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516102879
作者:迈克尔·托马塞洛
页数:274页

章节摘录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联合注意场合的这两个基本特征。如果一个儿童在地板上玩一个玩具,但同时也感知着房间里的许多其他事物。一个成人进入房间和这个儿童一起玩那个玩具。此时的联合注意场合就由这些物体和玩耍活动构成,儿童知道,这些物体和玩耍活动是他本人和成人联合注意的,也就是,他们二人都知道,这些事物是他们共同注意的对象。但如果出于偶然,他们两人都在注意同一个物体,但却不知道对方也在注意,这种情况就不属于联合注意(Tomasello,1995a)。在这个个案中,即使房间里有垫子、沙发和孩子的尿布,即使儿童作为一个个体,可以感知到这些东西,它们也不属于联合注意的场合,因为它们不涉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即玩那个玩具。但是,如果成人进入房间时带着一块尿布,准备给幼儿在垫子上换尿布,那么,联合注意场合就完全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被注意的项目就包括尿布、别针,也许还有垫子,但却没有了玩具,因为“我们”的目的与玩具无关。关键问题是联合注意场合受到意向性的规定,也就是说,联合注意场合获得的认同和一致来自儿童和成人对“我们正在共同做的事情”的理解,这些事情就是我们共同从事的有目标的活动。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玩玩具,这就意味着这些物体和活动属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们更换尿布,从我们对联合注意持有的观点看,这种情况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组物体和活动。在任意给定的联合注意场合,我们共同关心的只是在这种情况中感觉到的所有事物中的一部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在进化论和文化心理学之间架设了桥梁,这是一项既艰巨又卓越的任务。作者迈克尔·托马塞洛辨明了人类儿童和非人灵长类的认知差别,并且指出这些差别来自何处。作者在讨论语言、符号表征和认知发展的时候,描述了这些认知能力的“棘轮效应”,该描述具有权威性和独创性。这种“棘轮效应”既在进化的时间尺度上运作,也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上运作,从而创造出了各种文化制品和文化环境,一代代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  有了这本书,我们也就拥有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最佳陈述。  ——纽约大学,杰罗姆·布鲁纳    作者托马塞洛雄心勃勃的命题要求做到的是,对三种不同的时闻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做出说明,它们是:进化的时间尺度、历史的时间。尺度和个体发育的时间尺度。作者在这方面拥有几乎是无可竞争的权威……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清新、简洁而又明快。  ——《自然》

内容概要

迈克尔·托马塞洛是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联合主任,该研究所位于德国的莱比锡。他的其他著作有:《最初的动词:早期语法发展的个案研究》(First Verbs: A Case Study of Early Grammatical Development),还有与人合著的《灵长类动物的认知》(Primate Cognition)。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迷惑与假说第二章 生物的和文化的遗传  生物遗传  哺乳类和灵长类动物的认知  人类对意向性和因果性的理解 非人灵长类文化  短尾猴清洗甘薯  黑猩猩使用工具  黑猩猩的肢体语言信号  黑猩猩的传授活动  适应人类文化的猿猴 人类的文化进化  积累性文化进化和棘轮效应  语言和数学的社会进化 人的个体发育  哲学的先天论和发展  个体和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元遗传模式第三章 联合注意与文化学习  早期婴幼儿的认知  理解客观实体  理解他人  理解自我  9个月大的时候发生的革命  联合注意的出现  联合注意和社会认知  用模仿来解释9个月大时发生的革命  自我和他者之间的联系  自我成为有意向的  模仿他人有意向的行动  黑猩猩与自闭症儿童 早期文化学习  作为个体发育小生境的文化  模仿学习  学习人造物品的意向性用途  学习用肢体语言交往  了解自我  个体发育的文化起源第四章 语言交往与符号表征  语言习得的社会认知基础  联合注意的场合  理解交往意向  你的意向是让[我与你共同注意(x)]  角色互换模仿和主体间性  语言习得的社会互动基础  联合注意和早期语言  在一系列的社会互动中学习词汇  视角、对比和自推词义  感觉运动和符号表征  范畴和形象图式  联合注意内化为符号表征  作为符号的客观实体  作为注意力引导的符号表征第五章 语言结构与事件认知 初级语言结构  表句词  动词岛结构  抽象结构  叙事 学习语言结构  文化学习   话语与基于功能的分布分析  抽象和图式化 语言认知  事件和参与因素  视角选取  衍生、隐喻和故事 语言和认知第六章 话语与表征重述 语言交往和认知发展  通过语言交往进行的知识传播与传授  语言的建构作用  话语和概念的视角选取  社会的和物质的知识  理解社会和道德的作用   理解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童年早期的认知 元认知和表征重述  自我规范和元认知  表征重述 视角的内化第七章 文化认知  种群进化  历史  个体发育  聚焦在过程上人名及专业名词对照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也许我们经常问自己,在所有的动物物种中,是什么使人类如此特殊?