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 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04
ISBN:9787534723308
作者:李辉,等
页数:435页

内容概要

李辉,1956年出生于中国湖北随县(今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1987年在《北京晚报》担任文艺记者和文学副刊编辑,现在《人民日报》文艺部担任文学副刊编辑,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述有《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书籍目录

王元化
“五四”再认识/关于历史反思的思维模式与方法
基督教家庭与清华学风一再认识的必要性―中外思想
文化的交融―时代背景中的鲁迅―改变理论的偏识现象
激进主义之忧
邵燕祥
精神与人格的重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轨迹
由旧到新的转换一“洗澡”与“过关”―尊严、个性以及人
格萎缩―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历史场景中的身影
王晓明
现代化这把双刃剑/关于知识分子与现代化想象
现代化想象的历史脉络―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困扰―如
何创造出新的想象和实践―面对市场经济的焦虑―三点思
考―关于民族主义情绪
雷 颐
突变与渐变/从近代到当代的历史衔接
戊戌变法与改革开放―义和团的悲剧与民族主义的偏
颇―改良与激进的历史评价―透视社会细微而潜在的变化
―接受历史教训才能有所进步―史书与民间修史
朱学勤
两种反思、两种路径和两种知识分子
/关于知识分子的角色与态度
跳出原有模式与格局―技术操作与知识批判―需要更
高的境界―自由派知识分子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何清涟
“我们仍然在仰望星空”/关于经济学的人文关怀
经济学的人文关怀传统―以常识理性来解读现实―经
济学家的知识分子角色与作用―什么样的“陷阱”?―道德
重建与规范化―神话破灭与文化传统的制约―世纪眺望
徐友渔
历史研究不能留下空白/关于红卫兵与“文革”
留下空白是一种悲哀―反思虽痛苦却又无法躲避―冷
静看当年―从显赫转为沉寂,再到沉思―在历史的环节上
陈思和
永远的困惑与误区?/对教育现状的忧虑与质询
心绪万端说高考―教育到底为什么?―北大与现代教
育的国家精神―教会学校、民办学校及其他―教育者是知识
分子还是官僚?
林贤治
凝望一个伟大生命/鲁迅与我们,与未来
生命力―历史深处―毛泽东与鲁迅―“心事浩茫连广
宇”―鲁迅已成为一种传统―悲剧性一个永远的话题?
蓝英年
镜子中的历史/百年间苏俄政治、文化与中国
需要走进真实的历史―一个世纪的漫长接触、影响―高
尔基与斯大林―复杂背景中的历史群像―两种传统中的知
识分子―走出阴影
李 锐
忧虑三峡/关于治理中国大江大河的另一种声音
三峡工程构想的由来―漫长的争论―关于三峡工程的
论证―长江与黄河防洪的不同特点―令人忧虑的泥沙、泥石
流一“回眸一笑百病生”
阮仪三
夹缝中的传统/城市建设的两难困境
千城一貌何其尴尬―抢救古城的传统遗韵―建设性的
破坏令人担忧―忽视文化是一种历史退步―痛心后的执著

作者简介

本书选择了一些我们看来与本世纪有关的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话题,分别与某个被选择的对象——学者、专家、作家等——进行个人间的对话。我们相信,来自知识界不同的声音,会呈现日益深入和多样化的历史思考的现状。这将帮助人们认识即将过去的世纪,更加清醒和从容地走进新的世纪。
我们更愿意读者会与我们一样,以一种特别心情,来聆听这些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在思考历史、审视现实时发出的不同声音。
  “世纪之问”会是一次个人的最好的世纪告别。

图书封面


 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虽然摆脱了末世预言的惶恐,但在两个不同凡响的世纪交替之际发发悲音似乎总是不可避免。  这个对话录中有我喜欢的朱学勤、林贤治以及阮仪三。前两个人一个是研究史学出身,一个是则是赖鲁迅起家;最后一位则是近年来在人文实践方面最成功的教授。但他们在世纪末回首之时却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思想史的领域。这并不奇怪——但凡钻得进也钻得出的人文学者,最终一定要踏上思想史研究的路子——学术和思想永远是孪生兄弟。  朱学勤谈知识分子反思的途径与态度问题,狠狠批了王朔。其实就和他批王蒙的道理同出一辙——自己装神弄鬼蒙人的家伙都是骨子里的卑鄙,不批他批谁?如果从文学批判的角度解读王朔,还谈不到道德的高度;但放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痞子,所谓什么都不怕的流氓,就像朱学勤说的:“文革前十七年,他们是杀死了贵族,来冒充贵族,文革后十几年,他们是杀死了平民来冒充平民!”  林贤治表面谈的是鲁迅,实际谈的是政治。他的《鲁迅的最后十年》说半天谈的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统治术。但这不能说明他对鲁迅不重视,反而说明那是种无底线的膜拜。谈论以及研究一个人,不能单独拿到真空环境中去解剖,必须放在历史环境中,从关系的角度探讨,这才是研究“人”的意义。但所谓历史环境,又是多么模糊的一个概念啊。它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鲁迅不仅仅是写小说的,写杂文的,写诗的,钞古碑的,翻译域外作品的,也不仅仅是匕首或者孺子牛,孝子或者革命者,思想界或者文学家。他是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一种不可重复的永恒。在他的背后铺垫多少历史细节也不为过。索性,有人做了。  再说说阮仪三。知道他是因为平遥古城。这是个成功的范例。但他和李锐又何其相像呢?一个成一个败,说明不了什么实质问题。关键是他们都与强大的中国官僚体制相遇并且进行无奈的博弈选择——结果已然不重要——为什么学者们总是要报国无门呢?就像李锐说的,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我只能聊以自慰低说:"我已经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但谁来拯救整个中国的灵魂?  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的人也被列入名单。比如,陈思和、何清涟。究其原因,似乎也很不值当。陈的学霸姿态,何的自以为是。呵呵,有点因噎废食了。

