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图书馆学档案学 >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
ISBN:9787542635914
作者:(美)史蒂芬·康恩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而且,认为智识分类与权力紧密相关无疑是忽视了这一分类所起到的重要智识作用。博物馆在创建智识分类并使其具体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无疑的的确确反映了权力的运作。借用保罗·迪·马吉奥(Paul Di Maggio)的话,博物馆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以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分类。”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承认,如果没有这样的分类,人们就无从理解智识,也无法创建智识的涵义。很多年前,乔治·库布勒曾经说过:“要了解宇宙,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划分和分类等属性理念将其简化……没有什么事件会完全重复,这的确是事物的本质,但是思维的本质在于我们只有想象出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事件。”或者按照人类学家艾戈·科皮托夫(Igor Kopytoff)的说法,“人类的思维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总想将秩序强加到自己所处的纷杂环境之上,为此人们要将环境的内容分门别类,而没有分类智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博物馆所给出的分类方法并不能,也从未能真正地代表真理。这些分类所反映的智识可能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被重新安排、排序、体现,从而为人们所理解。但是,正如库布勒所提示的,智识只有置身于某种理解的框架之中才能存在。博物馆也必须与这一两难的处境博弈。福柯式理论的追随者们实际上在提出这个过分简化的等式时,仅仅考虑到了问题的一半:他们仅仅分析了权力问题,却没能理解产生权力和由权力而产生的智识。本书不会一味指责19世纪末期的博物馆建造者们有多么幼稚或是如何成为权力阶层的同谋,而是将试图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们创建智识分类的方式,研究这些分类的内涵。 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这些博物馆的确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构成。它们代表的是一种似乎无可辩驳的、自然的、代表本质的世界观:即人类、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分别代表了自然、文明和人类创造的最高成就。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能够更为深入地去研究美国博物馆所试图穿越的智识领域。博物馆可以被看成是智慧与文化辩论的场所,它们不仅是美国社会中主流文化理念与假想的展示平台,而且能够反映这些假想中所出现的任何变化。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研究一下博物馆的创建者们是如何对世界进行分类的。

名人推荐

“史蒂芬·康恩对19世纪美国博物馆的精湛研究将读者带入一个陌生而奇妙的智识世界。” ——Christopher Clarke—Hazlett.Journa,of American History “富于洞察力……一场富有感染力的跨学科的游历。” ——Alan Wallach.CAA Reviews “一项充满才智而有趣的研究。” ——Robert Bannister,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内容概要

作者:(美)史蒂芬·康恩(Steven Conn) 译者:王宇田  史蒂芬·康恩(Steven Con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公共历史课程主管。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博物館與晚期維多利亞時代
第二章 「裸眼科學」:博物館與自然史
第三章 科學與藝術之間:博物館與人類學的發展
第四章 費城商業博物館:以博物館治天下
第五章 物品與美國歷史:亨利·默塞爾博物館與亨利·福特博物館
第六章 從南肯辛頓到盧浮宮:藝術博物館與美術創作
第七章 1926:關於博覽會、博物館與歷史
註釋
索引

编辑推荐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作者简介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ISBN:9787542635914,作者:(美)史蒂芬·康恩 著,王宇田 译

