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透镜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类学透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301152751
作者:詹姆斯·皮科克
页数:174页

章节摘录

  第1章 事实  它是真的!文化看到的  与他人相遇  有一次,在爪哇一座小城的清真寺,数百名礼拜的会众祈祷我皈依伊斯兰教。什么是我抵抗这一祈祷的依靠呢?“研究者”的姿态。田野研究者“研究”一个传统,而不是站在一个信徒的立场上对一些事情公平对待,对另一些事情则不那么公平对待。实际上,当穆斯林群体再次问我“你信什么教”时,我答道:“我的宗教是人类学。”我的意思是说,我是信仰的一个学生,而不是信徒。在更深的层面上,皈依(某一宗教)意味着放弃一种文化认同,接受一种宗教承诺。  与他人相遇,会增强一个人对自己原有文化认同的意识。这一原理解释了人类学家坚持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田野工作,解释了他们对陌生的与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的用途。鱼是最后一个了解水的——可能它会在与陆地进行对比时做到这一点。与他人的相遇,对理解文化的力量及现实很有必要。  因此,文化是人类学家给予那些为一个群体成员所习得和共享、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却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解和行为规范的命名。人类学不同的学派与分支,在对文化的强调上也是各不相同(英国社会人类学更多地强调文化的社会背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则更多地强调文化自身),但在整个人类学中,“文化”这一概念都很重要。人类学一个主要的使命和贡献,长期以来都是并将依然是增进对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所具有的力量及现实的理解。

前言

  秋季学期开始了,我在讲人类学入门课的第一课。这门课是在一所州立大学的一个健身房里上的,里面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从他们穿的衣服和外表举止来看,他们对体育的兴趣要远大于做研究。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问下面的学生是否有问题。一个年轻人问道:“你的阐释学是什么?”我被震惊了。  “阐释学”,狭义上是指对文本进行研究,以解释它们的意思。这名学生则在广义上使用了这一用语。他想知道学这门课的意义所在,或许他也想知道人类学的意义所在。  这名学生的问题是深刻的。本书就是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当然是在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作出回答。像人类学这样一个领域的研究,很可能充满各种声音和愤怒,但却什么都没有表达出来——里面有很多扣人心弦的事实,但却没有充分理解这些事实所代表的意义。入门课往往会教一些这样的事实,讲述“骨头和石头”,有些学生称其为人类化石和人工制品;世界各地多种多样的经济、政府和家庭组织;当我们走出我们的印欧语遗产进入陌生的他者文化中,语言的语法如何各不相同。但是,隐藏在所有这些信息背后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某一特定层面的意义,是由本质上的联系赋予的。所有这些事实可以串成一幅人类存在的图景。石头和骨头可以编织成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故事。

内容概要

詹姆斯·皮科克(James Peacock,1937-),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南卡大学Kenan教授,1993—1995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1995年人选美国人文艺术学院,2006年获得世界公民奖,2008年获得Massey服务奖、约翰逊杰出教学奖。

书籍目录

初版序言
再版序言
第1章 事实
它是真的!文化看到的
人类学——一门整体论学科
整体理解
拆分成部分的整体——分析构建
文化与体验
与自然相连的文化概念
社会
异乎寻常的社区和文化
与个体和意义相连的文化和社区
全球化、权力和性别
权力
本质主义和性别
第2章 方法
旅行
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和相关的努力
解释
概化
中立立场——民族志概化
推理、实验和内省
田野工作、民族志和理论
第3章 意义
讲过的最了不起的故事
进化视角和阐释视角
实践的含义——控制我们的未来和我们控制的未来
强光和柔和的聚焦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注释
附录二 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一览表

编辑推荐

  《人类学透镜(第2版)》出自美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之手,将自身经历、趣闻轶事、学科重点融汇到一起,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家是怎样理解这个世界的,是本不错的人类学入门书。

作者简介

人类学是一个复杂的、范围广泛的、时时变迁的领域。尽管人类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也包含着一些重要的主题。《人类学透镜(第2版)》作者将其近半个世纪的与人类学打交道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趣闻轶事及学科重点融合到一起,简洁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核心概念、独特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的哲学底蕴,以及人类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图书封面


