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辍集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不辍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100088701
作者:来新夏
页数:490页

内容概要

来新夏,1923年生,浙江萧山人。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日本独协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学术团体职务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顾问。主要从事古典目录学、中国近代史、方志学和图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年度“杰出贡献奖”、2003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术著作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地方志》、《北洋军阀史》、《结网录》、《邃谷文录》、《三学集》和《清人笔记随录》等近30种。随笔集有《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邃谷谈往》、《枫林唱晚》、《一苇争流》、《且去填词》及《来新夏书话》等10余种。

书籍目录

卷一  议论  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标识  读书与人生  藏书的聚散  以旧志考辨以新志存史  地方志与文学研究  谨防“文化跛足”  读伦明先生致陈垣先生的信件——纪念陈垣老师130岁冥诞  读北洋军政要员信札  漫话古籍的保护与研究  也说岛田翰的才与德  高等教育答客问  答网友问  人生也就如此卷二  书序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序言  《书目答问汇补》叙  《清代经世文选编》(初稿)前言  韩译《古典目录学浅说》序  《来新夏说北洋》序  《只眼看人》序  《书文化的传承》自序  闲身自有闲消处——《砚边余墨》序  《沈约集笺注》序  《德州旧志十种校注》序  《萧山县志稿》(民国24年本)整理前言  《萧山历史文化丛书》序  《汾州府志平遥编》序  《海宁文史丛谈》序  《友新六村志》序言  《华北图协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序言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清人别集丛刊》序  《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序  《水脉萧山》序  《新中国古旧书业》序  《南开话剧史料丛编》序  《同时日记》序  《天津建卫600周年》序言  《莫理循与辛亥革命》序卷三  书评  人道在何处?——读《中国德奥战俘营》  期待美的历史——读《文化的江山》  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评《湖南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目录》  读《浙江历史大事记》  林则徐父亲的日记——读林宾日的《旸谷日记》  “临渊羡鱼”还是“竭泽而渔”——读《1910,莫理循中国西北行》  评说《书楼寻踪》  他们不仅仅是淘书——读《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有感  读《仕宦箴规百种》点校稿卷四  人物  中国的私人藏书家  曹学俭与“儒藏”  康熙与宋荦  清代笔记作家梁章钜  想起刘铭传——纪念台湾建省120周年  应该怎样评价严修——纪念严修先生150周年诞辰  追忆读已见书斋主人——记余嘉锡老师  范老的“二冷精神”——记范文澜老师  严复与《国闻报》  姚灵犀与《采菲录》  顾廷龙先生与版本目录学  忆念青峰师  启功老师题书签  鲍延毅教授与《死雅》  博学多才孙思白  耕野赠联  学兼史志林天蔚卷五  谈故  蔡伦“造”纸一说  太平军北伐震动京津  溥仪出宫  清末三帝年号  地方官读志书  名镇小站  胡燏棻小站首练新军  题字种种  民国趣联  天津油印抗日报刊  论“老人十反”  烟草与火柴  牛年颂牛卷六  忆往  天津“宁园”80年  我的故乡  我的笔名  我的闲章  我的线装书  我的中学时代——在旅津广东中学  我与日记的因缘  杭嘉湖纪行  亲历天津沦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战备疏散话“老插”  消夏梨木台  年终盘点  蹭戏——劝业场怀旧  为静海梁头镇写碑文  杂谈“满洲国歌”附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新夏口述历史蓝本

作者简介

该书收集了作者对有关学术问题的见解,书评和对古人和今人的小传,还有一部分偶然想起的往事掌故,读来颇感清新。作者以90高龄著作此书,高年亲历之事颇多,能留下回忆的都是值得与读者分享品读的。附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作者口述历史的蓝本。
该书作者学养深厚,著作等身,2003年以《北洋军阀史》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以《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获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著作一等奖。等等。

