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治疗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疾病与治疗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547301128
作者:罗伯特·汉,Robert Hahn
页数:424页

章节摘录

此外,又该如何处理那种在别的社会中有名称,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却没有名称的疾病呢?是不是有些我们不知道的疾病或者我们是以另外的方式来看待的疾病呢?就比如苏斯托(susto),很多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混血人种都提到过这种病症(Rubel,O'Nell and Collado-Ardon 1984:)。人们认为患苏斯托的人是因为受了惊吓而丢了魂;这些人一般都会食欲不振,浑身乏力;他们情绪低落,焦灼不安,心情抑郁,离群索居,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要想病好就必须让他们的灵魂归位。再举一个例子,在东南亚,人们诊断出一种叫做阿莫克(arnok)的病症,患者在一段静默期后会忽然开始变得粗暴凶残(Carr 1978)。第三个例子,泼拉一克里·多巴里(pora-keri dobari),居住在哥伦比亚的亚马孙湾一带的德萨纳人(the Desana)认为,得这种病是因为有坏心眼的萨满在孕妇的子宫里围了一圈篱笆,导致胎位不正,使胎儿不能顺利出生(Reichel-Dolmatoff 1971)。如果有善良的萨满帮忙正了胎位,让它能顺利出生,并且给它吃带来力量的食物,就能治好这种病。以上这几种病症是不是就比霍乱、高血压和抑郁更不真实呢?苏斯托是否不过是抑郁症的另一种叫法呢?而泼拉一克里·多巴里只不过是被误解的胎位不正而已?马来语中的阿莫克与英语中舶来的"amok"是一回事吗?这几种情形到底说明的是相同的疾病起了不同的名称或是存在着多重的关于疾病的事实呢?在这一章里,我将探讨人类疾病世界的疆界与层面,以及疾病的分类。我将思考,是否因为在各社会中发现的疾病如此干差万别,所以就无法考虑其共性,还是相反,疾病是有其固有的本质的。

内容概要

罗伯特·汉(Robert Hahn),人类学家、流行病学家,长期任职于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患病和相应治疗措施,以及流行病预防与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

书籍目录

致谢
导言
上编 人类学如何看待疾病与治疗
1.疾病万象
2.所谓“受文化限定的综合征”并无限定
3.三种有关疾病与治疗的理论
4.社会与文化对患病与治疗的影响
5.人类学与流行病学:一种还是两种逻辑?
下编 剖析生物医学
6.作为文化体系的生物医学
7.内科医学的世界:一位内科医生的肖像
8.从《威廉姆斯产科学》(1903-1989)各版本分析分娩中的分工:产科医生、产妇与社会
9.在两个世界之间:生病的医生
10.从医学人类学到人类学化的医学
参考文献
索引

编辑推荐

《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作者简介

《疾病与治疗:人类学怎么看》内容简介:疾病只是生理功能不正常吗?治疗只需要吃药就能解决问题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看待和治疗疾病时有什么差别?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甚至细小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影响到流行病传播的范围?——医生开出的药方,再加上人类学家给出的解释也许才是,关于你的健康问题的,更为完满的答案!

图书封面


 疾病与治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就是翻译得太拗口了,莫名的长句和音译,加上偶又是在公车上摇晃着看完的,头大吖。。。和之前译成的那几本医学人类学的书不同(复旦-哈佛文库虾米的),作者并没有花精力在讨论具体个案上,虽然也用到了许多不同文化场景下医学的案例,而是更多地着墨于探讨到底什么是疾病,病理到底是生理的还是文化的,如何治疗,治疗的过程是否完全可以区分生理与心理。作者给疾病的定义是,要看患者自己怎么觉得了,比如肥胖,比如抑郁等等,而文化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校正,放在中医的语境里就是理气止滞,放在斯里兰卡的语境中就是巫师跳神。不过作者还是有说一个基本的底线,一些疾病,例如腹泻,分娩,生理性的药物治疗不可少。。。饿了。。。找吃的去了先。。。后头再来补充吧。。。吃饱了继续吹水。。。话说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在于作者不仅讨论了文化场景下的各种疾病的定义,也把社会,政治等等因素纳入了考察范围,作者以美国黑人、白人的婴儿新生儿死亡率作比较,贫民窟的黑人新生儿死亡率远高于都市白人新生儿死亡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贴种族的标签还是文化得标签,都不合适,也不人道。第三个亮点很有意思,作者在描述生物医学怎么怎么被认为是“纯科学”之后,以一群生病的医生作为观察对象。医生在没有生病之前都很rational,起码他们是这么看自己的,或者是要求自己的。但是生病之后,他们也出现了很多emotional的表现,忧心忡忡啦,怕死啦,不听其他医生的安慰,还是认为自己的身体有问题等等。我们不是常说医者不自医么,作者想表达的是,医生生活的环境也好,接受的教育也好,算是一种文化额,而患者则是另外一种文化,由于生病,医生自己也成为了另外一种文化的人,于是在这种both的前提下,两边不是人了。最后作者很有爱地强调说,要把人类学的种种内容引入到医学之中,本质上说医学也是人类学,因为医生和患者是在两种文化之间交流。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很喜欢他的视角 本身又有比较复杂微妙的病 读来感触特别深
  •     大概翻了下,仔细看需要毅力
  •     数据更多,分析更深入一点
  •     医学和医疗被很多人习惯地理解为纯粹经验与技术,殊不知所有的医疗实践都是人与人的关系,从医患个体到医疗机构、卫生体制、公共卫生政策等,都有广泛的人类学背景,需要从一个大写的人的角度去看待疾病与治疗。中国是个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的国家,也是医生与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百姓对医疗事业怨声载道的社会,可是,谁在研究医学人类学?中国的医学人类学在哪里?仅仅靠手术与药物能解决诸多问题么?我看不能。
  •     要开始人类学之旅了
  •     疾病未必一定是人不想要的,不是说有人为了躲避社会压力而故意装疯进入精神病院吗?
  •     总觉得对生物学视角的反驳很无力
  •     非常出色的一本书,解决了我的一些疑问。上半部分不好懂,可能还需要再看一遍;下半部分的田野调查很有启发性。这本书要是能把最近20年的医学发展囊括进去,那就更有意思了…
  •     关于医疗与人类学的,早就要买的。
  •     老师推荐的参考书,医学人类学方面的精品书目!包装、纸质都很好,就是有点小贵~。。。
  •     第七章写了一个内科医生,第九章写了生病的医生。
  •     观念考证极好的范式:从《威廉姆斯产科学》(1903—1989)各版本分析分娩中的分工:产科医生、产妇与社会。
  •     要多读医学的书,对自己有好处
  •     很好的书,观点不错。值得一读。
  •     从人类学的观点,对疾病和医学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     比想象中的好看
  •     正在读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为生物医学祛魅,翻译的也够流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