精彩短评 (总计7条)

  •     知识分子之良知肺腑
  •         虽然摆脱了末世预言的惶恐,但在两个不同凡响的世纪交替之际发发悲音似乎总是不可避免。
        这个对话录中有我喜欢的朱学勤、林贤治以及阮仪三。前两个人一个是研究史学出身,一个是则是赖鲁迅起家;最后一位则是近年来在人文实践方面最成功的教授。但他们在世纪末回首之时却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思想史的领域。这并不奇怪——但凡钻得进也钻得出的人文学者,最终一定要踏上思想史研究的路子——学术和思想永远是孪生兄弟。
        朱学勤谈知识分子反思的途径与态度问题,狠狠批了王朔。其实就和他批王蒙的道理同出一辙——自己装神弄鬼蒙人的家伙都是骨子里的卑鄙,不批他批谁?如果从文学批判的角度解读王朔,还谈不到道德的高度;但放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痞子,所谓什么都不怕的流氓,就像朱学勤说的:“文革前十七年,他们是杀死了贵族,来冒充贵族,文革后十几年,他们是杀死了平民来冒充平民!”
        林贤治表面谈的是鲁迅,实际谈的是政治。他的《鲁迅的最后十年》说半天谈的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统治术。但这不能说明他对鲁迅不重视,反而说明那是种无底线的膜拜。谈论以及研究一个人,不能单独拿到真空环境中去解剖,必须放在历史环境中,从关系的角度探讨,这才是研究“人”的意义。但所谓历史环境,又是多么模糊的一个概念啊。它可大可小,可远可近。鲁迅不仅仅是写小说的,写杂文的,写诗的,钞古碑的,翻译域外作品的,也不仅仅是匕首或者孺子牛,孝子或者革命者,思想界或者文学家。他是那个社会,那个年代,一种不可重复的永恒。在他的背后铺垫多少历史细节也不为过。索性,有人做了。
        再说说阮仪三。知道他是因为平遥古城。这是个成功的范例。但他和李锐又何其相像呢?一个成一个败,说明不了什么实质问题。关键是他们都与强大的中国官僚体制相遇并且进行无奈的博弈选择——结果已然不重要——为什么学者们总是要报国无门呢?就像李锐说的,我已经尽了自己的历史责任,我只能聊以自慰低说:"我已经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但谁来拯救整个中国的灵魂?
        当然,也有一些不喜欢的人也被列入名单。比如,陈思和、何清涟。究其原因,似乎也很不值当。陈的学霸姿态,何的自以为是。呵呵,有点因噎废食了。
  •     拉屎的時候看的。也不曉得看完沒有。
  •     16年前的书,所写所记入木三分,而所问 一件也没过时,看的我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在这个喧嚣浮躁的世界,在这个群魔乱舞的时代,从无知走向可笑,从虚伪迈进狂妄,太少良知与反思,而问题却是指数增长,所谓世纪之问,问到最后只能呵壁问天,这就是我们所热爱的故土,千疮百孔的家园,历史是不会原谅愚蠢至极的人类的
  •     第一次看着书的时候,刚上高中,感觉他们嘴里的有些人有些事总是不同于教科书,可惜那会没有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连上网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十五年以后,重新再看这书,突然发现,15年前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能解决,甚至100多年来,我们还是在原地踏步甚至是在退步。
  •     前几天去厦门,在荒岛图书馆淘的。今天刷完。17年前访谈,对五四与文革的关系,文革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与苏联对文化界的控制异同,三峡工程与城市“千城一貌”之间的关系,都仍然具有微妙的意味。在本国做访谈,你似乎搞不清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是新闻还是八卦。。
  •     这是哪版的封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