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敏感者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孤独的敏感者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9527311
作者:王人博
页数:377页

章节摘录

  作家是因为得病而写作,还是因为写作而染疾?热爱写作不是基于热爱,而是因为过往中那些为人不屑却也无法忘怀的故事。它犹如灵魂中的毒芽,膨胀、生长、乱窜,直至哽喉。书写会温暖手心,也会伤生。写作的最佳状态就存在于那生命将死与不死之中。  ——“女人的故事”  生意味着爱、喜悦、执守、希望、弃离、痛苦、无爱、恨、悔还……的经受;死则是“别离”和“重回”。在人生的一点,我们会因为某个“瞬间”忽然顿悟:死不是生命的结束和轮回,而是对生命的拓展和超越,是一种生之价值的终极静谧——“死是美好的”。这样的“顿悟”来自于我们对死亡的凝视、沉思、聆听的“契机”。“契机”是我们觉悟的诞生地。我在此所说的这个“契机”是一种职业,一种为死者最后装扮美丽和尊严的“清洁者”——入殓师。  ——“死也是美好的”  竹内好尊者说:“鲁迅的死是现役文学者的死,死是他文学的完成。”我赞同。只是,我不喜欢“文学者”这个称呼。原先是知道“文学”的,但面对鲁迅,我糊涂了文学的含义。鲁迅用他生命之血吐写的文字能简单的用“文学”加以了结吗?按我自己的喜好,我更愿用“做文者”这个词,它更带有宿命的意味。这世上,有三种人是宿命的:耕种者,如我的祖母;做工者,这个我不知道;做文者,如鲁迅。鲁迅是死在做文中的,就像我祖母死在了耕田里。这也是我理解竹内好尊者的“现役”一词的意思。  ——“再嚼鲁迅”  ……