这个问题并不缺乏答案,其中包括:因为我们人类能创造语言、数学、工具、艺术、音乐和幽默等,而这些能力又都是其他动物缺乏的。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人类有这些能力,而动物却没有?作者认为,在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在600万年前分手的。因此,人类认知中,可以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有,如感知、记忆和范畴化等,另一部分就是上述那些人类独有的部分。正是这些独有的部分把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这些独有的部分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在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手之后,或许发生了某些基因事件和自然选择事件,使人类具有了把自己的同类成员认同为像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动者,最终能把他们理解为像自己一样的、有心智的行动者。这种新的对他人的理解方式彻底改变了所有社会互动的本质,包括社会学习。因此,进化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开始在历史上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向前辈学习各种事物,包括某些物质性或符号性的人造物品,其中当然有工具和语言等,从而人类就以这些自己独有的认知技能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开了。

图书封面


 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篇文章,大部分是《[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063022/)》的读书笔记。科学探索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根本认识:人类在宇宙中,或者说我们在世界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现在,我们十分想知道,这颗渺小的蓝色星球之外,是否还有像我们一样智慧的生命;人们曾经认为,是神赋予我们独特的生命,达尔文之后,我们渐渐确信,地球纷繁多姿的种种生物,都演化自同一个源头。约600万年前,在非洲,一个大猩猩群体与同种隔绝,繁衍生息,后来又分裂为好几个不同的物种,它们是用双足行走的**南方古猿**。这些新物种最后都灭绝了,只有一个例外,它存活到距今约200万年前,有更大的大脑、会制造石器,它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不仅需要新的物种名称,而且需要新的属名称,这个名称就是**人类**。早期人类开始全球旅行,但是没有在非洲之外成功的长久存活。约20万年前,人类的一个种群开启了新的进化轨迹,具有新的生活方式,并迁徙扩散到全世界,在与其他人类种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那就是**智人**,也就是今天的我们。问题是,人类和大猩猩只有600万年的分离,这在进化的时间尺度上非常短暂,在200万年前人类整个进化过程中,没有迹象表明,人的认知技能有别于一般大猩猩,人类独有的认知技能凸显仅仅是在最近的25万年,随着智人出现才发生的,所以,根本没有生物进化常规过程所需要的足够时间,逐项生成各种认知技能,它们是发展复杂的工具和技术、各种形式的符号交流和表征以及社会组织和机构所必须的。> 仅仅存在一种已知的生物机制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带来这种行为和认知上的变化……这个生物机制是社会或者文化的传播,在时间的尺度上,其传播速度比有机进化要快许多……>> 有一个合理的假说就是,现代人所显示出的各种令人惊异的认知技能,是人类以自己的物种独有的方式进行培养传播或者说文化传播的结果。>在这里,迈克尔·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发现了一柄闪闪发光的钥匙。> 最重要的是,人类的文化传统和人造物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积累改进,即所谓的积累性文化进化,这在其他动物物种中是没有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棘轮效应”……>> 因此,基本事实是,人类有能力共享他们的认知资源,而其他动物却做不到。因此,托马塞洛、克鲁格和拉特纳把人类的文化学习从形式更为广泛的社会学习中区分出来,定义了三种基本的形式:模仿学习、接受教导学习与合作学习。这三种类型的学习都是文化学习,它们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有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认知形式,即个体生命体有能力把同物种成员理解为与自己相同的生命个体,把他们理解为有意向有心智的生命体,就像自己一样。