的后顾之忧
五 结语
第九章 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影响因素及测度研究
——基于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 结论与思考
第十章 男孩偏好与儿童健康的性别差异:基于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环境的考察
一 引言
二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男孩偏好以及儿童健康:一个理论框架
三 数据以及分析方法
四 描述分析结果
五 实证分析结果
六 结论
第三篇 人口流动及其社会后果
第十一章 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流动人口数据收集方式和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比较
三 如何依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定义流动人口
第十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一 数据来源及流动人口口径的界定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
三 结论和讨论
第十三章 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理论思考
一 什么是“梯次流动
二 “梯次流动”的形式
三 “梯次流动”的原理
四 实现“梯次流动”的条件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十四章 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回顾
三 数据与方法
四 结果与分析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十五章 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
一 研究背景
二 调查数据和研究思路
三 外出子女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留守老人的影响
四 政策思考与建议
第十六章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 “同化”(Acculturation)或“融合”(Assimilation)理论的基本演进轨迹
二 国内相关理论框架述评
三 概念的厘定与理论框架的建立
四 结语
第十七章 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及其挑战
一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特点
二 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挑战
三 应对农村人口空心化挑战的战略
四 总结与讨论
第四篇 老龄化及其应对策略
第十八章 对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概念和理论探析
一 对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
二 我国老年人口的标准应以60岁为宜
三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
四 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第十九章 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误导
一 国际思潮:“人口红利”令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彻底“消失”
二 中国学者、舆论对“人口红利”的滥用
三 人口红利误导了什么:扭曲了对中国老龄化进程中基本矛盾的认识
四 今后中国的人口政策问题
第二十章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
一 文献回顾
二 中国老年人口主要生活来源的现状与变化
三 结论
第二十一章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变化的地区差异:扩张还是压缩?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设计
四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健康预期寿命
五 讨论
第二十二章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认识
一 家庭养老概念述评
二 对家庭养老概念的再定义
三 家庭养老概念再定义的意义
第二十三章 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
一 引言
二 一个理论学说及其实证: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的此消彼长
三 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变化:独立养老的一个事实
四 社会养老保险的局限性
五 发展市场化的养老保障计划
六 简要结语
第五篇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应对策略
第二十四章 从大禹治水看我国应对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
一 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 我国处理人口问题的文化机制
三 基于文化机制的政策构建思路
第二十五章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分析
一 传统观念的悖谬
二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三 如何化解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 未来的展望
第二十六章 北京人口规模调控应从源头做起
一 经济增长仍过度依赖劳动力导致人口膨胀
二 区位优势必须有效地为城市定位服务
三 外来低成本农业劳动力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
四 人口调控战略必须向依靠经济调控转变
五 改革流动人口管理机制重视解决本市人口就业问题
第二十七章 人口承载力研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 人口承载力的起源与发展
二 对人口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三 人口承载力研究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第二十八章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数据和方法
三 研究结论
四 讨论
第二十九章 区域人口均衡: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关键
一 引言
二 主体功能区中人口规模重点开发区最大,密度重点、
优化开发区最高
三 主体功能区中人口素质优化开发区最高,限制开发区最低
四 人口年龄结构以优化开发区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最高
五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人口约束因素分析
六 实现主体功能区人口均衡的对策建议
第六篇 对人口学学科的反思
第三十章 中国的人口学研究与人才培养
一 研究背景
二 中国的人口学科学研究
三 中国的人口学教学与培训
四 人口学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
五 对人口学人才需求的展望
第三十一章 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二 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
三 中国人口学方法发展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十二章 对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重新认识
一 为什么现阶段要研究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问题
二 近20多年来国内外关于人口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论述
三 对我国人口学学科体系的新认识
四 对人口学学科体系几个问题的商榷
五 科学认识人口学的分支学科
第三十三章 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 人口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硕士点和博士点数量快速扩大
二 与人口相关的研究项目和课题数量大幅度增加
三 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加
四 人口研究机构增加,学校交流频繁

作者简介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人口数量问题与人口结构问题交织、人口理论研究与人口实证分析蓬勃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呈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们对21世纪前十年中国人口研究中的主要热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以及对人口学学科本身的反思。《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由宋健、巫锡炜主编。

图书封面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主要为人大相关学科的论文集注。
  •     OwO好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