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讲义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化人类学 > 人类学讲义稿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510035302
作者:王铭铭
页数:646页

章节摘录

  在分析文明的区域与形式时,莫斯也看到了综合地理学和历史学因素的民族学派的弱点及社会学的优势。文明的区域与特征的研究,要归功于一代德国民族学家,他们早已对文明作了文化圈(Kultur kreise)和文化层(Kulturs chichten)的区分,并以此为出发点,研究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年代。但在莫斯看来,这派民族学家犯了两个严重错误,其一,对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进行随意选择,其二,忽视文明中占支配地位的特征和其他特征之间存在的关系。莫斯认为,文明不是建立在一种特征而是一定数量的特征基础上的。对于研究由不同特征组合起来的文明形式,总体社会学的观点是有用的,它能为我们指出,特征之间是有结构关联性的。对于流行的文化形态学(Morphologie der kultur),尤其是其中的世界文明分布图说及流行哲学式的“文明命运论”,莫斯更是给予严厉批判,他指出,“文化形态学”不仅毫无用途且受制于“先验的文化概念”。  既然民族学与文化形态学都无助于研究文明的区域与形态,那么,民族志的研究方式是否适用?莫斯肯定美国文化人类学展开的扎实的“文化区”民族志研究的价值,但紧接着便指出,民族志的方法可以提供相对有用的材料,但单独使用是不够的。通过单独使用民族志方法和社会学“内部结构”的分析方法而得到的知识,时常需要在更广阔视野中--如语言学和考古学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民族志分立社会的研究,常常沦为“更准确定义中的一个不是太可靠的附注”。①例如,美国文化人类学中波亚士、威斯勒等曾从民族志研究中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某些事项有深入描绘,但直到萨皮尔(EdwardSapir,1884~1939)语言学研究出现之前,这些描绘一直未能论证北美语言与中藏缅语的源流关系。对莫斯而言,这意味着,特定区域或族群个案的民族志研究有助于表明历史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应关注更普遍的事实:文明赋予民族类型以特征,将人划分为层次,而与此同时,文明又有自己的特殊样貌,其产物有自身风格。  世界上之所以会存在多样的文明,是因为文明的传播不是一个普遍历程而是有其限制的。如何理解文明波及范围的有限性?莫斯认为,文明的借用能力或扩展能力,及构成文明的社会对传播产生的阻力,是限制文明、使其有像国家的边界那样的界线的两大原因。对于解释文明传播的有限性,社会学对于集体意识的研究,及其对于社会事实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民族学启发更多。  莫斯说:  从集体表象和时间的这一特质看,自然可以认识到,文明拓展波及的地区必然是有限的和相对固定的--至少在全人类变成一个社会之日前是如此。原因是,特定的集体表象、实践及体现它们的物品,(姑且不考虑其阶段性)只能在可能和愿意采纳和借用它们的地方传播。这个任意的特征很明显只普遍存在于同血缘、同语支或长期有所接触的社会中,或者说,接触可以是友好的也可以是敌意的(战争,出于必要性,是一个很好的借用手段),换句话说,只存在于彼此之间有共同点的社会中。  ……

内容概要

王铭铭, 人类学家, 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 现为北京大学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王铭铭作品宏富, 其代表作包括田野志《溪村家族》 ,探讨了古代中国的世界观及其现代命运的《逝去的繁荣》 《走在乡土上》 《西方作为他者》 ,学术随笔《漂泊的洞察》 《无处非中》 《心与物游》 , 以及人类学导引作品《人类学是什么》(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 同时主编有人类学专业期刊 《中国人类学评论》。

