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人口论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9
ISBN:9787200073119
作者:马尔萨斯
页数:144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人口和食物增长的比率是不同的。这两种不同的增长比率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使社会下层阶级的生活境况经常发生波动。然而,这种波动为何不像预期的那么惹人注意呢?为此,本书提出三个观点,根据这三个观点来考察人类迄今所经历的各种生存状态。  人口如果不受到抑制,会按几何级数增长,而人类所需的生活资料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在我看来,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至少我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风俗如此淳朴,生活资料如此充裕,以致早婚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下层阶级可以不用为生活用品的不足而担心,上层阶级也不必为生活水平下降而担心。所以,无论哪一个国家,人口增殖力从未完全自由地发挥作用。  无论有没有婚姻法,在天性与道德的驱使下,男人似乎总是倾向于及早爱慕一个女子。即使择偶不成功而有重新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只要不是极不道德的,就不会对人口产生影响。而且,我们现在还要假设社会中人们不大知道罪恶为何物。  所以,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人人享有平等权利,道德风气良好,民风淳朴,生活资料充足,无人为家人的生活担忧,人口增殖力可以不受抑制地发挥作用,那么,该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就会大大超过迄今已知的人口增长速度。  同近代欧洲任何一国相比,美国的生活资料更为充裕,风俗更为单纯,从而对早婚的限制也较少。我们发现,该国的人口每25年翻一番。  这种增长率虽说还未达到最高的人口增殖力,却是既成事实,因而我姑且把它看做一条法则,即人口如果不受到抑制,将会每25年增翻一番,或者说将以几何级数增长。  我们现在考察一下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比如就一个岛国,看看它所提供的生活资料能以什么级数增长。先考察该岛国在现耕作状态下的情况。  如果我假定,由于实施尽可能好的政策,开垦更多的土地,大规模鼓励农业,这个岛国的产量可以在第一个25年里增加一倍,那么我想,这便是所能作的最乐观的假设了。在第二个25年里,决不能假设产量会增长到原来的四倍,我们对土地的全部了解,不允许我们做这样的假设。我们所能想象的最大增长幅度,是第二个25年的增长额或许会与原产量相等。这虽然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但我们姑且把这看做是一条法则,也就是假定,通过巨大努力,这岛国每25年总产量比原来增加l倍。即便是最富于激情的思辨宅也不能想象有比这更大的增长幅度了。以这样的速度,只要两三百年,就会把这岛国的每一亩土地耕种得像菜园一样。  可是,这种增长率显然是算术级数。  所以,我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的增长是正确的。  现在让我们把这种增长率所带来的结果放在一起来看一看。  据统计,这岛国的人口约为700万。我们假设现有产量刚好能养活这么多人口。在第一个25年,人口将增加到l400万,食物也将增加一倍,生活资料与人口的增加相等。在第二个25年,人口增加到2800万,而生活资料仅能养活2100万人口。在第三个25年,人口将增加到5600万,而生活资料只能养活一半人口。在第一个l00年结束时,人口将增加到11200万,而生活资料只能养活3500 TAn,剩下的7700万人口将得不到任何生活资料。  如果有大量An从一国移居国外,则可以肯定,该国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因为,除非原居住国使人不能安居乐业,或迁入国有可能给人带来巨大好处,否则,很少有人会离弃他们的家族、亲戚、朋友和祖国,去毫不熟悉的异国他乡定居。  为了使我们的论证更具普遍性,较少受移居现象的干扰,让我们来考察整个世界而不是一个地区的情况。假设人口增长所受到的抑制已被完全消除,假设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活资料每25年增加一定数量,增加额等于目前整个世界的产量。这一假设无异于承认土地的生产力是绝对无限的,而且,无论怎样想象,人类的努力都不能使生活资料达到这样大的增长率。  假定世界人口为任一数目,比如说10亿,则人l3将按l、2、4、8、16、32、64、128、256、512这样的比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将按1、2、3、4、5、6、7、8、9、10这样的比率增长。225年内,人口与生活资料之比将为512比10。300年内,将变成2048比12。2000年内,生活资料产量虽然已增至极高的水平,但是两者的差距将大得几乎无法加以计算。  土地的产量即使没有受到任何抑制,能够不断增加,人口增殖力依然占据优势。要使人口的增长与生活资料的增长保持平衡,只能依靠强有力的自然法则不断发挥作用,来抑制强大的人口增殖力。  下面我们就来考察这种抑制所起的作用。  就植物和动物来看,情况很简单。它们受强大的本能驱使而繁衍自己的物种,这种本能不受理性的抑制,或者说不会因为担心其后代的生活而受到抑制。