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社会学去思考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9
ISBN:9787801497307
作者:[英] 齐尔格特·鲍曼
页数:277页

内容概要

齐尔格特·鲍曼,是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以他近来在现代和后现代的社会理论中的工作而闻名于世,他获得过1989年度的欧洲社会学和社区科学的AMALFL奖。

书籍目录

致谢
绪言 社会学何为
第一章 自由与依赖
第二章 我们与他们
第三章 陌生人
第四章 集体与个体
第五章 天赋和交换
第六章 权力和选择
第七章 自我保护和道义责任
第八章 天性和文明
第九章 国家与民族
第十章 有序和无序

作者简介

几乎每个人都感到他是一个特殊的社区中的一部分或者被排除于这个特殊的社区之外。几乎每个人都 面临着关于生活在哪里和怎么样生活的困难的选择。几乎每个人都处于爱的情感中,或者是想要得到爱。通过对于上述的,得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的共同的经历的讨论,齐尔格特。鲍曼在这本书时提出了一个清晰的和令人感兴趣的对于以下的问题的入门的介绍,即通过社会学去思考意味着什么。
通过对于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的不可言说的假设和希望的检验,鲍曼阐述了社会学思想的关键的概念,从个人主义和社区到文明和现代性。在通过勾画了社会学主要关心问题的过程中,他也提供给读者一系列的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的典型的例子。他的洞察力应该可以鼓励读者在一个达到更加好的理解人类的愿望和目的的多极性的目标的之下来探索我们 自己的社会生活。当然, 这也能够作为一个向导来引导读者进一步的,系统的对社会学进行研究。
即使这本书最初是打算来为那些对社会学略知一二,甚至于是一无所知的读者而写的。它同样的被推荐给那些对于这个学科相当的熟悉的学生们来阅读。与众多的入门性的教材不一样 ,它不是罗列了一个概念和理念,而是,一个高度的个人化的和很耐读的著作。鲍曼发现社会学是非常有趣的和颠覆性的,希望读者也如此认为。

图书封面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其实人家鲍曼写的蛮用心的,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社会学常识,但是被翻译给搞烂了。    200多页的一本书,竟然4个人翻译。不知道他们4个翻译的分工是怎样的。    第一章翻译得还不错,看着不费劲。但第二章实在读不进去了,译得让人心情烦躁。翻翻后面吧,第九章开头竟然“您”和“你”翻来覆去地混用。要知道人家鲍曼是英国人啊,英语分不分“您”和“你”呢?(见第165页第一节)    更晕的是,竟然把Emile Durkheim的名字译作“艾米丽·德克海姆”!(第254页倒数第8行)看来翻译不仅不是学“社会学”的,还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学“社会科学”的。    真让人质疑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工作态度。    要不是鲍曼写的认真,真想给个“很差”的评价。
  •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锤炼的经历。本书生涩的翻译,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汉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不过,本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解开了之前我心中的许多疑惑,让我变得更加豁达。谢谢作者。
  •     闲置了很久的自己老是被南风等感情杂志包围着。渐渐的,开始厌倦以后想有些其他的。因为本身是社会学的出身,故对这样的一本书产生了兴趣。刚开始翻看,不要觉得无味。其实很好懂。社会学正是因为它的通俗而受到彼时学生们的欢迎,这本也不例外。读了第一节:自由与依赖。更大的自由是为了更稳固的依赖。读了第二节:我们和他们。更加确定群体的力量。每一节的思考不尽相同。这是一本好书能带来的良好影响。

精彩短评 (总计71条)

  •     求原版,个人有毛病,受不了翻译版。有的话,求豆油。。
  •     一本好书,值得大家看看。
  •     第一章语言真流畅
  •     我知道李康教授有新译本,只想说:这个老译本是我见过的最触目惊心的劣质翻译了!
  •       
      
      就像大家说的,不是人家鲍曼写得不好,而实在是翻译太差.
      
      我要贡献出来的一点意见就是,社科文献出版的社会学引进版,买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克制再克制,买了也会读不下去,实在浪费.
      
