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与人文关怀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灾难与人文关怀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61443484
作者:徐新建
页数:489页

章节摘录

插图:22层的高楼摇晃得很厉害,办公桌下的文件柜被甩到办公室门口,饮水机也倒了。大家在狭小的空间里被颠得东摇西倒,有胆小的女同事干脆就蹲在我脚下。那种摇晃先是上下抖,接着是很厉害的左右摇晃,像整齐的军队齐步走过大桥的共振效应。摇晃越来越明显,我心里很害怕,可特别挂念的却是我刚满两岁的儿子……耳边不停有人在问我:“李总,我们跑不?”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该不该跑,只是大脑中闪过一些平时偶尔了解到的相关知识,知道现在跑不掉,更何况我们在22楼,没法跑。我只是不断地大声重复着一句话:“一定会有间隙的,一定会有间隙的……”可声音却在发抖,不知道是在安慰别人,还是在安慰自己。不知摇晃了多久,有几次我都觉得楼要倒了,可刚好就在这时摇晃感减轻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后的机会了,这次不管能不能跑都要跑,便大喊道:“大家马上跑!”尽管心里知道要尽快出去,可我还是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飞快地抓起了手机、车钥匙,还有我最宝贵的IBM笔记本电脑——万一丢了,这可是我全部的心血啊!然后冲向门口。我站在门边,一边不断催促大家快出去,提醒走楼梯不要上电梯,一边止不住地全身发抖。行政助理小王在我身边,问我要不要锁门。我一把拽住她说不锁,担心还有同事没有出来的话,被锁在里面就惨了,但实际上我也害怕锁门耽误了逃命的时间。冲到楼梯口,我才发现自己今天穿了一双新高跟鞋,根本没办法下22层楼,于是大声提醒女同事都脱掉鞋光着脚跑。

前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龙门山地带发生8级大地震。山川动摇,人伦骤变。刹那间震撼了四面八方和各色人群,包括原本清静的校园书生。接下来的数十天里,惊恐未绝,余震不断。面对昼夜直播的灾区悲情,无处躲藏的学子们终于走出惶惑,捡拾起自己唯有的专业知识,在人类学的实践传统激励下,组成了一支近三十人的志愿者特别小组。团队成员在没有什么资助的艰苦条件下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震救灾行动当中。他们有的即刻深入都江堰、彭州等灾区走访,有的赶往医院病房或走进刚刚建起的安置点“参与观察”,目的是以各自在第一线的亲历,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实录灾难影响与救灾情形。与以往注重学科学理的组织不同,项目的名称是“抗震救灾的文学人类学参与”,队伍叫“志愿者团队”。其主要由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专程从沿海赶来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师生,以及正好前来参加四川大学研究生答辩的中国社科院教授组成。5月26日晚上,在举办了“面对天灾,守护天良”的川籍学者座谈和“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人类与灾难”的系列演讲等活动之后,师生们在余震中组织发起了“文学人类学救灾工作组”。经过数十天的苦战,成员们的实录报告相继完成。

后记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出于人文学者的责任担当和学术敏感,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叶舒宪、彭兆荣和徐新建三位教授一道,在成都发起组织了名为“文学人类学救灾工作组”的学术志愿者团队,迅速投入到援助行动。随即,团队各成员分头行动,深入灾区,运用人类学专业方法展开田野调查。田野地点遍布重灾区、次重灾区、灾害影响地区,如都江堰市区、聚源镇、向峨乡、映秀镇、汶川、青川、彭州、德阳、绵阳、温江、成都……团队的第一项成果是在短短一周内,由博士生荆云波和高岚等同学夜以继日加班加点赶编出的《比较文学报·人文救灾》专号。此外,便是如今面世的这本文集。文集由多种主题和文体构成。虽然各篇篇幅不一,风格各异,却凝聚了成员们共同的志愿与心血。从“建筑与生态的得与失”,到“灾难中族群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从“传统伦理与民间智慧的世界”到“现代媒介与话语的网络”……这些分处不同层面的关注点,体现了文学人类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视野和思考路径。如今,只是在编排这本集子的时候,才恍然意识到团队成员们在一个短时期内的工作量有多大,投入的激情多么感人。为了凸显这部“灾难民族志”“在场的书写”的特质,我们在后期编辑中只作了稍许的文字整理,同时从学科规范出发对调查中出现的真实人名、地名进行了必要安排。文中所附的图片多为团队成员所拍,力求增强事像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此项文学人类学学术救援工作历时数月,从第一阶段志愿者动员到第二阶段现场调查撰写,再到第三阶段后期成果的加工编辑,众多师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叶舒宪、彭兆荣、徐新建三位老师在“5·12”大地震之后的短短半个月内组织召开了三次会议,对文学人类学救灾工作组的各项工作予以及时的指导;李春霞老师在此过程中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所表现出的高效率也令人印象深刻;博士生李菲承担了后期文稿策划和编辑处理的大部分工作,使本文集得以呈现出今天的构架与面貌;博士生安琪、硕士生赵妍丹,以及其他许多参与本项工作的同学所付出的默默努力也令人无法忘记。

书籍目录

前言上编第一种在场:沉重与敬畏家庭与社会一个成都人的一天:“5·12”实录大地震中母亲的记录知识分子的震灾反应——震灾中朋友间的通信和交谈救疗与关怀特殊救疗——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救疗之片断我们如何为孩子建造心灵堡垒灾难与援助本土化与国际化:地震灾区三个NGO组织的经验与启示抗震救灾中的志愿者中编第二种在场:从关怀到反思国家与族群灾难与仪式:国殇日之民族志灾民安置与社群重建——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安置点6月4日实地调查与思考灾难中的“国族”与“族群”传统与现代灾难与媒介社会——来自成都的传播民族志灾难时期的流行话语灾难与异象——对科学主义的反思灾难中的他人与自我——汶川地震中的利他行为与道德审思遗产、生态与旅游灾难与民族村落——以甲居藏寨和桃坪羌寨为例灾难与生态文明灾难中的人与建筑——从建筑功能、建筑理念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失与得灾难与遗产灾难与旅游下编第三种在场:声音、对话与视角演讲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一灾难与人类——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灾难专题系列讲座之二访谈抗震救灾的文学人类学参与——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问答录灾难中的“80后”、“90后”——谈“5·12”地震时期的流行话语对话面对天灾,守护天良——“5·12”大地震川籍学者圆桌对话视角第三方视角特别后续“5·12”汶川大地震对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川渝两地大学生专项考察正式启动震后半年祭——回访桃坪羌寨实录后记

编辑推荐

《灾难与人文关怀:“汶川地震”的文学人》为文学与人类学论丛之一。

作者简介

《灾难与人文关怀:“汶川地震”的文学人》是四川大学985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基地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四川汶川5.12地震发生后,一支由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生、专程从沿海赶来的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师生以及正好前来参加川大研究生答辩的中国社科院教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在没有什么资助的艰苦条件下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抗争救灾行动当中。他们有的即刻深入灌县、彭州等灾区走访,有的赶往医院病房或走进刚刚建起的安置点“参与观察”,目的是以各自在第一线的亲历,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实录灾难影响与救灾情形。《灾难与人文关怀:“汶川地震”的文学人》就是团队成员们的实录报告,也是大地震留在我们生命之中的永恒记忆。主要内容涉及“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人类与灾难”、“灾难与文化遗产”、“灾民安置与灾区重建”等。

图书封面


 灾难与人文关怀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关于禳灾,不错的一本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