图书封面


 不辍集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于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年3月来新夏先生在其第一部随笔集《冷眼热心》(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的序言中,曾自述其写随笔的宗旨,是“观书、窥世、知人”:“观书所悟,贡其点滴,冀有益于后来;窥世所见,析其心态,求免春蚕蜡炬之厄;知人之论,不媚世随俗,但求解古人故旧之沉郁。斯可谓冷眼热心之作,亦我食草出奶之本旨。”《不辍集》(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版)作为其最新问世的一部随笔自选集,亦秉承了这个宗旨。全书490页,选取了近十年所写的百余篇文章,按文体分为《议论》《书序》《书评》《人物》《谈故》《忆往》六卷,文末附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文,则是一份口述自传。在今年来先生“九十初度暨从教65年”之际,该书的面世就有了一份独特的纪念意义。该书名为“不辍”,则作者“笔耕不辍”之意甚明。来先生在1957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北洋军阀史略》后,随即“被‘挂’起来”,“不能参加社会活动,不能写署名文章”,“接连18年频繁厄运,直到70年代末”,但即便在如此人生低潮的时期,来先生依旧坚持写作,“从1960年到1963年”,“用小学生作文本手写成近50万字的10本《清人年谱知见录》”,还修订了《林则徐年谱》,并写成《结网录》。在下乡返城、“文革”平反后,来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版了多种学术专著,包括330万余字的《北洋军阀》,56万余字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90年代以后,来先生“衰年变法”,但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出版了《冷眼热心》等10种随笔集。其睿智,其清晰,几乎让读者忘记了他的年龄。如今来先生已是90岁高龄,这部《不辍集》正是对他“笔耕不辍”数十年的见证。该书中有《读书与人生》一篇,其中的一段话阐明了来先生所崇尚的“春蚕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读书人应该有一种春蚕精神,我要写到最后一个字,搁下笔来,然后离开人间。”如此笔耕不辍,如此勤奋坚韧,如此孜孜不倦,实在令我辈后生既感且佩。书中有高瞻远瞩之作,有读书治学之作,有即兴起意之作,有人情世故之作,有文史纵横之作,有朝花夕拾之作,而往往能因小见大、见微知著,字里行间流风余韵,不由得深感作者学术造诣之深,文笔功底之厚。总之,《不辍集》有着岁月和回忆的积淀,有着耄耋之年的感悟,有着豁达出世的心态,有着返璞归真的境界。高瞻远瞩之作,发人深省。如《谨防“文化跛足”》一文(本书第44页),来先生肯定了浙江萧山的经济发展,深情赞美了“故乡父老们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美景”,同时又站在文化学者的角度,强调“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发展前景”,希望故乡萧山能成为“经济、文化共荣的百强县”。读书治学之作为人指点迷津。如《读书与人生》一文(本书第9页),此文是来先生04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讲演的整理稿。来先生曾在《邃谷书缘》一书的代序《书缘》中写道:“活了八十多岁,回头一看,只干了一件正经八百的事,那就是与书结了一辈子缘。无论藏书、读书、写书,还是认识读书人,都没有离开过书。这是一种缘分--书缘。” 来先生搞了一辈子藏书、读书,他的经验可为后学指点迷津之用。来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就从藏书、读书两个方面出发,谈了许多读书治学的道理,比如“十目一行”、由浅入深、“二冷”精神、有入有出、勤奋坚韧等。行文平易近人,例子信手拈来,很是生动。“立足于勤、持之以韧、植根于博、专乎务精”虽是来先生的“老生常谈”,不过作为读书治学的信条,颇有常提常新之感。文史纵横之作,开卷而有益。如《清代笔记作家梁章钜》一文,来先生以《南省公余录》等四种梁氏著述为线索,诸多考证,重新评价了梁氏作为笔记作家的历史地位。