因此,由于不受抑制,繁殖力便得以充分发挥,随后其所造成的过剩结果又因空间与营养的缺乏而受到抑制,这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是共同的,而在动物界还要受互相互蚕食的抑制。  这种抑制对人类所起的作用更为复杂。  人受同样强大的本能驱使而繁衍自己的种族,但理性却加以抑制,产生这样的思考,即如果无力供养子女,不生育是不是更好。在平等状态下,问题也许还算简单。但在目前的社会状态下,人们还会考虑另外一些问题。如果生育孩子,生活地位是否会降低?是否会遇到比现在更多的困难?是否要更卖力地劳动?如果家庭人口很多,尽最大努力能否养活他们?是否会眼看着子女受冻挨饿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是否会陷于不能自食其力的贫困境地而不得不依靠他人施舍过活?  在所有文明国家,正是这些理性思考确实抑制了许多人没有遵从及早与一个女子同居的自然法则。这种抑制即使不是绝对会产生罪恶,也几乎必然会产生罪恶。不过,在任何社会,甚至在最放纵邪恶的社会,合乎道德地与一个女子同居的欲望总是十分强烈,因此,人口总是在不断增长,社会下层阶级越发陷于贫困,他们的境况更难于得到明显的改善。  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后果呢?  假设某个国家的生产资料,刚好满足该国国民过安乐生活。即使是最放纵罪恶的社会,增长人口的现实动力也会使人口增长快于生活资料增长。因此,以前养活700万人口的食物,现在必须在750万或800万人口之间分配。从而,穷人的生活必然大大恶化,许多穷人必然陷于极为悲惨的境地。由于劳动者的人数也多于市场所能提供的工作机会,劳动的价格势必下降,与此同时,食物的价格则趋于上涨。所以,劳动者要挣得和以前同样多的工资,就要更卖力地工作。在这种艰难时期,结婚会受到严重阻碍,养家糊口也难上加难,以致人口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其间,劳动价格低廉,劳动人数充裕,劳动者不得不更勤劳地工作,这些会鼓励雇主雇佣更多的劳动者,开垦新土地,对已耕种的土地施用更多的肥料作更全面的改良,直到生活资料和人口恢复最初相平衡的比例。此时劳动者的境况会有所好转,人口所受到的抑制会有所放松。劳动者生活境况的好与坏,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上演着。  这种波动不会被肤浅的观察者注意到,而且即便是眼光最为锐利的观察家也很难察觉。然而,凡是善于思考而又深入研究过这一问题的人都不会怀疑,在所有古老的国家,都确实存在这样的波动,尽管由于相反因素的作用,波动的幅度要比我的描述小得多、不规则得多。  这种波动之所以比自然可预测的更不明显,之所以更不易被经验所证实,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是,我们所掌握的人类历史,仅仅是关于上层阶级的历史,而以上所说的那种波动却主要发生在另一阶级人身上。对于这些人的风俗习惯,我们知之甚少。要可靠地记录一个民族一段时期的历史,需要善于观察的人作长期不问断的细致考察。考察内容包括:成年人数与结婚人数保持什么样的比例;由限制结婚而产生的放纵罪恶的风气是如何盛行的;社会上最贫穷的阶级与较富裕的阶级儿童死亡率对比情况如何;劳动的真实价格如何变动;一定时期内的不同时间,社会下层阶级的安乐与幸福会发生怎样可以观察到的不同变化。  这样一部历史非常有助于说明经常性的抑制会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影响人口,并有可能证明那种波动的真实存在。当然,由于有许多因素的干扰,波动的周期势必是不规则的。比如,某些制造业兴起或衰落;农业进取精神增强或减弱;收成好或坏;爆发战争;流行时疫;实施《济贫法》(英国的《济贫法》作为帮助和救济贫困人民的法律,在公元l6世纪就出现了,其间随着社会的动荡经历了诸多变迁,后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济贫法》的作用逐渐减弱,最后完全被废止,它的各项救济措施也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编译者注);发明出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而商品市场却并未相应扩大;特别是,劳动的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发生差异,这种差异也许比任何其他因素更容易掩盖劳动者生活境况的波动。  对于劳动者来说,劳动也像商品一样,可以说有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所谓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付给劳动者的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付给劳动者一定数量的货币。劳动的名义价格很少普遍下降。可是,我们经常看到,当生活必需品的名义价格逐渐上涨时,劳动的名义价格却往往保持不变。这就使劳动的真实价格降低了;在此期间,社会下层阶级的生活境况必然趋于恶化。但劳动真实价格的降低,却使农场主和资本家愈来愈富。资本的增加使他们可以雇佣更多的人手。所以,工作机会和需求增多,劳动价格因而会上涨。但是,所有社会中,劳动市场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限制(或是教区法造成的,或是由于富人容易联合而穷人不容易联合——编译者注),来阻止劳动价格上涨,使其低迷趋势保持较长时期;也许一直要等到荒年,要求提高劳动价格的呼声高涨时,才不得不提高劳动价格。  劳动价格上涨的真正原因就这样被掩盖了。富人们以为,他们提高劳动价格乃是在荒年对穷人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恩惠。一旦年成转好,他们便竟相抱怨劳动价格未回落。这种抱怨其实是极不合理的。