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的想像力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社会学的想像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2-11
ISBN:9787108041876
作者:C·赖特·米尔斯
页数:260页

章节摘录

  (3)在思考你所产生的许多一般性观念时,它们会被分成各种类型。而一种新颖的分类常常是引致富有成果的进展的开始。一言以蔽之,构造类型,探索每种类型的条件及结果的技巧,是你熟能生巧的一道程序。你应该寻找各种分类间的共同特性和区别因素,而不是满足于现有的尤其是常识之见的分类。好的类型要求分类具有简明性和系统性。为了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养成交叉分类的习惯。  交叉分类的技巧当然不能局限于定量资料。事实上,交叉分类正如同批判和廓清旧的类型,是构想并掌握新类型以及批判和修正旧类型的最好方法。某种定性的图表、表格和草图不仅是一种展示已完成研究的方法,而且常常是真正的生产工具。它们澄清各种类型的“各种维度”,从而也可以帮助你构想和建立新的类型。事实上,在过去的15年里,如果不借助于一点交叉分类,我相信我写的手稿不会多于12页(当然,尽管我并不经常展示这些草图)。它们多半会有缺陷,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仍能学到一些东西。它们使你的思考更清晰,写作更简洁,使你能够发现你正思考的术语和正处理的事实的范围,以及其中的全部联系。  对于从事研究的社会学家来说,交叉分类就如同用图解法来分析一个句子之于一个勤奋的语言学家。很多时候,交叉分类就是社会学想像力的语法,像所有语法一样,对它必须加以控制,并且不让它脱离原本的目的。  ……

前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素来重视国外学术思想的引介工作,以为颇有助于中国自身思想文化的发展。自80年代中期以来,幸赖著译界和读书界朋友鼎力襄助,我店陆续刊行综合性文库及专题性译丛若干套,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良好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格局的急速变化,学术思想的处境日趋复杂,各种既有的学术范式正遭受严重挑战,而学术研究与社会一文化变迁的相关性则日益凸显。中国社会自70年代末期起,进入了全面转型的急速变迁过程,中国的学术既是对这一变迁的体现,也参与了这一变迁。迄今为止,这一体现和参与都还有待拓宽和深化。由此,为丰富汉语学术思想资源,我们在整理近现代学术成就、大力推动国内学人新创性著述的同时,积极筹划绍介反映最新学术进展的国外著作。“学术前沿”丛书,旨在译介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之后国外学术界的前沿性著作(亦含少量二战前即问世,但在战后才引起普遍重视的作品),以期促进中国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反思,并回应当代学术前沿中的重大难题。  “学术前沿”丛书启动之时,正值世纪交替之际。而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历经百余年艰难曲折,正迎来一个有望获得创造性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愿一如既往,为推动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竭尽绵薄。谨序。

内容概要

  C.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s,1916-1962),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他早年求学于威斯康星大学,广涉社会与政治理论,兼修史学和人类学,25岁获博士学位。50年代初以《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举成名,并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他在知识社会学和美国社会阶层研究这二个方面都有杰出的成绩,相继发表有《性格与社会结构》、《权力精英》等:《社会学的想像力》则被视为其主要代表作,他与人合作编译的《韦伯社会学文选》(FromMax Weber)亦被认为是权威译本。米尔斯1962年病逝于纽约,年仅46岁;死后被誉为“当代美国文明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前景
第二章 宏大理论
第三章 抽象经验主义
第四章 形形色色的实用性
第五章 科层制气质
第六章 科学哲学
第七章 人类的多样性
第八章 对历史的运用
第九章 论理性和自由
第十章 论政治
附 录 论治学之道
致谢
索引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社会学的想像力(第3版)》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图书封面


 社会学的想像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今年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诞辰一百周年。米尔斯以批判资本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的过度定量化倾向著称,这样一位学者,按理说在自由主义和定量主义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社会学界,不会激起太大的波澜。让人欣慰的是,出版学术界对于他的诞辰一百周年还是有所回应:年初,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了米尔斯的《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书;而他关于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全新译本。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重温《社会学的想象力》这部名著,对于我们纠偏当下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些不良倾向,很有裨益。