      社科文献的社会学系列,选了多少好书来引进啊,可实在——反正我买过的,都是翻译滥得不行的,读不下去的,也实在读不明白的.
      
      其实即使是这个社出版的国内作者的书,编辑工夫上也实在臭得可以.比如孙立平在这社出版的每年一本随笔结集,随处都看得到重复的段落,编辑从不做下处理的.
      
      
      
  •     么有读完
  •       思考,让生活有所不同
      评《社会学之思》
      
      只要你认为值得耗费精力,以更加自觉的方式过日子,那社会学就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导引。你想让生活有所不同么?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思考对生活得到不同于以往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并且用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重新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社会学之思》带给我们的益处。
      
      《社会学之思》探讨的问题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过,但有没有深入、全面思考的日常现象和社会问题;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但却没有考虑过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运用的思维方式。还有很多我们曾经遇到过的困惑的、矛盾的、或者令人欣喜的社会现象,我们来不及俯下身来细究就匆匆离开了。社会学不仅仅能带领我们认识社会的纷繁芜杂,而且更能通过对社会的了解,我们能反身自省,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
      
      书中蕴含着社会学包容的心态去看待社会、生活,以及各类学科。很多活生生的社会案例用于此更让我们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学游弋于各学科之间,并通过对各学科的连接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迸发出理性的光芒。印象里深刻的就是借钱的那个例子:你去和以前的熟人、亲人借钱,他们考虑的是你的为人、和你的交情等因素;而如果去和银行借钱,银行更多考虑的是你的还款能力。社会学在理性和感性、传统做法之间提出了综合的看法,令我们的思维方式大大拓宽。
      
      社会学关注了各学科之间、各种理论之间对于社会现象解释的区别。比如说自由,有的理论提出了“零和博弈”,某个人的自由增加必定要限制其他人的活动空间,使得其他人的自由受到威胁;有的理论确认为是“双赢”,通过协作与沟通,双方之间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取得了更多的“自由”。社会学并不偏袒某一种理论,它以自有的宽容,从各理论的假定条件出发分析其自有的合理性。
      
      书中的结构也比较简单,第一部分说明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环境:日常生活的行动、认同与理解;第二部分教我们如何“过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我们身边的事物,如何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空间和社会秩序等等;第三部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既往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是一些扩展阅读和关于术语的索引,扩展阅读?只要你认为值得耗费精力,以更加自觉的方式过日子,那社会学就会导引你进入一个新的思维世界。
      
      一本不错的社会学入门书,让我们了解了社会学的轮廓、基本研究内容。
  •       书内容其实很不错,但是这几个翻译实在太烂了。前后明显是多人翻译拼凑,越到后面翻译越烂,一看就知道肯定是机器翻译再加一点人工干预搞出来的东西!
  •     流畅 好看
  •     这中文译本是怎么出版的~烂得读不下去
  •         其实人家鲍曼写的蛮用心的,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社会学常识,但是被翻译给搞烂了。
        
        200多页的一本书,竟然4个人翻译。不知道他们4个翻译的分工是怎样的。
        
        第一章翻译得还不错,看着不费劲。但第二章实在读不进去了,译得让人心情烦躁。翻翻后面吧,第九章开头竟然“您”和“你”翻来覆去地混用。要知道人家鲍曼是英国人啊,英语分不分“您”和“你”呢?(见第165页第一节)
        
        更晕的是,竟然把Emile Durkheim的名字译作“艾米丽·德克海姆”!(第254页倒数第8行)看来翻译不仅不是学“社会学”的,还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学“社会科学”的。
        