只需稍微思考,就会明白,如果不是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联合起来压制劳动价格,劳动价格早就应该上涨的。  但是,富人通过不正当的联合固然常常可以延长穷人受苦的时间,却没有哪一种社会形态,能在不平等的国度避免大部分人频频陷于贫困,或能在平等的国度避免所有的人频频陷于贫困。  这一真实的观点所依据的理论,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所以我觉得无法否认该理论的任何组成部分。  人口没有生活资料便无法增加,这一公理是极其明了的,无需再加以任何说明。  只要有生活资料,人口便会增加,所有民族的历史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占优势的人口增殖力如果不引起贫困与罪恶,便不会受到抑制。人们在人生经历中已饱尝了贫困和罪恶这两颗苦果,而且产生这两颗苦果的物质原因仍在起作用,这些都为上述观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为了更充分地证实这三个观点的正确性,让我们考察一下人类迄今所经历的各种不同社会状态。我想,只需粗略地加以考察,便足以使我们相信,这些观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三章  简要回顾一下野蛮或狩猎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游牧民族或蹂躏罗马帝国的野蛮部落,由于人口增殖力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因而产生了北方移民大潮。  狩猎是人类在原始状态下的主要职业,也是获取食物的唯一手段。相对于生活资料分布的广阔而言,人口显然是稀少的。据说,北美印第安人两性间的情欲比任何其他种族都弱。尽管如此,北美印第安人的人口增殖力似乎常常是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任何印第安人的部落只要定居在土壤肥沃之地,有了比狩猎时期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来源,人口就会较快地增长。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当某个印第安人家庭居住在欧洲人居住地附近,效仿较为舒适和文明的生活方式时,一个女人就会生育五六个或更多孩子。然而,在原始状态下,每个家庭往往只有一两个孩子能长大成人。南非好望角附近的霍屯督人就是这样。以上事实证明,狩猎民族的人口增殖力要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这种增殖力一旦能自由地发挥作用,便会常常表现出来。  有待考察的是,在没有罪恶、贫困的情况下,人口增殖力是否会受到抑制,从而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相对平衡。  公正地说,作为一个民族,北美印第安人并不能算是自由平等的。关于他们以及关于大多数原始部落的记载都表明,男女之间地位的悬殊,比文明国家中穷富之间的差别还要大,女人更彻底地处于被奴役的状态。一半国民就像是另一半国民的奴隶。贫困对人口产生的抑制作用,势必主要发生在社会最下层的阶级当中。即便是在最原始的状态下,婴儿也是需要细心照料的,但印第安妇女却不能给予这种必要的照料。她们注定要经常迁徙,经受种种艰难与困苦,注定要不停地做各种苦役,为暴虐的主人预备好一切。她们有时在怀孕期间或背负着孩子从事繁重的劳动,因而流产时有发生,而且,除了最强壮的孩子,其他都难以被抚养成人。  除了妇女遭受上述苦难外,还有野蛮人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违背最基本的天然亲情,遗弃年老无助的父母。贫困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之一。  考察原始民族生活的幸福程度时,我们的眼睛不能只是盯着过上层生活的士兵,因为他是百里挑一的。他是绅士,是财主,是幸运儿。他的守护神自幼年到壮年保护他脱离无数危险,才产生了这么一个幸运儿,而其他人则在努力的过程中失败。  考察两个国家时,应该比较两个国家中最为相似的阶级,这才具有真正的可比较性。因此,应将过上层生活的士兵与文明国家的绅士相对比,将妇女、儿童、老人与下层阶级相对比。  根据以上简要的考察,更确切地说,根据狩猎民族的历史,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由于缺乏食物,狩猎民族的人口是稀少的;如果食物增加,人口会立即增加;暂且撇开原始人中间的罪恶不谈,正是贫困抑制了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这样的推论难道不正确吗?实际的观察与经验告诉我们,除少数局部地区和短期的例外情况以外,这种抑制目前对所有原始野蛮民族还在不断起作用;同时,理论也表明,这种抑制力量一千年前和现在一样大,而一千年后也不会比现在强多少。  关于人类进化的第二种状态,即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所知道的情况比对原始民族的了解还要少。但欧洲各国以及世界上所有最富有国家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游牧民族也不能逃脱生活资料匮乏造成贫困这一普遍的命运。生活资料匮乏像一根鞭子驱使塞西亚牧民离开原居住地,像成群结队的饿狼一样四处寻找食物。受这一强大因素的驱使,野蛮人宛如乌云从北半球各地集拢在一起,搅得天昏地暗,最后遮蔽了意大利的太阳,使整个世界陷于黑暗。这些可怕的后果长期而严重地影响了世界最富饶美丽的地方。追根溯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即人H增殖力  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  众所周知,游牧民族所能养活的人口不如农耕民族所能养活的人口多。但游牧民族却非常令人可畏,因为他们具有集体迁徙的能力,而且常常激发这种能力为畜群寻找新牧场。拥有大群牲畜的部落,当下的食物总是很充足。在绝对必要时,母畜也可以宰杀。因而,游牧民族的妇女要比狩猎民族的妇女生活得好。男子因团结协作而强悍勇猛,自信有力量为畜群找到新牧场,很少为养家糊口担心。这些因素凑合在一起,很快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自然结果,即人口膨胀。予于,不得不更频繁且快速地迁徙。愈来愈广阔的地区被占据,他们周围的荒地也日益扩大。

