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

出版社:时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ISBN:9787802322776
页数:361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民”的发现与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中国古代社会,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实现,古代思想家以此为核心提出了丰富的人学思想,形成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的“圣人”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并在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上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外在救赎”方式的“内在修养”之路,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容。但由于它片面强调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因此,作为独立的个人是不受重视的,更谈不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了。如果说在西欧的中世纪,人是被上帝压迫着的话,那么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则是被各种道德观念压迫着,并最终被消解在宇宙天地之中。一、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社会背景中国古代人的发展是与古代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一致。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人的发展的水平,反之亦然。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人的发展思想和状况,我们有必要首先论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基本特征。古代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特性。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和农耕经济的早熟,促进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最早跨入文明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多年到公元19世纪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发达、文化先进的国家。(一)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中国古代社会以农耕为主,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从进入文明社会一直到近代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应用技术,在明朝中前期以前,处在世界发展水平的前列。社会经济总量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还算是个比较富足的国家,特别是在几个所谓的“盛世”时期,诸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清朝的“康乾”时期等,社会经济出现了一定的繁荣景象。尽管古代社会兵荒马乱不断,内患外扰交织,但是社会经济和人口却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长,到18世纪,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中国的农耕业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的土质疏松,适宜远古木石农具的运用和粟、稷等旱地作物的生产,农耕业首先在黄河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殷商西周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农耕业得到长足进展。从《孟子?梁惠王》等篇所表现的当时物质生活状况看,谷物生产、蚕桑业及小家畜饲养是人们衣食的基本来源。发展农业,提倡“耕战”,成为历代王朝竞相效仿的国策。帝王们都下劝农令,以“帝亲耕,后亲蚕”之类的仪式和奖励农事的政令鼓舞天下农夫勤于耕作。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自唐以后的千年间,中国农耕区不断扩大,随着中原农人的南迁,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各种高产、耐瘠作物的推广,农耕区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渐次向长江上游、长城以外,又向南越过五岭,达到珠江流域及云贵高原。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典范,早在公元6世纪就形成了世界上卓越的、系统完整的耕作理论。与欧洲中世纪农业对比,当欧洲人还在使用木犁时,中国在汉代已推广铁犁;当欧洲农业还是休耕制时,中国已进入轮作复种阶段;欧洲人长期实行放牧,中国早就有家禽圈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生产国,还是世界上饲养家蚕、织造丝绸、栽培果树和种茶、制茶最早的国家。特别是在水利工程方面,中国更有不少举世瞩目的创造,驰誉世界的都江堰、著名的郑国渠和灵渠都是在两千多年前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由此产生了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这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除此之外,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长期风靡世界市场。造船业的发达,使中国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古老的赵州桥领先于世界一千多年,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观。冶炼术、炼丹术、瓷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农耕经济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主体,自然土地制度被提到最为重要的地位。农耕社会,土地是家庭最主要的财产。经济上形成了各级统治者的土地等级所有,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封建时代的农业经济,是建立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的个体小生产的基础之上的。这样,土地的被分割则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可以买卖等原因,土地所有权的流动变化很大。而随着人口增长,土地被分割的现象日益严重。这样,各个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并非各自连成一片,而是互相交织,呈现犬牙交错的状态。宋代以后,尤其是在江南一带,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虽然土地占有集中的趋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但土地占有的集中仍是与土地的分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土地制度和实际占有情况,使人依附于土地,成为土地的农奴,同时又使一部分人(拥有土地的私人)因分散而有一定的自由,即出现“天高皇帝远”的行政权力难以干预的自由情境。这便使人的发展出现了绝大多数人发展的不自由和个别人具有一定发展自由的矛盾局面。长期的农耕经济使生产力发展一直平稳,但到宋明以后,社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就走下坡路了。如果把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缓慢状况与西欧的大踏步前进进行比较,这种不进则退的趋势,便更为显著。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历代皇朝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也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以及农业生产的工具、技术的改造,农业生产的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稳定发展阶段,基本能够生产满足人们维持基本生存的粮食,这是我国古代人口数量一直居于世界各国前列的一个根本原因。从这一点而言,农耕社会为人的生存和简单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对整个人群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而言,不发达的农耕经济和社会生产总量是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也不可能提供全面促使人发展的资源。同时,由于社会资源被极少数的人所掌握和支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等现象大量存在。由此,绝大多数人连最起码的生活资料都很缺乏,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许多人只能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生活。在基本的需要还得不到满足的社会,是谈不上什么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只是为极少数统治阶层的人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源,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问题在实践上是难以解决和实现的。(二)宗法、专制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其政治制度的性质。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家族制度、宗法制度的扩大化和法定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期植根于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稳定和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服务。2.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政治制度发展的始终。皇权高于一切,君权不可分割,皇权、君权是国家权力系统的中心。皇权、君权深受宗法影响,借助父权加强君权、借助礼制调整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华夏民族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亦曾经历从原始氏族到家庭、私有制及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这已被考古发掘、文献记载以及有关的研究成果所证实。