        真让人质疑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工作态度。
        
        要不是鲍曼写的认真,真想给个“很差”的评价。
  •     某个年龄开始对社会迷糊,就需要这么一束光!
  •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要有一种适合、平衡和规律,才能使社会关系协调,才有社会运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如果一旦失去适合、平衡和规律,就会出现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等人总结了40年代以来的社会问题研究,提出社会问题应包括3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或愿望的事物安排的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东西的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的脱节。依据这种理解,他们认为社会问题有社会解组和离轨行为两种类型。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需要深思的。《社会学之思》便是以我们所生活的的社会环境为切入点,从普通人过日子所面临的选择、挑战与各种约束展开讨论,让我们了解社会学所涉及的领域和研究方法。在本书中,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将主要理论家的贡献和对社会学重要概念的介绍编织在一起,以其新鲜而有穿透力的视角一一解读生活话题,从而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与他人的交往经验,并启发人们思考,而这也正是社会学的最大魅力所在。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给社会学定义为: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也就是说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十分广泛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的一门学科。人类对由自身活动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及其思考,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曾论述过“人生不能无群”的思想,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即“社会”。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和A.奥古斯丁从宗教神学立场也曾对此做出过论证。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取代封建专制、用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在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市民阶级的社会伦理观。从社会学的学科历史上考察,这些理论观点都属于社会学史前阶段。社会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以后,它的产生有其直接的社会历史背景。
      
      《社会学之思》的独特之处,除了社会学包含一些列人类现有的学科化时间并体现出历经学科发展积累起来的一整套蔚为可观的知识,更在于其与所谓的“常识”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渗透着对自身立场和实践而言很重要的一些议题。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与他人的共处之中,都会彼此发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展现出数量惊人的默含知识,这些知识使我们有能力应对日常生活中的事务,指导我们作为个体与其他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如何接触,而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事情是超出作为个体的我们的,所以社会学之思就是要在倡扬个体的前提下,让我们充分理解周围的人们,理解他们的欲求、忧虑和关切,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用宽容的态度、自由的理念面对世界,学得去尊重每一个文明社会为了维持自身都在打造的美好愿景。而这样的同时,我们个人也就有了更多行事的权利,选择生活规划、捍卫个人尊严、拥有更多的自由。
      