前言

  闲逛者絮语(序)  “我是什么?”,“我是谁?”——这个问题像个幽魂死死地缠着我,让我纠葛其间,泪眼迷离,扯得生痛。  我的角色是个教书的,还顶了一个教授的头衔。按照社会分工的概念,“教授”除了教书,还得有自己的专业。是的,我的专业是一个法学的分支学科——宪法学。许多年前,在这块园田里,东刨西挖,沾着汗尘。这些年,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不知是因了年老的缘故,还是上天弄人。这让我想起了过去村子里的“打井”。我的家乡是一个易旱少雨的地方。农人们把水井看成是关涉生存的大事。“打井”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若错了一点,辛苦就会白费。更糟的是,某些地方压根没水,付出越多,失望越大。  我的疲惫不知是来自于这愚蠢的劳作,还是来自于这劳作之地的“无水”。我学会了偷懒。冥命注定,我不可能归化为这个专业的主流。“为人所知却不知名”——这是归属也是对我的褒奖。  除了教书,还能向往什么?它是我唯一的职业。职业就是得选择一个角色,由它来养活。除此之外,它没有更多的东西。或者说,职业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因为人离开了社会则无处可去。还好,我并不厌恶这个行当,喜欢给学生上课。在课堂,我可以把那些无用的胡思乱想像考试夹携小纸条的方式带进教室,学生能分享我的热情、玩笑或者不时冒出的几句机智之语,便是快乐的应许之地。  虽然选择了讲台,但本性上我却是个闲逛者,一个夜间的漫游者。  闲逛者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我属于后者。  夜深人静,那是我喜欢的去处。影像、音符、书页、过去的记忆,甚至在电脑里的一幅图画都是必经的路景,或探头探脑,或驻足观望,或走走停停。一个人若在树下坐等花开花落,果实由青变红直至熟透,在我看来那是傻子。(《许嵩:用音乐救赎》)  这也注定我成不了任何专家,一生都只是个闲逛者。喜欢电影、音乐和绘画,却成不了艺术家;喜欢格言箴句,也做不了诗人和哲学家。“专家与业余者的区别,除了高下,还在于进入作品的方式:前者注重作品的技术和理性,而业余者投放的是身心和感情。我宁愿一生以业余为业。”(《谁摇动了天使之铃?》)  闲逛是一种诗意的思考;闲逛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收藏是儿时的热情”。(《绝望的语词》和《凡世、凡人、凡心》篇目)  黑夜中的漫游是孤独者的快乐。先到鲁迅那里看一看。他的那份苍凉就着黑夜,给了我《再嚼鲁迅》的机会。“希望”在他头顶上掠过,像是流星划过夜空。我想到了他的写作:写作之于他是绝望的缓解?还是“还一笔宿债,就像一个上吊之前立下的遗嘱”?(卡夫卡语)写作也许是对他的“绝望”的一种苦涩的奖掖。  在鲁迅那里呆了一会,又到了瓦尔特•;本雅明的“住处”。他不讲故事,却喜欢讲故事的人。(《失传的手艺》)  他打动我的是那独特的思考和诡异的思考方式。赞叹他在“微小世界”里的大发现,感动于他思想的火焰在“过去”的干柴和生活的灰烬上的持续燃烧……  鲁迅、本雅明、竹内好都是闲逛中见到的景象。至于他们之间有何思想上的关联,这不管闲逛者的事,闲逛者只是东看看西瞧瞧的游走。我只是在这些身像之后,捡到了一枚刻有“阴郁”二字的徽章。  “电影”是黑夜的闲逛者的必经之地。与艺术家不同,闲逛者不讲究电影的分类,只要感觉有趣的,就能吸引他的眼球。当然,有关人生思考的电影,驻足的时间会久一些。像“悬疑片”这类电影他也愿意检验一下自己的智商。(《香水:一个黑郁的玩笑》)  对闲逛者来讲,他未必全神贯注于整部影片,但他会在意其中的单个镜头。因为结局往往藏身于以其凝练形态出现的细节中。(《中的美丽衣褶》)。  电影吸引他的永远不是一个观念,而是某个具象。(《给斯大林的礼物?》)  闲逛者一边用眼睛看,一边也用耳朵听。即便在观看那些影像时,他的耳朵也闲不下来,从银幕飘拂而出的音符,也会使他手舞足蹈。(《< summer>:洗耳恭听久石让》)。  一个音符,一句歌词,都可能为闲逛者收入囊中。(《音乐与脸谱》)  闲逛者在黑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与那些白天匆忙有致的人们形成对照。任何有规则的忙碌,都是一种冗余。这是闲逛者遵守的基本价值。  闲逛者是社会专业化下的弃民。  “他们看上去,十分懒散,但在这懒散的背后,是一个观察者的警觉。”他对游荡本身的酷爱来自于对循规蹈矩的现实的鄙夷。对现实的绝望,加快了闲逛者游走的步伐。  闲逛者想象力丰富,生性敏感,内心尊贵,他只听从没有目的地的乌托邦的召唤。  闲逛者喜欢的孤独,是置身于夜色的孤独,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的狂欢。黑夜给予的那种时刻成了他消磨时光的空当。  闲逛是那些内心尊贵者保持尊贵的一种仪式;  闲逛是保持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闲逛者永远孤独的站立,眺望着这个身在的现实,然后把目光放低,将自己的孤独与这破碎的世界融为一体。(《孤独的敏感者》)  夜色褪去,置身于声色光影黑夜世界的闲逛者恋恋不舍,那意味着他将要别离灵魂世界的存在。  闲逛者不提供娱乐,也不提供教诲。更不想用自我的剖白来换取冰冷的金钱。他呈现的只是漫游的快乐和收藏的热情。

内容概要

王人博:生于1958年,著名宪政学者,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在“西南”,被称为“西南政法的马克思”,是西南政法的精神领袖;在“法大”,“为人不识王人博,法大四年算白活”广为流传,曾被民间20余次提名中国政法大学“影响最大的或最能代表法大形象的人”。
其代表作品:
《法治论》(1989,与程燎原合著),90年代国内外极有影响的名著,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1997),中国宪政文化研究范式的奠基之作;
《宪政的中国之道》(2003),“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宪政研究”(《南方周末》)之一;
《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2009),“关键词”研究的代表作。

