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32139019
作者:[法] 大卫·勒布雷东
页数:326页

章节摘录

  病人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醉心练习瑜伽或佛教冥想,武术或中式及曰式按摩,同时又认为身体凝聚着欲望与压抑之微妙且无意识的活动,因而连续几年坚持进行精神分析治疗,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深陷“自我恢复”泥潭之中,面对生命能量、格式塔治疗、原始尖叫治疗、再生期、气功、太极等建立在不同理论基础之上的疗法或身体措施,病人往往犹豫不决。上述疗法充斥着当今治疗或象征产业,彼此间差别迥异,甚至相互对立。但是,追求疗效的患者却可以同时采用上述几种方法。患者即使采用某种方法治愈或缓解了病痛,也并不意味着他从此以后就唯此独尊了。  与人及其身体相关的意义内涵变幻不定,相互交融渗透。各大东方哲学也出现过同样的现象。瑜伽、萨满教、日本佛教、针刺疗法、各类按摩、武术都化为寥寥几条思想精髓、几剂经典处方和几种基本手法,融人身体技术中。它们仅占据一周中的几个小时,而非一种存在哲学。  生物医学建立的身体模式并非一统天下。如今,关于身体的知识,无论它来自东方、加利福尼亚或过去的某个时代,还是引领某些医院的顶尖科技,均同时被认可;它们仿佛人们在进行个人治疗活动或在诊断治疗时信手拈来的休闲穿着,搭配随意。各层身体知识交相融合,急于找到有效治疗方法的患者根据各自的病情需要,会毫不犹豫地从一类治疗师或医生转身投向另一类的门下。

内容概要

大卫·勒布雷东(1953-),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斯特拉斯堡第二大学教授,多种人类学专业期刊的编委会成员,致力于人类身体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演化过程等课题的研究,拥有“当代社会杰出的分析家,个体存在的细腻的发现者”之美誉。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难以捉摸的身体
身体之惑
“你们为我们带来了身体”
身体的多义性
第二章 追溯现代身体观的源头:被解剖的人
个人的诞生
个人主义的上升
脸的发明
身体,个性化因素
民间身体
宇宙人类学
圣骨
被解剖的人
莱昂纳多·达·芬奇与维塞留斯
维塞留斯的《人体构造》
作为残余的身体
第三章 追寻身体现代观念之源:身体机械
伽利略革命
笛卡儿哲学中的身体
多余的身体
动物机器
机器模型化的身体
一种“政治解剖学”
机器抑或机体
第四章 医学与非常规医学:从一种身体观到多种人类观
身体的多元性,医学的多元性
残余人类学
內科学的特点
一门以人为本的医学?
身体观念的大杂烩
民间医学
从精神与身体医学专家到身体意义学家
从象征的效力到宽心药效果
其他医学,其他人类学
治疗师与现代性
一个失落的群体?
第五章 日常生活感觉
日常及知识
极端情形下的身体:转向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的感觉流通
视觉称霸
噪音
气味
生活的味道
触觉
第六章 身体的例行抹去或身体的整合
身体的例行抹去
多余的身体
从容出行
作为第二自我的身体
从不可捉摸的世界到可捉摸的身体
面对残疾身体的矛盾情绪
“发疯”的身体
第七章 无法容忍的衰老:走样的身体
不讨喜的身体
衰老
身体的表象
他人的目光
衰老的面孔
第八章 外表专制:作为第二自我的身体
外表专制
女性身体的落伍
男人身体的外观
第九章 令人费解:从医学图像到身体想象
被观察的身体
透明性的想象
外部的想象
心理表象:想象的目光
第十章 怀疑之路:科学技术多余的身体
怀疑之路
自我分裂:器官切除与移植
面部移植:面部重造?
被中止的死亡与可逆转的死亡
无性繁殖
临时子宫
胎儿与母亲的博弈
DNA崇拜:人作为纯信息
克隆及对自身的探索
人的赛博化
告别身体

编辑推荐

  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把握难以把握的身体和生命  当代社会杰出的分析家,个体存在的细腻的发现者  大卫·勒布雷轰动性的话題之作开启隐藏身体秘密的月光宝盒  “随着解剖学知识的发展,身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环。科学与技术试图抹去身体,同时却又不断地仿效着它。在这一充满矛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正逐步实现着其主宰世界的宏伟蓝图,挑战身体极限,对其进行重建并干涉其运转程序。身体意味着短暂、死亡与衰老,当务之急是与身体开战以避免损失。或许会屡战屡败,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燃起。必须控制这令人难以捉摸的身体。”

