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后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理论之后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100064910
作者:(英)伊格尔顿 著
页数:21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遗忘的政治  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雅克·拉康、列维一施特劳斯、阿尔都塞、巴特、福柯的开创性著作远离我们有了几十年。R.威廉斯、L.依利格瑞、皮埃尔·布迪厄、朱丽娅·克莉斯蒂娃、雅克·德里达、H.西克苏、F.杰姆逊、E.赛义德早期的开创性著作也成明日黄花。从那时起可与那些开山鼻祖的雄心大志和新颖独创相颉颃的著作寥寥元几。他们有些人已经倒下。命运使得罗兰·巴特丧生于巴黎的洗衣货车之下,让米歇尔·福柯感染了艾滋,命运召回了拉康、威廉斯、布迪厄,并把路易·阿尔都塞因谋杀妻子打发进了精神病院。看来,上帝并非结构主义者。  这些思想家的许多观点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在撰写意义重大的著作。如果这本书的书名表明“理论”已经终结,我们可以坦然回到前理论的天真时代,本书的读者将感到失望。曾几何时宣布济慈使人愉快或密尔顿精神勇猛就已足够了,但这样的年代已一去不返。这并不是说整个研究计划是个可怕的错误,某个慈悲的灵魂已经吹响警哨,以便我们全部回到费迪德·索绪尔出世以前我们所处的局面。如果理论意味着对我们指导性假设进行一番顺理成章的思索,那么它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可或缺。不过我们正生活在所谓高雅理论的影响下,生活在一个因网尔都塞、巴特和德里达这些思想家的洞察力而变得更为丰富、进而也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他们的年代。  这些开创性人物之后的那一代,完成了后人常做之事,他们发展、增加、评论并运用这些原创的观点。那些有能之辈,构想出女权主义、结构主义,那些无能之辈,则将这些深刻见解运用于《白鲸记》或《帽中猫》,但是新的一代未能拿出可与前辈们比肩的观点。老一代早已证明要追随他们并非易事。毫无疑问,新世纪终将会诞生出自己的一批精神领袖。然而眼下,我们还在利用历史,而且还处在自福柯和拉康坐到打字机前以来发生了剧变的世界。新的时代要求有什么样的新思维呢?  在回答此问题前,我们得评估我们的处境。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的种种主义已经风光不再。相反,吸引人的是性。在一批略显狂野的学者身上,对法国哲学的兴趣已经让位于对法式接吻的迷恋。在某些文化圈里手淫的政治远远要比中东政治来得更令人着迷。社会主义已彻底输给了施虐受虐狂。在研读文化的学生中,人体是非常时髦的话题,不过通常是色情肉体,而不是饥饿的身体。对交欢的人体兴趣盎然,对劳作的身体兴趣索然,讲话轻声细语的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们在图书馆里扎成一堆,勤奋地研究着像吸血鬼迷信、挖眼睛、电子人,淫秽电影这样耸人听闻的题目。  没什么事能比这更容易理解了。研究乳胶文学“和在肚脐上挂饰件”的政治涵义就是按照字面意义来解释古老的智慧格言:研究应该是快乐的。这很像撰写你那篇比较麦芽威士忌酒口味的硕士论文或者对整天躺在床上的现象进行描述和分类的硕士论文。它开创了从高等智力到日常生活之间浑然一体的连贯。能一面看电视,一面撰写博士论文,自然是好事。过去,摇滚乐使你学习分心,现在它很可能是你研究的对象。学问不再是象牙塔之事,却属于传媒世界、购物中心、香闺密室和秦楼楚馆。这样,它们回归到日常生活——只是有可能失去批评生活的能力。  今天,研究密尔顿作品中典故的老学究们对沉浸于乱伦和电脑化女权运动的少壮激进分子大不以为然,青年才俊们则书写着对恋脚癖的感想或15—16世纪男子紧身裤下体盖片的历史,他们满腹狐疑地打量着竟敢声称简·奥斯丁比杰弗里·阿切尔更伟大的瘦骨嶙峋的老学者。一种充满激情的正统观念让位于另一种正统观念。以前,尽管你因没能看出罗伯特·赫里克诗中的转喻而被轰出学生酒吧,今天你却会因听说过转喻或赫里克被认为愚不可及。  对性欲不屑一顾特别令人啼笑皆非,因为文化理论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就是性别和性欲不仅是个具有紧迫政治意义的话题,也是研究的合法对象。几个世纪以来,知识分子的生活是根据人类没有生殖器官这一不言而喻的假定而进行的,这真有意思。(知识分子也表现得似乎男男女女都没有胃。