书籍目录

说明1
致谢14
上篇1
第一章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3
一、人类学5
二、文明与文化:人类学与欧洲的“民族自觉”9
三、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10
四、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16
五、情景化的人类学19
六、遭遇“写文化”22
第二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27
第三章亲属制度:纵式、横式与观念35
一、纵式:继嗣理论39
二、横式:联姻理论43
三、作为观念的亲属制度44
四、“家”的不同含义47
第四章《论礼物》:“物的社会生命”及其限度49
第五章经济嵌入“非经济领域”的方式61
一、“经济”的文化土壤65
二、实质主义70
三、物、不平等与威望74
四、从生态到世界体系75
第六章从“没有统治者的部落”到“剧场国家”85
一、“没有统治者的部落”88
二、权威、权力与比较政治学的终结91
三、“剧场国家”95
第七章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101
一、礼治秩序103
二、与法律人类学相关的思考109
第八章一篇讲稿透露出的人类学宗教观119
一、宗教人类学121
二、埃文思普里查德对人类学宗教观的反思与预见128
第九章神话学与人类学139
一、维柯、卢梭与赫尔德145
二、缪勒146
三、弗雷泽的《金枝》147
四、涂尔干、莫斯的《原始分类》与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148
五、列维斯特劳斯150
六、韦尔南154
七、伊利亚德与巴赫金157
第十章符号人类学与“象”的理论163
第十一章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171
一、无文字主义173
二、巫术作为文字的源头176
三、占卜与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179
四、书写文字的“拜物教”与“理性”185
第十二章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191
第十三章文化会消失吗?201
中篇213
第十四章“自我与普遍同情之间的平衡”215
一、“贵气十足的蒙昧人”217
二、野蛮与“失落的文明”223
第十五章说“文明”229
第十六章从《癫狂与文明》看通常的人类学观235
第十七章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241
一、认识姿态245
二、英国人类学249
三、格尔兹与美国人类学255
四、面对混合的世界259
五、历史与思想265
第十八章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269
一、无历史的人类学270
二、有历史的人类学273
三、对“新鲜事物拜物教”的省思276
四、历史意识问题278
五、三种社会形态281
六、几种“历史感”282
附: 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286
第十九章超社会体系——文明人类学289
一、“超级微观的世界界限”293
二、国族与世界体系296
三、“并接结构”中的“超社会体系”302
四、社会学年鉴派民族学:文明作为“超社会体系”308
五、文明史、技术学与“超社会的社会”314
六、文明:“融合”同时是历史与价值321
下篇329
第二十章文字这把“双刃剑”——从一个“反例”看331
第二十一章乡村与文明:过程与观念的想象345
一、村庄研究347
二、村庄研究的批评:“汉学人类学”350
三、村庄研究:恢复与创新352
四、村庄的历史想象(1):文明进程中的“地方”356
五、村庄的历史想象(2):观念形态360
六、再思村庄362
第二十二章口述史、口承传统与人生史367
一、口述史368
二、作为口述史的人类学369
三、口述史与口承传统371
四、人生史374
第二十三章民族志与“四对关系”377
一、民族志在人类学中的位置378
二、现代民族志及对它的批判379
三、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381
第二十四章从“朝圣”看作为“历史中的文化翻译”的人类学385
一、翻译与历史388
二、封禅的研究390
三、与“郊祀”的可能关系392
四、等级制的宇宙观396
五、香会与刈火398
六、香火的纵向性402
七、人类学与“上下关系”404
第二十五章仪式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409
一、仪式研究410
二、从“混合论”看社会理论的局限413
第二十六章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417
第二十七章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427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后431
二、司马迁逝世之前:有别于宗教的礼仪435
三、葛兰言、“封建”与礼仪438
四、交错的历史、现代性与被压迫的传统442
五、埃利亚斯、“civilité”与“礼”446
第二十八章“中间圈”——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451
一、学科名称之力量消长454
二、人类学民族研究定位何在?457
三、从核心圈到中间圈459
四、民族研究、社会科学与文明史467
第二十九章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473
一、强国主义民族学474
二、强国主义民族学的新面相476
三、从文明体向民族体的转变477
第三十章从中国看“超社会的社会”:钱穆启发481
第三十一章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485
一、缺乏整体观的民族志或社会学490
二、史禄国与另一种民族志494
三、民族学与民族史496
四、北与南:兄弟阋墙501
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505
第三十二章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511
一、吴文藻先生与他的“民族与国家”512
二、费孝通与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523
第三十三章费孝通的鸡足山与林耀华的凉山539
第三十四章从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识别”545
第三十五章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585
一、民族志研究588
二、文献、学术史与形象史590
三、政治经济学在民族关系分析中的运用592
四、从族群性到“由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593
五、比较宗教—政治学、城镇史、人物史595
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597
参考文献601
索引630

