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看平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浮光掠影看平生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6
ISBN:9787561342046
作者:启功
页数:338页

章节摘录

插图:《书法丛刊》要出一辑郑板桥的专号,编辑同志约我写一篇谈郑板桥的文章。不言而喻,《书法丛刊》里的文章,当然是要谈郑板桥的书法。但我的腔子里所装的郑板桥先生,却是一大堆敬佩、喜爱、惊叹、凄凉的情感。一个盛满各种调料的大水桶,钻一个小孔,水就不管人的要求,酸甜苦辣一齐往外流了。我在十几岁时,刚刚懂得在书摊上买书,看见一小套影印的《郑板桥集》,底本是写刻的木板本,作者手写的部分,笔致生动,有如手迹,还有一些印章,也很像钤印上的,在我当时的眼光中,竟自是一套名家的字帖和印谱。回来细念,诗,不懂的不少;词,不懂句读,自然不懂的最多。读到《道情》,就觉得像作者亲口唱给我听似的,不论内容是什么,凭空就像有一种感情,从作者口中传入我的心中,十几岁的孩子,没经历过社会上的机谋变诈,但在祖父去世后,孤儿寡母的凄凉生活,也有许多体会。虽与《道情》所唱,并不密合,不知什么缘故,曲中的感情,竟自和我的幼小心灵融为一体。及至读到《家书》,真有几次偷偷地掉下泪来。我在祖父病中,家塾已经解散,只在邻巷亲戚的家塾中附学,祖父去世后,更只有在另一家家塾中附学。我深尝附学学生的滋味。《家书》中所写家塾主人对附学生童的体贴,例如看到生童没钱买川连纸做仿字本,要买了在“无意中”给他们。这“无意中”三字,有多么精深巨大的意义啊!我稍稍长大些,又看了许多笔记书中所谈先生关心民间疾苦的事,和作县令时的许多政绩,但他最后还是为擅自放赈,被罢免了官职。前些年,有一位同志谈起郑板桥和曹雪芹,他都用四个字概括他们的人格和作品,就是“人道主义”,在当时哪里敢公开地说,更无论涉及板桥的清官问题了。及至我念书多些了,拿起《板桥集》再念,仍然是那么新鲜有味。有人问我:“你那样爱读这个集子,它的好处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我懂得”,这时的懂得,就不只是断句和典故的问题了。对这位不值得多谈的朋友,这三个字也就够了,他若有脑子,就自己想去吧!又有朋友评论板桥的诗词,多说“未免俗气”,我也用“我懂得”一字说明我的看法。板桥的书法,我幼年时在一位叔祖房中见一付墨拓小对联,问叔祖“好在哪里”?得到的解说有些听不懂,只有一句至今记得是“只是俗些”。大约板桥的字,在正统的书家眼里,这个“俗”的批评,当然免除不了,由于正统书家评论的影响,在社会上非书家的人,自然也会“道听途说”。于是板桥书法与那个“俗”字便牢不可分了。平心而论,板桥的中年精楷,笔力坚卓,章法联贯,在毫不吃力之中,自然地、轻松地收到清新而严肃的效果。拿来和当时张照以下诸名家相比,不但毫无逊色,还让观者看到处处是出自碑帖的,但谁也指不出哪笔是出于哪种碑帖。乾隆时的书家,世称“成刘翁铁”,成王的刀斩斧齐,不像写楷书,而像笔笔向观者“示威”;刘墉的疲惫骄蹇,专摹翻板阁帖,像患风瘫的病人,至少需要两人搀扶走路,如一撒手,便会瘫坐在地上。翁方纲专摹翻板《化度寺石卑》,他把真唐石本鉴定为宋翻本,把宋翻本认为才是真唐石。这还不算,他有论书法的有名诗句谢“浑朴常居用笔先”,真不知笔没落纸,怎样已经事先就浑朴了呢?所以翁的楷书,每一笔都不见毫锋,浑头浑脑,直接看去,都像用腊纸描摹的宋翻《化度寺碑》,如以这些位书家为标准,板桥当然不及格了。