书籍目录

闲逛者絮语(序)
孤独的敏感者
孤独的敏感者
《刺猬的优雅》中的美丽衣褶
电影里的“第三种镜头”
谁摇动了天使之铃?
《summer》:洗耳恭听久石让
给斯大林的礼物?
摄影机的罪恶
是喜剧还是自嘲?
有一种病叫爱情
性与艺术
请掐灭那燃烧着的火焰
其实,我们活得都不是太坚定
从马背上摔下来的现代性
一株无法救赎的山楂树
死也是美好的
《香水》:一个黑郁的玩笑
梦之秋天
窗前的那一抹枫红
上帝掷下的骰子
悲梦的颜色
美艳有毒
女人的故事
音乐的那点滋味(外四篇)
人鬼话未了
再嚼鲁迅
又见鲁迅
人鬼话未了
颓败线的颤动
“为别人”还是“自己玩玩”
试着了解:竹内好和他的书
失传的手艺
失传的手艺
侧耳死神的叩门
案头、床头两相宜
读书碎语
新春里的旧书单
正月里的消闲
千年一梦为蝴蝶
千年一梦为蝴蝶
庄子的“鹅”
庄子的“猴子”
彭塔力斯的乡愁
有一种爱在松痕里
伤心最是清明时
童年
聆听生命
给无知一点谦卑
给无知一点谦卑
我是华夏,他是夷狄
宪政:一种结果两条路径
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癫痫
从猴子到人是幸也是不幸?
猪类的悲哀
梦中的一株高粱
当不幸成为一种炫耀
律师之为“师”
绝望的语词
绝望的语词
历史
失眠
诅咒
还账
期待
告别
耍猴
称呼及其他
戏子与大师
性:少儿未必不宜
“怕老婆”及其他
凡世、凡人、凡心
世间女子
冬日里的温暖记忆
今夜这里放电影
不穿裤子的岁月
上大学的第一天
凡世、凡人、凡心
我对面的那个人走了
教师与修养
王人博:一个宪政主义者的当代史(代跋)
后记

编辑推荐

  购买同系列其他图书请见:  《新民说·儒家式现代秩序》  《新民说·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  《新民说·坐待天明》  《新民说·孤独的敏感者》著名宪政学者王人博最新作品,献给在这个不耐烦的时代那些不追梦的人。  ▲ 一本不是“自传”的自传,在这里,读懂王人博。  ▲ 一本超脱法域眼光观照社会与人生的书,亲聆睿智者的思考与言辞。  这是一本有关电影、音乐与读书,有关鲁迅、本雅明、北野武、竹内好的书,文辞与义理齐彰,美文共美图一册,一本超脱法域眼光观照社会与人生的书;同时,这也是一本不是“自传”的自传,从这里,你可以读懂一个中国宪政主义者的那种敏感、警觉、难以驯服,以及痛楚、困惑乃至迷惘。

作者简介

《新民说:孤独的敏感者》是一个有关闲逛者的故事:闲逛是一种诗意的思考;闲逛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闲逛者想象力丰富,生性敏感,内心尊贵,他只听从没有目的地的乌托邦的召唤;闲逛者喜欢的孤独,是置身于夜色的孤独,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的狂欢。有趣的是,虽然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宪政学者(《南方周末》),但他却说:专业性的学术在他这里,那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是人为挤出的一个地方,而剩下的那一大片空地,却被一个叫“闲逛者”的主人所占据。他没有固定的姿态,没有专注的事物,其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闲逛。闲逛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他偏爱的是后一种。黑夜中的漫游是一种无聊的快乐。鲁迅、本雅明、竹内好、北野武都是他造访的主人。其实,也不是造访,算是一种顺道的路过,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探头探脑。闲逛者在黑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与那些白天匆忙有致的人们形成对照。任何有规则的忙碌,都是一种冗余。这是闲逛者遵守的基本价值。要说明一点的是:闲逛者并不提供娱乐,也不提供教诲,更不想用自我的剖白来换取冰冷的金钱。他呈现的只是漫游的快乐和收藏的热情。