  •       阅读本书的过程,是一个自我锤炼的经历。本书生涩的翻译,没有很好的考虑到汉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不过,本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给我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解开了之前我心中的许多疑惑,让我变得更加豁达。谢谢作者。
  •     关于社会学的一些理论~
  •     第二版,读起来还是那么晦涩……建议还是读原版。
  •     这本书的翻译真是烂到我想吐血!
  •     社概的参考书。感觉翻译的很不好,语句不顺,逻辑不通,薄薄一本书好像用了一个多星期才读完= =
  •     当把这译版当成恶趣味看完以后第一件事推荐图书馆买第二版译本《社会学之思》!我本想为了鲍曼仁慈地给3星的,但是实在想吐槽翻译就2星到底了!最想吐槽的是你们竟然能把戈夫曼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译成《日常生活中的污点和自私的表白》!怎么听着都像最炫民族风!
  •     浅显易懂
  •     译著出自众手者多是垃圾,一般都是不学无术的倒师叫几个稀里糊涂的学生干出来的。
  •     这书真让人读不下去,不知所云。据说是翻译问题,我还是去看原版吧。
  •     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品味书中的思想,理解书,融入书,超脱书,最后从书中走入现实
  •     特别好~~~我觉得人们信奉宗教想让它去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不如多读读社会学的书~~~
  •     对,李康老师真的很不错!治学严谨!
  •       《社会学之思》是一本社会学教材,它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学的人来说还是有那么点艰深的,虽然它的语言流畅、分析系统、理论也比较深入浅出,但二百多页的书我还是读了好几天。这倒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一句话:书的深度和厚度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读这本社会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的是《小王子》里面的“驯服与被驯服”理论——“你驯服了我的同时,你自己也在被驯服”。社会学是把人定位在社会的角度去考虑的,所以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伴随着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用社会学的术语说,“自我”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方面,一个人既是主动行为的施与者,同时又是社会评判的接受者。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的很多行为都是既主动也被动、既在选择也在被选择。比如,当我们选择爱情的同时,也在被爱情选择;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在被工作选择;即使是我们的着装,看似那么多的衣服你可以“随便穿”,但是你穿什么衣服也要受到场合的限制:去拜会父母、去约会女友和去公司上班,你要穿的衣服都会有各种限制,一旦你无视这种限制你至少会被评判为“不得体”,严重些还会得到一个“无知”的“美名”。   即使曾一再要“反传统”张扬个性的八零后,张扬来张扬去,最后所有的“个性化”都变成了同一个模样。当一代人都在整齐划一地“反传统”的时候,“反传统”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传统来限制这些人。“边界内”的空间是有限的,同时“边界外”的选择也并不多。规则在建立的同时,就建立了反规则;同样,“反规则”也会应运而生另外一些规则。当九零后的小女生都狠命瞪大眼睛又用力努起嘴巴而美其名曰“非主流”的时候,其实她们已经掉进了另外一种“主流”,进而,这种主流又变为陈流。   在日益商品化的今天,即使是我们吃什么这种完全“个体”化、只对我们自己的身体负责的事情,我们的选择也在“被选择”,且不说我们用餐的场合,单说在家里吃饭的情况,我们吃什么也不是完全能够自己说了算。各种媒体上铺天盖地的食品广告和“反广告”——即某些食品不能吃的警示——都在引导着我们吃什么并限制着我们不要吃什么。试着看看你的餐桌,有哪些东西是完全摆脱了社会的束缚的?即使是那些在农村吃着自种的粮食和蔬菜的人们,他们对食物的选择依然受到社会的各种限制。   那么,我们不能摆脱社会的限制吗?我觉得问题不在这里,而是我们为什么要摆脱限制?人是社会的动物,那么在社会的各种规则下生活其实是很天然的事情,就好像作为地球人我们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一样的自然。即使是叔齐伯夷那样试图摆脱社会的人物,其实说到底他们被社会的限制更大——这可能就是“小隐隐于野”的根源。所以,想要摆脱限制的提法是很愚蠢的。我们不仅不能摆脱,相反,还要和“限制”和睦相处,要利用社会的限制发展自身。而所谓“发展”,就是取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当你的权利很大,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的自由的时候,其实你的限制也就更多。也就是说,你驯服社会越成功,同时“被驯服”也就越成功,你在社会上的定型也就更明确,到那个时候,你穿什么衣服就更不随便了。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我朋友对社会学的一句看法,她说:社会学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看来,我也快把自己绕进去了。   所以,再引用《社会学之思》里的两句话,借以结束我这篇“思考”。一句出现在该书最后一段里:“我们如何看待问题,将会影响到什么样的解答会被视为合宜的解决之道。”另一句是该书作者引用的培根的话,放到这里刚好扣住本文的题目并收束文章,并进而引发另一种思考,这句话是——“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       其实人家鲍曼写的蛮用心的,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介绍社会学常识,但是被翻译给搞烂了。
      
      200多页的一本书,竟然4个人翻译。不知道他们4个翻译的分工是怎样的。
      
      第一章翻译得还不错,看着不费劲。但第二章实在读不进去了,译得让人心情烦躁。翻翻后面吧,第九章开头竟然“您”和“你”翻来覆去地混用。要知道人家鲍曼是英国人啊,英语分不分“您”和“你”呢?(见第165页第一节)
      
      更晕的是,竟然把Emile Durkheim的名字译作“艾米丽·德克海姆”!(第254页倒数第8行)看来翻译不仅不是学“社会学”的,还很可能根本就不是学“社会科学”的。
      
      真让人质疑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工作态度。
      
      要不是鲍曼写的认真,真想给个“很差”的评价。
  •     适合培养社会学的视角,是社会学的入门书籍
  •     第二版是李康翻译的,真的不错。
  •     很好懂,以至于没有耐心读完了。算是社会学入门读物吧~
  •     这是郑杭生老师在人大版社会学概论里给社会学下的定义……楼主拿来抄要说明出处的……
  •       闲置了很久的自己老是被南风等感情杂志包围着。
      渐渐的,开始厌倦以后想有些其他的。
      因为本身是社会学的出身,故对这样的一本书产生了兴趣。
      刚开始翻看,不要觉得无味。其实很好懂。
      社会学正是因为它的通俗而受到彼时学生们的欢迎,这本也不例外。
      
