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社会科学方法论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
ISBN:9787801093134
作者:马克斯·韦伯
页数:182页

章节摘录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汉译本序)  韩水法  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想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他的社会科学研究常被评价为博大精深,而这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养和方法论上的见解。有人认为,韦伯的方法论学说是他的最大成就,尽管这不是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观点。但他的方法论学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还在不断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翻译了马克斯·韦伯这本《社会科学方法论》。此书实际上由选自《科学论文集》(Gesammelte Aufsa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5Auflage,J,C,B.Mohe l Paul Siebeck]Tfibingen,1982。以下凡引《科学论文集》皆为此版本)的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最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述的代表作。当然,韦伯方法论思想绝不限于这三篇文章中所表述出来的内容,整部《科学论文集》就是一部方法论文集,这里译就的三篇文字只占其篇幅的三分之一。若要将韦伯方法论思想较为全面地介绍给汉语读者,翻译全部《科学论文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而这正是译者将服的笔砚之役。当然,韦伯还有一些重要的方法论思想包含在他的一些专门研究之中。我们之所以强调这里所选的三篇论文为韦伯方法论的代表作。

书籍目录

一、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 (1904)
导论性的说明:
1.理想与价值判断之科学批判的意义;
经验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原则区分。
2.文化科学认识兴趣的根本意义;
文化科学中理论考察方式与历史考察方式的关系;
理想典型概念形成的逻辑结构;
经验社会认识的“客观 性”的意义;
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科学兴趣的易变性。
二、文化科学逻辑领域的批判研究(1906)
1.与爱德华・迈尔的争论
导论性的说明;
巧合的概念;
“自由”与“必然”;
历史的对象
2.历史因果考察中的客观可能性与恰当的因果关系
现实的历史塑造;
“客观可能性”的理论;
客观“可能性判断”的“有效性’ 的样式;
“恰如其分的”因果关系的范畴;
作为思想抽象物的“恰如其分 的”因果关系和“偶然的”因果关系。
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价值阙如”的意义 (1917)
1.学院教学中的实际评价;专业培训与课堂评价。
2.纯逻辑的或者经验的认识与作为异质问题域的评价性判断的原则区分;
“价值判断”的概念;
“目的” 与“手段”之批判;
实践律令和经验的事实确认之他律的有效性范围;
伦理规范与文化理想;
“伦理学”的界限;
伦理学与其他价值领域的张力;
价值顺序的冲突;
经验真理、价值理论和个人决定;
价值讨论和价值诠释;
“发展趋势”与“适应”;
“进步”的概念;
理性的进步;
规范性因素在经验学科中的地位;
关于经济的科学学说的任务;
国家的作用
后记

作者简介

《社会科学方法论》而这种特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自己的方法方面的素养和方法论上的见解。

图书封面


 社会科学方法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其实不大想把这个比较写出来,两位教授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德文上都有相当造诣。两位都是个人特别喜欢的老师,还有一位是本院的。但是我在这个问题上也困惑过一段时间,写出来希望对刚接触本书的读者多少有一些帮助。首先,两个译本都是直接根据德文译出的。相对而言,李秋零本参照了更多英译本的翻译,因此文笔更为流畅、更具可读性,适合初学入门者。但韩水法说英译本有一些错误,因此读者要对两个译本的分歧(分歧处重不重要,则端赖个人的学术兴趣)作出判断,实不应根据英译本。但在语句的通顺问题上,我经常会参照李译本。如韩译本146~147页。李译本98~99页。英译11页。德文本500[462]页:韩译为:“但是人们把这样共同假定的实践目标不是称作‘事实’,而是称作‘预定的目的’。关于‘手段’的讨论立即就会揭明这一点,它事实上有双重意义[sachlich zweierlei],……”李译为:“但人们并不把这种共同预定的实践意图称之为一个‘事实’,而是称之为一个’先验确定的目的‘。稍后时论’手段‘时将会指出,这在实际上也有两方面的含义……”韩译会造出歧义,即后面的“它”到底指的是手段还是目的。而李译翻译为“这”就表明是指人们的这种说法。参照德文,最好是调整为“它事实上有双重意义,关于‘手段’的讨论立即就会揭明这一点……”PS:引号里的词,译成“预定的目的”较好。因为这里不涉及先验问题,只涉及逻辑上优先的问题。其次,就逻辑层次而言,我个人更愿意选择韩译。有不少地方李译本选择了较不具学术意义的虚词,而韩译则更把逻辑关系翻译的更为直白。如韩译本(1999): 152~153页。李译本,103页。英译16页:“几乎在现实的人所表明的几乎每一种态度中,都有各个价值领域的互相交错和渗透。”韩译为“交错”,李译为“交叉”。就价值在现实生活的表现而言,应是相互渗透的妥协关系,以“交错”更为适宜。最后,在两个译本有分歧的地方,如译名方面,个人也更愿意选择韩译。如“kontemplatives”一词,这个词韩译为“观照的(内心观照的)”,李译为“沉思的”。即在韩译110页(德文265页):“古希腊罗马的文明……适合于作为一般‘类型’的认识工具,而与第一种观点相反,不适宜作为持久有效的文明规范,也与第二种观点(并不指望洞见‘无限遥远’的古代‘真正的独特之处’和‘本质’,但希望多少能得到‘艺术享受[künstlerisch genießen]’)相反,不适宜作为绝对唯一的个别对象,予以价值标准上的观照[kontemplativer Wertung]。”韩译与李译应都是看到这里 “kontemplatives”与“艺术享受”的对应关系,才作出各自翻译。《社会学基本概念》也出现这一词,但是是将其放在“情感式行动”一范畴内。这表明韦伯认为,价值判断中具有审美或情感的因素,但这一因素在知识意义上并不重要。把这个词翻译为“观照”,更能突出其审美与情感的意义。这些都是个人阅读中附带的一些感悟,随便选择了一两个例子,不一定有代表性,但希望对大家多少有些帮助。也欢迎大家指出两个译本的其他分歧,共同交流进步。
  •     韩水法的译本语句通顺,晦涩长句较少,且韩水法的译者序对整本书选译的三篇文献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清晰明了。非常欠缺的是那个编辑,居然连错别字都校不出来,常有因错别字而使句子难以理解的情况发生。可惜了~~