 人类学透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外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意大利之旅》礼节、仪式、语言、艺术和哲学,是如此根深蒂固地隐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以至于即使在糟透的情况下它们也没有消失。文化是社会的,它是大家共享的。在没有哪个个体想要去完成或计划它的情况下,一个群体就建立起其成员所共同拥有的规则、行为规范、价值观和习俗惯例。共有的文化超越了任何个体的控制,它自己掌握自己的力量。文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过于被人们熟知的东西反而是视而不见的,就如空气一般,我们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然而一旦我们到了一个空气稀薄的地方,我们立马就会意识到起存在和意义了,文化亦然。在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里,我们对很多东西习以为然乃至视而不见,然而一旦我们到了另一个文化,我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之前的文化了。与他人相遇,会增强一个人对自己原有文化认同的意识。与他人相遇,对理解文化的力量及现实很有必要。与他人相遇、相知,同样是理解我们自身个体的重要途径。其实不存在一个“完全独立”的自我,每个人的“自我”都逃脱不了我们的文化传统,要真逃脱了,恐怕也是一大悲剧,至少在旁人看来如是。譬如“狼孩”就是其中的典型。个体有着强烈的情感。他们会感知事物和进行推理,但是他们也会有希望和欲望。他们渴望地位、财富和其他东西。这是人的本性,是人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征。引起人的欲望却没有能力去满足是一种罪过,也是一种危险。遗憾的是,财富和权力是稀少的。欲望会引起竞争和冲突。人类把东西留给自己的倾向,很快就退化为一种“每个人反对每个人”的战争。如果停留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下,他们就很可能会争吵,打架斗殴。人类必须通过引入社会控制来抵制其让人讨厌的本性。因此,我们用自由交换秩序,这对维持生存是必要的。我们接受一些人的统治,为的是保护自身以防御大家。这样一来,政府,即列维坦这一庞然大物,就被创造出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建立政府的这一初衷也许并没有实现,反而走向了反面。顺带说一下,一个政府的民主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成立之初时,民众的差异程度,差异越大,越不民主】进行整体思考,就是要将部分放到整体中来理解,设法掌握更大的背景和框架。拿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要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放到更大的背景和框架中,即企业的经营和运作。企业说白了就是生产和提供产品或服务以满足人的需求并获得盈利的组织,因而我们不难发现人力资源其实就是支撑和辅助整个流程而已。当然,放到不同类型的企业中,考虑到不同个体的利益和诉求,它可能异化为一个官僚体制,部门利益至上。而要理解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我们又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和框架之下,即社会的整体交换与运作,任何企业都是出于社会的整体运作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的。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能发现,所谓的社会整体交换与运作,其实归根结底是,人的欲望和需求。人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但是在能力有限以及专业化分工与组织好处的条件下,就导致了社会和组织的交换与运作。进入下一层次分析,人的欲望和需求。欲望无止境,这是个路人皆知的问题。商业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激发和放大人的欲望,让人们迷失其中的过程;佛学是个教人摆脱和消除欲望,让人超脱的过程;而科学则是教会人们透过现象抵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不带说教,不激发情感。我不排斥商业,也不诉诸于佛学,而倾向于科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需求,既不应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亦不应也不需要尽情追逐。但必须承认,某些基本的需求必须得以满足,不管哲学把世界看得如何玄虚,欲望还是实实在在的。哲学或其他类似的东西能够轻易地拂去往日的伤痛和明日的忧愁,却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All that exit is reasonable,人的一些欲望必定需要得到满足,也理应去追逐,就像财务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基础一样。人类的进化从“自然”开始,结束于“文化”——从细胞到生物,从类人猿到猿人,最后从野人到文明人。不论是生物上还是文化上的变异,都可以通过自然(文化)选择原理来解释——在多样的情境中,每个特质都是适应某一特殊环境等等产物。天地初开,地球被创造出来。无机的力相互碰撞,然后结合产生生物。从最基本的生命进化到动物,从动物进化到哺乳动物,再从哺乳动物进化到类人猿。(当然,真实情况远不止这么简单)随着约30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当代人的身体和大脑基本上确定下来,人类开始从文化上进行演化。约一万年前,一些人从狩猎和采集生活进入农业生活。农业生活允许人口集中和永久定居。定居刺激了城市发展。城市刺激了识字和技术的发展,后者则激励进一步的文化进化。最终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现代化和后工业化、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定遵循某些特定的规律,规律的根本特质就是客观性和不可抗性。相应的,身处其中的个人命运有时也就如漂浮之萍,无法自已。人作为一个个体,毫无疑问具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其所受的束缚和限制也是无处不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原始社会的人穿越到现在,在开始阶段其遭受的震惊和颠覆恐怕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人永远无法强大到完全超脱社会和时代。不必说一个历史背景下的时代,单单家庭和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作用就无法估量。确实有些人渣富二代的存在,然而实际上,大多数富裕家庭(不是爆发富)的孩子往往见多识广,知书达理,心胸开阔,多才多艺,因为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指引和教育;而穷人家的孩子,父母是很难给予指导的,更为甚者,父母还很有可能给他们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因此,除了少部分天资聪颖且勤奋刻苦的孩子外,绝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都走上了和父母一样的循环。抛开人们通常所讲的关系等因素外,这种影响同样存在。也许你可以拿李嘉诚、黄光裕等例子来反驳,然而,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极端少数的个例,不具有代表性。人永远无法逃脱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和限制,那些宣称自己能主宰自己命运的人看起来是如此的幽默。这并非悲观消极,只是事实而已。幸运的是上帝在给我们关了一扇窗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开启另一扇窗。即便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环境的限制和束缚,人仍然可以依赖自身能动性去寻求改变,毕竟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创造的,人的生活归根结底也终将是每个人自己的生活。
  •     从詹孔雀先生的资历来看,和司马少林(M.Sahlins)先生不分伯仲,同样是院士,而且前者做过人类学会的主席,写出来的东西生动诙谐,虽然经过翻译,但依旧保留笑点,可见如果看原文应该更有趣才是。这本书虽然只有三章,但从理论到方法,到反思无所不备,而且深入浅出,用自己的经历作为引子,将我们原有的人类学知识串联在一起,在欣悦之余,还会对人类学有更深的理解,大师气象十足。这可能是国内介绍的第一本詹孔雀先生的著作,让我不由心生相见恨晚之感。国内人类学发展非常畸形,对国外人类学介绍也非常有限,介绍与否,选择、品评高下全凭个人喜好,若是不幸在中国有个本土化买办代言人,则有诘屈聱牙的译本替代原本流畅的行文,让人误以为国外学者本来如此,我们自己的著述也写得分外纠结。年长日久,某些如司马少林先生不幸为吾辈曲解妄断,某些如詹孔雀先生若不幸未能一睹,可谓憾事,足令国内引介者虑!