      读了第一节:自由与依赖。
      更大的自由是为了更稳固的依赖。
      读了第二节:我们和他们。
      更加确定群体的力量。
      
      每一节的思考不尽相同。
      这是一本好书能带来的良好影响。
  •     译得压根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我这还是社会学专业的,根本看不下去!硬着头皮读,收获就是浪费了时间。
  •     很认真很认真的读过,但是现在只记得一点点了。 作者在全书开头讨论了一下关于图书馆的那段文字,有点意思。
  •     好书,但翻译的不堪入目
  •       读《通过社会学去思考》第一章,感觉绝对是清新可喜。鲍曼没有像想象中一样,使用一连串艰深的学术名词,来表达抽象的理念。也没有像密集轰炸一般旁征博引,抛出一个又一个学者或专著的名字。他压根就像一个和善的老师,以一种舒服的姿态坐在沙发里面,神态轻松地在和你面谈。
      
      作者也没有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入手,进而阐述基本原理和逻辑方法,迫不及待地试图建立精密森严的理念的大厦。他是从个人的(甚至就是我们学生的)生存处境出发,分析了个人的自由状态、所处群体、社会化过程。我们似乎看到了诸如“自由”、“本我”等抽象名词在现实世界里的投影,理解作者的意思变得不是一件难事。
      
      不过从第二章开始,行文依旧生动,翻译忽然生硬了很多。译者完全沿用英文的句式,看着中文句子,读者简直可以想象到原文的英文句子是什么结构、甚至用哪个单词。
      
      没有纠结于研究那些本初和原始的状态,作者直接从个体的选择出发,描述了群体内关系和群体间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等关系。
      
      有意思的是,在第三章,作者提到了群体之间的隔离。他认为在过去,“有特权的人”通过“华丽的和精工制作的衣服”,将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群。这或许能够解释中国的一部分现实——即在物欲遮掩下,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严重分隔的现实。
      
      第四章以后,翻译水准非常明显地急转直下,生硬得很,读起来相当痛苦。整篇就像是用金山词霸翻译出来然后再稍稍修改一下。该章译者是否真正理解原著的意思?是否真的用心?相当可疑。
      
      读到后来,还有这样的句子,比如“大部分的宗教教条鼓励把它看做是付出天职的某种互换,即作为一个忏悔自己的罪过,并且在来生中得到幸福的途径,被需要一种权利的办法所刺激——即为了拯救其他人,则好的事迹被需要。”实在是不可忍受。在百度谷歌上搜索译者的工作单位,打算寄一本英语语法书过去羞辱一下。可惜人肉水平不高,没找到,只得作罢。
      
      第五章“天赋与交换”,作者似乎提到了爱与交易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从爱与交易这两个维度,来勾画人际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
      
      第六章一开始被再次雷倒,“为什么那里有延着大路盖的房子?这里有一个解释,即因为那里是有一个气体的管道泄漏了。很好,气体是一种高度可燃烧的物质,并且一个火星足够点燃它。”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气体”就是gas了,而gas其实就是煤气……“我匆忙地到这个指导者面前,是因为我错过了最后的一个被这个指导者所斥责的机会”,“指导者”大概就是instructor,而instructor在北美其实是讲师的意思。其他的错或许我不确定,但这两例明显让人质疑译者的诚意。
      
      万晓利有首有趣的歌叫《七扎》,我终于也只能看到第七章,再也读不下去了。
      
      我想很多有志于社会学研究的读者读完此书,他们会得到两个自信:第一是他们会觉得原来自己的英语水平也足够翻译一本原著了,这本社会学知名作品的翻译水平也不过如此,要我说仅仅略高于金山词霸的水平;第二是这本书阐述的内容,其实也不是特别深奥,有些章节甚至是浅显的。只是艰涩、糟糕的翻译让这本书显得分外可畏,读者会因为读不懂而肃然起敬。假如说自己用明白晓畅的中文,去阐述同样的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写出一本书,肯定会获得更多的读者。
      