这种理解使得个体能够模拟他人的心智,因此他们就能够不仅是**从**他人那里学习,而且是**通过**他人学习……>> 假设进化事件的完整次序是:人类进化出一种新型的社会认知,它产生了各种新的社会学习形式,也产生了一些社会进化的新过程和积累性文化进化。这样就解决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时间难题。因为它断定有一种、而且仅仅有一种生物适应,这种适应可以在人类进化的任意时刻发生,包括相当晚近的时候。那种被这个唯一的生物适应解放的文化过程不是无中生有地产生新的认知技能,而只是采用已有的、以个体为基础的认知技能,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所具有的处理空间、物体、工具、数量、范畴、社会关系、交往和社会学习的技能,并把它们转变为带有社会集体维度的、以文化为基础的认知技能。这些转变不是发生在进化的时间尺度上,而是发生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上,在这个时代里,仅在数千年之中,就可以发生许多许多。托马塞洛从三种不同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描述:> **从种群进化上说**,现代人进化出了”认同“同物种成员的能力,这就导致了把自己的同种理解成与自我一样的具有意向性和心智的生命体。>> **从历史上说**,这就产生了文化学习和社会进化的各种新的形式,它就导致了具有文化人早物品和行为传统,二者在历史的时间尺度上不断地进行积累改进。>> **从个体发育上看**,人类儿童成长于这些以社会和历史的方式构成的人造物品和传统中间,这就使得他们(1)得益于自己群体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2)习得和使用基于视角的认知表征,采取的形式为语言符号(以及从这些符号中构建出的各种类比和隐喻);(3)把特定类型的话语互动内化到元认知技能、表征重述和对话性思维中去。对于人类认知进化中的生物性和历史性过程,那些重要的事件深藏于过去,我们把握甚少,所以,托马塞洛更多的集中于人类认知的个体发育,人类儿童积极开发利用他们的生物和文化遗传的过程。以上是托马塞洛《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的主要观点和论证,下面讨论一些我感兴趣的零散细节。A、书中提出了自闭症的例子(P8):> 具有自闭症的儿童,尽管成长在积累性的文化产品之中,但没有能力利用其中的集体智慧,因为由于生理的原因,他们不具有必须的社会认知技能。>> 一个有想象力的成长于荒岛上的野孩子,尽管具有正常的头脑和躯体以及正常的感觉器官,但没有接触过工具和其他物质性的人造物品、语言、图形符号、书写、阿拉伯数字、图画,也没有接触过可以教给他们各种事物的人们,没有接触过其行为可供他们观察和模仿的人或他们可以与之合作的人。>> 这两种情感的结果(或许)是相同的:他们被排除在人类独有的认知技能之外。泛自闭症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包括不同的类型,我想到:有一部电影叫《[自闭历程(Temple Grandin)](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236904/)》。有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16336/)》。有一段TED演讲,Temple Grandin穿着绣花衬衫,标准的牛仔装扮,站在讲台上,她告诉我们,[世界需要不同类型的心智](http://www.ted.com/talks/temple_grandin_the_world_needs_all_kinds_of_minds)(the world needs all kinds of minds,可选中文字幕)。B、托马塞洛提出(P8):> 最重要的是,人类儿童使用他们的文化学习技能来习得语言和其他交流符号。语言符号是开发儿童的特别重要的符号性人造物品,其原因是,社会的前辈发现对世界上的事物进行归类和解释有助于人际交往……语言符号体现的是:个体解读事物的方式是可以选择的,从他们可以使用的各种解读方式中选择,也就是说,他们也可以用另一些语言符号解读这些事物,但他们没有用。语言符号因此也就使人的认知不受限于直接的感知情况,这不仅是因为语言符号能使对事物指称脱离这种情况,更是因为语言符号使得每个乃至于所有的对感知场合的表征同时有众多个。>> 后来,随着儿童越来越熟练地使用自己的母语,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事物的可能性也被开发出来了……对此他做了更多详细的分析。C、儿童早期的符号游戏(P86):> 因此2岁大的儿童也许会拿起一支铅笔,并且假装它是一个锤子。霍布森指出,儿童这样做不仅仅是以不寻常的方式玩弄一支铅笔。在早期的符号游戏中,幼儿也关注成人滑稽的表情,因为幼儿们知道,这不是物体的意向性或常规性的用途,而非常规性的使用可以被视为”娱乐“。这种行为的一个解释是,符号游戏包括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步,幼儿在使用物体和人造物品时,必须有能力理解和采纳成人的意向性。这就是说,儿童首先把意向性用途从与其香港的物体和人造物品”分离“出来,从而使这些物体在做游戏时可以换成”不相称“的用途。因此儿童可以把铅笔当作锤子来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着成人笑,表示这不是在做糊涂事,而是为了好玩。我认为,这种把物体和人造物品的意向性用途分开的能力,这种在符号性的游戏中把它们相对自由地互换的能力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它证明,儿童已经理解了体现在许多文化制品中的意向性用途,这表现在用途半独立于这些物品。