编辑推荐

  否思“东腔西调”学科史的人类学本土叙述  突破传统,漫溢自我思想:《大学堂·人类学讲义稿》打破了只是简单的罗列概念和事例的传统教材模式,在系统介绍人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治学与研究的方法,启发读者思考。书中各篇均为王铭铭教授教学体会之表达,以其对人类学的认识实践,让学生和爱好者感知学科的内在力量。  独特视角,重构人类学:作者概括性地叙述了西式人类学诸种类型的特征和内涵,人类学在分类与社会、亲属制度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成就,集中反映了作者所理解的人类学面貌,进一步指出西式人类学的一般局限,并思考克服这一局限的“出路”。作者以“文明”作为关键词来重构人类学,在“他者观”和“文明论”这一综合体的人类学形式下,辩证地审视西方中心主义,抱持天下观,实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  连贯百年,反思地继承:作者立足于中国人类学研究的“自身特色”,用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借助对20世纪前期中国论述的回归,反观20世纪后期以来学科建制之乱的成因,并基于此,对人类学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论述。

作者简介

《人类学讲义稿》为王铭铭教授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精华,可称得上是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针对西方人类学,提出其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其中,必须强调的是,于内容上讲,三篇虽无轻重,可是就篇幅上看,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缕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图书封面


 人类学讲义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是王铭铭先生多年教学成果的集合,对于当下的中国读者而言,是深入了解人类学最佳的门径,它不仅有教科书的严谨,更有异常丰富材料的集纳,展现了人类学发展的路径、思辨与成果,为读者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空间。现代人类学是西方扩张的产物,面对完全不同的异质文明,学者们希望能更深入地去了解,但初期由于观察不完备,手段欠科学,且有先入为主之见,往往将其他文明看成是落后的、野蛮的,即使到摩尔根,虽然材料更丰富了,研究也更踏实了,但依然存有现代化偏见,即认为所有文明的结果必然是现代化,不同文明不过是在向着现代化发展的某个阶段而已。然而,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扭转了人们的偏见,因为我们发现,现代化充满悖论,它未必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人类学逐渐回归了科学应有的谦逊。事实证明,不同文明存在自己发展的方向,许多文明也许永远也不会发展成现代化,现代化也不能看成是人类进步的唯一目标,随着现代化被质疑,人们越来越愿意用“现代性”来描述社会,换言之,这不过是多元价值中的一个维度而已,绝非压倒性的指标。人类学的价值在于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反省视角,在哲学、文学渐渐贵族化的氛围中,我们思想空间已很难有新的拓展,因为从概念到概念,复杂到一定程度后,普通人便难以介入,而人类学具有一定的实证性,可以相对定量分析,这给我们带来新的可能。事实上,从泰勒到马林诺夫斯基,人类学一直在改变着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不断在推动着我们思维的深化。现代人不必成为专业人士,但读懂人类学,将能获取更多的智慧与经验。
  •     我借助对于20世纪前期中国论述的回归,反观20世纪后期以来学科建制之乱的成因,并基于此,对人类学提出一种综合性的论述。概言之,我论述的“人类学”(此后我将继续用“人类学”这个词汇,而不再赘述其与“民族学”、“社会学”的差异与关联),虽与中外晚近论述有关,但它却承受着沉重的“负担”,与20世纪前期有关人类学、民族学及社会学的论述形成密切关系(尽管这一关系表现得有些间接)。这一意义上的人类学,大抵是指蔡元培眼中的民族学、吴文藻眼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社会学及杨堃前辈眼中的社会学与民族学之若干元素的有选择的汇合。