前言

近一两年,我旧习不改,仍写些事过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积稿渐多,编排体例,都是反三才之道,人为先;人不只一位,也要排个次序,我未能免势利眼之俗,也为了广告效应,列队,排头,要是个大块头的。于是第一本拉来章太炎,第二本拉来辜鸿铭,说来也巧,不只都有大名,而且为人都有些怪,或说不同于常的特点。现在该第三本了,既然同样收健在的,那就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好是启功先生,因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于常的特点。且说有如扛物,大块头的必多费力,我畏难,从设想凑这本再而三的书之日起,就决定最后写这篇标题为《启功》的。现在,看看草目,六十余名都已排列整齐,只欠排头未到,畏,也只好壮壮胆,拿笔。拿笔之前,听说继《启功韵语》之后,又将有“絮语”问世,夫絮,细碎而剪不断、理还乱之谓也,姑且承认启功先生谦称自己的韵语为打油,推想这絮语的油必是纯芝麻,出于我们家乡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须先鼻嗅口尝,然后着笔。以上这些意思,也当面上报启功先生。

内容概要

启功(1912-2005),字元白,满族。1934年起历任辅仁大学附中、辅仁大学教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启功博学专精,于文史教学研究、书画创作、文物鉴定均堪称大师,有独到的心得。历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学会主席。

书籍目录

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上篇  不将世故系情怀  我心目中的郑板桥  记齐白石先生轶事  记我的几位恩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  溥心畲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  平生风义兼师友——怀龙坡翁  忆先师吴镜汀先生  玩物而不丧志  故宫古代书画给我的眼福  文征明原名和他写的《落花诗》中篇  能与诸贤齐品目  谈诗书画的关系  论书随笔  论书札记  读《论语》献疑  附:试论《郑注论语》一则的牵强附会  读《红楼梦》札记  《红楼梦注释》序  读《静农书艺集》  池塘春草、敕勒牛羊  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  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一)  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二)  《翰墨石影》出版发布会书面发言  书法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下篇  天地大观尽游揽  金石书画漫谈  鉴定书画二三例  书画鉴定三议  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  书法入门二讲  破除迷信——和学习书法的青年朋友谈心  《书法丛刊》“秦汉简帛晋唐文书专辑”引言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宋拓整幅的发现,兼谈此碑的一些问题  真宋本《淳化阁帖》的价值  蓝玉崧书法艺术的解剖  《启功丛稿》初版前言  《论书绝句一百首》引言  书法常识序言  书法丛论前言  书法作品选自序  书画留影册自序  三帖集前言  题陈奇峰篆刻集

编辑推荐

《浮光掠影看平生》:丛辅仁,到师大,两朝元老;学为师,行为范,不息青衿仰令仪。评书画,论诗文,一代宗师;承于古,创于今天,永垂鸿业标青史。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死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启功

作者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启功先生的探讨人生的文章结集,内容涵盖了师友、文化随笔、诗词散论和学术论文等。本书撷取了启功先生的著述中最感人、最生动、最深入浅出、最发人深省的数十篇诗文。其中有这位历经坎坷的老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有对师友亲人的深情回忆,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见解,也有对世事达观洒脱的幽默风趣。全书以朴实的文字,真实自然地记录了启功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命运、磨难、名誉、地位、金钱的超然态度。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一位历经坎坷却性格开朗,成就斐然,令人感动的启功先生。