与书名相对应,米尔斯在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好的社会学学者,要善于把个人生活体验运用到社会学理论的建构之中,而这种能力,就被称作“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强调,跟他对于社会学研究中过度定量化、琐碎化倾向的批判,可谓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学中的定量主义方法论,尽管跟韦伯提出的“理想类型”理论有着某种内在关联,然而它发展出的过度模型化、数字化的倾向,已经完全背离了“理想类型”理论的初衷。在现今的社会学定量研究之中,千差万别、情况各异的个体,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被简单化约为一个个数字。研究者们围绕这些被建构出来的数字展开种种分析和论证,而对这些数字背后的活生生的人,却已经视而不见。从有血有肉的个体到冷冰冰的数字,这样的简单化约,不只无法反映韦伯“理想类型”理论中力求揭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相反可谓是对人采取的另一种方式的“异化”。由于定量研究已经把人剥离在外,这样的研究自然不会看重研究者个人的生活体验,而是一昧醉心于各种模型的建构和各种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这种过度数字化的不良倾向,就连很多坚持定量研究的学者看来,也是必须改进的。正基于此,香港科技大学的吴晓刚教授才会呼吁:把“人”带回到城市研究之中;而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愈晓教授,也多次强调个人生活体验对于定量研究选题发现、假设提出和模型建构的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米尔斯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定量主义刚刚成为时尚之时,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些弊端;而他在书中的这些批判,直到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米尔斯在书中另一个批判聚焦点,在于美国当时社会学研究中的过度琐碎化倾向。这种琐碎化倾向,可以肇始于默顿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中层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固然是对帕森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宏大叙事般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一种反动,然而物极必反,自默顿提出中层理论开始,美国的社会学研究可谓是从一个极端发展到另一个极端,用米尔斯书中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放弃宏大理论的建构,转向各种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倾向秉承的一种方法论是:各种细枝末节问题的研究组合在一起,便能自然构成对社会整体的研究框架。对于这种观点,米尔斯完全无法认同,他反复强调:没有深刻思想支撑的统计调查,意义是极其有限的;如果没有对于社会的一种整体的思想和理论建构,过分纠结于细节的种种研究,就永远无法反映社会的真实全貌。在米尔斯的《白领》和《权力精英》等著作中,他对于科层制带来的种种负面效果,给予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在他看来,科层制让身处其中的每名个体,仅仅满足于完成自身职责中的所谓“分内之事”,剩下的时间就用于庸俗的消费与娱乐之中,而对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其他种种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反抗。而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中,米尔斯把对科层制的批判,延伸到学术界之中。在他看来,美国社会学界所热衷于进行的种种实用性研究,完全是科层制规训的结果;统治阶层通过这种科层制的设置,以及对于社会学研究去政治化倾向的引导,使得众多社会学学者的研究,完全服务于统治阶层的经济、社会决策需要,而再也没有任何学者,会对美国社会运作结构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在这种导向之下,“知识分子从为公众服务转向为特定对象服务”,学术研究在高度职业化的同时,其对于政府和社会秩序的批判向度也已经丧失殆尽。当然,《社会学的想象力》除了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种种不良倾向提出质疑和批判之外,也分享了米尔斯在社会学治学方法上的诸多心得。比如:米尔斯一再强调社会学研究中历史维度的重要性。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就是历史演化进程中与现代性相伴而生的产物,因此在米尔斯看来,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是社会学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那种只关注当下社会状况,而不注重其历史演化路径的社会学研究,不会是好的研究。而在本书的附录之中,米尔斯也给出了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七种路径,它们分别是:重组学术档案;对短语和句子采取游戏组合的方式;对概念和事物分类;思考事物的反面;思考事物的极端面;采取比较的方式;为展示材料而安排资料。这些路径和方法,仍然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学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最后,米尔斯也强调了学术论著可读性的重要性:学术研究同样要言之有物,避免空话连篇;而这本《社会学的想象力》当中严密的逻辑和流畅的文笔,已经给如何构建学术论著的可读性,提供了完美的范本。谨以此文,纪念米尔斯先生诞辰一百周年。2016.7.13晚作于竹林斋(本文刊发于2016年7月21日出版的《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版。)
