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出版社:昆仑(副)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800407895
作者:王向远
页数:284页

章节摘录

书摘田中正明的这个“证据”与第九个“证据”属于同一类性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没有参加南京保卫战,当然也不可能做关于大屠杀的调查,故未提南京大屠杀。这只能表明中共的严谨态度。只有等到日本战败后才有可能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详细调查,所以,南京大屠杀到了东京审判时,真相已经得以大白于天下了。有谚语云“时间是最好的证人”。南京大屠杀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可以掩盖一时,但终究会水落石出。换言之,水落石出需要时间。这再次表明,田中正明处心积虑预设的“前期资料”、“后期资料”说,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对法律和公正而言,材料不分前后,只分正确与否、可靠与否。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一个证据”是“国际联盟没有作为议题”。“第十二个证据”是“美英法都没有提出抗议”,“第十三个证据”是“美国英国的新闻媒体几乎没有触及”。    实际上这三个所谓“证据”说的都是一回事。根据已有的中13学者的大量研究和史料证实,日军大屠杀大都是有预谋、有组织的,他们将中国人成批成群驱赶到河沟、洼地、江畔,然后扫射“处理”。这样“处理”便于尸体掩埋,或容易让江水冲人大海。而暴露在南京的主要街道上的尸体则不占多数,故短期内清理完毕。另一方面,日本占领南京初期出于不言而喻的原因,对南京进行了严密的信息封锁,不许外国记者自由采访,在刺刀枪炮底下的中国人幸存者为保生存也不敢提供、无法提供事实真相。正如田中正明所说:一直到了“事件的第二年(1938年)夏天,美、英、法等国媒体提出视察南京战迹,日军对他们说OK,他们十五六个人乘专机到达南京”。(《总结》第224页),而这时距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半年;又如田中正明所说,国际联盟第十八次大会是在1937年8月13日至10月6日召开的,第一百次理事会是在1938年1月26日开幕的,第一百零一次理事会是在5月召开的,这些会议均在这些记者采访之后。在消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国际联盟没有将南京大屠杀作为议题,岂不是很正常的吗?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四个证据”是“没有颁布钳口令”。说日本教科书上写的“国民不知道[南京大屠杀]”是“谎言”,说当时日本军部政府都没有颁布关于“南京事件”的钳口令,而只有“流言蜚语取缔法”,也没有禁止对“南京事件”的报道。    此条“证据”更是不值一驳。众所周知,日本战时已经完全没有言论自由,新闻报道全在军国主义战时体制之下,并用一系列的法规予以强制实施。在此情况下,完全不必对“南京事件”特别发出所谓“钳口令”。因为日军在中国屠杀无辜中国人已经是家常便饭,南京大屠杀虽然数量巨大,在日本军部政府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发特别的“钳口令”,意味着实际上已经有了控制舆论和信息的全面的“钳口令”。    田中正明提出的“第十五个证据”是“没有目击者的‘大屠杀”’,说当时的日本记者没有谁看到过南京大屠杀,并援引阿罗健一在1986年的《正论》杂志上发表的旧日军及其随军记者的访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最后还把自己也摆了进来,以“笔者所看到的南京”作为证据。    田中正明的“没有目击者的大屠杀”,完全是欺世之谈。“目击”到南京大屠杀、如今见诸于文字资料的,不知凡几。例如,著名的东史郎先生不是目击者吗?然而田中正明等日本右翼分子对此一律采取不承认的蛮横态度,并指这些目击者为“污蔑”,为“损害皇军名誉”。这样将目击者抹杀掉了,在田中正明眼里就“没有了目击者”。同时,田中正明又搬出了阿罗健一在80年代对原侵华日军及随军记者的采访作为依据,说他们都“没有看到屠杀”。采访那些死不反省的侵华分子,让他们来作证明,则无异于作伪证,结果当然只能是“没看到大屠杀”。问题是,田中正明早在《虚构》一书中,就表示“后期资料”不可信。这些对老兵的采访文章难道不是田中正明所说的那种“后期资料”吗?这前后的矛盾,说明了田中正明“证据”到此处,仍然无法掩盖南京大屠杀真相,只好顾头不顾尾了。最后甚至把自己也拿出来作“见证人”,实在是自欺欺人的拙劣伎俩而已。    总之,田中正明是日本右翼分子中大屠杀抹杀派的代表。他将其后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投注于对日本侵略战争的辩护、对日本战犯的美化、对南京大屠杀等日军暴行的抹杀。他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南京事件的总结》等书中,表现了一个抱着为侵略战争免罪、为战后被处死的松井石根等战犯复仇的强烈冲动,显示了为掩盖罪行而不择手段的那种病态的顽固与执拗。田中正明这种献身于“抹杀”事业的执著“精神”、他在实施其抹杀“作业”中所使用的手法、所寻找的“空子”、所提出的论点、所下的判断,所做的“总结”,为后来的右翼抹杀论者们——如松村俊夫、东中野修道、小林善纪等人——悉数继承,并“发扬光大”。而且从抹杀论者的手段伎俩与“水平”上看,田中正明的后继者们,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田中正明。可以说,田中正明及其抹杀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形成的日本右翼文人南京大屠杀抹杀思潮的一个源头。P.211-214