D、儿童从不同视角理解事物以及学习中的推理(P122):> 在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儿童理解同一个场合有不同的方法……我能够要求**拥有**一个东西,但如果我仅仅是要求**使用**它,我的要求就更容易得到应允;我可以用说出名称的方式来要求得到那个东西,或者仅仅要求的是**那个**或者是**它**……儿童从他们开始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以后不久,就马上能根据不同的交往场合,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指称同一种事物。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的语言创造中,他们也能够拿起一个单个的物体,并说出该物体的不同的性质,如**潮湿**,**蓝色**或**我的**……>> 这种在”相同的“交往场合中,对各种不同语言表达式进行对比的能力在学习新词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克拉克的论证是,在词汇间做对比的原则,其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真的是人的一种推理行为,这种推理的路径是,”在当前场合,如果某人使用了**这个**词,而不是**那个**词,其中必然有原因“……E、叙事(P147):> 儿童在说话时也照例要经验到复杂的语言结构,其中有多个简单的事件和事态被串在一起,成为某种复杂的叙事,通常还有一个或多个参与因素不断地贯穿在各个事件中,并且还有因果性和意向性的联系,这就给这个完整的序列以合理的一致性,它使一个”故事“区别于各个事件的随机链条。儿童是怎样学会做这件事情的呢?儿童是怎样学会在多个事件之间跟踪相同的参与因素的呢?托马塞洛只是提出了问题,还没有答案。F、人类的以意向性/因果性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能力或者本能(P24):> 我的假说是,从调解意向性/因果性的力的角度来理解外部事件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它首先是在人的进化中出现的,从而使得个体能够预见和解释同类的行为,并且也被转移,用于处理惰性物体的行为。>> 我们不知道这种能力是何时产生的,但有一种可能是,早在20万年前的非洲某地,在人类进化的早期,它就是人类的特征了,这种能力甚至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们能在与其他原始人类的竞争中胜出从而走向全球……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类探索”客观规律“的好奇心和执拗是一种本能,同时,人类视可知或不可知的万物为我们相似的有意向的”生灵“也是一种本能,这两者也是推动科学和宗教产生的强大力量之一吧。G、动词岛和填充,模仿学习和创造性,抽象和图式化等(P149~):> 在早期的语言学习中,儿童所展示的几乎所有创造性都源于儿童的填空活动,也就是把新的不同的语言材料填入动词岛结构中的参与因素/名词的空缺……>> 用较大的语言结构向儿童展示不同语言元素的交往功能时,与成人有来有往的对话所起的作用时很关键的……>> 关于幼儿怎样在动词岛结构之间进行抽象或图式化,怎样创造更抽象、更具有创造性、更接近成人的结构,人们知之甚少……>> 有趣和重要的是指出,范畴化和图式化过程来自个体的认知发展路径,因为这些过程都是儿童自己完成的……H、关于神话故事(P163):> 在人类认知中,叙事的作用也应该被认识。布鲁纳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证:如果有一种文化(或者其他的社会单位,如家庭)讲述的故事是该文化认识自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能够塑造其个体成员的认知……I、因果关系(P189):> 这大概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因果性就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因此语言的建构显然是因果性理解的历史产物,而不是原因。但它在个体发育方面所蕴涵的意义是,儿童不断地听到以因果的方式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而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建构起这种方式……>> 然而,在儿童创造性的对事件进行因果性结实的个案中,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解释方式,儿童很快就学会了。例如在印度农村的贾拉利斯各个部族的人民之中,疾病和天灾是以原始的方式通过精神与人的罪孽的互动解释的,非洲中部的阿赞德人把许多不幸的事件归咎为魔法……>> 在这些场合中,有许多涉及“任意”规则和常规,因此儿童学习因果结构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与成人的对话……J、表征重述(P201~):> (卡尔米洛夫——史密斯)我的主张是,人类获得知识有自己专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心智去从内部发掘已经储存在心智之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先天的,也有习得的,挖掘的方法是再描述它的表征,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反复再现其内部表征所展现的内容……>> 对于表征重述过程,有一个替代的说明是,它产生于个体采取一个局外者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行为和认知……>> 这种对自己行为和认知的反思使用的基本技能是:范畴化、图式化和类推等,这些都被用在涉及外部世界之时……>> 也许事实上,所以这些都发生在同一种语言格式中,也就是说,儿童对世界的见解和成人对儿童的见解的见解都是正常的语言表达,这是这个事实,推动了这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儿童就有能力在反思活动中应用他们自己的基本技能。