  •      《社会学的想像力》《社会学的想像力》赖特·米尔斯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社会学的想像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面貌。社会学想像力的基本工具是关于“环境中的个人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论题”的区分。社会学研究工作的三种倾向。第一个趋势:倾向于一种历史理论。第二个趋势:倾向于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的系统性理论。第三个趋势:倾向于对当代社会事实和问题的经验研究。(p22)现在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文章或者说是有些许能力去接受的一些文章,大部分都是关于经验研究的文章。能力所限,层次划分。米尔斯对社会学研究的宏大理论进行了批判,而帕森斯作为当时(或许现在也是)宏大理论流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自然免不了被批判一通。而帕森斯的代表作《社会系统》则是被批判的具体对象。米尔斯对帕森斯《社会系统》一书中的一些重要段落进行了转述,这种转述多少有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意思。经米尔斯的转述之后,那些段落或者说是那些观点似乎更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了。米尔斯认为两三句话就能够表达出帕森斯的这本书,这所谓的两三句话就是:“我们被问及:社会秩序怎样成为可能?我们给出的答案似乎是:被共同接受的价值。”确实,这两三句话表达了帕森斯这本书的主要论点,虽然它并不代表书中的所有观点。米尔斯承认,按照这种方式,几乎所有的书也能够用两三句话来表达。米尔斯自己写的书当然也不例外。他很知趣的选择了自己写的《权力精英》作为其中一个例子。米尔斯还用了四段话来转述帕森斯的整本书,并自信地认为这种转述已经足够充分了。在对帕森斯的书作了如上的讨论和转述之后,米尔斯开始对宏大理论进行批判,他直言他的目的是“帮助宏大理论家从毫无实际意义的空中楼阁中走下来”。(p34)米尔斯认为“宏大理论的基本起因是开始思考的层次太一般化,以至于它的实践者们无法合乎逻辑地回到观察上来”。(p35)他接着指出宏大理论家“由于对真正的问题缺乏踏实感受,他们的文章的不现实性非常显著”。(p35)在米尔斯看来,“对细节进行随意的、无休止的修饰,它既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也不能使我们的体验更易于感受。从而,这种情况暴露为他们在描述和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时,有时故意规避明白晓畅的行文”。(p35)宏大理论家的文章之所以难以理解,还在于“宏大理论在句法学上浑浑噩噩,对语义学也茫然无知”。(p35)米尔斯认为“好的定义的应有结果是把对术语的争论转变为对事实的不同看法,从而掀起进一步研究所需要的争论。”(p35)显然,宏大理论家并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玩的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概念游戏,是在构造一个概念王国,而不是“用清楚而有序的的方式定义手中的问题,并指引我们解决这些问题”。(p36)他们缺乏控制他所研究东西的抽象层次的能力。米尔斯对于宏大理论的行文和术语也进行了批判。“任何一个本质的问题,都无法用宏大理论的术语进行清晰的陈述。更糟糕的是:这种陈述往往还充满了判断,并被如海绵般不确定的词语弄得含糊不清”。(p45)米尔斯批判帕森斯的另一个点是,帕森斯过于强调“社会整合”和“规范性”秩序,而“无法有效地表述关于冲突的思想”。(p44)帕森斯理论的假设是“‘系统’一旦被建立,就不但很稳定,而且是内在和谐的......失调必须‘被引入到系统之中’”。(p44)显然,米尔斯不同意这样的论调。他用略带调侃的语言写道“魔术般地消除冲突,奇异地实现和谐,‘系统的’和‘一般性’的理论中排除了任可能涉及社会变迁和历史的因素”。(p45)米尔斯认为从宏大理论家所构造的规范性社会结构中,根本发现不了任何的冲突,这实际上脱离了历史和现实,脱离了群众和各式各样的运动、革命。“宏大理论中‘系统性的’东西即是它脱离了任何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p50)米尔斯接下来对抽象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他断言,“方法论的抑制其实和对概念的盲目崇拜一样糟糕”。(p54)在米尔斯的描述中,抽象经验主义似乎是过于功利和工具性的精确计算,这些有抽象经验主义倾向的研究者似乎只能称作是半个专家或者技术性工人。他们只专注于研究一些细微(而与本质无关)的问题,并尝试套入他们的“方法”,作出形式上的解释,这种做法缺乏整体性的视野和结构性的情境,必然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我们运用那些我们称之为能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事情的真相和事物的本质的工具,比如问卷调查和访谈、统计和数据分析、各式各样的量表和其他的测量工具,简言之,我们的研究显得更加专业化和像那么一回事了,具有了行为科学的特征。米尔斯引用贝雷尔森的一段评述,点出了社会研究的抽象经验主义化,“25年前及更早以前,杰出的著作家出于对社会本质及其运作的普遍关注,以渊博的学识研究理论,同时又不仅局限于此,而是运用广博的历史、理论和哲学视角,并写出专著。今天,技术专家小组针对具体问题作出研究方案并报告成果。”(p59)米尔斯认为那些抽象经验主义专家的研究成果不过是在堆积一些琐碎的细节,而且“对使这些细节形成一定规范形式缺乏足够关注。”(p59)抽象经验主义的盛行,米尔斯注意到“学术行政官和研究技术专家,这两类颇为新型的专业人士现在正与普通的教授和学者进行竞争。”(p60)我们不妨称这些专业人士为半熟练的技术专家。“在研究实践中,抽象经验主义似乎更关注科学哲学,而非社会研究本身。简单地说,他们所做的,就是将他们目前所假定的那种科学哲学信奉为唯一的科学方法。这一研究模式主要是在构建认识论;在社会科学中,它最具决定性的结果是造成了方法论的抑制。