内容概要

王向远,1962年生于山东,文学博士。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十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文章100余

书籍目录

序章 第一章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林房雄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   一、作为老牌右翼分子的林房雄 二、解掉两个紧箍咒   三、“大东亚百年战争”论的展开   四、“纵然失败却是无悔  第二章 一本全面彻底的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书——中村粲的《走向大东亚战争之路》   一、中村粲其人   二、写作宗旨:为洗刷“污名”而篡改历史   三、以种族战争史观粉饰侵略   四、所谓“当事双方都有几分责任”   五、对十五年侵华战争的全面翻案  第三章 “皇国史观”的沉渣泛起——西尾干二的《国民的历史》   一、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的发起   二、《国民的历史》畅销的背后   三、与中华文化“绝缘”的“一万年日本文明史”的虚构   四、对侵略历史的全面美化   五、惟我独尊的“皇国史观”的复活  第四章 “恶魔的思想”——渡部升一、谷泽永一的右翼极端主义言论   一、对“反日的日本人”的“告发”   二、所谓“国益论”和“新忧国论”    三、“谁把历史弄成这样?”    四、所谓天皇“无责任”、战争“有外压”    五、敬告韩国中国俄国美国:日本没有“战争责任”   第五章 乔装打扮的军国主义史观——藤冈信胜所谓的“自由主义史观”    一、藤冈信胜与“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    二、“自由主义史观”的“自由”    三、“自由主义史观”的根源与构造    四、“自由主义史观”的虚伪本质   第六章 歇斯底里的免罪情结——法学博士小室直树的“无法”的暴论    一、“天皇教”的狂热信徒    二、搬弄“国际法”为侵略免罪    三、不容忍任何道歉和谢罪   第七章 “南京大屠杀”抹杀论者的第一只黑手——田中正明的“虚构”与“总结”    一、曾做过松井石根秘书的田中正明    二、所谓“帕尔博士的日本无罪论”    三、《南京大屠杀的虚构》的虚构    四、“南京大屠杀否定论的十五个论据”的虚伪   第八章 作为一股右翼思潮的南京大屠杀抹杀论——东中野修道等抹杀论者的猖獗    一、铃木明的《南京大屠杀之幻》    二、阿罗健一搜罗的所谓“证言”    三、歆本正己与富士信夫的抹杀论    四、南京大屠杀抹杀论形成了一种思潮    五、新一代抹杀论者的“旗手”东中野修道    六、抹杀论者在史实面前注定失败   第九章 “新傲慢主义”的新军国主义——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的《台湾论》和《战争论》    一、右翼势力的“广告塔”    二、鼓吹战争、美化侵略的《新傲慢主义宣言·战争论》    三、老调重弹、变本加厉的《战争论 》    四、美化日本殖民统治、鼓吹台独的《台湾论》   后记

作者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日本社会上的右倾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些学者、文化人从极端民族主义的右翼立场出发,打着反对“自虐史观”的旗号,极力复活“皇国”史观,为侵略中国及亚洲的历史翻案,抹杀史实、美化侵略、推卸罪责、散布反华仇华言论、毒化中日关系、混淆日本国民之视听,遂使右翼思潮成为一股持续不退的逆流。 
本书以十几位有代表性的、民间身份的日本当代右翼学者文化人的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站在中国民间学者的立场上,对他们美化和否定侵华历史、推卸侵略罪责、敌视中国及中国人民的右翼历史观做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图书封面


 日本右翼言论批判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不错的一本书,能了解到很多日本右翼言论和活动动态,中国人该警醒!
  •     一本很好的书,看完了就知道我们不应该像以往那样愤恨日本,其实有些日本人很可悲!
  •     5年前看的书了,当时觉得写得有点深,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从其他方面去了解这个国家,现在看很多问题理解得更到位一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