精彩短评 (总计58条)

  •     很好的书非常非常好
  •     这书我都等了小半年了!
  •     与邮政书店合作时期买的一批书中的一本。我读韦伯、亨廷顿、曼昆是受JC的影响,当年他只看经济学和社会学著作。可惜现在已经很多年不读书了。大约只看社科著作的人,都比较现实吧。
  •     看不懂
  •     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故,晦涩得很。没怎么读懂,可能需要重读。
  •     看得脑袋都打结了,翻译很奇怪啊。。。。都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了
  •     有点难度的
  •     价值无涉( Die Wertfreiheit )。
  •     不好意思地表示,我没读懂……
  •     读得很艰苦,却又很酣畅。
  •     现在全部忘了。
  •     这本书的翻译可能有问题,但不懂德文,无法对照。
  •     看的头大
  •     每个字都看得懂,每个短句也都能懂,一段段连起来就不知道啥玩意了。>_<
  •     在焦躁论文情绪下终于读懂了前一部分然后惊觉社会科学原来是这么个认识和阐释社会的东西。价值关联、理想类型、合理性、理性化。
  •     看完序就有点不知所云了,真是佩服那些代表性的长句,太磨人了,还好译者序已经尽可能详细地把正文内容用我看得懂的话梳理了一遍,不过较之原文来说肯定还有不完整的地方,不过我现在是无法挑战了,以后再说吧。总之,正文部分有点难!作者很厉害!
  •     20101212 好书好晦涩果然德国人
  •     纯粹为交差,看了点皮毛,真仔细看下来不知要花多少时间。这版本有译者对三篇文章的梳理,术语处理得很人性化:“价值中立”简明易懂,另一版的“价值阙如”真是吓倒门外汉==!
  •     我写作业是很认真的!
  •     要命~
  •     首轮扫盲用书
  •     书的质量、内容都好
  •     本人下订单已有20天,到现在还没收到书。
  •     比较全面细致,实用性比较强。
  •     很不好读
  •     正经念完的第一本略带哲学意味的书
  •     编辑在吃屎!!~~
  •     可读性极差
  •     有必要就需要有,既然选择了就得努力
  •     为 so essay 我容易么我。
  •     韦伯老先生的名著,至今读起来振聋发聩。书的印刷很朴实、手感很好。
  •     参考文献
  •     把价值剥离,是社会科学方法的要义之一。不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解一切。
  •     再见了
  •     了解韦伯思想的首看之书
  •     学术精典,翻译精当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来求方法的。
  •     学习了水法老师前言的水法。
  •     实在需要时间才能读懂
  •     编辑在吃屎!!~~
  •     翻译三星,正文五星
  •     德国人的思想之晦涩,几乎令人难以接受。译者水平有限。买的话,建议先看一下实物。推荐教授购买。。。
  •     本书奠定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其“价值无涉”的方法论至今仍在社会科学中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坚守。从本书,我们可以对社会科学的知识论进行研究,并同科学哲学相比较
  •     观点大致类似于《以学术为业》,然而这本读起来太痛苦,翻译上长句太多,语言上绕来绕去,感觉很纠结的样子
  •     含着血泪啃完。理解的难点不(仅)在于长难句,而在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从A说到B的东西,韦伯得从A到a、C、D、b转一圈。180多页的书足足看了三天,而且还没有完全读透,怀疑人生。
  •     书名:社会科学方法论图书编号:318735出版社:中央编译ISBN:780109313作者:韦伯出版日期:2002-01-02简介:本书包括: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等内容。目录: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论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译后记首先,如已经指出的那样,无偏见地与政治上的敌对者同处在一个中立的场所——无论是社交的还是思想上的——,这种可能性根据经验令人遗憾地,尤其是在德国的状况下,到处都有心理障碍。这种因素本来作为党派狂热的局限性和不发达的政治文化的标志,应予以无条件的反对。但对于像我们的这样一份杂志来说,这种因素将会得到根本性的强化,因为在社会科学领域,讨论科学问题的动因根据经验常常是由实际“问题”提供的,以致单是承认一个科学问题的存在,就与活生生的人的特殊希求发生了个人关联。