>> 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推论:人类相互之间协调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能力,也就是把他人理解为意向性的生命体的能力,是某种进化适应的目的,这种进化适应经过了进一步的个体发育,就产生出人类反思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而产生出明确的知识系统的结构,如科学理论……这部分描述和推理也非常重要,联想到《GEB》,关于符号系统的自指,暗示着自我意识的产生。写下这些的时候,不由的想起久石让的原声音乐,想起北野武的那部电影,看似无关,想想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托马塞洛也举了聋哑人的例子,我想到的是,男主角**偶然**得到那个冲浪板,一个人造物,独自学习,然后,他参加比赛,再次试着融入有声的言语者的世界,最终,被自然吞噬,对于他和她,那片宁静的海,其中又有多少平凡而深切细腻的感触……跳出来,想想电影、音乐、故事、语言,情感的海潮吞没了理智……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总的意思就是人类从幼儿开始就具有理解同类其他个体意图的能力,基于此,才有了语言交流、模仿学习、文化积累等等。作者做了一些幼儿与黑猩猩相比较的行为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本译的不及《人类沟通的起源》通顺。
  •     迈克尔·托马塞洛是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联合主任,该研究所位于德国的莱比锡。他的其他著作有:《最初的动词:早期语法发展的个案研究》(FirstVerbs: A Case Study of Early GrammaticalDevelopment),还有与人合著的《灵长类动物的认知》(PrimateCognition)。也许我们经常问自己,在所有的动物物种中,是什么使人类如此特殊?这个问题并不缺乏答案,其中包括:因为我们人类能创造语言、数学、工具、艺术、音乐和幽默等,而这些能力又都是其他动物缺乏的。但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为什么我们人类有这些能力,而动物却没有?作者认为,在进化的道路上,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是在600万年前分手的。因此,人类认知中,可以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我们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共有,如感知、记忆和范畴化等,另一部分就是上述那些人类独有的部分。正是这些独有的部分把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了。这些独有的部分是怎样产生的呢?作者认为,在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分手之后,或许发生了某些基因事件和自然选择事件,使人类具有了把自己的同类成员认同为像自己一样的、有意向的行动者,最终能把他们理解为像自己一样的、有心智的行动者。这种新的对他人的理解方式彻底改变了所有社会互动的本质,包括社会学习。因此,进化以独特的文化形式开始在历史上发生了,在这个过程中,一代代的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向前辈学习各种事物,包括某些物质性或符号性的人造物品,其中当然有工具和语言等,从而人类就以这些自己独有的认知技能把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开了。
  •     有些东西,标题夸大了点,其实主要是发展心理学主题,写作差,啰嗦且论文腔太重
  •     看内容简介,以为是人类学,结果是心理学,更失望的是,不知所云
  •     教科书样式的。。。
  •     让我发现自己是一个人类..
  •     棘轮效应。人类认知起源。APA詹姆斯大奖。德国。
  •     爆炸 我看不下去 希望读完认知导论以后可以安心安静的读
  •     这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书之一了
  •     将自己的同类成员看作像自己一样的、有心智的行动者。
  •     棘轮效应何以只在人类文化中出现?符号的非静态特征应被重新审视。
  •     看看
  •     翻罢对心理理论、联合注意有了更深的理解。难读难懂的一本书……
  •     语言认知方面比较前沿的书,不是很深刻,但清晰。
  •     翻译还可以更好
  •     认识心理学的一部介绍性著作,有助于提高自己对于人类认识之谜的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