精彩短评 (总计61条)

  •     人类学入门书籍。
  •     事实(文化),方法,意义
  •     思考的方式值得常常温习,看到有些书评说翻译得不好——呃,提醒了我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否则,看到译错的也浑然不觉啊。
  •     整体观、方法、意义,读的第一本人类学。
  •     准备GRE居然提高了中文的阅读速度。。又冷又丧的早上把这本书看完了,发现自己好像还是没有愿意完全放弃的决心。詹孔雀还是萌的。和一般的入门书籍不大一样,写的挺有趣的,我反而是在这本书里突然有点明白结构主义是怎么回事了。 【对了P79说了一个八卦我觉得挺有趣的。牛津的一个女人类学学生嫁到马来西亚的部落中,从此再无下落。。好像有人也说过我应该找个野人结婚什么的- -
  •     很有趣的一本教材,颠覆了板块式的内容安排的感觉,不过基本第二三部分的方法与意义没怎么好好看了
  •     每隔一段时间翻一些入门书还是有所帮助的……
  •     詹姆斯是来秀幽默感的
  •     翻譯有些問題。但是總體挺好的。
  •     人类学入门通俗读本
  •     个人看过的对于人类学基本理念讲述最清晰,或者说最合我口味的一本书
  •     本书书名之“人类学透镜”,一语道破本书要旨。本书笔调轻松,深入浅出,对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都做了初步的介绍,所涉素材也比较广泛,比较适合大学本科生阅读,也可作为了解“人类学是什么”的基础读物,但由于是西方人类学译著,较少中国案例,多少有些遗憾。
  •     翻译书多数也就这样了,句子不通,意思模糊。
  •     为本阶段作一个回顾
  •     它的文化整体观冲击着我单一的逻辑,,有种想要旅行的冲动,,全国旅行
  •     挺通识,挺简单的一本书,人类学还是挺有意思的。
  •     与着重控制的心理学研究不同,人类学融入与理解的诠释学理念和整体论视角似乎可以很好地弥补心理学在文化和社会研究层面的软肋。对某些群体来说,整体论在医疗领域可能比精细化的心理和生理层面的分析更有应用价值。结构主义二分法是个很有趣的视角。知识的获取总要受到观察者所处的历史、政治、文化的影响。
  •     有趣
  •     被逼到两天解决一本书的节奏了。虽说是入门型读物,但也没那么好读。从文化强调了人类学的整体观,以及实证主义(或进化视角)/阐释的两种取向。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还是没那么区分清楚。ps作者帮助理解的例子段子很赞!如果少点文化区隔我应该会更容易理解一些。
  •     没有什么特殊的,和教材差不多的写作风格,但是有没有教材那么的刻板。老师说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如果是对人类学大家没有一些初步认识的人,读起来就人名都搞不明白了,另外有一些社会学的知识的话可能会更加容易懂些,但是不可否认是一本很好的辅助教材。
  •     人类学入门读物,不同层级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收获。对文化好奇,对田野热情。
  •     这本书与一般的人类学入手书不同,它讲解的是人类学的世界观:人类学者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人类社会的。
    相当棒。
  •     挺好,对进一步了解人类学很有帮助
  •     叙述的结构很不错,事例和道理都说得很随和。
  •     Because of you~~其实描述有些反复和混乱,对田野工作表示很感兴趣。
  •     维持原判:挺有意思的,就是翻译的一般。
  •     客观的说确实是入门,宏观的介绍了这门学科,虽然很多举例我都没怎么懂....师叔说的对,懂也分很多种=_=需要大量哲学理论基础,可恨当年没认真学。任重道远=_=
  •     值得考古人学习的地方挺多,尤其是关于思想、思维!
  •     大致翻了翻感觉挺好的
  •     一本有意思的人类学入门书~
  •     每每读这种书就好有大志。
  •     越来越爱人类学
