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余漫笔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史余漫笔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08031785
作者:严家炎
页数:354页

章节摘录

  一、世纪之交话兴废  有关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考  20世纪即将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们可以拉开同它的距离,客观地冷静地对待它,科学地研究它。中国在这个世纪中取得了伟大的进步,也经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其中有许多正反面的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需要总结。在弄清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对于世界的进步乃至人类的未来,都具有极大的好处,可以使我们少付出许多不必要的惨痛的代价。  20世纪在文化方面留给我们最大、最丰富的一笔遗产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这也是我最近几年经常在思考,而且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有主导地位的成分,需要有主导地位的成分,但同时也需要有多种不同于主导地位的其他文化成分存在,这些不同的成分,构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并在对立中相互吸收、不断更新的关系。于是文化本身就能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就避免了武断、专制,避免了社会僵化或者停滞不前,更可以避免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为在决策之前就存在一种抵消失误的机制。我相信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发展主要依靠一种合力的意思。  任何一个社会想要取得持续的稳定的发展,都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文化生态保持平衡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在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与民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孤立的单纯的哪一家的药方,可能都治理不好国家和社会,但当它们构成一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后,好处就大了。如果再加上在下层的墨家,又加上后来传进的佛家,这些思想学说组合到一起,就体现着文化生态平衡。汉初“文景之治”,依仗“黄老之学”,体现着儒道互补。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实际却是“霸王道杂之”,阳儒阴法。唐代是儒道佛三家并存和合流,政治、文化发展得很高,国势也很强。宋明理学又是儒家吸取佛教哲学所获得的重大发展。这些史实都可供我们借鉴。  从上世纪后半期起,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出现过种种理论和思潮,有实业救国,维新救国,文艺救国,教育救国,革命救国,科技救国,学术救国等,这些理论思潮在中国的实施程度和影响,何者能起主导作用,何者能起辅助作用,取决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不同条件和不同状况,但它们本身是互为补充,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互相配合的。如果没有这种配合,武装革命的胜利就会困难得多。即使不同思潮在有些阶段有所对立,也是互补性的对立,而不一定是消解性的对立(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复辟帝制应除外)。但建国后为了突出“革命救国”,把其他理论思潮均视为“改良主义”、视为“反动”、“阻碍革命”而统通批判,文化生态平衡也就受到破坏,连物质生态也造成失衡。许多教训就是由此而来,很值得我们回顾和思考。  任何文化思潮,不管它本身多么激进,多么偏激,只要有东西制约它,就不可怕。例如“五四”时期钱玄同废除汉字、推行世界语的主张当然很激进,但《新青年》内部就不同意,陈独秀就写了编者按语表示对这种主张有保留。鲁迅也嘲讽钱玄同“才从‘四目仓圣’面前爬起,又向‘柴明华先师’,脚下跪倒”。后来还嘲讽钱玄同“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文革”中造反派们推行第三批简化汉字,连“雕”字都要简化成“刁”字,王力先生发言反对,说“要是我敢把‘毛主席雕像’写成‘毛主席刁像’,我岂不要被打成反革命?”造反派也只好改回来。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有不同思想见解能够并存、相互匡正、相互制约的机制。提出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要建立这种机制。  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应该说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好的条件来研究过去一个世纪的文化状况:第一,可以不限于近代、现代、当代的哪个时段,也不是简单地将这些时段加以拼接,而是有可能追踪寻迹深入到各时段内部,综合地把握整个世纪内在的历史脉搏;第二,可以摒除当事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有可能客观地对待业已发生的种种历史事实以及文化上的后果,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建立良好的、严谨的学风。事情的客观过程往往非常复杂,简单地理解就会出差错;第三,各种原始资料越来越多地被发掘、发现和整理出来,其中包括各类档案的逐步开放,对立双方的不同史料可以汇合起来对照、鉴别、互相佐证,这使20世纪中国文化的研究不但面对的资料空前丰富,而且更便于将这些资料去伪存真,取精用宏;第四,充分发挥北大作为综合大学优势,通力协作,挖掘潜能,实现文、史、哲乃至旁及政、经、法、社会、心理更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将成为未来的新世纪的一门“显学”。这就是我在北京大学成立“20世纪中国文化中心”时的一点感想。  (原栽《中华读书报》1999年8月4日)  20世纪没有白过  在即将跨入新世纪大门的时刻,回首百年中国文学,我想说的第一句话是:20世纪没有白过!经过四五代人的共同努力,尽管历尽种种坎坷曲折,中国文学终于从古典形态不可逆转地发展成了现代形态。这个质的飞跃永远值得我们庆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许多士大夫都感受到国弱民贫的痛苦,都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但他们的目标和“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很不一样。他们希望中国通过变法,恢复天朝大国的地位,成为世界霸主。康有为写过一首《爱国歌》,声称“唯我有霸国之资格兮,横览大地无与我颉颃”。辛亥革命前夕有一部小说,畅想中国经过八九十年变革,到20世纪末年已经国富兵强,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小说写1999年中国上议院决定废除公元纪年而改用黄帝历(公元2000年,正好是黄帝纪年4709年)。这引起白种人国家的害怕,并引起匈牙利国内黄白人种问的冲突。匈牙利国王请求中国大皇帝出兵保护,终于引发一场世界大战。结果中国在全世界华人协助之下获得胜利,迫使欧美各国签订有利于中国的和约。匈牙利从此也改奉黄帝历。于是万国来朝,中国达到鼎盛时期。这种梦, “五四”以后的作家不会再做了——不是认为不可能,而是认为根本不应该。鲁迅把这类救国目标叫做“旧式的觉悟”,加以谴责。当有人论及日本并吞朝鲜这件事而津津乐道于“朝鲜本我藩属”时鲁迅感到这类思想的“可怕”。无论在对待国外的弱小国家,或者对待国内的弱小民族方面,鲁迅都主张平等,支持正义,倡导和睦相处。他不愿自己做别人的奴隶,却也不愿别人做自己的奴隶。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鲁迅思想的现代性,体现了“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测量出了“五四”作家与康有为那代人思想上的距离。“五四”一代作家接受的是人的个体本位价值观念。戊戌变法时期的谭嗣同,虽然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卡又”,但那还只是先驱者个人的觉悟;只有到“五四”时期,这种思想才成为一代人的共识,形成时代风尚。所谓“文学革命最大功绩在于‘人’的发现?”,这“人”,就是个体本位意义上的“人”,其内涵就是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意志。用《伤逝》女主人公的话来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受这种个体本位思想,对于历来只强调君权、族权、父权、夫权而不强调个人权利的中国人来说,是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是人文精神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既然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人们不但要懂得自尊,还要懂得尊重别人;自己不受别人压迫和损害,也不去压迫和损害别人。这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提出要改变“人吃人”现象、自觉地做“真的人”的实际含义;也是《故乡》中“我”听到闰土叫一声“老爷”,禁不住从灵魂深处感到震撼,强烈地要求打破人和人之间那层“可悲的厚障壁”的原因;以及《阿Q正传》中鲁迅为“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感到愤怒,同时又为阿Q式的革命本身感到悲哀的道理所在。这种个体本位思想,不但不能误解为自私自利,相反,倒是和正确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和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通的。  文学的现代形态,还包含着另一种含义,那就是文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样。白话诗文的出现,小说地位的提高,话剧艺术的引进,传统戏曲的革新,都使人民大众在即将过去的世纪中有可能直接享受着自己的文学。而文学的多种形式、多种风格、多种题材、多种流派、多种创作方法同存共荣,自由竞赛,实际上也在实现百花齐放,发挥着多种功能,共同为人民的事业服务。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题材、形式、风格、创作方法等等都只有相对的意义。  ……