我指的是科学方法严格限定了人们所选择研究的问题和表述问题的方式。简言之,方法论似乎决定了问题......”(p61)在这段话中,米尔斯清楚地点出了抽象经验主义具有的方法论抑制倾向。他反对抽象经验主义那种注重自然科学哲学似的方法和规则的研究风格。事实上,他认为并没有我们所称之为科学方法的那些方法的存在。并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布里奇曼的话说,“诸如此类的科学方法根本不存在,而科学家研究程式的本质特征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头脑,而不受任何限制”。(p62)从“社会哲学”和“个体观察家”到“有组织的、充分发展的经验科学”的转变,经历了如下四个转向。“‘首先是关注的重点从制度史和观念史转到具体的人类行为’”。(p65)其次,“‘是不单独研究人类事物的某一方面,而是把它同其他部分联系起来。’”(p65)“‘第三,研究偏重于重复出现而非昙花一现式的社会情境和问题’”。“最后,研究重点更多地落在了当代,而非历史上的社会事件......”。(p66)米尔斯认为,由于考虑到研究的成本,尤其是对时间和金钱成本的考虑,研究者往往选择那些方法适用性强,而且成本可以有效控制,不至于高到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课题。实际上,这些考虑和选择也影响了他们的研究风格。除此之外,“由于认识论的教条束缚,抽象经验主义回避系统的历史比较研究,拒绝比较,它们只着眼于小规模的区域并且倾向于心理主义。无论定义问题,还是解释他们在微观视野中的发现,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利用过历史社会结构的基本思想。”(p72)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也是个人的学术积累和个人能力问题,学术修为还不够,只能先从小问题着眼和入手,初学者应深有体会。米尔斯还抨击了“文献综述”的操作过程,他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工作几乎完全是在资料收集好并且‘修润’后才作的”。更有甚者,是交给助手去完成的。实际上,这涉及到了学术作风的问题,是所有学术研究者都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抽象经验主义研究者的问题。关于抽象经验主义研究风格,米尔斯下面的这一段话颇有意思。“在某些研究中,当细节的事实或关系被不着边际的臆想‘解释’得颇有说服力时,术语‘聪明’有时会派上用场。当小变量被拓展意义,用来解释宽泛的问题时,结果可能被认为是‘漂亮’的。我提到这点是为了说明,一种‘行话’正在出现,掩盖了我所阐述的那种程序。”(p75)我在想,米尔斯看到我们写的毕业论文,会不会被气到吐血。我这么想,是基于我们对于“行话”还是很在行的这一假设出发的。“所有这些观点,不外乎用统计手段展示一般性观点以及运用一般性观点说明统计结果......一般性观点和解释可与其他数据配合使用;反之亦然”。(p75)米尔斯这么一说,我更坚信了我的猜想。总而言之,“由于宏大理论表现出的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以及抽象经验主义所表现出的形式的、空洞的精巧”(p79),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善,那我们真的是糟糕透了。对于学者(研究者)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实用主义”和“科层制气质”,米尔斯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感。抽闲经验主义毫无疑问具有某种程度的实用性倾向,科层制的发展也和抽象经验主义联系在一起。至于科层制和实用主义之间的关系,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科层制就是在实用主义的原则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它强到规范和秩序,强调标准化和合理化。即使我们对科层制的效率和非人格化管理有所怀疑,但毫无疑问,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替代它的管理方法。科层制至今还在政府机构和大型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作用。但是,这种较为严格和僵化的科层制气质正在渗入或者说已经渗入到了需要自由和创造力空间的人文、社会科学等学术领域,对于学术界来说,真的是一个不幸的消息。科层制气质的渗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意味着政治风气的渗入,因为科层制和政治的联系是如此的紧密。事实上,社会科学也“必然与科层常规和意识形态论题相关”。(p90)这必然会导致一批学术行政官的产生,亦即学术行政化。米尔斯认为,“作为一个群体,美国社会科学家们即使有,也极少大规模地介入政治,朝向技术专家角色的发展趋势强化了他们非政治的视野,减少了他们的(如果可能的话)政治参与,并且由于往往弃置不用,甚至削弱了他们把握政治问题的能力。”(p105)“所有这些意味着,美国学者的处境允许他们采纳新实用性,而不需要意识形态的转换,也不必有政治上的罪恶感”。(p105)科层制气质渗透,使得一些研究机构更像是在进行“流水线”式的学术生产。“研究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培训中心。”(p111)学术行政官和研究发起人垄断了所有的资源,“他们在学院中的声誉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学院权力”。(p112)“他们可以以极为高校的方式建立一项研究方案或机构,他们掌管了‘书本’的生产。”(p112)他们管理着一切。那些在这种机构中培养起来的学术新手们,或者可以叫做研究技术专家们,在这些人中,“我几乎从未在他们中发现有谁真正沉浸于学术痴迷状态。”(p113)米尔斯表示这些学生所处的学术环境真的是令人遗憾。“他们将社会研究作为一种职业;他们过早地进行过细的专门分工,他们对‘社会哲学’漠不关心甚或有些藐视,对他们而言,那不过意味着‘从书本到书本地辑写’或‘一味地沉思’”。(p114)而之所以科层制社会科学能够取得成功或者是主导地位,不仅在于“它声称在哲学上它是科学方法的”,还在于它“培训人比较容易,并给他们提供前程光明的工作”。(p114)技术专家的生产过程就是这样的,产生出来的“专家”必然缺乏应有的人文修养。