就如哲学家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评论马丁·海德格尔相当高尚的观念Dasein,“Dasein不食人间烟火”。Dasein其意为专属于人类的那种生存方式。)弗里德里希·尼采曾经说,每当有人粗俗地说起人的肚皮有两种需求,脑袋有一种需求时,热爱知识的人就应该仔细倾听。在具有历史意义的进展中,性欲作为人类文化基石之一在学术生活中已得以确立。我们终于承认人类的生存与真理、理性有关,但至少也与幻想、欲望有涉。只不过,文化理论现今的表现就像一位独身的中年教授,不经意之间与性邂逅,正在狂热地弥补已逝的青春韶华。  文化理论的另一历史性进展就是确立大众文化值得研究。除去一些有名的例子外,传统学术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对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视而不见。确实,它曾经置之不理的不是日常生活,而是生活本身。不久前,在某些传统派的大学里,你不能研究那些还健在的作家,这简直是教唆你在一个雾蒙蒙的夜晚,将利刃刺人他们的两肋之间。如果你所选定的小说家十分健壮,还只有34岁,这将是对耐心的非凡考验?你当然不能研究每天都熟视无睹的东西。根据定义,那不值得研究。被认为适合文科研究的大多数项目,并不是像指甲屑或杰克·尼科尔森“那样看得见的,而是像司汤达,主权概念或是莱布尼兹的单子论的柔美、优雅,是无形的。今天,大家普遍公认,日常生活就像瓦格纳的歌剧,错综复杂、深不可测、晦涩难懂,偶尔也会单调乏味,因此显而易见值得探索。过去,看什么值得研究,通常是看研究对象是否微不足道,是否单调,是否难以理解。今天,在一些圈子里,研究对象不过是你和朋友晚上所做之事。学子们过去写评论福楼拜的文章是不置臧否,毕恭毕敬。不过,一切都变了样。现在学生们对美国长篇电视连续剧《老友记》(Friends)写的评论也是不置褒贬,毕恭毕敬。  即使这样,性欲和大众文化作为合适的研究题材,已经了结了一个强大的神话。它有助于摧毁清教徒教义:严肃是一回事,乐趣是另一回事。清教徒将乐趣解为轻浮,因为他误认严肃为一本正经。乐趣不属于知识领域,因此危险而无序。根据这一观点,研究乐趣就像对香槟进行化学分析,而不是饮用这美酒。清教徒不明白乐趣和严肃在下面的意义上相连:为‘更多的人找到更多的生活乐趣是件严肃的事。在传统上,它通常被称为道德说教,不过,称之为“政治”演讲也未尝不可。  然而,乐趣,一个当代文化的玄妙术语,也有其局限。发现如何才能使生活更有乐趣,并不总是使人愉快。像所有的科学探索一样,它需要耐心,自我约束,无穷无尽的忍耐厌烦的能力。无论如何,把乐趣当作最高实在的享乐主义者,往往是大声喧嚷反抗的清教徒。两者通常都“性”迷心窍。两者都把真理等同于认真。老派清教徒资本主义禁止我们享受,因为一旦我们养成了享乐的品味,我们可能再也不会进入工厂工作。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要不是有了他所谓的现实原则,我们就会整天躺在家里,虽然感到有点丢人,但仍干着销魂的勾当。然而,更狡诈的、消费型的资本主义,说服我们沉湎声色、寡廉鲜耻,那样我们将不仅消费更多的商品,也将把我们的自我实现等同于这种制度的生存。任何一个不曾纵情女色欲仙欲死之人,都会有一个称作超我的可怕恶棍夜来造访,它对这种清心寡欲的惩罚就是让他忍受痛彻心肺的内疚。不过这恶棍也因我们享乐而折磨我们。我们还不如奖罚齐收,无论如何都要开心一乐。  因此,乐趣并非天生就有腐败性。相反,正如马克思所认识到的,乐趣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信条。传统的英国绅士厌恶令人苦恼的劳作,竟不愿正确地发音,因而有了贵族式含糊的发音和拖腔。亚里士多德相信,做人,如同学加泰罗尼亚语或吹风笛,得通过不断训练方可达到完美,而如果英国绅士品行高尚(这他偶尔会屈尊地表现一下),他的善行就纯粹地发自内心。道德努力是商人和职员分内之事。  当世界上有一半人缺乏足够的卫生设施,每天依靠不到2美元来生活时,并非所有研习文化的学生都会无视那种花大量时间精力来研究阴毛史的西方式自我陶醉(Western narcissism)。确实,今天文化研究最火爆部分就是所谓的后殖民研究,此类研究的对象就是这种悲惨的状况。就像围绕性别与性欲而展开的讨论,它已经成了今日文化最宝贵的成果之一。然而这些新思想深受新生代的欢迎,这代人记不住多少震撼世界的大事,尽管责任不在他们。在所谓的反恐战争打响之前,在年轻的欧洲人看来,要对他们的孙辈讲述的最重大的事件不过是欧元的降临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保守主义占上风的沉闷的几十年中,历史感不断地减弱,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想出别的办法去改变现状,那就正中当权者的下怀。