内容概要

严家炎,1933年生于上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语言文学学科评议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论鲁迅的复调小说》、《金庸小说论稿》、《知春集》、《求实集

书籍目录

自序一、世纪之交话兴废 有关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考 20世纪没有白过 无用之用 民族奋飞的翅膀     石破天惊话科学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随想 深入与跳出:文学研究与文化视野 批评规范小议    鲁迅晚年思想寻踪     1957年夏毛、罗对话试解     胡风在四五十年代文学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读《远东大战纪事》 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的显著特征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序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丁玲的创作个性   回忆我当“保姆”的日子 心泉也有喷发时二、历尽劫波论“五四” 川岛“文革”中遭迫害一案的真相 不怕颠覆只怕误读 《文学革命论》作者“推倒”“古典文学”之考释 “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 “五四”批“黑幕派”一解 《郑振铎前期文学思想》序 苏雪林的文学成就与待解之谜 由《曹禺访谈录》所想到的 穆时英长篇小说的追踪与新发现 略说穆时英的文学史地位 救亡与启蒙的二重奏 有关萧军的三点感想 “有字皆从人着想” 中国文学史百年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从“五四”说到“新国学” 交流,方能进步 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 论王蒙的寓言小说 王蒙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三、别梦依稀怀师友 “生来注定吃苦”的人 在我记忆中的慧修师 心中的丰碑 悼念文学史家唐弢先生 精神上的导师 难以忘却的纪念 吴组缃先生二三事 怀念贻焮先生 长长的瞬间 他在人们心中永生 我心目中的田仲济先生 忆叶子铭先生   战后日本“中国学”的一位引领者和见证人四、偶得闲暇说艺文 闲话小说文体 京派小说与现代主义 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试论电影《贞贞》改编的得与失 艺术是升华 亲情·乡情·民族大义 性灵暖处觅真情 张曼菱笔下的北大 《幻化》的成就与不足 风格之一例     让人很开眼界的校园小说 《紫雾》:一部颇具震撼力的文学传记 试说“中国的奥勃洛莫夫” 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序言

作者简介

《史余漫笔》收录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严家炎先生近年来研治文学史之余,发表手报刊的随笔文字,凡63篇,内分四辑:第一辑“世纪之交话兴废”,讨论20世纪中国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和付出沉重代价的历史教训;第二辑“历尽劫波论‘五四’”,围绕“五四”作了一些实证性的考辨,意在廓清两类对“五四”的误读;第三辑“别梦依稀怀师友”,追忆悼念平生交往较深的先哲前贤,力图展示一代学人的心路历程;第四辑“偶得闲暇说艺文”,就特定的文学史现象或作品,述说自己的见解。四辑各有其话题性,同时又可被作者的治学之路与研究范围所整合。这些“体裁驳杂”之文,虽是作者治“史”之“余”的副产品,但背后又可见作者的史家眼光与严谨态度。

图书封面


 史余漫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轻松自得。
  •     要当教授、要讲课、要开会、要研究,而且这一切之前要大量的阅读、整理、取舍,还要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引处理这些材料,真的不容易。在这本书里,知道了有人问毛主席:鲁迅活在现在会怎样,知道了丁玲的创作和理念和她对毛主席帝王思想的感触。还有其它的。做研究真的不容易,正如鲁迅总用真的和假的知识分子来做判别,而不是其它一样。
  •     非常好!不过读完心情也很沉重!严家炎显然受过鲁迅先生的影响啊!
  •     回归20世纪中国文学史,灵动。
  •     对老先生所讲辛亥革命与五四反封思想革命的逻辑关系印象尤深。
  •     凑合,打酱油的文章居多。《史余漫笔》中的《“五四”“全盘反传统”问题之考辨》很有分量。比起林毓生的胡说,我更认可严先生的观点。
  •     非常支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