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大开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都市大开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532552832
作者:陈映芳
页数:683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如何被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以来,作为一个迅速扩展的大都市,上海的住宅建设在两个背景之下得以迅速推进。一是中心城区的更新。进入90年代以后,上海加大对旧式里弄、棚户、简屋等旧区的改造力度。据统计,仅l99l——2000年,上海共拆迁了近2600万平方米的旧房,安置了600多万居民(上海统计年鉴,2002)。在另一向度上,则是城市的扩张,市区范围向周边逐步延展。城市的更新与城市的扩张是紧密相连的~市区居民向郊区的大规模动迁正是联结城市更新与城市扩张的重要环节。  上海的城市更新与扩张,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市区居民向郊区的大规模动迁,在开始阶段,首先是由政府主导和规划,而非是市场行为。“动迁安置基地”这一政府主导的郊区化进程,最初即是在这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四)小结:居住为人的城市化提供了外壳  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着城市一般居住小区的外壳,甚至比它们拥有更为光鲜的外形设计,大多数的小区有着标准化设计、合理的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如果仅从外观来看,这样的居住环境已然迈进了城市化,可以被纳入城市;然而,进入其中居住者的生活,轻易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生活还是沿袭着村落的习俗,他们与小区的空间规则也有着隔膜,在观念上,也正经历着细微的变化——洗脚上田瞬间的转变,迁入居住区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正逐渐地改变着他们的种种观念。从村落到居住区,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形态,而一切的改变都是始于居住的改变。身临其境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它们拥有了城市的外壳,同时也有村落的性格  然而,它们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尽管它们的出现是城市化脚步所致。  然而,当城市化浪潮席卷郊区,在一夜之间农民洗脚上田的神话成为事实,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建筑物——居住的外壳,至少证明了城市的足迹。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居住区中的人仍然大量地沿袭着村落的惯习,表现在对于空间规则的认知、日常生活的实践以及缓慢渐变的观念世界。久而久之,人们的惯习随着生活实践的积累而发生内在的演变  一尽管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城市外壳下,居住着农民的小区,既非城也非村,这是现阶段的写实。  人的城市化,即人获得城市性的过程。农民在居住转变的同时,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经历了再社会化。

内容概要

陈映芳,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双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国的青年文化》、《“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图像中的孩子:社会学的分析》,主撰有《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移民上海:52人的口述实录》等。

书籍目录

序章 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中国的“城市奇迹”何以可能
一、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
二、城市政府的机会结构和城市开发的合理性空间
三、动迁居民:未被转换成公平正义的补偿愿望和动迁创伤
四、进一步的讨论
第一部分
引子80年代以来上海的“城市更新”
一、关于“城市更新”
二、上海的“城市更新”历程
三、重大动迁工程与动迁居民安置基地
第一章 郊区动迁安置基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如何被生产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二、动迁安置基地产生的背景及脉络
三、政府主导的空间安排
四、空间再生产: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实践
五、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农民集中居住区——居住形态与日常生活
一、农民集中居住区:由来及问题
二、上海市嘉定区H小区的实例
三、居住转变是否推进人的城市化?
四、简要的总结
第三章 动迁与居民家庭结构的变动
一、导论
二、调查点及其背景
三、动迁前后居民家庭结构及居住模式的演变
四、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成为“新城人”——社区身份认同的型塑
一、研究问题的说明与既有文献综述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分析框架
三、“松江新城”发展脉络及其概念的推广
四、“成为新城人”——JZ社区居民自我新身份认同的获得过程
五、“新城人”自我身份认同与他者身份确认间的非重合性
六、讨论与反思
第二部分
第五章 业主的权利实践——业委会的名与实
一、研究的缘起
二、基本事实:业委会成立过程
三、w小区权力结构分析
四、业委会个案对照研究
五、反思与讨论
第六章 都市邻里的形成——从“业主”到“市民
一、导论
二、邻里关系与公民参与的事实
三、邻里关系产生的基础及其逻辑
四、邻里关系中的公民参与:从“业主”到“市民
五、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第七章 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摩登上海”的更新
一、引论:本研究的理论视野及对象、方法
二、国外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体制与机制
三、作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推动力的政府行为
四、作为风貌区空间生产原动力的资本投入
五、作为风貌区空间特殊性的文化形式
六、总结与反思
第八章 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在空间生产中的结构性作用
一、导论
二、创意产业的发展与现状
三、从老工业建筑到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再生产
四、自由艺术家:群体与空间生产
五、结论与反思
第四部分
第九章 廉租房的空间政治——政策为什么难以落实
一、问题说明
二、廉租房政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福利逻辑
三、国家的视角:城镇廉租房政策设计和执行的困境
四、底层的视角:保障政策下廉租家庭居住生活的现实
五、总结与反思
第十章 开发体制与城市准人制——住房吸纳与住房排斥
一、土地开发与城市的吸纳/排斥
二、城市门户开放与市民待遇体系的演变
三、为什么是“合法固定住所”:对乡城迁移人员
的空间/住房排斥
四、结语
后记

编辑推荐

  《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的宗旨,是希望对跨学科的、经验实证的城市社会研究有所贡献、有所推动。