又如《地方志与文学研究》一文(本书第37页),来先生择取六例,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地方志对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研究创作背景资料、“作品存佚与作者生平之征考”、提供少数民族文学的基本知识,搜集“遗诗佚文”等等。这为学者利用地方志进行文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角度上的指导和借鉴。朝花夕拾之作,寓情深厚而蕴藉。如《忆念青峰师》一文(本书第315页),来先生在辅仁大学授业恩师柴德赓先生百岁冥诞之际,深情地回忆了与柴先生的二三旧事,文尾来先生喟叹道:“可惜天夺英才,方达下寿,遽尔谢世,赍志以殁,岂不痛哉!”其心拳拳,令人恸悼。又如附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来先生回望人生道路、拾取记忆片段之小集。读别人的回忆传记,不仅是感受其风采品格、研究其思想事迹的重要入口,回看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扇窗口,也是读者反省自身、寻找自我的一面镜子。来先生九十年的丰富阅历,历经抗战、新中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等众多大事件,其人生经历、人生经验、价值观、做人原则和学术思想,无不值得我们后学研究借鉴。 此外如即兴起意之作,纵是一得之见亦饶有趣味,如《牛年颂牛》《论“老人十反”》等文,读起来轻松愉快,饶有趣味,足以致“以资谈柄”之用。而《书序》《书评》两卷,多是人情世故之作。如《<新中国古旧书业>序》一文(本书第181页)来先生不仅品评赵长海所著《新中国古旧书业》一书,亦将徐雁所著《中国旧书业百年》与之比较,让读者明白二著的体例区别、记述长短,而且还对后学提出了希望:“若能以二书为基础,合成一《中国古旧书业史》,则上下贯通,横不缺项,为读者提供一完整专史,雨露广被,何其幸焉!”回望来先生近年来的诸集之题名,“冷眼热心”出自清代学者胡文英论庄子之语,表明来先生平静思考中透出激愤的心境;“枫林唱晚”则是来先生希望生活如火红火红的枫林一般,与读者漫步于“枫林”,共享晚晴之美; “一苇争流”意为来先生以每文犹苇一支,积苇成舟,而且不仅要顺流而下,而是要浮沉巨波,争流而渡; 《依然集》的“依然”语出宋代词人周密的《酹江月》:“如此江山,依然风月。” 意指来先生希望在平平淡淡之中依然故我;“只眼看人”则是指来先生冀以一清明之眼看古人的是非得失,再以一模糊之眼看今人的阴晴莫测。(本书第134页)比起来先生之前的数种随笔集,本书最大的特点也许在于创作心境的变化,从集名亦可见一斑。本书自序中曾叙述这本集子命名的经过,来先生不用《杖朝集》《不凋集》和《后凋集》,而选择“不辍”这样比之前集名低调许多的词语,这很能表现出来先生如今豁达的心境。在《藏书的聚散》一文中(本书第27页),来先生讲述了藏书聚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年轻时读书治学要藏书,年老了要学会主动散书以帮助后学。这也是一种豁达的心境。该文中还写道:“年龄已走向九十,生老病死已经走了三个字,只差一个‘死’字。”这样地直面生死,也正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一种表现吧!“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出自苏东坡的《定风波》,来先生借用此句作为口述自传中最后一章的题目,表达了来先生耄耋之年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对待创作、对待周围的豁达心境。一如他来先生在本书末尾所写道:“蓦然回首,八十多年匆匆过去了,什么风雨,什么晴空,我都穿行过来了,人生的荣辱似乎都已缥缈,“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过往不问荣衰事,但凭一袭蓑笠,寒江孤守,任烟雨平生。如今耄耋之人,只剩得夕阳斜照,伴我吟啸徐行。”我们期待九十初度的来新夏先生,继续笔耕不辍,为我们贡献出新的文史随笔佳作来!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终于读完了...开始写作业书评...
  •     替一个酷爱读书的老爷子买的,老人家终于知道在当当上买要比书店便宜很多,他家老太太限制他每个月只能买100元的书,在当当上买便宜好多,把他给乐的!!!
  •     幸好当初没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