图书封面


 浮光掠影看平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黄新蓉/文 读启功先生的著作《浮光掠影看平生》,书中体现的都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人心中充满感动。而在研习他的书艺中,我无时不感到这种书品人品融和一体的震撼力量。一品此书,品到的是才华。启功先生才华出众,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形容他的书法,有个传说,说他生病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谢绝来访”的字。结果没多久,字就被人揭走收藏了。” 对于自己的书法,启功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笑说:“现在就差公厕我没有题字了。”书中,他对书法艺术有详细、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对字帖价值的见解也十分独到,更对学习书法的青年朋友提出了几点建议。启功先生的绘画水平更高,只是被书名所掩而令人忽略。先生早年多作山水,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但因书画有伪作,自古已然,启功先生对于此事并不是十分在意,他是个很幽默的人,如果别人造假是为了糊口,他就会说,“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书中他也对书画鉴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书写自作的诗词,绘画作品均有诗词佳句题识。诗、书、画、印浑然一体。观其画,赏其书,吟其诗,品其印,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而谈论到诗书画的关系,在书中启功先生更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二品此书,品到的是文化。启功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对于《红楼梦》的 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书中《读〈红楼梦〉札记》一文,显示出启功先生对这部古代名著独特的观察。同时这篇文章也是最重要的红学论文之一,对《红楼梦》的避忌隐真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发前人所未发,同时提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红楼梦〉注释序》也收录在该书中,并以提问的方式点出了红学研究的几个极有价值的命题。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启功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更非一般人所能及。……我曾反复研读过启先生的文章,获益匪浅,特别是关于满族的风俗习惯,《红楼梦》中关于真假、虚实以及有意回避清代的种种写法,启先生更是发人之未发,对红学研究启迪甚多。”三品此书,品到的是修养。启功先生写过不少自勉勉人的好句,如“自重则威,知止有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后一句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他的诗句使人欣赏到形式、内容的真善美,获得人格的修养。启功先生有他独具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启功先生曾经捐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学校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坚决不同意,坚持用先师陈垣(励耘)的名义。这一义举成为传诵一时的美谈。书中的上篇:不将世故系情怀,就是叙述他为人处事之道,对师友亲人的深情回忆,以及对世事达观洒脱的幽默风趣。今天,谱写华美篇章的一代大师虽已故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     很少见这么烂的编辑。责任编辑周宏,特约编辑杨垒。烂到我都受不了,要专门发言来谴责他们。
  •     追忆,大都归于最平和、最安详、最淡雅的一笔水墨之灰。红衣,紫袍,金饰,碧玉,黑脸,白眼……万色归一,浮光掠影。用学院派的手法来看,本书讲得散,讲得浅,是最要不得的一种。可是,老先生对于国学的专一和深研,又是最要得的一种。不过,我比较浅薄,我喜欢老先生不为别的,就因为老先生萌哇。抱着大青蛙玩偶乐呵呵的。叫人看了也乐呵呵的。书摘:○板桥诗文,最不喜求人作叙。求之王公大人,既以借光为可耻;求之湖海名流,必至含讥带讪,遭其荼毒而无可如何,总不如不叙为得也。”○即如在浩劫中,我们学校里有不少同学偷偷地借到几本参考书,没日没夜地抄成小册后,还订成硬皮包脊的精装小册,这岂能不说是那些罪人们减绝民族文化罪恶企图意外的相反后果呢!○田多为富,印多为贵,○精心用意地做事,尚且未必都能成功;而鲁莽灭裂地做事,则绝对没有能够成功的。这又岂但刻印一艺是如此呢?○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作品要给三类人看:一是水平高于自己的人,二是和自己平行的人,三是不如自己的人。因为这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反映,以便修改。○所谓占有材料,并不是指专门挖掘什么新奇的材料,更不是主张找人所未见的什么珍秘材料,而是说要了解这一问题各个方面有关的材料。尽量搜集,加以考察。在人所共见的平凡书中,发现问题,提出见解。○评论文学艺术,必须看到当时的背景,更须要看作者自己的环境和经历。人的性格虽然基于先天,而环境经历影响他的性格,也不能轻易忽视。○所谓的“核”,也就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上由于共同工具、共同思想、共同方法、共同传统所合成的那种“信号”。