米尔斯对社会科学的前景或趋势持这样的态度。他认为,“如果社会科学不是独立自主的,它就不可能成为对公众负责的行业。......如果社会科学家的个人研究依赖于科层组织,他会丧失其个人自主性。如果社会科学包含科层式的研究,它就会丧失其社会和政治自主性。”(p115)现在声望的获取和权力(权威)的分配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人们一般期望学者在学院的声望是建立于著作、研究报告和专论的出版基础之上的,总之,建立在思想和学术著作出版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学术同行和聪明的‘票友’对这些著作的评判基础之上的。”(p116)现在,由于特权位置的出现,那些年轻的学者很难再去继承那种老派的研究风格了,派系之间的斗争,导致总有一些人会处于特殊的发展位置上,“有派系资格的人比独立的学者有更大可能创造出成果。”(p117)独立的研究者在各种利益和好处的吸引下,有可能被派系吸收,如果他们坚持保持独立和“清高”的话,“派系会忽略他们和他们的研究”。(p120)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坚持下来,如果有,那么他们必然拥有一流的心智。 “‘社会科学的目标是预测与控制人类行为’”。(p122)科层制气质的政治含义也许也是在于对人类行为的控制,正如米尔斯所说,“美国社会是个在人类事务和建构历史的决策中,功能合理性的科层制组织应用越来越广泛的社会。”(p125)“科层机构中精英是否作出关键性的决策愈益成为历史变迁的源泉。”(p125)当然,除了科层制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谈“控制”,比如,人类所设计的各种不同的“‘集体性自我控制’”,这种集体性控制都是关于自由与理性的论题以及“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一套政治期望”(p125) “民主意味着受法律管制的人有权利和自由根据大家商定同意的原则去更改法律——甚至可以改变这些原则;但比之更重要的是,民主意味着对历史本身结构性运行机制进行集体性的自我控制。”(p125)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预测和控制,我们期待的都是预测的可靠性和控制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才能够增加人类的福祉。米尔斯认为,说“‘人类工程或社会科学真正的终极目标’是‘预测’,其实是用专家治国论的口号来代替本应合乎情理的道德选择。”(p126)社会研究的科层化是个非常普遍性的趋势,抽象经验主义已为科层制所应用。技术型专家的普遍化,导致很多道貌岸然、不切实际的理论的产生,这无论对于学术亦或是政治都是无益的。更为严重的是,米尔斯认为,“如果这两种风格的研究工作——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甚或成为支配性的研究风格,它们将会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构成巨大威胁,对理性在人类事物中扮演角色的政治前景构成巨大的威胁。”(p127)米尔斯接着向我们表达了该怎么做才算是比较好的和什么才是值得提倡的研究倾向,也就是科学社会学该提倡什么样的研究。总而言之,米尔斯认为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都是不好的研究倾向。抽象经验主义倾向于信奉方法,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方法论至上”的原则;而宏大理论则倾向于理论的构建与阐释,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论至上”的原则。而“对于一流的社会科学家来说,方法和理论都不是独立的王国;方法是针对一定问题的方法;理论是针对一定现象的理论”。(p130)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看来似乎是走向了问题的两个极端了。米尔斯认为“大多数的经典研究(在此上下文联系中,有时可称之为宏观视角的研究)介于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之间。”(p133)这让我想起了墨顿的“中层研究”,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研究,似乎和米尔斯所说的经典研究有那么一点的相似。话说回来,米尔斯认为,“在亚历史和跨历史层次的研究中所使用的大多数思想,实际上都是来源于经典研究。”(p134)就思想而言,抽象经验主义和宏大理论这两个派别都是靠社会科学的经典过火的寄生虫。“总之,经典社会科学既不是从微观研究中‘逐步建设’,也不是从概念阐释中‘演绎而出’。它的研究者们努力使假设和演绎同步,其方式是反复充分地阐述问题及其完整解答。”(p136)至此,米尔斯似乎已经给了我们一个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倾向。米尔斯对科层制社会学科继续批判,他认为“在科层制的社会科学中,整个社会科学的努力局限于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抽象经验主义是其最合适的工具,宏大理论则弥补其理论贫乏。原有的自由主义实践性和科层制的社会科学,都不能通过把大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结合为社会科学问题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困扰和论题。”(p138)米尔斯相信,“贯穿经典社会学分析的价值是理性和自由”(p139),我不确定我们已经在多大程度上失去了它们。社会科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解答的一个过程。其中包含着对问题的阐述,米尔斯认为,“对问题的阐述应该包括对一系列公众论题和私人困扰的明确关注;并且这些阐述应该开启对环境与社会结构间因果联系的探求。”(p139)对于问题的发现及其解答,米尔斯下面的两段话富有启示:“顺便提一下,要发现‘基本问题’及其解答,我们往往需要关注焦虑和漠然,前者从个人生活历程的‘深度’中产生,后者从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中产生。我们在选择和陈述问题时,首先必须将漠然解释为论题,将焦虑解释为困扰,其次要将困扰和论题都包容于对问题的陈述之中。在这两步中,我们要尽量简单、准确地表述问题涉及的价值和威胁,并将它们联系起来。”