未来只不过是现今无穷的重复,——或者,如同后现代主义者所说“现今加上更多的选择”。现在,有那么一些人,虔诚地坚持“保持历史的真实性”,看来他们相信,1980年以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古代史。  可以肯定,生活在令人关注的年代并非纯粹的幸事,能够回想起犹太人大屠杀或是经历越战也不是特别的慰藉,天真和遗忘有它们的好处。某个时候,在海德公园,每个周末你都有可能被警察打得头破血流,悼念这样的乐而忘忧的日子绝无意义。回忆一部震撼世界的政治史,至少对左派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回忆一部失败史。不管怎么说,一个新的吉凶未卜的世界历史阶段已经开启,甚至最与世隔绝的学究们也无法漠视它。即使这样,最具破坏作用的,至少是在抵抗资本主义运动出现之前,就是集体有效的政治行动记忆的缺失。正是这一点,歪曲了众多的当代文化观点,使它们走了样。在我们思想的中心,有一个历史漩涡,它把我们的思想拽偏了。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遗忘的政治
第二章 理论的兴衰
第三章 通往后现代主义之路
第四章 失与得
第五章 真理、德性和客观性
第六章 道德
第七章 革命、基础和基要主义者
第八章 死亡、邪恶和非存在
索引

作者简介

《理论之后》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但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其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

图书封面


 理论之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真的是一本烂书,我捏着鼻子读完的决心下了九次,我食言了……这本书在理论界还能挂起小旋风,证明我们的理论界同样很无聊……要想真正做好理论,可以看这本书,别真当回事就行。不过说回来,行文幽默风趣,值得我们学习,不过理论过于浅白和随意,高一些花里胡哨的陈词滥调来糊弄中国学术界
  •     我们永远不能在理论之后,没有理论就没有对人生的反省。伊格尔顿将理论定义为对对人生的反省,而不是某一套理论体系。当政治被文化取代时,人们不再执着于构造宏大的理论叙事体系,文化成为解释一切的用语。文化成为批判一切最有力的武器,但正由于他批判一切,切仅限于批判,从而丧失了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力。知识分子正是由于躲在某个角落,忙着批判一切,包括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本身,在获得人文世界的中心地位的同时,也丧失了现实中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理论已成为空洞、诡辩之物。道德是不仅仅是观念之物,按亚里士多德所言,伦理于政治之间没有决定的界限。拥有美德应同时拥有现实的幸福,不然美德也将失去必须追求它的意义。身体,肉体的存在,是我们取得幸福的保证,是我们同情他人存在的前提。因为身体的存在,身体的感知,使得人能知道死亡的存在,生的界限。我们在寻找各种生存的基础,但最终发现人才是人存在的本质。死亡和他者界定了我之存在的界限。面对非存在的恐惧或爱恋,都诱使我们去消灭非存在,最终却发现毁灭非存在的同时,我们的存在也随之消失。理论并不能被文化所代替,如果他的意义是反省自身。一种理论之后必将是另一种理论,没有理论,我们将无法认清世界,了解现实,明白自我。
  •     比如,第39页第二段最后:“这种纯粹出自喜欢而从事某一工作的想法,始终须发花白的国家护卫者惊慌失措。”明显就少了一个动词,我们猜,大概在“始终”原本有个“让”(或“令”、“使”等)字。再查原文,果然如此:The idea of doing something purely for the delight of it has always rattled the grey-bearded guardians of the state.(BASIC BOOKS 版,第39页)稍微吹毛求疵一点,grey-bearded译成“须发花白”也欠准,beard没有头发的意思,不如作“须髯花白”或“胡须花白”,当然,这倒可以忽略不计。但少了字却是工作疏忽,应当纠正。

精彩短评 (总计93条)

  •     不错,在理论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此书给我们以巧妙回答
  •     伊格尔顿一贯的风格吧
  •     伊格尔顿,我读的不多,以致于我认为他就是个写社论的。你能期待一个教文学的左翼教授能写出些啥呢?