      “有这样一种可以被广泛得到的和在人口中增长的替代品,即通过互惠的爱,由于解决自我识别的问题的驱动所要求的努力,这种努力已经有一种永久的成功更小的机会”,这样支离破碎的句子在全书比比皆是。我是如此无奈,甚至不惜把这篇读书感想写成翻译课讲评。四个译者的名字是:高华,吕东,徐庆,薛晓源。或许其中有一个是被冤屈的,但另三个应该为自己羞愧。
  •     第一版的确很烂,很多句子你可以跟着顺出英文原文来……
      这一本在书店看到,没仔细看,大家感觉译的不好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翻译学术感很强的原因。
      我看通读过台湾的译本《社会学动动脑》,非常好,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译者的确动了脑筋的。
  •     为什么我脚的翻译还没到特别烂的地步吖。。。
  •     同意楼上,很喜欢《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更喜欢彼得.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
  •     太得瑟了!!
  •     社会学入门读物。好书烂翻译。
  •     原文4星,港版4星,这个能给1星你信吗
  •     最近读了一点这本书的英语片断,多好的一本书啊,被翻译糟蹋成这样了,给三颗星全是看在原著的面子上
  •     非常同意。
    看在鲍曼认真写的份上我才没给“很差”。
  •     李康翻译的还不错吧?比起第一版翻译的,实在是强太多了。
  •     ,有必要花点时间
  •     一句话里面N个“的”,这明明是好翻译啊。
  •     翻译烂到想吐血,一句话里面N个“的”,搞到重点都不知在哪。
  •     不错个毛线啊,我看了这几天也要咆哮了~!!!
  •     本书的序言和尾声不错,正文翻译不够好。本书浅显的揭示了社会学的思维方式,它虽然坚持价值中立的研究态度,但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思维方式,其独立批判性思考是政治因素所忌惮的,它可以成为捍卫个人自由的武器,同时它为人们揭示了生活的多样性,可以增进人类的和谐。
  •     一个疑问,怎么“通过本书”将社会学定义为“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     是的,这两本都看过,彼得.伯格的《与社会学同游》更好些。
  •     前言写得不错,正文真的有点啰嗦。
  •     作者写的很好,就是翻译太烂了,看得我都有撕书的冲动了
  •     这书配合《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社会学的邀请来读》就更棒了
  •     戴元光教授指定书目。http://www.docin.com/p-48901733.html
  •     李康老师翻译的新版好像还不错
  •     这个评论说的是第一版,坦率的说,翻译就是垃圾!我想,第二版换了李康先生的翻译,应该比较靠谱
  •       
      
      《通过社会学去思考》(Thinking Sociology),首先这本书翻译的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明显的错误很多,文字不通。李康译的《社会学之思》是这本书的第二版,应该不错,第二版增加了合著者蒂姆•梅的内容。我看的还是原来这一版。
      
      
      Thinking Sociology,译为通过社会学去思考或社会学之思,都不错,不过就我理解鲍曼所表达的意思,“审视社会学”更合适,不仅仅是社会学的观察与思维能带来什么,还有对社会学本身的意义和内容的再思考,鲍曼从日常和生活的细节来引申,娓娓道来,可是却被糟糕的翻译给打败。中国的语文教育完全是个杯具,能看外文却连文字本来的连贯和意义表达保持无知。鲍曼是我很欣赏的一个社会学家,不只是他对后现代性、伦理等方面所作的成就,而是他对社会学思考所做的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每一种思维和每门学科都有它的局限,怕就怕在你不知道这种局限并太自负。鲍曼说社会学的特征是“社会学将人类行为看作是广泛的整体结构要素”,“社会学探索的客体:结构、相互依靠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行为的相互制约以及行为者自由的扩张与受限”。“社会学的中心问题是,在什么意义上人们无论做什么或可能做什么依赖于他人;在什么意义上总是与他人为伴,与他们交流、交换、竞争和合作?”
      