(p140)“任何一个完整的‘答案’,都应找出它可以介入的战略据点,即找到结构维持或变迁的‘控制杆’;并对那些处于可以介入的位置却没有介入的人作出评价。......”(p140)社会学应该关注的是人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构成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分别生活于其中的全部社会世界。”(p144)当然,这种多样性也包含了人类个体的多样性。“写到‘人类’,就不能不写到这些男男女女——既有不平凡如歌德,也有平凡如邻家女孩。”(p144)由于人类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社会科学家都想要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头脑,尽管那看起来很不现实。所以,学科划分成了必然,诸如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每个学科瓜分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研究领地。但是,为了对社会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些一流的研究学者,多多少少倾向于运用多种学科的综合视角。对于这一点,米尔斯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要阐明和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主要问题,都需要从不止一个学科中选取材料、概念和方法。一位社会科学家不必为了熟悉某一学科的材料和视角,以便运用它解决他研究的问题,而去‘掌握这一学科’。专业化应该以这种重要的‘问题’,而非恪守学科界限的方式进行。”“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个人生活、历史和它们在社会结构中交织的问题”。(p155)历史学和社会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总而言之,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在(我们)对将被解释的内容的陈述中,我们需要范围更为全面的东西,而它们只能由人类社会历史多样性的知识提供。”(p158)“(2)非历史研究通常易成为对有限环境的静态或短期性的研究。”(p160)“(3)对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或社会学家来说,一旦他离开发达的工业化祖国去考察其他不同社会结构,如中东、亚洲、非洲的制度,有关该社会历史的知识显然是理解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p161)“(4)即使我们的研究不具有很明确的比较性,即使我们只关注一个民族的社会结构中的某个有限区域,我们也需要历史资料。”(p163)米尔斯认为人是社会和历史中的行动者,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社会和历史的缔造者。我们“必须要通过他与社会与历史结构间的密切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来理解他”。(p170)关于理性与自由的讨论,米尔斯认为,“自由主义一直视自由与理性为有关个人的至尊之事”。(p181)“自由的个人以理性构建历史,以理性规划自己的生活历程”。(p181)然而,随着我们的时代进入米尔斯所称之为“第四纪元”的后现代时期,“自由与理性的观念变得不那么确定了”(p181),理性的增进并不必然伴随着自由的增进了。现在的趋势是,“庞大的理性组织(简言之,科层体制)确实增多了。但就整体的而言,个人的实质理性却没有增加”。(p182)合理性(合理化)和理性之间出现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目前正面临的问题。“即使科层结构的合理性和技术水平达到较高的程度,也并不意味着个人或社会的智力水平就高。”(p183)米尔斯认为,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和困扰之所以没有被阐明,“是因为阐明它们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与品质正是受到威胁并逐渐退化的自由与理性。”(p187)而这些问题和困扰的产生,也大多数和自由与理性的危机有关。至于什么是自由,或者说该如何理解自由,米尔斯持这样的看法,“自由不仅仅是有机会依自己喜好行事,也不仅仅是有机会在给定的两者中做出选择。自由首选是阐明实际可行的选择并对之进行辩论,然后做出选择的机会。所以,自由不能脱离在人类事物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理性而存在。”(p189)米尔斯认为,“自由的价值不能基于‘人的基本的天性’”。(p189),在人的天性中,我们已明白,“并非所有人都自然而然地企求自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尽全力或能够尽全力获得自由所必需的理性的”。(p189)米尔斯指出,“作为社会事实,人类心智的品质和文化品位也许正在衰退。”(p190)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使得许多人沉溺于新巧技术的堆积中。米尔斯对此指出,“新巧技术堆积的背后意义是:使用这些仪器的人并不了解它们,而发明这些仪器的人对其他东西所知甚少。因而,大致而言我们不能将技术的昌盛作为人类品质和文化进步的标志。”(p190)那我们应该什么作为人类品质和文化进步的标志呢?我想米尔斯暗指的应该是自由和理性,但是他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就自由和理性而言,我们也不能确定人类品质和文化是否进步了,因为这取决于对于哪一个时代而言。据米尔斯的观点,现在的自由和理性也正遭遇着危机,面临着威胁。米尔斯认为“事实的价值”、“理性在人类事物中所扮角色的价值”、“人类的自由”这三种主导的政治思想渊源于社会科学的传统。