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5
ISBN:9787108035257
作者:林毓生
页数:581页

章节摘录

  中国人文的重建  《中国人文的重建》这个题目可以从很多观点来谈:可以从很笼统的观点来谈,可以从知识论的观点来谈,也可以从历史的观点来谈。我今天不想从艰深的知识论的观点来谈,我想先从结论谈起。本来我想用论式的(argumentative)方式,一点一点的讨论与证明我的看法;但现在我想先把我的结论讲出来,然后再谈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结论。什么是人文?  首先,什么是“人文”?我们关于人文研究的种种,呈现着非常混乱的现象。什么是“人文”许多人都没弄清楚,甚至有人把“人文学科”(humanities)叫做“人文科学”,好像不加“科学”两个字就不觉得这种学问值得研究似的。我认为“人文学科”绝对不能把它叫做“人文科学”。当然,名词上的缠绕也不一定就是那么重要;但,如果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比较恰当的名词来指谓我们所要指谓的东西,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那个比较不恰当的名词。事实上,“人文学科”与“科学”是有很大差别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文”呢?为什么有的人——当然不是每个人——愿意研究“人文”里面的一些学问,而不愿把“人文学科”称做“人文科学”呢?简单地说,答案如下: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因为是“人”,所以有特别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们是人,所以要肯定人的价值,找寻人的意义。可是用什么办法来找寻人的意义,用什么办法来说明“人”有意义呢?  ……

内容概要

林毓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荣誉教授。早年就读台大时,深受殷海光先生的启发,赴美以后,仍然经常与殷先生通信,直至殷先生逝世为止。林先生说,殷先生给他的是“经过西方自由主义转化的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精神的召唤”。近著《中国激进思潮的起源与后果:秩序危机、反传统、乌托邦》,将于2009年在大陆出版。

书籍目录

自序
增订再版小引

中国人文的重建
什么是理性
论自由与权威的关系
再论自由与权威的关系
论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两种关于如何构成政治秩序的观念

“五四”式反传统思想与中国意识的危机
“五四”时代的激烈反传统思想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途
论梁巨川先生的自杀

“开放心灵”的认识与了解
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意见
超越那没有生机的两极
民初“科学主义”的兴起与含意
不以考据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
民主自由与中国的创造转化
一个培育博士的独特机构:“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

殷海光先生一生奋斗的永恒意义
在转型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的沉思与建议
哈耶克教授
学术工作者的两个类型

钟理和、《原乡人》与中国人文精神
黄春明的小说在思想上的意义
如何做个政治家?
面对未来的关怀

殷海光先生的志业与台湾的民主发展
献疑三问——与李泽厚商榷
“西体中用”论与“儒学开出民主”说评析
关于文明的物质化、庸俗化与异化——与王元化先生的通信
人文与社会研究发展刍议
鲁迅思想的特质及其政治观的困境
鲁迅个人主义的性质与含意
平心静气论胡适
合力建立新的世界图景
访谈录:自由主义、知识贵族、公民德行
认识“五四”、认同“早期…‘五四”——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而作
对于儒家传统乌托邦主义的反思——答客问

作者简介

围绕中国思想现代化这个主题,林毓生先生的这部文集分为五四运动,自由主义理念、人文重建、台湾当前文化发展、有关当代新儒家等几大部分,体现作者多年来对乌托邦主义的反思。