图书封面


 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1876-1926年间的美国博物馆。这一时期,正是博物馆和其依附的博物学(nature history,也即书中所称的自然史)盛极而衰的年代。在博物学鼎盛的时期,学者们已借助地理扩张达到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并不断地采集、分类和整理各种各样的新奇物品。博物馆就是有组织地陈列所有这些广博物品、并让公众参观的场所。它的建造者们真诚地相信,博物馆作为物品采集和陈列的中枢,反映着人类智识的最新和最全面的成果,而参观者通过物品和物品的组织方式,就可以理解世界的内在规律。这种以物品为中心的认识论隐含着两点推论:一、语言文字作为对物品的抽象,不能像物品本身那么好地描绘其内在规律;二、博物研究不限于专业人士,任何有热情的人都可以投身于此。相比而言,大学作为专门化的、注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机构,恰恰秉持着与此相反的理念。在书中所述的50年时间里,两个系统一直在争夺美国学术研究的领导权。一开始,随着许多新事物的发现和新展馆的建立,博物馆在资源、声望等方面都占据明显的上风,但博物学却在自身的辉煌中孕育着分裂。越来越多的物品、事实使得研究无法再以单一的发现/分类方法展开,专门化的研究方法被分别应用到不同的领域,而这些方法和相关成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不经过系统性的学习则无法掌握。逐渐地,智识的创新不再体现在新物品的发现和分类上,而是体现在新理论的构思和实验上。博物馆以实物来反映智识的方式已变得累赘而不切实际,展品陈列的更新速度也逐渐落后于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到本书截止的那个年代,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基本上不复存在,博物馆也放弃了引领学术发展的梦想,转而满足于用不那么尖端的展品为公众提供娱乐性的、普及型的教育。时至今日,这仍是大多数博物馆追寻的目标。本书作者以美国建国100年和150年博览会作为起止点(临时博物馆=博览会;永久博览会=博物馆),并遵循时任史密森尼学会干事古德(Goode)的分类,将博物馆按美术、历史、人类学、自然历史、技术和商业六个大类分别描述。虽然各类博物馆的发展多遵循前述规律,但仍然各有不同。自然历史和人类学(当时刚从前者分离出来)博物馆的发展经历很典型,基本符合从引领风潮到落后的变化过程。但美术博物馆则是个特例。与其他博物馆在各自学科中处于边缘地位的现状不同,美术博物馆目前占据了美术史研究和美术品市场的核心地位。世界上多数最有价值的美术品都保存在美术博物馆中,甚至,收入博物馆这个行为本身就会为作品增加极大的价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和其他物品不同,美术品的主要功能就是展示,而博物馆的功能与之完全契合。在书中所述的五十年,美术博物馆的发展就是确立顶级艺术品进入顶级博物馆这一原则的过程。过程中的反复来自于部分博物馆用工艺美术品展览提升工业设计水平的失败尝试。此外,鉴于历史学传统上并不是关注物品的学科,而商业在当时还未有明确的学科概念,这两类博物馆的建立实际上都是以物品为中心去理解历史和商业规律的一种新尝试。这些尝试是昙花一现的,但也留下了各自的印记。采集普通人的用具以反映美国人民的早期殖民生活这一想法,对民众史观有启发作用。商务博物馆的展馆虽被关闭,美国商务部和其他更多机构却将其整理全球商品市场信息以供人参考的做法发扬光大了。最后是科技博物馆。此类博物馆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因为其兴起已在博物馆黄金50年的末期。但科技博物馆引入的互动体验重新定义了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为所有类型的博物馆拓宽了生存之道。说句题外话。虽然黄金年代博物馆的理念失败了,但并非后继无人。仅从字面意思考虑,“万维网”也可以被当作“博物馆”颇工整的对仗。而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把物品局限于可触摸、有实体的范畴,作为容纳和索引了几乎所有人类知识的信息库,网络无疑已是世界上最大、最有用的博物馆。
  •     天津新的文化中心投用了。除了一个超级购物中心,一个大型音乐厅,一个大型图书馆,还有一个博物馆和一个……嗯,大概是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和艺术馆长相差不多,都是大盒子。图书馆的定位倒是比较明确——把书都堆进去就名副其实了。只是在这样一个电子化的时代,是不是要做电子化的收藏,或者对原有的书籍做什么样的整理,没有看到进一步的动作。博物馆和艺术馆让我很迷惑。原来附近就有一个博物馆(那个独特的月牙形建筑现在也还在旁边),新建的博物馆和艺术馆似乎没有什么新的藏品,只是把原有的藏品分开了,实体部分放到博物馆里面,字画部分放到了艺术馆,仅此而已。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副紫光阁功臣画像,肯定是在原来的博物馆里面见过的。但是,这个孤品摆在这里是想要说明些什么呢?博物馆应该是西方泊来的东西。《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描述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五十年,是博物馆在西方世界中,社会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十年。简单的说,在那之前,博物馆不但反映了西方人的一种征服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认知领域的最前沿。自然分类学、人类学等重要的学科,包括商业和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按照当时的知识体系来呈现产品,同时根据最新的知识体系对展品进行调整,带动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的进一步发展。但在1876-1926这一段重要的时间里面,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随着大学的产生和发展,还有很多学科的转变(比如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使得博物馆丧失了作为人类智识生活的核心地位,学科发展和知识探索的前沿,已经由大学来承担;过去由大众、业余爱好者来推动的人类认识的发展,越来越为一小撮专家所把持,再也不是那些摆在玻璃箱里面的展品所可以说清楚的了。众多类型的博物馆,只有艺术类博物馆还保持了在相应领域的智识生活中的地位,只有在艺术博物馆里面,分类学和历史研究和展览还是继续紧密结合的,博物馆与艺术品的定价也一直在加强。自然、科学、商业等等类型的博物馆,都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再闪亮。《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真是醍醐灌顶。任何一个机构的存在有其社会生活的价值,如果没有相应的价值的话,它就会逐渐的湮灭。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会扰乱这种价值判断,使得重要的核心属性,反而不再被关注。现在我们已经有大楼了,但是里面需要展示什么?国内的博物馆最擅长的,莫过于地方历史展示,天津博物馆老馆过去也有一整层用来实现此功能。湖南的马王堆,西安的兵马俑,地底下和地面上的东西构成了博物馆展出品的主线——但这些东西除了供人追思、消遣以外,对智识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有何作用?动用了那么多的公用资源,不应该只是展示缅怀。突然想起来。最近看到某评论。大意是国内无法学习欧洲某城市的转型经验——通过博物馆建设来带动文化生活。因为土壤根本就没有。我应该去找找这篇文章。http://blog.163.com/hulinsun@126/blog/static/16265626201161385949279/ 天津博物馆2013.03.05