政治和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上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使在现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于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也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科学家通常是一名教授,在文科教育的领域,他应该在两个方面承担起自己的公共角色。其一,“就是将个人困扰和思虑转为可直接诉诸理性的社会论题和问题”。(p202)其二,“他的目的就是帮助个体成为自我教育的人”,(p202)培养自我修养的公众。换言之,“大学文科教育的最终产品不外乎是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男士女士;简而言之,即自由和理性的个体。”(p203)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自由和理性的个体(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公众)是民主社会实现的前提。因为,“在本质上,民主意味着那些将受到重大影响的人们应当在决策中拥有发言权。”(p204)也就是我们应该听到公众的声音。米尔斯认为,社会学家总会面临着这样的道德两难困境,即“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有别于投合人们利益的东西”。(p208)社会科学家需要遵循哪一个原则去选择自己所需涉及的研究内容呢?米尔斯提供了这样一个建议,即“通过将我们自身置于论题和困扰中,将论题和困扰阐述为社会科学的问题”。从而,我们就能够“使理性以民主的方式在自由社会中与人类事物相关”。(p209)在这里,民主的方式和人们感兴趣的东西相关,理性则与投合人们利益的东西相关。米尔斯在附录“论治学之道”中,给初学者提供了很多有效的实用性建议。他把自己的研究经验几乎毫无保留地介绍给了新来者。那些学术晚辈应该也是受益颇深。米尔斯认为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是一个不可割裂的共同体,“你必须在学术工作中融入个人的生活体验:持续不断地审视它,解释它。”(p212)你还必须要建立一个学术档案,学术档案与个人体验结合起来,这样你才能系统性地思考,而不是零碎地思考。米尔斯认为建立学术档案是很重要和很有效的治学之道,“建立学术档案同样可以使你养成练笔的习惯。若要保持娴熟的写作技巧,至少要每个星期都写些文字。在充实学术档案的过程中,你便能练习写作,据说这样便可以提高表达能力。维护和更新一个学术档案,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体验。”(p213)米尔斯还对如何建立学术档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举了自己利用学术档案对美国权力精英进行研究的例子。米尔斯指出,“社会学的想像力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为从一个视角转换到另一个视角的能力”。(p230)社会学的想像力也是可以培养的,米尔斯给我们指出了激发社会学家想像力的几种途径。“(1)在最具体的层次上,如我曾经说过的,重组学术档案是产生想像力的一个途径”。(p231)“(2)对于阐述不同论题的短语和句子抱持游戏的态度,经常会促使你的想像力得以自由驰骋”。(231)“(3)在思考你所产生的许多一般性观念时,它们会被分成各种类型”。(p232)“(4)通过对另一极的思考,即思考你所关心的事物的反面,你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洞察”(p232)“(5)为简单起见,在交叉分类中,使用是与否的形式,将促使你去思考极端的对立面”(p233)“(6)无论你关心什么样的问题,你都会发现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是很有帮助的。”(p234)“(7)最后还有一点,不是与想像力的释放,而是与编辑一本书的技巧更为相关。”(p234)关于写作,米尔斯认为要弄清楚如下的问题。“(1)我的论题的难度和复杂性究竟如何?(2)在写作中,我自己该如何定位?(3)我该为谁写作?”对于第一个问题,米尔斯认为要控制普通词汇习惯用法所“负载”的感情和价值观,使得你的意思的表达能够精确到这样的程度,即“这个意思,并且只有这个意思能被其他人理解”。“写作的技巧就是要使得读者的语义圈完全和你的相一致,使你们两站在同样的受控意义圈内。”(p239)对于第二个问题,米尔斯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作品想像为个人演讲的写作。(p239)只有这样,文章才会富有活力。最后一个问题,我们确实应该考虑到我们的受众群体,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在写作中,“努力运用文明人的措辞”。(p241)最后,米尔斯还对他的“论治学之道”,对上面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如下几点建议。“(1)做一名优秀的巧匠:避免呆板的程式。”(p243)“(2)避免形成拜占庭式的拆解组合概念的怪癖,以及空话连篇的作派。”(p243)“(3)只要你认为研究必需,你可以建立横贯历史的结构,也可以探究各段历史的细节”。(p243)“(4)不要仅仅沉迷于一个又一个的小情镜研究,要关注将各种情镜组织起来的社会结构”。(p244)“(5)你要认识到你的目标是对世界历史上曾有的和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充分的比较性理解”(p244)“(6)你要始终关注人的意象,即有关他的人性的一般观点......”(p244)“(7)你要了解你继承并正在从事古典社会分析的传统,所以不要将人作为一个孤立的部分理解,也不要将它本身自然地当作一个可理解的领域或系统去领会。”(p245)“(8)不要让经过官方阐述的公共论题或是由个人感受到的困扰决定你所研究的问题。”(p245)y/2016.3.26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读完就想@导师,告诉他,你的教育方式太急功近利了。最近,我快要揭竿起义了。
  •     格局蛮大,但翻译好像有些问题,等英语更好些的时候争取看原文吧
  •     天鹅之歌,无论是语词风骨还是心法陈述都不能更喜欢的一本儿“小册子”。
  •     信息量超大,很多超有启发
  •     拖到大四才读,仍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有些社会学家写的书看不懂真的不是我的问题。。),最后一段治学之道写的尤其好!