图书封面


 孤独的敏感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王人博是中国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他年轻时想做摇滚,想当约翰•列侬。可现在他有些失落,“我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谁也影响不了。在中国宪法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后,这个已过“天命”之年的男人有了一种宿命的悲观。“许多年前,在这块园田里,东刨西挖,沾着汗尘。这些年,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不知是因了年老的缘故,还是上天弄人。这让我想起了过去村子里的‘打井’”。“打井”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若错了一点,幸苦就会白费。更糟的是,某些地方压根没水,付出越多,失望越大。这无疑是王人博之于中国宪法的生动写照。他是个孤独的敏感者,用一种敏感、警觉的眼光去关照社会与人生,诉说人的痛楚、困惑乃至迷茫。因此,便有了这本充满了睿智者的思考与言辞的“思想自传”——《孤独的敏感者》。他在朝戈的油画《敏感者》中看到了现代性之下的某类人文知识分子的真实样态,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不安和“急匆匆”。在王人博看来,这类知识分子具有类似的气质:他们在崇高与卑微、肉欲与灵魂、庸俗与清雅、信仰与否定、严肃与笑闹、物质与精神、顺从与抵抗、历史与现实、周遭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等矛盾中苦苦挣扎。清醒与焦灼、迷惘是他们挥不去也逃不脱的宿命。这种焦虑与不安加重了个体心理的破碎与敏感:越是往内心走,就越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更渴望对这世界的“参与”,而个体就会越来越感到一种本源式的无力和无能。这虽是在描述一类群体,却根本就是王人博自我的写照。在内省与敏感之外,王人博对现实与历史的洞察同样非常精彩。比如他从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中,看到了现代司法文明与中国乡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现代性的法律在那里不但没取得威力,相反,却被作为垃圾而遭到漠视和拒弃。这种认识无疑与他一贯的法学思想是一致的。在他看来,中国要达到富强,首先在于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果要构建类似西方的政治共同体,那么对于中国,关键在于民。而现在的民却极端自私和撒泼,对于民的期望与失望,无疑让王人博在现实中充满了孤独感和绝望感,这也促使了他在精神上向鲁迅靠拢。事实上,在这本书中,我认为最精彩的文字是与鲁迅有关的文章,例如《再嚼鲁迅》、《又见鲁迅》、《人鬼话未了》、《颓败线的颤动》,以及《“为别人”还是“自己玩玩”》,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鲁迅之于王人博的重要性。他在书中甚至赤裸裸地说,鲁迅对他来讲,既是药又像是毒,“好了许多”的心情总伴着“毒瘾”,扔不掉也放不下,只有不停地吸食。“也许是老了的缘故,也许是这个世界太扰人。我悲凉的时候,他使我感到了温暖;在闹人的盛宴,他却让我孤独。那些寂静的夜里,读着他那并不优雅的文字,使我感到了一种苍凉的热情。”从某些特点来看,王人博与鲁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非常敏感,类似的少年体悟,以及同样强烈的“倾诉”欲望。这些都构成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相通。鲁迅少年时遭受的奚落、哄笑和侮蔑,也勾起了王人博的悲凉可哀的记忆,家庭在家族里势单力薄,自小感受的世态炎凉,让他不再相信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样的话。也坚定了他的“人性恶”思想。而鲁迅倾其一生心血在做的就是揭去人世那薄情伪善的面纱,剥开表皮看清人性的丑恶。