○诗与画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即是生活。具体些说,即是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等,都有美的要求、有动人力量的要求等。画面境界会因诗而丰富提高。诗画可以互相阐发。诗画结合的变体奇迹。诗画结合也有庸俗的情况。○论笔顺由于写时方便的需要。顺”字,即是便利的意思。汉字的章法,每行自上而下,各行却由右而左,笔画之间,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字与字之间,先上后下,这是一致的,单独“行际”是由右向左只能归之于“自古习惯”、“汉字习惯”。○有人曾问我:有些“书法家”不爱写“简化字”,你却肯用简化字去题书签、写牌匾,原因何在?我的回答很简单: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简化字是国务院颁布的法令,我来应用它、遵守它而已。它的点划笔法,都是现成的,不待新创造,它的偏旁拼配,只要找和它相类的字,研究它们近似部分的安排办法,也就行了。我自己给人写字时有个原则是,凡作装饰用的书法作品,不但可以写繁体字,即使写甲骨文、金文,等于画个图案,并不见得便算“有违功令”;若属正式的文件、教材,或广泛的宣传品,不但应该用规范字,也不宜应简的不简。○在书法方面,点划形式和写法上,简体和繁体并没有两样;在结字上,聚散疏密的道理,简体和繁体也没有两样,只如穿衣服,各有单、夹之分,盖楼房略有十层、三层之分而已。○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即有似处,亦只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划顾盼始不呆板。○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文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文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当然,只为了追求字体的美观,以致妨碍书写的速度及文字及时表达思想的效用,是“因噎废食”,是应该反对的。同时所谓书法美的标准,虽在我们今天的观点下,也可能有某些好恶的不齐,但是那些不调和的笔画和使人认不清的字形,总归不会受人欢迎。难道专写过分难辨的字,使读稿或排字的人花费过多的猜度时间,可以算得艺术的高手吗?○第一类是由于不知道碑帖的失真而造成的对碑帖死板机械的临摹。 比如,你如果不知道墨迹本来是很圆润的笔画,只是经刀刻以后才变成方笔,于是不加分辨地机械模仿,把笔画都写成“方头体”,甚至把它当成古意和高雅来刻意追求,这就错了。○总之,想要硬用毛锥笔写方笔字,必定会出现很多怪现象。○书法是艺术,这与它是不是经学,与它够不够翰林是两回事,跟得不得什么杯,得不得大奖赛的头等奖也是两回事。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对书法的认识,对小孩学书法的目的,就不一样了。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LZ买的这是第几版啊?
  •       黄新蓉/文
      读启功先生的著作《浮光掠影看平生》,书中体现的都是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人心中充满感动。而在研习他的书艺中,我无时不感到这种书品人品融和一体的震撼力量。
      一品此书,品到的是才华。启功先生才华出众,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形容他的书法,有个传说,说他生病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谢绝来访”的字。结果没多久,字就被人揭走收藏了。” 对于自己的书法,启功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笑说:“现在就差公厕我没有题字了。”书中,他对书法艺术有详细、透彻的讲解和分析,对字帖价值的见解也十分独到,更对学习书法的青年朋友提出了几点建议。启功先生的绘画水平更高,只是被书名所掩而令人忽略。先生早年多作山水,70岁后常作兰、竹,构图平中寓奇,以书法之笔入画,明净无尘,清劲秀润,充满书卷气。但因书画有伪作,自古已然,启功先生对于此事并不是十分在意,他是个很幽默的人,如果别人造假是为了糊口,他就会说,“这些假字都是些穷困之人因生活所迫,寻到的一种谋生手段,我一打假,也把他们的饭碗打碎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书中他也对书画鉴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书写自作的诗词,绘画作品均有诗词佳句题识。诗、书、画、印浑然一体。观其画,赏其书,吟其诗,品其印,使人神舒意畅,回味无穷,真是难得的艺术享受。而谈论到诗书画的关系,在书中启功先生更是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二品此书,品到的是文化。启功先生是一代国学大师,对于《红楼梦》的 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书中《读〈红楼梦〉札记》一文,显示出启功先生对这部古代名著独特的观察。同时这篇文章也是最重要的红学论文之一,对《红楼梦》的避忌隐真手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发前人所未发,同时提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红楼梦〉注释序》也收录在该书中,并以提问的方式点出了红学研究的几个极有价值的命题。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在《启功先生论〈红〉发微》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启功先生的《红楼梦》研究:“启功先生对《红楼梦》的研究更非一般人所能及。……我曾反复研读过启先生的文章,获益匪浅,特别是关于满族的风俗习惯,《红楼梦》中关于真假、虚实以及有意回避清代的种种写法,启先生更是发人之未发,对红学研究启迪甚多。”