前言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  《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出版一年了,20册经过全新编译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著作一经面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赞美者有之——对西方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通俗化的解读,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西方的文化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批判者亦有之——不是大师原著,读来何用?警惕快餐文化向学术圈进逼!  回忆丛书策划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休谟、康德、马克思、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对人类影响深远的大师的无限敬畏,以及对其伟大著作的只闻其名未见其详的无比难堪,可以说《经典通读》丛书实现了“大师经典,通俗阅读”的出版目的,完成了把艰涩难懂、鸿篇巨制的学术著作,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精神食粮的任务。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10万字左右的通俗读本,有多少人会真的捧起《政治学》、《政府论》、《资本论》、《人性论》、《战争论》、《社会契约论》、《国富论》、《相对论》……并能坚持读完?这就是《经典通读》的功绩,这就是为什么一套20册的学术书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累计销售30多万册的原因。  可以说学界对《经典通读》的出版是宽容和肯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开始明白,学术经典不该只是象牙塔中供少数知识精英把玩的古董,它们代表了人类文化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些经典,了解这些经典,汲取人类先贤们的文化营养,分享人类思想的丰硕成果。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袁济喜认为,研读西方经典,对于提高国人素质是必要的。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知识的通俗化,《三字经》、《千字文》就是经典通俗化的代表。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通俗的编译本是必然的,也是可取的。就坚持阅读品位、坚持图书导向来说,这套《经典通读》丛书也是很有意义的。  著名经济学家邢国均研究员说:当今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得跨学科的研究很普遍。比如经济学研究者可能希望了解一些哲学理论。而有些著作往往篇幅过长,且理论艰深、晦涩难读。如果有可靠的普及本,读者就可以对原著有一个概要性的把握和初步的了解。另外,对于初次接触某一新的知识领域的读者来说,对某些理论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有把握,通读本就能起到引导的作用,读者可以参照编译者对原著的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如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的加速,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经典通读》这样的丛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刘祯教授还就国学热背景下的西方经典阅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就一定意义而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就是国学与西学相互碰撞的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变化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其实是我国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人自信心增强的表现。以前我们看西学可能是仰视,现在可能就是平视了。也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将西学名著通俗化、普及化。另一方面,许多著名的国学家都是中西贯通的大家。如著名的清华大学“国学四导师”,他们除了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之外,都对西方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今天研究国学,也要懂得西学。  