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调适与重构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互动 调适与重构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05100767
作者:杨文炯
页数:628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研究的主题、思路与意义1998年,因参加我的导师杨建新教授主持的兰州市建委的课题,我走进了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高楼林立的小巷,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装扮的城市夜色下,在文化同质与差异相得益彰的城市镜像中,在宽衣长袍、素服淡妆与袒胸露背、浓妆艳抹的各美其美的城市风景中,甚至在乡土的底衬上反观“自我”——一个“今非昔比”的城市化的“我”时,当我第一次用学术的目光打量“人流如织”的城市轮廓时,我切身地感到了城市文化的宽容与变迁的魅力。同时这种“景致”对于传统人类学、民族学来说也是一种诱人的学术魅力,民族学的惯性路径与个人的学术旨趣,使我选择了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决意走进“她”的深处。当我检索研究资料时,我竟然发现在城市社区研究成为社会学的热点时,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却被视而不见;都市人类学虽然对城市少数民族研究情有独钟,却也是“情窦初开”。2002年,我以“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及其文化变迁”为题向国家民委申报课题并得到了资助,都市文化的魅力、学术旨趣和因缘使我在阅读、品味城市文本中开始了本书的选题与写作……

前言

兰州大学走过了一百年的峥嵘岁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成立也快十年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出版这套文库,献给哺育我们成长、关心我们工作的兰州大学和兰州大学的全体师生。民族学在兰州大学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与许多兄弟学科相比,他只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因此他曾被忽略过、轻视过,不过这个有极强活力的生命,终于还是在兰州大学这块沃土上坚强的成长起来,为自己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至今,兰州大学的民族学已经是博士学科一级授权点,拥有五个二级博士点,同时是国家重点学科。作为民族学科的载体,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也成长壮大,成为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的研究型实体。不到十年的岁月里,在中心的老师们辛勤耕耘下,仅由中心老师及他(她)们指导下写出的民族学专著就达八十余部。现在摆在您面前精选出的这套文库,就是这些年来,中心师生用知识、智慧和汗水辛勤浇灌出的部分成果。当然,“精选”者,仅指从上述八十余部专著中精心选出者之谓,并非一定是精品。但是我们有信心,经过我们的扎实工作和潜心研究,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精品问世。借本文库出版之际,还想就当前我国民族学的发展,说一些心得和体会。

后记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尽管用了五年的时间来学习、完成它,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修订、充实它,但是在即将付梓之际,心中仍忐忑不安。我视它为自己学术生涯的通过仪式,面对人类学、民族学的横峰侧岭,面对深沉如海般的知识世界,五年的学习光阴、五年的求知苦旅这样走过:在阅读、倾听、学习、体悟、省思中认识了自己——个在海边捡贝壳的孩子,在贝壳的一滴水中发现了大海,走进了大海……我期待着时间和人心的审视。五年我这样走过,面对求知必须的严谨、谦逊以及沉默的民众的目光。这是一个功利的“速成”时代,“不识时务”的我一直告诫自己在未来民众清理垃圾的时候自己的作品能够幸免,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初涉知识大海的人理应坚守“知识一学者”的立场,这是人道与知识的起点,追求真知的开始……我一直寻思着自己跟随了八年的恩师杨建新先生,当年他年轻的时候,在东乡的大山里,和民众一起吃着土豆、睡着土炕……没有急着回城市发财的念头,没有成家成名的欲望,他把那里看成了家和求知的学堂。那次陪同恩师去东乡的北庄,途中面对车窗前一闪而过的山岭和村庄,他给我们讲述着自己在这里的故事,在他深情的话语中我品味到了他仍然真诚地怀念和感激着自己的那个开始,带着沾满泥巴的体验走进了学术的殿堂。这不仅仅是学术的路径,而且是一个学者的价值、立场的写照,如先生所言:“作为一个民族学研究者,我们必须尊重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提醒着自己也应该这样开始。师恩永志,因为做人应该知道感恩,更因为“学者的墨水胜过殉道者的鲜血”。学者从来不是自封的,而是民众认可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都市人类学与城市回族社区研究 第二节 研究的主题、思路与意义 第三节 城市回族社区研究现状与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城市化的“我”和都市回族社区研究第二章 城市族群地图中的回族社区 第一节 城市族群地图与回族 第二节 西北地区回族分布与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回族社区的类型第三章 回族社区(Jamaat):时间、空间与文化 第一节 Jamaat:族群社区与族群边界 第二节 Jamaat-Umaah:文化移植与民族文化范式 第三节 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和回族文化变迁第四章 流动中建构的文化模式:回族社会的网络结构 第一节 “库拉圈”、“社网图”与回族社会 第二节 回族社区内部互动的社会网络结构 第三节 跨区域回族社区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第五章 西北城市回族社区地缘结构变迁研究 第一节 社区地缘变迁:都市社区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第二节 西北城市回族社区的地缘结构 第三节 城市回族社区地缘变迁动因的分析 第四节 城市回族社区地缘变迁的势向与文化影响第六章 西北城市回族社区社缘变迁研究 第一节 城市社区与社会学民族学的研究 第二节 二元社会结构与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 第三节 回族文化与城市回族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女学:经堂教育的拓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轨结构 第五节 城市回族家庭结构的变迁与文化传承的影响第七章 西北城市回族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回族教育:城市社会的一块“低地” 第二节 三城市回族穆斯林教育的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城市回族穆斯林教育的综合研究与建议第八章 城市回族社区的媒体文化研究 第一节 媒体、媒体文化与城市回族社区 第二节 城市回族社区的媒体类型 第三节 《开拓》杂志:城市回族穆斯林媒体文化的典型个案第九章 结语:城市界面下的回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互动、调适与重构》: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互动、调适与重构》内容简介:中国民族学有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五方面:1.在指导思想方面,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放眼中国和世界民族、民族问题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充分反映和吸收世界民族学发展的优秀思想和最新成果,促进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发展。
2.在内容方面,以中国民族学和民族问题为基本内容,构建符合中国和世界民族新发展的知识体系。
3.在方法方面,采用实证的、思辨的、比较的、综合的多种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描述与分析综合结合,田野与文献结合,充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民族学研究有更加广阔的道路。
4.在视角方面,认为民族是一个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及种族、生物等各种因素的群体,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群体,全方位研究揭示民族的各个方面,是民族学的显著特色。
5.在思想传统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对民族实体、民族关系、民族问题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认识,吸取中国历史上处理和对待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经验、政策和方法,使民族学在具有数千年多民族共处历史以及积累了深厚传统民族思想的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

图书封面


 互动 调适与重构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受益匪浅,一直渴望读到杨老师这部书,现在书读完了,真的很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