图书封面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增订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从思想史的观点来看,由于道德保守主义历史性自身内在的难局,我发现这个复杂事件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它在中国传统政治秩序与文化秩序大解体以后,呈现了中国意识之危机的一面,抉句话说,除了显示他个人人格之完整以外,他自尽的那些理由与自尽时所希望得到的效果,正呈现着严重的含混。(个人精神之自我完成,并不是非要在思想上澄清以后才能达到,这里所谓的‘精神”应与“思想”做一区分。)因此,儒家传统是不能用这些理由与这些想法来维护与发展的。梁巨川先生虽然勇毅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以求达成他的理想,但除了他个人表现了在深沉的文化危机之中,一种懦家良心的实践以外,这种伟大的精神却不能化解现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与思想上的问题。拙文主要是从思想史的观点去观察一位非专家、但诚笃而有教养为儒者的思想所呈现的中国意识之危机,以补过去占很大激进主义的分析以解释中国意识危机的不足。当时对梁济自杀的讨论中,无一能真正探颐到梁济这项行动的意义。即便梁漱溟当时表示的意见也是十分含糊,只是为他父亲的行为辩护、但却全然远离问题的核心。他崇赞父亲的道德热情和决然的卓立精神,但却将他父亲自杀的决定归因精神耗弱,以及因缺乏新知识而造成的思想错误。徐志摩正确地点出了梁济行动的精神层面,但未能掌握此一事件错综复杂的含混性从上面对梁济在家中和参与公共活动的描述,我们得到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坚决的改革家,在许多方面,梁济是站在清季改革运动的前线。梁济的决定,在许多方面是今人惊讶和费解的。如我们所知,直到此刻,从他外在的生活方式去观察,一点也看不出这种决定的可能性。其次,正如他自己深感诧异的.清朝覆亡之际,自亲贵皇族、八旗官员,以至全国臣庶(改革派更不必谈),无一人秉持传统中国的忠君观念,自杀殉清—这显示了传统中国“普遍王权”(universal kongship)的神秘魅力已经全面崩溃。拙文目的有三,第一,说明梁济思想含混性。第二,衡量思想含混性对他决定自尽的影响。第三,阐释在历史变迁的脉络中梁济思想的涵义。另外,了解梁济对其自尽之解释所含有的“含混”实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这些“含混”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the traditional cultural—moral order)的解体。对这些“含混”的了解也使我们能特别注意到,在民国初年对中国人挑战的几项“思想的紧张”(intelIectual tensions)(它们是当时许多“思想的紧张”的一部分)。这些“含混”同时也呈现了“普遍王权”崩溃以后,梁济底道德保守主义历史性的自身内在的难局。为“殉清而死”的自尽方式,一方面可以让社会瞩目,却又不损及他个人“修身”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在不被社会忽视的情况下,可以成就(如他所想像的)道德影响。梁济要以自尽表明一种对理想献身的榜样,以唤起其他人献身他们所服膺的理想。他相信空谈共和政体的理想是没有用处的;重要的是,要真诚地为实现共和政体的理想而从事实质的努力。易言之.他坚持人们应把他的自尽当做他对儒家“忠”的观念的献身的具体行动,并非就是为殉清而死,这项行动的目的是为了唤起他人希望他们的行动与理想能够一致。梁济认为特殊的中国传统具有普遍的通性,他用对特殊中国传统具有普遍通性之认定来维护保存这一特殊传统;这—论辩方式在思想上陷入了严重的困境.同时这种论辩方式也显示了,当时许多人所持有的中国型保守主义的难题。如果中国道德传统除了普遍的人性以外什么也没有,那么中国道德传统有什么中国式的特点呢?换句话说,梁济是真的要保存维护特殊的中国道德传统吗?从他想提供一些东西以巩固中国社会使其不致解体的实际目标来看,他的确要维持特殊的中国道德传统,他也认识到中国的道德传统与其他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不同的。 当梁济护卫儒家道德传统时,他的论式特别强调这个传统具有普遍通性。然而在二十世纪中国,声称中国传统具有普遍性的这种主张是保存中国传统价值的有效方法吗?在儒家传统中,普遍价值具体地表现于被认为具有同样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之中。笔者在别处曾经指出,由五四时代激进分子对中国传统进行整体性反抗所反映出来的现代中国意识的危机,部分源自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秩序和文化、道德秩序的有机性整合之遗留。由于这一历史性不可分割的整合,普遍王权之崩溃所导致的社会,政治秩序之解体,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传统的文化,道德秩序。于是,对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传统文化与道德中的每一部分都已失去可靠性。五四以后,一些新传统主义哲学家们自觉地从中国传统中寻求“意义”(mesning),这种活动与梁济不自觉地视中国传统当然具有意义,是相当不同的。但在很多方面,新传统主义哲学家们,如唐君毅和他的同道,依然担负着梁济的“保守主义”的问题。他们倾向干从普遍的观点,为保存中国道德传统作论辩,却不能为传统或传统主义的道德价值与理想,创造在社会上新的与具体的展现方式。梁济的实例显示了,致力于寻找一个在社会上可以成长的道德保守主义的中心难题,早已在二十世纪时中国出现了。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好书,买来阅读和收藏是很值得的……