正如在《经典通读》第一辑的《编者的话》里写到的,“与世界接轨”,首先就该“让思想先行”。除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对西方经典文化也应积极推广。我们就是要打破这种传播中的壁垒——几十万上百万字的沉重篇幅,几百年几千年的历史跨度,不同时期的艰深译文。要做到这点,通俗易懂、变繁为简最关键。换言之,再好的著作,读的人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对这些经典学术著作,想读、能读、爱读!《经典通读》丛书第一辑的出版,受到包括《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等100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网站也纷纷进行深度报道,其中人民网还针对这套丛书进行了读者调查,让大家发表对这套书的看法。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广大读者非常欢迎这样的作品,认为这是能让他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最好办法。而在全国掀起的明星代言《经典通读》活动更是引起舆论关注,众多媒体以大幅版面介绍本丛书和大家投票选出的代言明星。明星与经典学术著作的强烈反差使大家更好地理解了我们策划《经典通读》丛书的初衷。当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票选名列前茅的杨澜时,她表示:系统地介绍西方的人文著作,要看它整体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很好的话,作为公众人物,去推荐或者是以其他方式来吸引青少年阅读,我觉得对推广文化也是很好的事情。  几千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经典学术名著浩如烟海,与第一辑的20册同样重要的著作还有很多。受到第一辑成功的鼓舞,今天我们又推出了《经典通读》第二辑,使丛书的总册数达到40册,涵盖的作者和门类更加齐全和有代表性。  在第一辑中,马克思揭秘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用《资本论》缔造了一个新世界;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探索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其影响力至今不衰;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创立的“三权分立”学说,是民主制度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西方的国家政权模式;伟大的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注定成为人类挑战宇宙的旗帜!  在第二辑中,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通过自己的《沉思录》,解析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使领袖和平民都成为他的读者;卢梭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人人都应享受这一天赋的权利,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爱弥儿》;亚当·斯密期望人类有冷静慎思的能力,而不仅仅受自利的驱动,于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以《道德情操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各个领域作了探讨;凯恩斯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众多国家的经济政策……  《经典通读》第二辑仍然秉承第一辑的出版原则,完全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在保持原作原貌的前提下,将经典大部头进行瘦身,力求提炼出原著精华,在原汁原味中化繁为简地通俗解读大师们的著作。对于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啃”原著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能满足大家了解原著的基本需要,有“替代”原著的作用;同时,对于想认真阅读原著的读者而言,它也具备了引导的作用,真正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西方学术经典的大门。  同第一辑一样,《经典通读》第二辑的编译者也均为年轻的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外文水平,并且所编译的著作都在其专业研究领域之内,这就避免了已往有些编译者只懂外语而不懂专业所造成的译稿不准确、不通畅等问题。或许有人质疑年轻人的功底,其实,这些人往往只注意功成名就者的成果,而忽略了他们的成长过程。只要他们有披荆斩棘的勇力,梳理芜杂、条分缕析的细致与耐心,相信他们一定能奉献给我们期望中的经典。请别忘了,傅雷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时年龄不过24岁。  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出版之际,我们想重申《经典通读》第一辑《编者的话》中的观点:“编译毕竟不能替代原著。希望阅读完这套丛书后,有更多的读者有兴趣和勇气,并且满怀敬意地去研读经典原著,更为直接地感受和领略大师的精神风采。”  对学术经典的轻松“悦”读是我们的理想,但要真正实现难度却很大。但愿第二辑做得比第一辑好些。不当处,请读者见谅,并欢迎批评赐教。