  •     需要以后不断读。易读不易懂。
  •     不知道该打多少分……被书名和话题吸引来读,但是发现知识储备不够…就变成了给自己作普及。不过伊格尔顿下笔好犀利啊。子健师兄表示:你可以大四再读
  •     语言风格很调皮。一部分内容明显借鉴了罗蒂。
  •     文学理论书,写论文专用.
  •     真心写得好
  •     吐槽够狠
  •     : G0/2242-2
  •     看了评论觉得自己low,怎么就看不出笑点呢
  •     去年暑假看的。完全被书名蛊惑了。
  •     pku lib
  •     文化理论的著作大抵或抽象或空洞无物,展卷试读即被深深吸引。本书可说“轻薄”--内容共214页,不会给一般理论著作的那种拒人千里之外的严肃感;谈论的问题可说“高精”--站在文化的高度,纵览全球文化走向的所谓“正统”并予以犀利地剖析和批判,展示了作者完完全全的“保守”的文化姿态。很多问题都是寥寥数语症结即暴露无疑,一针见血。试引”后来这种位置的不确定性为新兴的“法国”文化理论家传承。他们之中许多人并非出生于法国,出生为在法国人,性取向为异性者,为数不多。“
  •     我接不住啊
  •     本书作于2003年。分别作于2007年的《人生的意义》和2011年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与其一脉相承,共享一套问题意识。显然,后两本书推进了本书声称想做的“初步尝试”,因此三本书可以对读。
  •     导师要看的书,听着名字就很深奥的样子
  •     通篇都是对后结构思想的反讽,伊格尔顿真是个槽子。。。
  •     不错,在理论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此书给我们以巧妙回答
    可看,但主要针对文学的,可以买的
  •     读完之后……
  •     道理讲得很清楚,颇有收获。
  •     善良而诚恳的简单性
  •     翻译的很准,这就是te的风格,天马行空胡说八道
  •     伊格爾頓說:我要吐槽......於是就有了此書。
  •     商务的书
  •     因为要写文章,所以为了积累素材买来,还未及看,但应该不错
  •     前面几章很好懂,也很有趣,到后面几章看不太懂了,翻译也越来越迷迷糊糊,看得出来伊格尔顿对文化理论所强调的建构主义开始批评了。
  •     到目前为止,《理论之后》是我所读过的众多理论专著中最吸引我的作品了!伊格尔顿那幽默风趣的笔调,能深入浅出地将文化理论中的种种怪癖现象揭露出来,做得是那么地轻松自如而又恰到好处!读过此书,你才会真正知道自己的不足,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理论!