  •     爱读书好思考的人必买。原来看过老版的,有修订版的也好不犹豫,买下,再看一遍。
  •     这书题目很大,里面的文章切口也大到不行,有点空的感觉。作者说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一读,比较可惜的是,这还是那种论文拼成的书,所以很多文章主题重复,有好几篇在别处见过~
  •     约略有些遗憾,本书的内容不是我所期待的,但林毓生先生谈到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     三联的这套书都很精美。林毓生先生的这本书,可以了解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些争论。
  •     林先生追求深刻,师法中西鸿儒,文字富有洞见。然而一本看下来,一些相同的话题反复出现,大概显示出现实对于林先生之呼号的无动于衷,实乃甚已。
  •     好书,很有见地,林毓生、殷海光都是很不错的海峡对岸的知识分子啊,
  •     内容包装都好,特别是作者思想深刻,对照当今社会值得一读。
  •     以我的观点,这书可以评四星,评新儒家的部分,有些赞同,有些也不能赞同,他们这群学者,对中国文化是有隔膜的,并不像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那样有真切的内部的了解。就奥国学派的相关论述来看,也不够力度。
  •     这书十分激荡人的思想。从这个评价标准来看,这本书虽然不流行也不知名,但却是十分好书。看完对韦伯产生更大的兴趣。
  •     我是一个不容易佩服别人的人,但林毓生先生是那例外的几个人之一。在通读了林先生几乎中文文章后,我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人。
  •     大家的文字,读来受益匪浅。
  •     终于再版了!!! 2011-7-16下午购于武汉崇文广场后三联书店。
  •     或有大悟。
  •     因为是文集,所以感觉有不少观点都是重复的。核心就是:五四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是不对的,我们要创造性转化——很老套,无创新。但是他对政治学基本概念的普及以及对五四的反思还是不错的。
  •     这次搞活动买的,挺划算
  •     不太喜欢林先生的文章。拗口。好多重复内容。反反复复说那几点:1.五四全面反传统的前辈们做过头了。2.注意不要把传统文化看做铁板一块。3.胡适学养不够,过分亲美,注定不能担此大任。4.现在做工作要慢,要扎实。5.要创造性转化。
  •     有些篇目可以解毒
  •     思想史部分很不错,但涉及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论述就比较浅显了。另外,创造性转化论述有点少。
  •     老先生有强烈现实关怀,强烈到自身参与进了历史的争论中,抱持了“重新切实检讨自由、民主与科学的真义”的态度,臧否当时的思想,恨不得说服了胡适或陈独秀,一起追随其“真义”。思想感超过了历史感。但老先生这种使命感,仍让人钦佩。
  •     这本书的装帧太赞了!
  •     不错,很受启发!
  •     原来有旧版的,但看到有增订版之后,依然毫不犹豫地购买。尽管作者的思想现在看起来有不是迂腐之处,但是其启发性足以让本书物超所值
  •     林先生是一位大家,分析透彻,视野宏阔,好书,值得精读。
  •     我们反传统的传统有一百年之久,是到了好好反思的时候。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不能尽归于传统的阻碍。本书对中国文化有详尽且实在的论述,本书对于如何认识传统和改造传统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还是会对我们有些启发的。当然,我们没必要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传统每个人都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容纳不同观点的气度。
  •     很喜欢林毓生
  •     感觉对胡适先生的态度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
  •     没读完,但是观点颇为认同。过去的学西摧毁了太多的东西,千年的时间留不下一点儿值得留恋的么?真的对于领先世界千年的古代帝国没有一点点贡献么?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理解之后的超越。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需要国人努力。
  •     包装精美,内容有点深,不过很喜欢。
  •     期盼这本书再版已久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更希望三联能将林毓生先生的其他几部书再版一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不可多得的大作,强烈推荐朋友们读一读
  •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不可多得的大作,强烈推荐朋友们读一读
  •     谈了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书名的”创造性转化“是在书里哪个部分啊。