在对于西方之于中国的问题思考上,王人博也与鲁迅一拍即合。在谈到中国法治理想时,王人博认为,宪政虽是西方的概念,但最能集中表达中国人文化的乡愁——当我们越去阅读西方的政治、公法文明的时候,越激起我们中国式的乡愁之感。他认为,每一个关心中国法治理想的人都要转到文化传统中去。如果非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进行对接,有两样可循:一个是民主,民主本来就不是外来词,可从儒学里找到资源;再一个就是共和主义。共和主义强调公民德性,恰好跟儒家所提倡的“君子”概念有相通之处。君子强调个人责任意识,公民德性也是这样。而鲁迅在面对被看作救星的“西来先生”时,最后也决绝于这些不是东西的先生。因为他看到了这“先生”的虚妄,而这虚妄又被那些自称“握住了真理的火焰”的人们真当成了希望。他发现了“古久先生”吃人的本性,也窥见了“西来先生”丝绒手套里的铁拳。原载于/《法治周末》原作者/西木1984
  •     这本《孤独的敏感者》是著名政宪学者王人博教授的新书,也是近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杂文集。我之所以称之为“杂文集”,不是因为书中尽是杂文,而是因为王先生该书中的内容很博杂。想来,这大概也于作者本人广博的学识和广泛的涉猎、爱好有关系。作者洋洋洒洒的十几万言中,有随笔有影评有乐评,亦有哲理散文、人生感悟、读书感悟及其他。从古代到现代,从西洋到华夏;从庄子、鲁迅到彭塔丽斯到周杰伦再到方文山许嵩的歌词。作者虽身为一位在国内行业内声望和地位极高的学者,却并不似有些人那样板起脸来拿捏、故作深沉或是做架子。他所思所感所想和所谈到写到的,表面看没有任何关系。可内在似乎都有些联系或者让人不得不喜欢甚至迷恋的内在理由在呢。所以说,这样博杂的内容,不能不称之为一部“杂文集”。我想,或者更多地因为作者的偶像,鲁迅,本就是一位最最出色的杂文家。所以,他的喜欢也和他的先生一样博杂而广泛吧。当然,这都是我的一些揣测。不过,书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封面的一句话:“献给这个不耐烦的时代的那些不追梦的人”,”一本不是自传的自传”。这是怎样乍看起来拗口读后却让人拍手称赞的语句呵。从中,我竟瞥见了鲁迅的一个侧脸。幽默而冷峻,冷峻而热忱,热忱而疯癫。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这世间,对世人,无尽的爱。须知,有爱才有感悟,有爱才有抱怨,有爱才有这一切。虽然,我对王先生之前了解不多,但自我读罢这两句精彩的自白后,我便断定自己是知道王先生的秉性和为人了。果然,读完这书后,我发现我猜的一点没错。并非我是何方高人神算,想来我之所以能嗅到这种内在的人性和气质,大概只是或许自己的心性和想法也有相似之处的缘故罢。 正所谓,由己度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总是有一些追梦和不追梦的人存在。而我认为,追梦和不追梦者,都无所谓高下、对错之说。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一个确切完美的定义,自古如是。追梦者,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值得欣赏。而如王先生书中所言的我辈之流不追梦者,未尝也不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和思索。正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也如庄子所提倡的“齐物乘心”一般。所以我们能够看透人生,淡泊自如,不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不奢求过多的身外之物,也可以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吧。我想,或许王先生之意也正在于此。正如王先生也很喜欢的书中也提到的庄子所说的齐物,能够做到齐生死忘是非,或许正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吧。有意思的是,王先生既喜欢鲁迅,又喜欢庄子。而据我所知,前者是甚为厌恶后者的。不过由此可见,王先生不是一个对精神偶像盲目崇拜之人,有自己的个性和选择。王先生在书中还将自己比作是一位喜欢在夜间独行的“闲逛者”。说到此处,我不禁想起了北岛的一句著名的诗:崇高是崇高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如果按照这个进行推理,王先生,他的标签 应该是“孤独”和“闲逛”。原载于/《悦读上海》原作者/贾鹏