精彩短评 (总计45条)

  •     匆匆看完此书,老王的一贯关怀都在其中了,娓娓道来,关于“礼仪”的部分很赞,会再读几遍。
  •     此书的甚是过瘾,建议花一些时间细细品读。。
  •     这本书很厚,但是看过之后的评价都不高。不过,作为人类学讲义,可以作为参考。
  •     他日谨防王重阳的一阳指
  •     非常全,就是重了些,携带不方便
  •     王铭铭老师的书给力
  •     实在好厚……
  •     王先生的书特色就是一篇文章卖来卖去
  •     订了两本书,但只收到了“中国中古的族群凝聚”,没有收到“人类学讲义稿”。这可能是工作人员工作繁忙,装包裹时没注意。我会重新订这本书。希望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     论文集,有利于扩大知识面
  •     系统,丰富
  •     虽然基本都看过了还是带感
  •     这本书真是很厚很大,难怪原价达88远。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作王铭铭的教学心得,同时感叹难怪PKU的硕士研究生会这么牛X。内容很丰富的一本书,承袭了王问题意识强、思辨能力突出、语言风格高雅而稍显拗口的风格。
  •     决定先借来看看再说 个人观点很多 须注意甄别 某些主题写的不错 某些……
  •     至少反映了一种人类学思路吧……关怀太中国,行文太松散,放在这个书系里就是害人,话说那本《人类学是什么》也是这个问题。
  •     就是喜欢王铭铭老师的书 很多思考
  •     pilgrimage
  •     人类学民族学学习的好资料
  •     作者自己的体系在慢慢建立起来。
  •     王铭铭老师的著作非常精彩,不仅文笔流畅,思想深刻,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人舒服。这本书是16开的大开本,并且相当厚,拿在手中说不出的厚重。世界知识出版公司的印刷业相当好,纸张很厚。总之让人一看就有阅读的欲望。
  •     这几天就啃这砖头了,说清了很多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对不少人类学领域都做了适当篇幅的介绍,现在我可以开始啃意文教科书了……
  •     还没看,冲着主笔买的
  •     人类学讲义稿
  •     学人类学的同学或者对人类学、民族学有兴趣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收藏。可以称上大陆现在最全面的一本合集,对学科发展史上的各个流派都有提及。
  •     1.前半部天下,后半部家国;2. Bibliography里出现最多的是Freedman,其次是Sahlins,其次是Geertz,木有出现Bourdieu;3. “象征”这章值得一读;4. 体系松散,不能推荐给初学者。
  •     喜欢 相当好
  •     人类学讲义
  •     都是干货啊噗
  •     用假期把这本书啃完了,问题意识好像很“中国”,但行文方式……建议海归老师们上岗前先通过HSK……
  •     人類學是沒下苦功的歷史學。
  •     字典厚德一本书,又是16开的,字体就是五号字体的样子。的确很厚实也很实在。但毕竟是多年来的讲义、演讲稿、学术散文、论文的集结。重复反复的地方不可避免,收录之前出版过的作品里的文章充数也是人之常情。但多年来的积蓄一吐为快,还是值得一看的。行文方面,实在是太过于“婉转”了,有点绕山绕水的感觉。
  •     准备考试用书。
  •     相当厚实的一本书了
  •     @peter cat 这是我们当时上课的教材
  •     入门读物
  •     比较厚重
  •     感恩巨人
  •     老师推荐的,刚买上,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大家”的著作
  •     没想到书还挺厚的,不过看了内容觉得不错
  •     刚入手,准备仔细研究研究,喜欢王铭铭老师的书。
  •     误人子弟,幸亏这么贵没人买!!!
  •     蛮全
  •     潜心拜读
  •     基本上是老王最近几年所思所想的总汇
  •     王铭铭老师近年来的思考尽含其中,虽然有重复出现的文章,但串通起来看,便能知道他究竟想表述什么。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