作者简介

《都市大开发:空间生产的政治社会学》丛书中,我们所要描述和分析的,是作为社会的城市。城市社会的转型及其扩充、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演变的最重要、最深刻的内容之一。如何记录、描述这样一种社会变迁的过程,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解释、阐述,是需要各门学科从事城市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艰巨工作。由于城市社会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人口生态、空间形态、社会结构到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层面,还涉及到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跨地域、跨文化的共通性,所以,其研究的艰巨性不仅在于这项工作需要有实证性的调查研究,需要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更需要有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比较研究,包括国际间的、城市间的对照和比较。

图书封面


 都市大开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整本书试图阐释权力和资本合谋下的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对底层空间的挤压,背后关注的是”城市开发“语境下的社会公正的问题。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是对涉及城市空间开发各方面的社会背景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差不多等于提供了一个相关政府文件的索引,方便其他研究者查找。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另一个优点,但是虽然都力图解释这样一个体制和市场合谋下的各种空间(远郊拆迁安置房、市中心历史文化保护区、廉租房、艺术区等等)生产过程,却还是没有对这个过程做出实质上非常透彻的解析,分析还是停留在比较宏大泛泛的层面,更像是对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视角的中国经验论证。因此,比较适合对都市开发需要一个批判性的概况了解的读者。不过,尽管如此,对我而言还是可以得到很多启发,一是权力导向下的资本运作对于形塑城市空间的决定性意义大概可以有几方面的表现;二是关于住房的历史的视角,如何从集体消费的公共物品转变为商品,这背后是如何与社会主义转型的逻辑粘合起来的,这种在宏观制度安排下的变化如何落实到具体个体的境遇,又如何影响了其面对拆迁选取的不同抗议逻辑。
  •     一晚上看完了,想到哪里说哪里啊。问题都是蛮好的问题,但是写得有点散。可见美国式的社会学职业化训练还是有些必要的。作者往往对于自己的经验材料能说哪些有意思的社会学问题不太敏锐。或者说对于自己的研究能为社会学理论的扩展做一些什么样的贡献不太敏锐。更多只是拿着理论来解释,或者是说一个具体的现象。比如征地农民住进城市社区感到不习惯,那就是布迪厄说的“惯习”。其实habitus有着远远比这些更加丰富的意涵。与其凑上个理论,还不如直接说——征地农民住进城市社区在很多方面都感到不习惯——在这种日常化的语言就能够很好地表现和概括社会现象的时候,我认为就用不着硬去套理论。Lefebvre是这本书的理论基础。Lefebvre的书我基本没有读过,只知道个皮毛。但是从描述的经验材料来看,如果我参与这本书的写作,会认为和美国的growth machine文献进行对话会有更多启发。毕竟Lefebvre的理论很多时候不是很适合做经验研究,或者就是做了经验研究,但是给庸俗化了。growth machine的文献的优点在于它们往往都很强掉不同的行动者所采取的策略,这些策略能够产生的后果,以及人们对于这些策略的看法。这些东西开篇两篇文章都有涉及。但是经验材料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是城市开发的政策,二是动迁居民访谈。只能是说,看吧,他们这是想追求级差地租吧,看吧,最后倒霉的都是老百姓吧!缺少其中的政治过程。不过这也挺郁闷的,因为对社会学家来说,中国政府的决策过程基本上是没办法做系统的经验研究的。这本书基本上采用批判的社会学的立场,意在充分揭露城市开发过程中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那什么样的城市开发过程是“合法”的呢?我上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两条。一是保证相关的人都能参与决策,二是要看最后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分享了城市开发所带来的好处。这个问题有涉及,但是写得不够系统。有一些research agenda,一是subnational comparison,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大城市是否都经历了相同的开发模式,如果现在表现出来的有不同,究竟是因为模式不同呢,还是因为这些城市现在处于同一个轨道上的不同的位置。二就是把中国的事情放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开发的背景下来看。可能很难找到比较研究的对象,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太特殊了,但是往外看看总觉得是多有启发的。对了,还有个蛮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这是个极有意思的历史社会学问题,前面两篇文章中也有提到,比如九十年代初期多为市政建设项目,返迁率高,后来变成数砖头,开发商获利更加高,返迁率低。这其中转变的机制在哪里?单单以市场化来解释,是说不透的。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从多个角度对城市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因为是多个作者的合辑,所以在某些问题上都是浅尝辄止。但是看了确实有所启发。
  •     因为是老师推荐的,所以就买了。
    拿到手非常开心,实在是相当厚实的一本书,质量很好。
    每天带着看一章,政治社会学的思维也很发人深省。内容也非常厚实。

    值得推荐!
  •     本书采取国外最前端的社会调查方式写就。专业性非常强。
  •     无用的空间
  •     能把那层窗户纸戳破就已经弥足珍贵
  •     作为城市开发主体,城市政府如何确保城市空间开发的合法性,作为参与者的市民又如何应对。城市开发体质作为一种中层体制,既以国家的某些根本性制度为依托,如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又利用具体的操作性政策技巧和具体的行政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本书独特之处在于不像已有研究和政策中对动迁居民的抗争性行为仅仅看做经济行为的诉求如提高补偿款等,而是将动迁者由迁移带来的感情创伤作为主要分析对象。社会学分析技术,访谈。
  •     一些projects的集合,值得参考
  •     值得一读,尤其是陈映芳老师写的序言及最后一章
  •     挺好,只是分析框架、数据、材料有些久远,但不失为很好的对话对象。
  •     最近迷上了城市规划的空间研究。。。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