对于一份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普遍兴趣影响下创办的杂志来说,常常会有一些人作为作者同处在它的栏目中;这些人之所以对该问题发生个人兴趣,乃是因为某些具体的情况在他们看来与他们所信奉的理想价值水火不容,会危及那些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理想的亲和性将使这个作者圈子产生凝聚力,并且扩充新人,而这至少在讨论实际社会政策问题时又会赋予杂志某种“特性”,这种特性是极其敏感的人们的任何合作都会产生的伴随现象;这些人对问题的评价性表态即在纯理论的工作中也并不总是完全克制的,并在对实际建议和措施的批判中也——在上述前提条件下——完全合法地得到了表述。《文库》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问题”的某些实际方面出现在社会科学讨论的前沿时创办的。那些认为《文库》要探讨的问题与最高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因而成为它的最稳定的作者的人,恰恰因此又成为一种受到那些价值观念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影响的文化观的代表。众所周知,虽然杂志通过明确地局限于“科学的”讨论、明确地邀请“所有政治阵营的成员”而坚决地拒斥了遵循一种“倾向”的思想,但尽管如此,它肯定还有上述意义上的“特性”。这种特性是由其稳定的作者圈子造成的。一般来说,无论这些作者的观点如何不同,他们都把保护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尽可能增加劳动群众对我们文化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分享作为目标,但把国家对物质利益领域的干预与现存政治秩序和法律秩序的自由发展相结合作为手段。他们——无论他们对更为遥远的未来的社会秩序构造持什么样的观点——之所以就当代而言肯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它与更早的社会组织形式相比是更好的形式,而是因为它在实践上是不可避免的;从根本上反对它,并不是促进而是阻碍工人阶级在文化上的提高。在德国现今的条件——这里无须对它作出更进一步的说明——下,这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不可避免的。的确,这种状况事实上成功地直接促进了对科学讨论的全面参与,对杂志来说宁可说是力量的一个要素,甚至——在既定的条件下——也许是其得以存在的理由之一。毫无疑问,如果对作者的选择成为一种有计划的单方面选择的话,那么,这种意义上的“特性”的发展对于一份科学杂志来说就可能并且实际上必然意味着对其科学工作的不偏不倚性构成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那种“特性”的平抑实际上就无非意味着一种“倾向”的存在。编者们完全意识到了这种情况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既不打算有计划地改变《文库》的特性,也不打算通过有意识地把作者圈子限制在持某种派意见的学者身上来人为地保护这种特性。他们把这种特性作为既定的东西接受下来,观望着它的进一步“发展”。它将来采取什么样的形,也许会由于我们的作者圈子的必然扩大而有所改变,这首先取决于那些怀着为科学工作效力的意愿进入作者圈,并在杂志的栏目中成为或者保持为经常作者的人物的特点。这种情况必将随着问题的拓宽而进一步发展,而促进这种拓宽则是我们杂志为自己设定的目标。通过这种说明,我们就接触到了我们的工作领域的实际界定这个迄今尚未讨论的问题。但如果不在这里同时讨论一般社会科学认识的目标的本性这一问题,就无法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我们迄今由于区分了“价值判断”和“经验知识”,从而
  •     如果韦伯是绞尽脑汁写了这三篇翻译成中文之后晦涩无比的论文,那么我一定是仅仅理解了其中几粒头皮屑的内容!!
  •     以马克思为参照物,不仅韦伯的经验研究(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而且他的方法论(如理想类型、价值中立)都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     以科学为业 道德中立/价值中立
  •     听着大名让自己去读,发现读了跟没读区别不大
  •     非常难懂的一本书,但是如果真的决心把它看完,甚至看懂,你会发现,你的阅读能力、鉴赏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老李嘴边书要Mark
  •     交叉
  •     感觉书页的质量不是很好呢
  •     看的时候已当discipline
  •     帮同事学法律的女儿买的书,质量都不错,价格也便宜。
  •     19C的社會學家辯論與對話意識是很強的。這本書里,韋伯在第一篇中提出了他方法論的一個核心內容——“理想模型”。
  •     有的地方不如读英文本清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