  •     如果想看after theories还是看原版吧,翻译出来的简直比天书还天书。
  •     伊格尔顿表达的,是后现代的理论困境。
  •     读伊格尔顿的书是一种享受,他诗意的文字加上聪明的吐槽结构都让这本书显得迷人,"60-80年代的文化政治变迁,理论和反理论,德行和客观,本质,基要主义和虚无主义"左翼风情素来让人忍不住心动,但这本书他激烈而毫不掩饰的政治倾向让我这个右狗实在无法赞同,我也有无数的疑问可以同样质疑他,正如他所质疑的.他悲观的凝视历史,痛斥后现代,喃喃自语未来在何方,我们走得太急太远
  •     各种偷换概念,很多看似辛辣的批评只不过是自己立个靶子自己打而已,加上生硬的翻译让文笔方面的优点也消失大半。加上之前看的那本,决定从此对作者绕道了。
  •     真想给让我读的人发条短信说你是不是故意让我看的。只觉不爱
  •     与文论相关的主要是第四章,其他部分多是对作者本人哲学体系的阐释。《理论之后》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反讽,它使我联想起年初读的《叛逆国度》。比起幼稚地以“行动”的名义排斥一切理论,伊格尔顿指出理论与行动并非二元对立,真正重要的是建立更好的理论,以及尽力描摹“好”理论的样子。
  •     书印得很清楚,看着很舒服,内容需要慢慢领会
  •     伊格尔顿的书读起来有点费劲,感觉后现代有点迷糊
  •     书不错,但比较难懂,需要认真读
  •     伊格尔顿回归现代性的尝试。大谈革命、死亡、人性这类关键词,可见有多向往宏大叙事(尽管他好像不想被这么解读)。因此非得将固步自封的文化理论和后现代理论批判一番(高/低理论)。但渗透在文本中的精神分析法本身也是一种后现代话语吧。
  •     理论之后
  •     理论到底是什么 对理论的思考有助于理论生产和创新 好书
  •     是本好书,可惜原版的精神未能准确译出
  •     我们永远不能在“理论之后”,也就是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反省的人生。 如果说前半部分还靠近我们惯言的理论的话(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后记部分的扩充),书的后半部分倒是像极了一个左翼给你构建人生乌托邦(为什么马克思是对的,人生的意义)。。
  •     一部耐人寻味的著作
  •     都蛮好的,就是快递有点不理解
  •     伊格尔顿认为,在众声喧哗的文学理论中,理论走得太远,超过了现实。而解决的办法是让文学批评回到“理论之前”,重拾理论研究的伦理与政治维度。作者这种虔诚的西马主义立场很容易把对各家文论的吐槽变成单纯的“拿哈哈镜当照妖镜去照别人”。
  •     NUFE F2 C0 33
  •     第3次。老实说,对伊格尔顿这本书中颠三倒四的写作方式已经厌倦透了。
  •     译者努力使文本更具可读性与连贯性 但是译者其实并不足够了解理论术语 所以在很多术语的翻译上犯了错 比如identity psychoanalysis intersubjective等等 不过如果读者并不打算将这本书作为研究的对象 那么其实影响也并不大 至于伊格尔顿的话 出彩之处与可商榷之处同样明显 但前者之耀眼毫无疑问使得这本书堪称瑕不掩瑜 最后三四章有真正进入状态的感觉 越读越流畅 但主要令人看出他局限的地方也是在最后几章 在处理身体与文化的对立时有失公允 也忽略了齐泽克意义上的“第二次死亡”而太过于看重第一次的肉身死亡 最后一章中对于犹太大屠杀的评价也令人大跌眼镜 与齐泽克对此的相关论述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这几天正在读,已经读了三分之一,但仍不忍释卷。理论性的书,很难得如此生动有趣,伊格尔顿说:“文章可以难懂,但不可以晦涩。”他的书足以证明这条真理,在读书的时候我常常无法控制自己发笑,很犀利智慧的幽默。只是他的书太费铅笔,我不停地写,划,因为精彩的句子太多。依照他在书中提到的引文,我又锁定了下一本阅读目标,希望能跟大师的距离贴近一些。有美文,应共享。希望有更多的同道中人看到这本书。
  •     非常好,内容质量一流
  •     理论之后是实践,这是老左的呼声,可惜啊。。。。。。。
  •     有种“姜还是老的辣”的赶脚。。
  •     伊格尔顿太会扯了,习惯用打比方来把很复杂的主义戳穿。不断把各种理论当做活靶子来批斗的能力一流,抖机灵特别擅长,但就是不够精深。
  •     太刻薄了些,但,颇在理。。。
  •     文学化的笔法。后半急于为基础、绝对真理、道德价值等等辩护,对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失之泛泛和偏颇,以至于不如前半的论证洒脱幽默步伐稳健,倒有点儿像噼里啪啦的踢踏舞了。但老头儿焦心得特别认真,简直显出几分布道的虔诚来,怪可爱的。第一章的花式调侃让人挨了枪子儿也忍不住击掌。【翻译】追求文采畅达,文意上则时而出现前后句断裂和有失精准之处。
  •     商务印书馆的,相信。伊格尔顿,再信一个。
  •     对西方现代理论有独特的见解,
  •     对理论的评论尚好,到了伦理学我就拎不清了。读得虎头蛇尾,罪过。
  •     书不错,但印刷质量非常糟糕,明显的不是正路货,让人看得难受
  •     作者的思考很深入,对于后现代确实是一个思考的角度
  •     理论之后 还是理论,理论不会空
  •     必须赞一个。这本书翻开以后就感觉非常高兴。语言也不像一般理论书的那种面目,可谓文采斐然。书中的很多话,真是我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太爽了!