而商周时期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实施,则显示出华夏民族家族制度的高度发展水平与特点,同时它对当时以及其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又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日庙数之制;三日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后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研究成果。其主旨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线索,通过理论分析、事实论证来揭示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表现形态和历史演进过程,努力展现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成就和理论贡献。全书跨越时间较长,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但我国理论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很少,一些理论问题的争议也较大,这都给相关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虽然我们收集和筛选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但由于所站的角度不高,提炼出的思想难免有欠准确;更由于理论水平有限,在分析问题时难免会出现疏漏和偏差。在此,敬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科研部和基础部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学院基础部的马雪峰、项飞、管飞、赵宜华、宫玉萍、魏维、邓明辉对本书进行了文字校对,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章  “民”的发现与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社会背景    (一)农耕为主的社会经济    (二)宗法、专制的政治制度    (三)天人合一、和合为贵的主流文化  二、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顺性自然、贵身保生    (二)为仁由己、克己复礼    (三)博学富知、笃实躬行    (四)积习成性、完善人格  三、中国古代人的发展的思想偏向和实践特征    (一)“天神”的隐没与“民本”思想的确立    (二)整体和谐发展的要求与伦理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不平等”人性观基础上的“人人平等”思想    (四)主体意向性思维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五)融归群体心理对个体发展的压制与束缚第二章  “人”的觉醒与民族救亡 一、技术引进与体制革新    (一)洋务运动:近代资本主义的萌生和发展    (二)戊戌变法:体制革新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  二、文化革命与人的觉醒    (一)维新主张:对封建专制体制和纲常伦理观念的批判    (二)新民思潮:民族劣根性的揭露和对理想人格的呼唤    (三)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的呐喊与科学民主精神的传播  三、政治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    (一)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处理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的关系    (二)推进民主革命,把中国人民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    (三)改革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获得经济上的自主权    (四)进行社会革命,全面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五)反对教条主义,把全党从僵化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第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人的全面发展新事业的起步  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自觉主体    (一)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三)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参政、监督人民当家做主  (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民族自主管理、共同繁荣  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一)推进入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建设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一)实施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开展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事业    (二)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四、建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型劳动者    (一)开展思想改造运动,造就社会主义新人    (二)“向科学技术进军”,培育精通业务的红专内行    (三)繁荣文学艺术,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群众    (四)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五、阶级斗争扩大化,人的全面发展事业走入误区第四章改革开放与人的全面发展事业的历史性转折  一、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升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解放思想,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    (二)社会主义必须关注人和发展人    (三)社会主义是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有机统一  二、准确判断国情,把共同富裕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    (一)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三)初级阶段入的发展必须先消灭贫穷    (四)培养“四有新人”是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三、开展全面改革,在“新的革命”中解放人发展人    (一)改革经济体制,打破束缚人发展的体制禁锢    (二)改革政治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三)改革科学教育文化体制,建立健康文明的文化环境  四、实施对外开放,拓展人的普遍交往关系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经济全球化    (二)面向世界,扩大中华民族的国际交往空间第五章  “三个代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创新  一、市场经济转轨与个体独立意识的形成    (一)深化改革,建立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结合    (三)市场经济发展了入的全面能力 二、“三个文明”建设与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一)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三)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新局面的开创    (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入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第六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持续发展 一、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动共进的过程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根本原则    (二)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和以“每个人”为本的辩证统一    (三)以人为本使人的全面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统一三、和谐社会坚持全面协调发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一)和谐社会是“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过程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的物质利益    (三)完善民主制度,实现人的政治利益    (四)建立和谐文化,实现人的文化利益    (五)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人的社会利益四、和谐社会坚持统筹兼顾,推进“每个人”持续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二)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使人民都享受发展的成果    (三)解决群众切身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代际公平发展    (五)保持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持续统一,促进人的永续发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线索,考察和研究人的发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表现形态和历史演进过程,揭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的全面发展所作出的理论创新以及实践成就。书中尝试性地阐述了新中国建立以后各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状况和历史特点,清晰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事业在中国的递进对程。

图书封面


 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集百家之言吧,没创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