作者简介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身体在人类精神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深刻原因,指出现代社会往往区别对待人和人的身体——后者通常被看成是某种被动的占有物,而不是一个血肉之躯的特定根源。《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在法国出版后,受到了持续的关注:作者提出了一种在学术界极具影响的观点:身体具有特殊的地位,是自我存在和自我表现的不可缺少的舞台,同时还是个体的标志,形成了与外界的界限。

图书封面


 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David Le Breton,1953.10.26-。在人类学与社会学范畴内,以身体为核心、主线,考察历史与当代社会。著作:1985,《身体与社会》(Corps et société)1990,《人类身体史与现代性》(Anthropologie du corps et modernité)初版已问世,后几经(大幅)修改。《身体人类学与现代性》。1992,《身体社会学》(La Sociologie du corps)。1993,《面孔》(Des visages)。1993,《鲜活的肉体》(La Chair à vif, Usages médicaux et mondains du corps humain)。1997,《有关寂静》(Du silence)。声音人类学。1999,《告别身体》。2000,《步行赞歌》(Éloge de la marche)。2003,《日常激情——人类情感史》(Les Passions ordinaires. Anthropologie des émotions)。2003,《皮肤与痕迹——自我的伤痕》(La Peau et la Trace. Sur les blessures de soi)。2004,《人类痛苦史》(Anthropologie de la douleur)。《疼痛人类学》。2006,《世界的味道》(La Saveur du monde. Une anthropologie des sens)。《世界的味道:感官人类学》。2007,《痛苦进行时——青少年期与人生入口》(En souffrance. Adolescence et entrée dans la vie)。2007,《死亡临近》(Mort sur la route)。2011,《声音的碎片——一种声音人类学》(Éclats de Voix. Une Anthropologie des voix)。Éclats,因为看不到原书,不知选择哪个词义更为恰当。以下两本在注释里提到了,但未找到原名:《身体符号》;《身份特征》。关于这本书:1990年,《身体人类学与现代性》初版问世。基于当时社会现状与理论积累,David Le Breton在书中提出诸多假说和思考。这些假说,大都被当代社会所证实;这些思考,大多得到深入探讨。以这本书为基础(“工具箱”),David Le Breton将其中观点一一延伸、扩充,撰写了诸多论著。到2008年,Le Breton再度修改《身体人类学与现代性》时,这些论著又作为背景资料和延伸阅读文献,充实了论述,从而使本书更为融通、好读。全书凡十章,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作为一部分,二三两章一部分,余下七章一部分。第一部分。身体观念受社会与文化影响、形塑。Le Breton引Maurice Leenhardt《美拉尼西亚世界里的人与神话》一书,说明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所论:区别对象需要“一种个体化因素,这个角色由身体扮演”。美拉尼西亚人发现身体,发现个人、自我。问题:身体在哪种意义上、如何参与到个人定义中?何种个人?何种身体?Le Breton说:“身体作为宇宙的缩影与大自然各种元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关系由来已久,直到如今,从语言里仍能窥见个中端倪。”(页14)这是一种集体主义社会结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处于社会连续体中,从属于某个集体,依附于自然、宇宙,没有个人观念;能意识到身体,但只是将之当作人们彼此区别的媒介。而拥有一个身体,身体可与人分离,向人提供一张脸,等等这类观念,只有在个人主义社会结构中才可想象。意识到身体,并将之作为主体存在之区隔。(文艺复兴:解剖学,透视法,个人画像;17世纪理性主义:笛卡尔,自我,思。)第二部分。现代身体观之来源。几种个人。“个人首次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亮相是在意大利十三世纪与十四世纪的镶嵌画中。……商贩就是现代个人的原型。”(读“个人主义”相关论著。)