  •     ~~~xihuan
  •     段子手伊格尔顿。
  •     厚重的说
  •     开始会以为是要在理论反思之后重新构建一个在理论之后的理论~本书从一些随处可见的现象出发,描述了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的堕落,很有启发
  •     前4章跟后4章感觉不是1本书。。。。前4章对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化研究的揭批真是痛快。伊格尔顿告诉我们只研究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好坏已经不够先进了,但是要想讲理论,得像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海德格尔福柯那样讲才有意义【虽然这些人的书我也基本没读过
  •     太对胃口了,充满哲学性思辨和政治性阐述,插入了好玩儿的例证,浅显幽默。后现代、道德、文化理论、基要主义……议题之多使本书显得知识体系庞杂,脉络不甚明晰。另外,校对有很多错误。
  •     喜欢这本书 内容不是很难 而且语言幽默。 在排版上,行与行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可以做笔记,这点很好,很喜欢。
  •     鹰吨:此书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但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其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我认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我将努力阐述其原因并提出补救的措施。文化理论现今的表现就像一位独身的中年教授,不经意之间与性邂逅,正在狂热地弥补已逝的青春韶华。今天,在一些圈子里,研究对象不过是你和朋友晚上所做之事。最火爆的就是所谓的后殖民研究。不过从视野中消逝的并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中产阶级,还有传统的工人阶级。既然工人阶级代表着政治团结,我们有一种怀疑一切的激进主义,这就不足为奇。后现代主义不相信个人主义,因为它不相信个人,不过它也不太信工人阶级。相反,它信任多元主义,信任一种囊括一切种类纷呈的社会体系。
  •     朋友推荐的,看了一些,语言没有太多思辨,读起来相对比较轻松,有收获
  •     好久没看到这么清爽洒脱的了,伊格尔顿越老越刻薄,不能当回事,但是真的很好笑!
  •     给内行人看的幽默故事集&我想跟你们谈谈马克思主义
  •     是要静下心来读的书
  •     从那么远来的,很不易了。脏就脏吧。
  •     必须反思一下理论的逻辑建构与现实策略,然而如我这等学生理论理解上都不够,何谈反思,阅读此书只是为了在心神深处留一钟,小心要“入魔”
  •     文学理论研究必看之书
  •     目录:1.遗忘的政治2.理论的兴衰3.通往后现代主义之路4.失与得5.真理、德性和客观性6.道德7.革命、基础和基要主义者8.死亡、邪恶和非存在。乱世出理论;理论之后是文化;真的不懂西马……
  •     不错的书!学文学必备。
  •     学术书籍就是这样,读过会忘记很多
  •     “煽情大于理性”,用后现代反后现代,本身就非常后现代,不过伊老爷子大概不愿意承认,而且他未免也太纠结,大概是出于对某些理论(结构主义)的误解吧。不过,把理论称作对人生的反省,这倒是振聋发聩。或者应该说,智性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可怕的是,曾经群星闪耀的理论生产也确实无可挽回地被商品化了,而资本主义对反资本主义“理论”的内化与收编更是让人绝望。一体化的今日世界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宏大叙事,只是这种目标已经被彻底歪曲和粉碎。不过在我看来,作为文化理论之余绪,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承担着这个神圣的使命。Ausgang
  •     超好笑的简直笑的飞起来...好想多买几本送人
  •     给别人买的,评价不错哦
  •     于所有书本与知识之上游牧,却无从寻找栖息之地。还差五十页,读不动了。
  •     伊格尔顿最牛逼的不只是语言非常非常的精致,非常的迷人,更重要的是他老人家的批判超级超级有逻辑。。。句句经典啊!折服!。但是太刻薄不太优雅啊。
  •     理论带给人的不是瞬时的快感,而是余韵悠长
  •     以简短篇幅讨论了很多重大问题。
  •     幽默,和艾科一样。After Theory也可以理解为追随理论吧,跟麦金太尔的After Virtue一样。
  •     作者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中我们固然可以了解到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情况,但是本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我们厘清当今世界所谓“左倾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     #2012437#
  •     阅力不深者不可阅读。
  •     译者的很多注释让人笑出眼珠子
  •     文字不错,时不时流露出作者本人的族裔及方化身份和立场,读起来很是轻松愉快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