      三品此书,品到的是修养。启功先生写过不少自勉勉人的好句,如“自重则威,知止有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中后一句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他的诗句使人欣赏到形式、内容的真善美,获得人格的修养。启功先生有他独具的人格魅力:谦和慈祥、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启功先生曾经捐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学校建议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坚决不同意,坚持用先师陈垣(励耘)的名义。这一义举成为传诵一时的美谈。书中的上篇:不将世故系情怀,就是叙述他为人处事之道,对师友亲人的深情回忆,以及对世事达观洒脱的幽默风趣。
       今天,谱写华美篇章的一代大师虽已故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     解释名物习俗的几篇比较好
  •     现代人看不进去启功的书,我完全理解。但是,真的是好啊,真的是不能就这样丢掉了啊。
  •     书质量不错!值得好好学习!
  •     封面太难看,内容太宽泛,选得不好。
  •     一生之中可以活出书法家,国学家,文学家这样几个身份的人不多。
  •     老人家的东西,看着扎实。
  •     启功先生作为大教育家、国学大师,水平很高,但是在这本书中,内容很平实,也很专业,像我的水平读有的内容——如书画之类还是不太行,水平有限,总之,读此书是有收获的,平凡是我最大的收获。
  •     首先,这本书的装帧真漂亮~~其次,这本书暂时没有MOOD读下去。放一边儿先。
  •     启功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一些观点都体现在书中,适合愿意学习书法的初学者学习、了解。
  •     臭在八宝山,也并非只是调侃了呀。
  •     学校老师推荐的,确实很不错
  •     启先生的文字,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点点滴滴当中回忆历史,不单是个人的回忆录,也是人生的经验,老学者留下的,是生活的智慧,浅白中透着睿智,值得好好读读。
  •     瞬间可以平静下来,想一些人生、艺术上的追求,大师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其中的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克服,名家背后的平凡、不平凡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
  •     。。。。。还好没买
  •     看来高人写的那个书的缺点,我没有仔细去查,应该确实是那么回事吧。
    不过我感觉读起来还好拉。
    看了这本书以后就不用买那些“启功给你讲”系列的书了。
    挺不错的。同时也推荐另外一本《启功杂忆》书写的可以,还送一份启功真迹的复印书法,可以帖墙上显摆的。推荐给喜欢启先生的朋友。
  •     首先得說,啟功先生是為非常博識的人。開篇談到一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話題,關於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商家爲了斷章斷句為大眾能更快閱讀結果,啟功先生的老師讓他讀木板古書,自己點句,在現在看來是何等用心才能讀懂啊。先生的文是傾向學術的,說紅樓也是考據派語氣,但也不失為乏味,比如說到筆,蘇東坡寫王獻之小時候父親抽筆,原來以前還有執筆,老師從後面抽筆,沒抽出去算及格的說法。(當然,這是迷信)
  •     三星半。
  •     启功先生的人品和学问都我所敬仰的,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     错别字实在太多。
  •     同意,错字满篇,不忍卒读
  •       虽然看过了《口述历史》,但还是一直想买一本能够反映启功先生书法艺术观点的书,但是《论述绝句》领会不透,《启功丛稿》太过宏大,都是随便翻翻没有深究。前几天看到了这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浮光掠影看平生》,文章短小,内涵深刻,大为喜爱,内容有三:一是追忆师友;二是谈论书艺;三是书画鉴赏。虽编辑不力,偶有错漏,不过选择精当,真好书也。   启功先生名重天下,但终不改师者之道,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他善于把神秘、复杂、玄虚的理论讲得非常透彻、非常好懂,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开阔的眼界,没有善良的思想,这些都是做不到的。反倒是一些历史上一些所谓的权威和大师,又是姿势,又是笔法,绕来绕去,拐来拐去,把个书法说的昏头昏脑,玄而又玄,倘若如此,那还有什么道理和意思可言哪?   启示一:书中他多次引用《书经》的话“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人才辈出,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研究者、爱好者往往厌于俗世,聚集一堂,谈古论今,坐而论道,相互交流沟通,名家一点胜过读书十年,师友切磋每有不凡发现,虚心学习,诚心求教,勤于摸索,敢于认错,有一日千里之效。   启示二:现在虽然印数技术的发展,很多高墙大院、秘不示人的宝物也可以花不多的钱买到看到,电脑的普及,通讯的快捷,别说毛笔,就连钢笔很多人除了自己的签名,也多年不写不用了。赵孟頫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而学之,便可名世。”