  •     美学家宗白华曾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散步的时候可以在路旁折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无论鲜花或者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宗白华先生喜欢散步,他以为在散步中可以寻得别人所不能得的美,故而他将自己的书命名为《美学散步》。读完王人博的《孤独的敏感者》,我一直在想象着那个作为散步者的王人博形象。因为王人博在书里自称自己是一个闲逛者。“闲逛者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推挤,也可以漫无目的地以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背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里游荡。我属于后者。”王人博如是说。作为知名的宪政学者,王人博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因为他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很难得到现实的关怀,更多的时候他是在自说自道。正因如此,他才变得孤独而敏感。“我注定成不了任何专家,一生都只是个闲逛者。”王人博说。其实,闲逛者亦有闲逛者的景致,王人博选择了批判与思考。他知道,只有在凝视现实的基础之上,那来自历史深处的思想火花才会灿然而起,进而让自己有了思考的可能。而思考往往只属于孤独者和敏感者的。背离人群,抛弃掉尘世的喧嚣,才会使自己清晰而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王人博喜欢鲁迅,他写了一系列关于鲁迅的文章。当然,他不是批评家,他不会去分析那个作为文学家、革命者和青年导师的鲁迅形象。王人博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鲁迅,表达出自己对于鲁迅的敬爱。在他的心里,鲁迅跟自己一样孤独而敏感。或者说,王人博心中的鲁迅其实就是现实中自己心灵的投影。“他的内心没有黑暗,有的只是现实世界黑暗的投影。”“谁也救不了你;自己救不了自己;但人得活着……”鲁迅、竹内好、本雅明等人,都是王人博在闲逛时所猎取的风景。他游走在这些人的身后,一点一滴的感悟着他们的思想,而后自己也有着进一步的思索。“闲逛是那些内心尊贵者保持尊贵的一种仪式;闲逛是保持想象力的一种方式。”王人博穿梭于影片、音符、书页以及过去的种种记忆当中。那些令人无法忘却的闲逛者景致,都充当着他闲逛之后的回念。“起伏的山峦像是他额上的纹痕,渐已褪色的葱郁犹如他久无修饰的胡须。季节已翻过夏,入的是秋的气象。山边的海,浪花盛开,拍着岸,如母亲抚爱着孩子在怀中入睡。”这是王人博在土耳其电影《秋》里所截取的景致。他观影,求的是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影像提供给了他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他发现了生命本身的律动。作为宪政学者,王人博自然不会少掉对中国宪政的思考与建设。他以为,宪政是最能集中表达中国人的文化乡愁,它可以从儒学那里找到资源。我虽并不完全认同他的这种带有中国之道的宪政思想,但是,我却能深切地感知到王人博那份渴望中国宪政能够得到更多现实关怀的迫切愿望。无疑,王人博的内心世界是敏感和孤独的。他的这份孤独和敏感与其说是因为闲逛而获得的,不如说是因他的思想在现实土壤里无法开发结果而衍生的。“闲逛者永远孤独的站立,眺望着这个身在的现实,然后将自己的目光放低,将自己的孤独和这个破碎的世界融为一体。”也许,只有在孤独和敏感的时候,王人博才能澄明地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温度。原载于/《燕赵都市报》原作者/黄涌