君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艺术家(认为自己属于世界,而非某个集体。启蒙“哲学家”秉承了这种观念。)加尔文将上帝的法规与人类的法规区分开,将宗教变成个人意识问题。视觉成为主要感官。个人肖像画。脸部肖像画。个人主义社会,身体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之属性,而非本质。解剖学。15世纪时,已出现几次公开解剖。解剖学家、医生,都有(道德)焦虑、顾忌,因为在他们眼中,身体还是与人结合在一起,解剖身体,即冒犯“人”。1543,与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一道,维塞留斯《人体构造》问世。此后,人与身体逐渐分离(当代二元论源头)。《人体构造》依然显露出顾忌,处于过渡时期,但也指明如何克服这些道德障碍。另一重要人物:莱昂纳多·达·芬奇(读芬奇《笔记》)。从维塞留斯到笛卡尔,从《人体构造》到《方法论》。机械论哲学。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尺度、精确度、严密性等新概念。身体机器。笛卡尔。斯宾诺莎《伦理学》:身体的双眼与心灵的双眼(来自柏拉图)。页103(前文已提到过几次,这里说得最详细):“身体概念在西方思想中的出现适应了三大分离:人与其自身的分离(人及其身体之别、心灵与身体之别、精神与身体之别等等),人与他人的分离(由集体主义特征的社会结构到个人主义特征的社会结构),人与宇宙的分离(肉体知识不再与宇宙论相关,它们从此只与身体内在固有本质相关)。在最早的解剖学家出现之后,尤其是在维塞留斯之后,身体观念不再与关于人的整体论观点相关联;它不再跨越身体到人化宇宙中去寻找自己世界观的本原。”第三部分。以现代身体观为视角,考察当代社会方方面面。更多梳理,分析不够。
  •     难得的研究人类身体在人类生命长河中如何演变的社科书。深刻 !专业! 上海文艺的装帧特别有品位,有高度。力荐。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概论式
  •     也许美中不足,但对我来讲是一本振聋发聩的书。了解西方个人主义,必须明白身体的诞生。
  •     仔细看封面觉得好吓人==、翻译看着有点痛苦
  •     身体必须是存在于感知的母体。
  •     某些人名的翻译有些别扭 但对于身体的定位 我只看到了机器 没有看到现代性的改变
  •     书的纸张感觉不是太好,其中有一张纸边缘还有黑黑的墨迹,不知怎么回事。
  •     “心—身二元论”实为“人—身二元论”,这一本体论裂隙的经典表述是:人“拥有”身体。如果说现代性对身体的洗劫、脔割、罢黜与诳骗早已臭名昭著,那么吊诡之处恰在勒布雷东的开宗明义:身体之为身体,原本就是现代性以资建构个体身份的一项发明。译、校、编皆糙,但没有大碍。
  •     关于身体的人类学描述,对于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
  •     很喜欢,也对自己影响很大!
  •     易读
  •     这是比较通俗偏向哲学发展的学术书籍,阐述系统观点新颖,是本好书
  •     学院派
  •     希望对身体的认识有全面的了解
  •     有点启发有点罗嗦有点零碎
  •     20130226-0312.有很多启发,但观念上很多共通点,更让人欣喜。好读。前三章比后半好很多,后面缺乏分析。王圆圆译得也还可以。
  •     回答我们是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分开的一本书。正好过两天会到一本维塞琉斯的人体解剖图册,配合起来,估计更加精彩。
  •     可能是法语翻译的原因,反正看着没啥感觉,哈哈
  •     相关话题都蜻蜓点水涉及到了,更多是评论而非理论。一、没有又臭又长的句子,二、观点表达的还算浅显直白以至于能看懂,基于以上,有理由怀疑作者并不是真正的法国社会学/人类学家!
  •     封面原来是这个,才看出来。。。。象征,生命的厚度
  •     落脚已故的历史,只能大面积地和医学死磕,对于clone对于cyborg这些需要在现代性和未来历史无限展开的深度话题,染指不够
  •     若想要做身体社会学,这本书值得一看
  •     翻译真是………
  •     简明读本,看个热闹。
  •     开头和结尾不错,中间是跳着看
  •     身心二元 身心合一 天人合一
  •     一部身体的文化史!
  •     大致梳理了身体作为人之存在根本到与人两分最终滑落至多余的机械的身体的历史发展,行文简介视角多元
  •     将人类身体发展史和现下出现对身体的异化和变化,简明扼要的阐释出来,值得一度,拓展思维
  •     范用先生说过:凡是不整理索引的编辑都是犯罪!我敢打赌他没看过连参考书目都直接省略的编辑……
  •     中规中矩的分析啦
  •     看看目录,非常有兴趣读,提升自己。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