精彩短评 (总计36条)

  •     思想史的学术史最戳我high点……
  •     从这个角度解读历史也蛮有趣的,尤其是商业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让人印象深刻。文字比较随性
  •     角度很好很新颖。
  •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知识更离不开图书馆,我们在今天除物质的追求外,更应只求知识、心灵上的进步。
  •     挺没劲的~
  •     有点泛泛
  •     讲述的内容是近百年前的,有点老
  •     挺不错的一本书 刚好满足论文需求 赞一下
  •     博物馆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研究
  •     这是一部了解美国博物馆历史的好书,作者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写的不枯燥。观点鲜明。值得认真阅读。
  •     一般性,以梳理美国博物馆历史为主,大学的博物馆与大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以大学为主,还是博物馆为主?这种关系的转换不知不觉间促进了美国博物馆的诞生以及发展壮大。前三章写的还不错滴,后几张明显有些啃到鸡肋吐出渣的感觉。
  •     不知道是不是时机不对,觉得这本书可读性有点差,尤其是我之前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
  •     书非常不错,值得一读,但送货的包装实在糟糕。
  •     啰嗦无比……
  •     文博专业的同学值得一看
  •     国内关于博物馆的书实在太少了。虽然翻译瑕疵有些,但是还是支持译作。
  •     智识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联,任何智识的获得都意味着人类必须建立某一类的智识体系,在智识进一步发展的压力下,博物馆所展示的真理开始坍塌,进而被其它更为实用而却同样脆弱的真理所取代,微缩立体景观代替了玻璃展箱,互动型展览取代了被动型展览,最后,大学的发展生机勃勃,大学创造的理论以及实验智识成为了智识世界的主宰,而物品和容纳物品的博物馆却依然在那原地静止不动。
  •     19世纪末博物馆与大学有关智识的创造之争,最终是博物馆败下阵来,只成为智识的传播场所。只有艺术博物馆较好的保留了最初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因为大学对于艺术的研究仍然依赖艺术本身,也就令其无法抛开艺术博物馆。
  •     印象中,博物馆只是旅行过程的“附赠项目”,匆匆进去上个厕所喝杯水,然后匆匆离开,很少人会静下心来倾听展品所讲述的故事。19世纪末,博物院承担着传播智识、社会研究的功能,现在这些功能已经逐渐被大学分担走了。每个博物馆都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历史,还有他们自己的历史观,并不是展览这么简单。
  •     几乎是一部美国的博物馆史,也体现了美国人的智慧和知识,很不错。
  •     稍微晦涩了些,不过还算有些内涵
  •     如果我们试着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博物馆从最简单,同样也是最冷酷无情的罗列时间、地点、人物,别无他物的模式中解救出来,试着想想那些早期博物馆人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本书就是一个范本。
  •     20世纪前后多少美国人被博物馆启迪,而到现在我也没见过什么化石什么骨架,就是这种差距,让我对基于物品的知识论根本无可评价。要说回来,我倒是觉得我同意历史是关于大人物的,因为大人物们的言行举止也无法超越时代,是所有周围一切的反映,但他们决定了偶然性,其实也决定了必然性。
  •     给媳妇儿买的,瞅我媳妇看的书多棒!
  •     美国博物馆发展史,好书。
  •     真的是仔细细做笔记读完的···结果标题都翻译错了
  •     嗯,福柯的方法。和孔令伟书斋研究的路子比较接近,哎。福柯、福柯,欠账太多。
  •     只翻了第三章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发展
  •     博物馆在国外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对启蒙和引发兴趣的作用很大。
  •     时代有点远,前瞻性不够,但是专业性很强。老外写东西,总觉得没有纲,看着一团浆糊。内容最好一口气读完,否则没有章节性和衔接性。
  •     博物馆的举办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象征。因为在富则思文、信息爆炸、资讯发达的今天,各种文化现象对人类的影响具有多个面向。博物馆对于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与文明行为能够发挥长远的作用。
  •     亨利·福特博物馆一章有用,如何看待工业/科技 文化遗产
  •     关于博物馆是如何同大学争夺智识权威地位最后落败然后不得已转型的故事,代表的是思想史的流变,以及由物品主导的认识论渐渐退居幕后的过程。角度很新颖,不过第三章过后开始啰嗦起来也是事实……
  •     “也许到世界末日,物品依然重要。” 就像电子书永远无法取代实体书在我心中的位置
  •     对于理解博物馆在文化生活的位置很有帮助。我们只是学会去建设大楼,对于为什么要建设、里面需要摆放一些什么东西,根本没有概念。
  •     不错,希望能够对论文有帮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