精彩短评 (总计90条)

  •     非常欣赏“闲逛”这种状态和心态 有所同感的人看这些文字会更有感触。
  •     刚收到货,很期待书的内容,应该不错
  •     电影、音乐、阅读,幸福的闲逛人生。
  •     一个宪法教授写出的文艺评论,不着边际到读不下去。作者一贯的自谦显得客套而不真诚,对电影的解读既没有情感的延伸也没有专业的剖析,非常尴尬。整个集子读起来像一本端着架子的论文选,浪费了孤独的敏感者这么好的名字。[1/10]
  •     很喜欢的一本书,没有想到书评里会有挺多人否定。 也行书的名字有些露骨吧,需要人鼓起勇气才能拿起来看,才能说喜欢。但还是挺欣赏这种勇气的,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看到书的名字而选择了这本书的人,应该都会喜欢这本书的。
  •     意料之中,不出彩。这种书就很难写出出彩的地方。无论何种调调,读者都能难体会写作者的心境。人与人之间真的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在feelings上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     王老师的随笔,读来也很贴近生活
  •     序言里提出的“闲逛者”的概念很启发人。主要是作者书评、影评、音乐评论的合集。
  •     跳读的,一般
  •     忘记这本书说什么了。
  •     一个宪政学者,在捧许嵩…………
  •     最好的王人博在课堂上,有幸成为先生的弟子
  •     作者以超然客观的笔触记述了牵绊着他生命的那些人、事、物。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其中有一部分篇章还是不错的,但是其他的一般。
  •     当初在我们学校听王人博和贺卫方大谈中国宪政,结果买书一看,文艺青年啊!
  •     经常读不懂。
  •     这是一本 豆瓣
  •     影评,乐评,很好的一本随笔。
  •     2015.9台湾东华大学图书馆
  •     王人博先生当面推荐,值得收藏的好书!
  •     影评、书评、人评,有空把书里写的没读过的没看过的不知道的找来,摆书架上、放抽屉里、揣口袋里,闲逛闲逛。
  •     内容不错,就书本外壳是硬装的...
  •     太遣词造句了,此类作品还是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写得最好。
  •     笔记做完,终于可以标了。前后算下来,这本小书花了我2个多月?一方面是拖延,另一方面是电子版做的笔记丢失,只能重读一遍。 还有两本王人博的大著——法治论与权利论——待读。读完他们,王人博就告一段落了。本来是在阅读经济学的间隙作为消遣读物,结果经济学因为看到很多数学公式看不下去了……慢慢重拾吧。 都没有说本书。 本书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王的散文一股论文味道,太过斧凿,反失真切,没有太多让人共情的地方。只能说还行……
  •     老师感性起来也有另一面,不过还是有一些文章感觉浮于表面,有种应试作文的风味
  •     帮同事买的,买了两本,推荐
  •     叔叔你是文艺青年啊!
  •     很欣赏王人博老师的,一直关注他的微博,该书内容深刻,使人思考良多,收益。
  •     没细看,不过王老师的书还是喜欢的
  •     智者生存之道给人教育和帮助!好。
  •     作者的心灵随笔
  •     部分观念冲突,但是总结的电影都还不错的
  •     有几篇蛮好
  •     图书馆就是好。被彩色的封面吸引了,原来也是看脸呀。原来是影评
  •     稍后看完再加评说
  •     对不起啊,最近太忙了,货收到后忘了反馈。再次感谢!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王人博老师是教宪法的,但是笔触也还是挺温和细腻的。
  •     王人博老师随笔
  •     挺好地书,读起来另一种感觉
  •     认真看一下。
  •     文人气过剩
  •     就是书太厚实了,需要花很长时间去阅读。
  •     多话外之音
  •     : I267.1
  •     一看就会喜欢的书
  •     作者用哲学家一样的语气来对很多东西作赏析,不过修饰成分太多消褪了它本来可以有的意义,而且从开头就感觉他更多的是在写自己,到后面就成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甚至真的直接就在写自己各种经历和感想了,还有,我对他的人物访谈什么的并不感兴趣谢谢
  •     “欲求解放,必须自主;欲求自由,必须独立”,这种自主与独立注定是孤独的吧。
  •     广西师范又一个好系列.
  •     书很新,发货也快,是正版。书很喜欢。王老师的文集,必须赞。