      
      针对于日常生活,通过社会学的思考意味着什么?其中之一就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日常经验的再认识,社会学首先是知识,但没有知识是客观的、中立的,因为在知道之后难免会改变人的观念。鲍曼说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帮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洞悉我们的经验,显示如何用一种创新的方式阐释、用不同的观点去理解生活中那些显而易见、司空见惯的方方面面。
      
      
      社会学通过关注的主要问题,来实现我们对生活的探索。社会结构、群体组织、人际关系、冲突问题等都是包含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一个社会需要一定的平衡,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创造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常识影响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渗透与常识中又被常识渗透的意识与思维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单调性与常规化,由于这些常规的习惯,我们就不需要更多的自我审查和自我分析。全面的理解周围的人们,理解他们的渴望和梦想、烦恼和不幸;维护人群中的团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谴责带来灾难的残酷行为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作为客体的我们与他们;帮助普通人洞悉生活的经验,鼓励普通人用批判的眼光来审查迄今为止不加鉴别相信那些信念。
      
      
      “将个体的自由根植于集体的自由的坚实的基础中,以此增强个体的自由,这对现存的权力关系具有动摇的作用。”鲍曼说:“社会学认识的力量无力对抗与听天由命、历来顺受的常识结成联盟的高压政治的压力。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认识,那么,成功的管理个人生活,集体管理共有的生活条件,其希望会更渺茫。”
      
      
      如果说人同时介于自由和不自由的状态,涉及选择与依赖,处在群体和秩序中,需要怎么面对?把周围的人群当做一个参照群体,用来衡量自身行为的价值与品质,为了获得较大程度的自由和较小程度的依赖,一个理想的社会权力又是在什么状态?
      
      
      如果把社会学当做对日常生活的评论,是一个反馈另外一些解释的解释,进而这种思考会“伤害”对于任何解释的排他性和完美性的信任,使集中于经验和生活的两个极端暴露出来,有利于经验的流动与交换。
      
      
      
  •     读李康的译本让我很是无奈,好多句子尤其生硬,难以猝读。
  •       第一版《通过社会学去思考》已经被无数人证明了它的翻译之烂。现在,李康出手了,把名字译为《社会学之思》。李康的翻译我是非常认可的,他这两年出了好几本译著,《社会学何为》、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还有个布莱克威尔的社会理论家指南,其实我更喜欢看他写的前言或者后记,很有感情,敬业精神和负责任的态度让我感动。
      在“拓展阅读建议”的脚注中,他说,“‘拓展阅读建议’中所附文献,凡有本书译者所知的相应或相近的中译本(限中国大陆出版),将在‘【】’号中注出,但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所注译本质量的充分肯定。”
      真是无奈。
      这本书我是原价买的,因为没有带打折卡,一度放下,想想又拿起来,买了。
      只看了半个小时左右,已经很喜欢了。我想,这将成为我心目中的又一部经典。
  •     鲍曼的社会学著作几乎本本都不会让人失望.
  •     可以给我们写书评,请联系我
  •     出版社还要不要脸了,这么烂的译著都敢发出来,用金山翻译完了好歹也调整一下语序啊。
  •     翻译真的是一坨屎。
  •     郑杭生是中国社会学的耻辱。
  •     翻译让人恨死了!!!
  •     翻译太烂。
  •     为啥我在看的时候 还是觉得有些语句不通顺的感觉啊 ~~一句话看了半天都不懂是啥意思~~~求指教啊····
  •     序言极赞,正文不忍卒读。
  •     鲍曼是当代社会学的大家,他这本书就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给大家介绍社会学的,入门者读了会受益匪浅,专业者读了更会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所以大家应该读一下。但是,这本书的翻译非常的烂,好像也没有校就直接把头遍书稿给铅印出版了。真是遗憾啊!钥匙鲍曼知道了,肯定气个半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