因为时代、技术的限制,古人终其一生,也不能看到几件书法真迹,而偶然得到残拓数行便为宝物,终生临摹揣摩不断,所以学习之道不在于繁琐,贪多求快,而在于精、在于钻、在于深,踏踏实实从点滴小处做起,稳扎稳打,才是学之正道。   启示三:总结书论,浅薄归纳,腕不论悬与搁,笔不论狼与兔,学不论贴与碑,练不论多与少,字不论古与今。意思有两个,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实践、时间、归纳和不断总结提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我强迫往往功败垂成、欲速不达,二是抛却自我和教条的束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安而乐道,每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老先生一生经验的至理名言。
  •     非常好的一本书,谢谢
  •     文章极好,文风平实.只是编印不佳,错别字层出不穷,几疑为盗版!
  •     虽然只是启功先生一些短文的合集,但是还是受益匪浅。
  •     所能"两埃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为人"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严"。张中行老爷爷说启功先生是"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
  •     这才是大家公认的大学问家
  •       腕不论悬与搁,笔不论狼与兔,学不论贴与碑,练不论多与少,字不论古与今。意思有两个,一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在于实践、时间、归纳和不断总结提高,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自我强迫往往功败垂成、欲速不达,二是抛却自我和教条的束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安而乐道,每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老先生一生经验的至理名言。
  •     启功先生终是大家,学识博,作人博,让人敬仰。从中可感悟到当时中国文人的素养与精神,同时,先生关于书法的精论让人受益匪浅。
  •     元伯先生字是好極不必再述的,只是文章滿篇讀的都是先生的謙卑之氣。先生出身清室旁枝另冊,又經歷了新文化和文革,舊文人的氣度多多少少損傷了些。讀到先生在“書法學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開頭說”時間很短,我說話不敢多占時間,因為我們這有校領導,還有國家文物局的領導,還有文史典籍研究方面的各級領導 “,滿心悲涼。另外如其他評論所說,校對實在差極,可惜啟功先生了。
  •     读了这本书,从多个方面了解了大师的人生阅历,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值得一读。
  •     最近买了一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书《浮光掠影看平生》,署名“启功著”,其实只是一些启功文章的选编本。选编,本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这本书中,整体错字特别多,有的文章删减内容后“文不对题”,有的更是“移花接木”,剪辑严重失误。整体可说编辑校对相当不负责任。我是读来读去,不知所云,疑心有误,这才找来文物出版社的《启功书法从论》、中华书局的《启功丛稿•艺论卷》对照的。我认为这样错谬百出、误人子弟的书,严重亵渎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启功先生,也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我心中名誉扫地、一文不值。如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该书的责任编辑周宏、特约编辑杨垒,还有点羞耻感,就应该向读者郑重道歉,收回并销毁这本书。附:我发现的该书的一些错误,立此存照。同时提醒广大读者,切勿上当受骗。46页:《忆先师吴镜汀先生》,第二段“亲炙于昊师多年”,应为“吴师”。51页:《故宫古代书画给我的眼福》,文中有“这时所见宋元古昼”,应为“古画”。116页:第五段,“清代康熙后斯到乾隆初期”,应为“后期”。文网严竣”,应为“严峻”。117页:第二段,提出“茜将真是隐去”,“茜”字位置应为一个前引号“。倒数第一段,书中“间题”,应为“问题”。125页:第一段,《石门烦》,应为“石门颂”。倒数第二段,“陆放舫”,应为“陆放翁”。144页:《对书法专业师生的谈话(一)》,文中“那更糟糕”,其实应为“那更腐败”。这里就不需要反腐了吗?避讳竟要如此吗?145页:最后一段,“实在报歉”,应为“抱歉”之误。168页:第四段,“收到讪卷”,应为“收到一卷”。174页:第三段,“鉴定上作”,应为“鉴定工作”。179页:第一段,“手割”、“手剖”,应为“手札”。“札”的繁体是“剳”。180页:第一段,“魏峨的纪念塔”,应为“巍峨”。203页:第二段,“写成了书面的语一目”,应为“书面的语言”。244页:《书法丛刊》“秦汉简帛晋唐文书专辑”引言。文章只选了原文的前三分之一,内容没有展开,读者当然很莫名其妙。与其这样编,倒不如少选几篇,每篇能让读者看个“完璧”也好。245页:《集王羲之圣教序》宋拓整幅的发现,兼谈此碑的一些问题。文章实为两篇文章胡乱拼凑而成,前半部分是对的,后半部分不知剪切自哪里,和上文一点联系也没有。读者也许竟以为启功老糊涂了。258页:《书画留影册自序》,文中“诏影”,应为“留影”。260页:《题陈奇峰篆刻集》,文章只选了前半部分,选文中未提及“陈奇峰”任何字句,也是让人莫名其妙。
  •       难道我买的盗版书?
      书中的编辑、校对、印刷错误实在太多,所以,有些地方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16页第8行 三、以鼓励夸奖为土。土应该作上。
      