  •     后悔买这书了,很呵呵。看来王老师的书,还是读学术著作吧。这本随笔太坑了。
  •     有些不错的感悟 但写的略做作 言语中能看出作者的自命不凡 作者本身并没有他说的那么敏感 也配不上孤独 有些观点略主观一厢情愿了 经不起推敲
  •     父母辈就是五零后和六零后,他们这一代的观念很朴实,混出个名堂来的,也会将这些朴实的观念付梓成书,要说“真情实感”,我信,那种正三观的教育,一套一套的,语重心长,要说文采,被现在的语言潮流甩得远远的,谈不上文采。谈书谈电影谈音乐都是“我有想法但你们不认同也不打紧”的小心翼翼,正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处事法则,会想到高中班主任。
  •     与其说是读书,倒不如说像是遇见了一个喜欢“闲逛”的同类,坐下来聊聊喜欢的书影音古今人世。
  •     听过王老师的课,被那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吸引,看了这本书,才知道王老师原来内心深处是这样的孤独、敏感,书中的电影、音乐、书单,都是很好的指引,每次翻一翻都有不同的体验与感触。
  •     看到报纸上介绍特地来买的,还行,不错。
  •     非常好。值得去阅读。能在深层次将一个人尤其是向内人的心理描绘出来,这个在我看来是非常难得的。
  •     好的很意外
  •     好书,喜欢,待慢慢细读吧。
  •     很有深度也很精彩,值得一读
  •     前面是作者对电影的点评 ,后面有音乐我很喜欢后半部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系列出版物有思想!
  •     作者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     已购。
  •     我是在学校图书馆看的这本书,封面简单就很吸引我;内容是作者的一些随笔,电影观后感,一些书目作品的读后感、评价等等,喜欢作者对于事物的思考,或许就是因为作者的职业,他会从一种我很少关注的角度去思考,去解读,我很喜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
  •     孙老师的老师的书,自然极好 像是又上了一节孙老师的课
  •     张公子书单中推荐的书,心被抓走了
  •     该怎么说 像是吐槽 像是关怀。。
  •     过于感性了,仅是个人认知。
  •     有些地方还行,但是总体不让人满意
  •     果然宪政学者还是不太适合写影评,但却非要放到书的前半部分,差点就看不下去了。
  •     
  •     具有文化内涵的内心感悟。
  •     作者的个人读书感悟,很有启发
  •     一如既往的诚实 质朴 性情 好没有什么新东西
  •     王教授的书 非常好看
  •     随便翻翻 不能较真 这本文集太散啦 杂文一堆堆 虽说作者知识广博 可惜我没能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     不错的读本~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很不错~推荐!
  •     很有意思,很有想法的一部书~有我喜欢的部分也有不喜欢的~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
  •     法学家人文化。许嵩扣分……
  •     大脑的纹理决定选读的作品,儿作品的笔墨也随时涂改着纹理的形状与图案。书涂改了我买的心情与想法,然后又轻轻吹去留下的墨香。
  •     、看到43页,最后一句“愿死在纳粹手下的本雅明永远诅咒这个把纳粹艺术化的蠢女人”把我吓得不不敢读下去。以及他对音乐的看法,把我吓得不轻。随手翻了翻,没有再读下去的兴致。
  •     透过影评看电影
  •     新民的当代解读
  •     好书,真的值得收藏,还等什么呢
  •     书名太过引人注目 宪法学者对电影、生活、艺术独到的理解
  •     “中国的脊梁”
  •     作者个人对于鲁迅、文学还有宪政、诗歌的品读小篇值得一看,那种认真面对自我的诚实和幽默让人映像深刻。不喜欢最前面的影评部分,不对我味。总的来书,王人博不是一个闷人,真有趣。
  •     王人博老师一直是我比较敬仰的,他教“中国宪政史”,上过他两学期的课。不用PPT,没有讲义,站在那里娓娓而谈,听他细数往事,真是一种享受。他喜欢听歌,和看电影。
  •     本来是去抢那本即将化为纸浆的《法的中国性》,不想迟了一步,买下这本作个纪念。对现实的绝望,加快了闲逛者游走的步伐。而此书,是这位孤独的敏感者在黑夜世界透过光影声色所传递的警觉。
  •     和他专业相比,本书深度欠缺,文笔语言一般般,消遣之用,权当开卷有益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