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12021619
作者:顾海根
页数:249 页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言  历史的巨轮突飞猛进,以计算机技术、基因工程、生物科技和航天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将人类社会推进了信息时代。而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也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龙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自从1969年网络在美国诞生,网络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扩张,这种扩张不仅仅是指网络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网络已经完全占领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网上交谈会友、看书读报、看电影,炒股票,订购可口可乐,政府银行都在网上办公,就连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战舰都要通过网络系统下达的指令来控制。  日渐普及的网络,已经把整个人类社会载上了一条通往虚拟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和网络的关系是如此的紧密,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变革,而且广泛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的心理、个性、观念。而对于广大的青少年群体来说,网络给他们的冲击更大。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对于渴求知识,追求新异刺激的青少年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趋之若鹜,并使他们成为网民的主力军。  科学技术从来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络自然也不例外,它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这在青少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网络的传播对青少年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明显,因特网成瘾障碍问题就是一个青少年网民面临的、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问题。  自从计算机和网络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技术专家和研究者们就开始考虑它们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在缔造着一种危险——因特网成瘾障碍。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研究证明,因特网成瘾障碍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Brenner,1996;Egger,1996;Griffiths,1997;Morahan-Martin,1997;Thomp—son,1996;Scherer,1997;Youn9,1996a,1996b,1997)。

前言

  人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创造发明莫过于计算机与网络,它们将人类带进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使得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化的改变。我国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7月18日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达到1.62亿人,宽带网民数达1.22亿人,而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所占比例为33.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的网民而占绝对优势。属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由于获得网络空间的便利性,时间的充裕性,精力充沛,有能力上网,以及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问题等原因,更成了网民中的主力。  科学技术从来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与网络自然也不例外,它们在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危险——因特网成瘾障碍。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因特网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因特网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der,简称IAD)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高尔德伯格(Goldberg)于1986年提出,但第一个对IAD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凯姆伯利?扬格(Kimberly S.Yotmg)。扬格于1996年对396名严重上网成瘾者进行了调查,并与用于分析赌博成瘾(pathological garrlbling)的标准进行了对比。此后有关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广泛开展起来。  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最早介绍是余志平1998年发表在《中国保健营养》上的名为“如痴如狂的因特网成瘾障碍症”一文。2001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的测查以及林绚晖、阎巩固对福州大学293名大学生的调查拉开了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的序幕。以后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因特网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一问题受到国家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有关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也逐步增多。国内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大学生,原因是这一群体上网的比率最高,因而出现的问题也最多。

内容概要

  顾海根,男,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会团体兼职:中国心理学会科普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心理统计与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心理技术应用学术论坛副主席。  研究领域:心理测量。  主授课程: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差异心理学、人员测评、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著作论文:1、《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治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人员测评》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3、《心理差异与教育》主编,学林出版社2002年;4、《教育心理学》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爱国情感教育心理学研究》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学校心理辅导系列教材》(5本)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学校心理测量学》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  第二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危害  第三节  本研究涉及的内容  第四节  本研究的意义第二章  国内外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第一节  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现象的初期探讨  第二节  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理论模型  第三节  国外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  第五节  中国大陆对因特网成瘾障碍的研究第三章“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量表”的编制  第一节  量表编制的过程  第二节  测验质量分析  第三节  讨论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内容  第二节  调查方法  第三节  调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第五章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问卷的编制  第三节  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第六章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环境微系统的关系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相关问卷的编制  第三节  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微系统的关系  附录第七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成因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社会—心理—生理模型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六节  讨论  第七节  结论  第八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可以拓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第八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预防  第一节  家长如何预防子女因特网成瘾障碍  第二节  学校如何预防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  第三节  大学生自身如何预防因特网成瘾障碍第九章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行为疗法  第二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认知疗法  第三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团体心理辅导  第四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家庭治疗  第五节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其他治疗方法

作者简介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在缔造着一种危险——因特网成瘾障碍。因特网成瘾障碍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上网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大量研究证明,因特网成瘾障碍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形成、发展、危害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并最终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内容包括: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概念及危害;国内外针对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量表的编制;上海市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调查;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大学生上网行为与自我认同及环境微系统的关系;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成因研究;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预防和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的治疗方法等。

图书封面


 大学生因特网成瘾障碍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专业的一本书,但是吧你知道的这种书一般提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就很虚了,泛泛的和领导所谓的重要讲话一样,没有多大的实际操作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