      第27页第10行 又问了这册的-些方面后, -应该是一。
      
      第70页倒数第3行 有根简便的方案。 根应为更。
      
      第140页第10行 一心似醉,两相如倾。 相是不是泪?
      
      其他还有很多。
      总之,这些出版方面的错误令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很是气愤。
  •     诗书画三绝的学术型老大爷
  •     之前只是了解启功先生曾经是中国书协主席,书画上都有很高造诣,但在圈子里都说他字多是馆阁体 其他了解不多,偶买这一本,介绍启功先生这本算是一生总结性地书,有像教我这样的初级中等初级这样人的书法文章,也有对有一定造诣书法爱好者的一些学术论文,还有生活,内心世界。强烈推荐!!!
  •     重复文章太多
  •     这本书读完后让人有很多感叹,启功不愧是大学问家,文笔绝佳。
  •     启功先生文笔可真是一般啊
  •     这种介绍文字,多空洞而已。
  •     名人的书都争着出,难免重复*
  •     有点性情,一切回忆贵在真实
  •     书是好书 但是外行不适合
  •     大家风范、只是自己积淀不够,不大能看懂
  •     仅指内容……
  •     老先生的人生经历,如何练好书法。
  •     嗯 装帧不错 内容不错
  •     经典文字 启功大师 文章回忆老友!
  •       一直很喜欢启功的字,了解得多了,又开始喜欢启功的学问和为人。启功的书,买过《诗文声律论稿》(好几个版本),《论书绝句》等。买了这些书之后,就很想买一本启功的散文集。我有一个观点,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学识,可以看他的专著;如果你喜欢一个人的为人,就要看他的诗和散文。之前看许地山、金克木的散文,也是这个原因。
      前几天在书店看见《浮光掠影看平生》,翻了翻,觉得不错,就买下了。本书以张中行先生的《笑对风雨人生》一文作为“代序”,从内容上看也不是专为此书而作。此外,也没有启功先生有关此书的只言片语,甚至没有编者语。种种迹象表明,这本书是出版社自己编辑的,并非启功先生授意,也非某人请缨。
      虽然如此,这本书还算不错。
      全书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启功先生回忆师友的文章,第二部分是一些学术短论,第三部分是有关书画的专论。但是收录文章的时候,又有些界限模糊。如上篇主要记述师友,却又有纪念郑板桥、齐白石的文章,与中篇的《读〈静农书艺集〉》类似,却不在一起。另如,中篇有多篇论书书法的文章,似应收入下篇更为恰当。
      此外,书中线描的启功像既不形似,也不神似——是极大的败笔。书中也几乎没有插图,密密麻麻全是文字,排版也没有层次,所以略显单调。
      当然,还发现了基础错别字。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但都是瑕不掩瑜。这本书我翻了几天,印象最深的是启功先生悼念其师陈垣先生百年诞辰的文章,以及论述书法的文章。
      启功先生记述陈垣先生如何教书,如何治学,每次拿起来读,都是百感交集。一方面,是对陈垣先生由衷的感佩;另一方面,是自感惭愧。因为,无论是治学、教学还是为人,如果能做到陈垣先生的十分之一,都会有大成就。但反观自我,却是十分之一也做不到。
      启功先生论书法的一个核心是“破除迷信”,也就是将历来有关书法练习的许多神话、鬼话都破除了。启功先生的字好,是公认的事实。当然他也是听着这些神话和鬼话一路走来的,有了实践,才有反思,才知道那些说法是对的,那些是错的。
      看了启功先生这些论述,虽不能马上就写出一手好字,但可以规避许多忙修瞎练。学东西没有捷径可走,少走弯路,就是捷径。
      庄子妻死,惠施吊之,却看到庄子箕踞鼓盆而歌。启功先生也是看透生死的人,无聊的夸赞只能显得肉麻。所以最后我也学学庄周,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拿出来,拍着大腿轻歌一遍,以为凭吊: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     喜欢是事业的起点,投入是成功的必需,谦逊是人生的根本!
  •     启功先生不失为一位大师。
  •     以后想看看些金石书画的鉴赏入门。
  •       很少见这么烂的编辑。
      
      责任编辑周宏,特约编辑杨垒。
      
      烂到我都受不了,要专门发言来谴责他们。
  •     启功先生的大作,描写了他的书法和工作一生,以及师友之间的心得雅会,实在令人感慨万千,故而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读讯这本书,以给烦躁的灵魂以安抚!
  •     外观有些旧,内容很好。启功的文章,非时下一般可比,非常好看,耐读,富有启发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