内容概要

英国经济学家,人口理论的创立者。

《人口论》是马尔萨斯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最初发表时没有署名,但是由于拥有广泛的读者,他一鸣惊人。

马尔萨斯的其他著作有《地租的性质和增长及其调节原则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定义》等。

书籍目录

写在《经典通读》第二辑前面对于社会改良的自然制约——《人口论》导读序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作者简介

《经典通读(第2辑):人口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争议最多的一部著作。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经典通读》一套将经典学术巨著进行全新通俗化编译的丛书,旨在引领读者轻松快速阅读学术经典,从而普及对人类影响深远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家名著。

图书封面


 人口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小震撼了一把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要接触完全陌生的产业研究这是我作为背景研究的第一本书,书中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很多看过之后都觉得对现在的社会同样适用.但是翻译过来的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译版序中会把书中最主要,最精华的予以呈现,如果想偷懒的话,就只看序吧如果想安安静静的沉寂下来,也挺好,也挺有心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这本书真的不难你会发现理论的东西的确不多,版本也很好要读原版的话为未必可以看得懂,并且每个章节还有引言,有总结很好对于书内容的本身即使你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看得懂,至少可以懂七成但是书还是有让人不懂得地方,有些语言很绕翻译的不错值得一看
  •     人口学经典,现在去看原著
  •     书还没有看,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目录,感觉还好,书的每一章都有点提示,很好。
  •     好久前买的书了,已经把这本书放入东东西西购物收藏夹里去了
  •     故意看通俗版的
  •     姑且不说纸张质量 内容也是残缺不全 感觉缺少内在的东西 如果大家没太多时间到是可是看看 如果有时间或者想收藏的朋友建议不要购买
  •     作业。。
  •     该书的主要论点和结论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只有通过饥饿、战争等手段,才能改善二者之间的不平衡状态。书中首次强调了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引起了知识界的注意。
  •     这位仁兄在两百多年前就预测到了今天在中国大地上将要发生的事情
  •     一部被争议了几百年,且将持续被争议下去的著作~
  •     太忙,正文还没来得及看。但是装订、形式什么都还不错
  •     翻译的不行,我是这么觉得的
  •     通俗易懂,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     洛克曾说过:在生活中,避免痛苦要比追求幸福,更能刺激人们的活动。
  •     本书挺便宜的,但是内容很好呀
  •     原著的缩本,把马尔萨斯的关于“人口论”中最精华、最精彩的部分,用不是很厚的纸张印出来,以飨读者。是非常好的办法。用短时间就能领略大师大部头的作品,这样的创举是好事。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时间最重要。本书为我们节省了时间,赞佩!强烈推荐!
  •     与其说这是一本名著,还不如说这是一本名著的简介——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想到要买这本书呢?一点价值也没有!
  •     很多与我的观点不符,所以值得反刍。
  •     又不全。。。
  •     坏人
  •     儿子刚高一,听实习老师讲讲要看看,有点难
  •     看的过程还是有点纠结的,因为很多想法我做不到认同有些观点我觉得甚至是残忍的,但是有一点马尔萨斯不屑于伪善还是让人挺佩服他的勇气的。
  •     解决了几个疑点
  •     久闻大名,马尔萨斯基本思想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今日方见原著,对于人口理论的始终有了更深的了解。
  •     人口问题 是中国问题 是世界问题 其实人是根本 谁都知道 提出问题 重要的是在解决
  •     在面临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想起了这本书,此前在多人多处论述现今粮食危机的文章中都提到《人口论》,找来读一读,联系到现在的世界,不得不对作者由衷的佩服。
  •     大师就是大师
  •     看最后一章差点被洗脑去信教去了
  •     经济学来自身边的灵光闪现~
  •     够直白。。。
  •     说实在的,阅读此书时,并未让我产生想将其一气呵成读完的冲劲。总觉得书中的观点说服不了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