  •     由于是论文集的关系,重复率很高,但这并不妨碍林毓生先生带给我的启示。粗略算来,林先生的思想来源大抵是哈耶克、殷海光、韦伯、博兰霓、康德等人。其对自由、权威、民主、法治、政治、五四、科学等论述颇受启发。像“传统一元论的思想方式”“有机整体式的思想模式”“权威的失落”“形式主义的谬误”“传统的或实质的权威”“支援意识”“集中意识”“比慢”“内在超越”“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等概念都蛮有意思的。更重要的是,林先生在谈及先师殷海光和哈耶克时,深为哈“知识贵族精神的召唤”和殷“经过西方自由主义转化的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精神的召唤”,以及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描述,颇为感动,这是一种人格与精神的力量,对于学术本身,我将思考更多。林批评五四人物具有一种化约倾向,其实他有时候也何尝不是呢
  •     如此,也罢。
  •     刚收到几本书
  •     十分好的书,内容不错
  •     殷门弟子,学术水平让人敬佩!特别让我仰慕的是林先生在芝大与哈耶克先生的从学。林先生对大学思想史的分析是独一无二的,特别的剖析鲁迅。此书值得在书架上永存也!
  •     经典之作。非常好。
  •     芝大社会思想委员会。。。哈耶克关门弟子。。。
  •     原创,读经典,了解西方经典,解决中国传统问题。有一篇写五四的是纪念五四五十周年,而现在快到一百周年的2019了,许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林先生苦口婆心。
  •     重读了林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与这本书前半部分,乃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民主是保护自由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也许我的三观就是这样来的吧。
  •     博士论文,有水平。
    作者哲学功底不错。
    值得参考。
  •     专为增补的若干篇而读。
  •     老学者的老著作
  •     书的纸质和内容都不错
  •     受益匪浅
  •     非常引人深思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论文集
  •     引用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本书短评“中国离近代还有多远?”
  •     整体性反传统主义的批判很具力度,回忆芝大、哈耶克、殷海光的几篇文章也不错。形塑自己思想基础的几部书之一。
  •     林先生提出的创造性转化的思路是正确的,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有待讨论
  •     关于活着的意义的开篇把我震撼在过去的睡梦中。但是通篇反映了许多不严谨的地方,例如美国学术实用主义,结果美国人没文化,这条我反对,大多没文化,而不是所有没文化
  •     林毓生的作品
  •     爱上思想史
  •     读林先生这本书,真是思想上的一大享受~~
  •     很早以前就知道的一本书,现在买来读一读。
  •     读之,林的很多看法是需要认真对待了,这是分析和批判的前提。
  •     重新看待五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清楚分析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     余英时先生的治学功力自不待言 关键是这本书已经绝迹许久了 老版的孔夫子上都炒到百十元 令人气愤不已 三联书店慧眼独具 为广大学人着实办了一件大大的好事 印刷装订都非常好 对得起余先生的文字
  •     和我读过的大多数学术理论著作一样,前200页简直振聋发聩重塑三观真知灼见逼人耳目,后400页就只是重复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罢了。是的我知道这是有成熟思维的表现啦,但是真的有点小无聊……但光凭前200页,就值得给五星。自由主义、总体上保守主义、哈耶克、殷海光、科学史、韦伯、怀海德、波拉尼、台湾乡土文学爱好者……如果要给林毓生写tag的话,大概就是这些。有些“黑胡适黑出翔”之类的,大家心知肚明就好www法制的观点有洞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论证逻辑实证论靠不住,nice批判反思。林毓生笔下的殷海光先生,真心略萌。
  •     中国近代思想史必读书。
  •     在“五四”的文化激进大潮下,文化保守人士几乎发不出声音。梁漱溟先生以孤军奋战的勇气,深切肯定中国过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大胆作出了中国文化必将复兴的展望。林毓生先生用“创造性转化”这一命题,既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不朽的生命力,又提出了传统文化必须适应世界潮流、中国社会变革的追求。这一命题,逐渐成为了文化中国的共识,但是开拓深化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     林毓生的经典著作
  •     磕磕碰碰读了一半……
  •     曾阅读过上世纪80年代林先生在大陆出版的作品,与此版本虽有部分内容重复,但依然满怀激动和欣然买了此书。
  •     虽然大家都知道建立法治,实现自由需要漫长的过程,但似乎大家又没法像作者说的那样慢下来。何况直到今天,法治本身在中国仍是一个需要不断讨论,并不断普及的理念,真正建立起来又要到哪天呢?
  •     轉化與建構有很不一樣的地方,轉化只是改良;林毓生口中的創造性有建構的成份,但是沒有包括顛覆的成份。創造性的轉化,還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價值取向。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