  •     书不错,翻译仍然是问题。豆瓣讨论里出现了本书的编辑,也承认是老师承包给学生翻译的。吗的,不懂洋文,只看翻译的劣质二道货,太悲催了。
  •     惊现导师@@
  •     强光与柔和的聚焦,前者是严肃的现实主义,后者暗示了一种开放性和一种批判的、整体的、广度的视角。鱼是最后一个了解水的。或许吧~
  •     第三部分最萌啦!同意@睡美 说的,适合入门看~
  •     给入门的人看还是可以的
  •     : C912.4/4224
  •     在这样一个大整理的日子把借的书集中读一读。这本比较有意思,图文并茂。大体讲了人类学的发展及人类学大神们的探索。比同时借的文化人类学概论这本教材有意思多了。
  •     书不错 但是内容有点单薄
  •     Bibliography里有提到Alan Lomax,第二张有提到C#哟亲。但是感觉翻译有些地方蛮诡异的,部分读起来模棱两可的译文,很多疑似她不知道的东西就直接上原文,几乎没有译者注释。看到一篇评论,果然是个学生翻译的,虽然本人专业还not yet是人类学,但毕竟也是个工龄三年的小翻译,以后希望可以多引进下国外的人类学著作。
  •     真的不是一本好的人类学入门书,同样是培文出的,另外一本人类学的邀请更适合入门。
  •     并不认为这是本入门级的书,趣闻轶事的穿插和旁征博引是会让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但是,作者通过阐释隐藏在人类学重要的主题背后的世界观或者视角(即书名中的透镜),进行了哲学意味的概览,使得这本书没有一般入门书那么通俗易懂。因此,没有人类学积淀的读者会感到一头雾水,不只是因为翻译的问题。选择一本人类学入门书,不一定非得找概览型的,许多专门编写的入门书可能比不上人类学家的民族志或游记来得直接并且吸引人。个人认为《忧郁的热带》对于想要窥探人类学世界的门外汉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     懂的了人类的社会科学
  •     不觉很好,也许原版会有趣些。
  •     翻译毁了它
  •     Nice
  •     既有对人类学全局的观照,又有对田调细节的把握。相见恨晚的书。我觉得自己理论还差好多呢!
  •     我读的第一本人类学书籍,新的一扇窗。
  •     《人类学透镜》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结合自己的田野经验,把人类学的种种用幽默、轻松的语言一一道来。但糟糕的翻译,让这本书变得前言不搭后语,特别是理论论述部分,简直可以用不知所云来形容!!深深的觉得译者完全没有人类学知识底蕴,而且有的句子直接沿用了英文的句型结构,信、达、雅三个翻译标准,连信、达都没有做到。完完全全毁了一本好书。这种翻译质量居然还能入北大培文书系社会科学译丛!!!!完全是自己砸招牌,这几年来的培文书系总是出一些败笔之作,《邀请》系列也是之一。好招牌不是靠漂亮的封面和书本纸张表面功夫做决定的,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以后再入手培文书系的书要谨慎了。
  •     翻译妨碍了我对这本书的好感。。
  •     大家小书
  •     人类学整体观一下
  •     挺好的入门书
  •     北大出版社出版不尽然全是好鸟。这本译著由于翻译水平实在太高,我辈读者的阅读体验简直像在烟雾缭绕的泥沼里匍匐前行一样。读罢仰天长舒一口恶气,觉得牙都快崩掉了。最大收获是终将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之异同区分了开来。
  •     读书会,很好懂
  •     还不错的书,很值得购买
  •     清楚明白,简单易懂,入门书籍
  •     还算凑合的一本人类学入门书
  •     人类学的入门之作~
  •     旁征博引侃侃而谈,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几个人类学的基本问题,用作答疑解惑最好不过,其中关于人类学和其他学科(例如文学)的交互联系也很有启发性,好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