  •     刚拿到书就有种爱不释手的而感觉
  •     除了对“社会学想像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外,其中对于写作的对象是谁,写作思考读书关系的分析也很好。“通过对另一极的思考,即思考你所关心的事物的反面,你往往能获得最好的洞察”。Ps.这本书要放在手边,没事儿的时候要勤翻。
  •     也是老李推荐的好书。最近读的都是老李推荐的,深情厚谊不赘述。这本几十年前的小书,一点儿也不过时,很多批评让人会然一笑,特别是对某些传播学奠基人的研究方法毫不留情的否定。一直以来我都困扰于究竟应该研究大问题还是小问题,这本书对我的决定启发尤其大。是值得回味反复来读的那种书。
  •     社会学批判
  •     虽然五颗星,但是还是要吐槽一下这个翻译,实在让人看着费劲。核心思想,批判了宏大理论和科层制的抽象经验主义,教导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探究想象的结构。渠老师说,做学问不会骗人,读了多少书就是多少。
  •     社会 科学的经典著作
  •     米尔斯社会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系统论述了他的治学方法,以及对于当时社会学研究种种误区和不足的批判。尽管距离本书写作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书中对实证经验至上主义的批判,对学术研究与个人生活两者融合关系的推崇,以及对于学术书籍通俗性和可读性的强调,都对当下的社会学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反复细读。
  •     有深度的书啊
  •     go home and read more
  •     今日重读“治学方法”一章才觉得当年自己实在too young……可惜米尔斯同志走得早啊。。。
  •     两年了,我才读到这部“入门书”。谢谢让我看这本书的人,看完既困惑又舒爽。
  •     社会学的价值在此
  •     米尔斯除了是一位社会学大拿,更是当时左派的精神领袖之一。
  •     社会学、人文学科的必读书。当然,每读过一段时间就完全忘了内容,看来是没走心啊。
  •     社会学入门的经典读物
  •     内容可能真的很好,但是对于翻译差的也是没说了,我还没看完,现在基础不够我理解这里面的知识
  •     写得比较抽象的一本书,尽管作者提到做社会研究最忌讳的便是抽象。“对人作为人来说,有某些普遍的‘人性’存在的思想违背了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性,而在人类研究的审慎工作中,则需要考虑这种特殊性。”问题意识引导学术研究,而不是相反,是这本书的中心题旨。我读的这版编校错讹颇多,不知最近重印的一版有没有作过订正。
  •     翻译是有不顺的地方,可是真不愧是入门书(当然不能什么也不懂的时候上来乱读一通),米尔斯的观点就是我目前的看法,唉,良苦用心可敬可爱的米尔斯大人!17年出新的译本了,当然要买来一读一读!
  •     读得有点累。翻译问题。 最后一章论治学之道 人文学科研究者都可以读一读 有些问题今天仍然如此 通病~
  •     从个人出发的理论书写与社会学
  •     重读了一遍。感到对社会科学的批判很有力,后半本的建设方面略有不足。
  •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不如说是米尔斯的经验之谈,很有用、很真挚,和《治史三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的生活体验是社会学想像力的重要源泉,有志于此的求学者要勤思勤记,善于用数学说话,交叉分类,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档案”,以便日后的研究。
  •     很喜欢的一本知识分子的书,虽然对作者本人不甚了解,但确实从书中的批判里学到很多
  •     业界良心,作者从一开始针对性地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科学界在研究方法和学术氛围上的问题,到对社会科学的治学方法,给社会科学学者的各种研究建议,到最后用几十页的篇幅分享自己的治学经验,真的是一本诚意满满的经典。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点困难,但是逐渐深入了解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核心含义后,便顺畅许多了。
  •     社会学的想像力(第3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