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

出版社:杨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出版日期:2012-10-1
ISBN:9787516115879
作者:杨玲
页数:297页

章节摘录

  按照滕威非此即彼的逻辑就是:女性战胜了男性,弱者战胜了强者。既然“很多凉粉不是普通人”,凉粉的力量“不可小觑”,那么通过投票大战,战胜了笔迷和凉粉的玉米岂不应该更加“不是普通人”,又怎么可能是“弱势人群”呢?一旦我们拒绝将粉丝话语当作透明的真相来接受,一些新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为什么凉粉喜欢将自己塑造为“白骨精”(白领、骨干和精英)和成功人士,而将玉米表征为“办公室无聊行政女性”?为什么凉粉喜欢强调自己的男性性别,而无视凉粉群中一半以上的粉丝其实是女性的事实?为什么凉粉在夸示自己的智识优越感的同时,总是要将玉米贬低为“滥情”和“无知”?凉粉群体中所盛行的这一套自我辩护性质的“话语真言”与主流社会的性别偏见有着怎样的关联?  与郑欣、张嫱、滕威等研究中的问题相比,王雅论文中的问题可能就更加隐蔽。王雅在网络论坛上征集到五位粉丝进行深度访谈,其中两位是维生素(06超女亚军谭维维的粉丝),两位是凉粉,一位是玉米。维生素的年龄分别为19岁和23岁,凉粉的年龄分别为21岁和26岁,玉米的年龄为19岁。论文的附录里只收录了与那位26岁的心理学博士生凉粉进行访谈的笔录。至于为什么不收录其他粉丝的笔录,王雅没有作任何解释。当然,王雅也在论文中利用了其他的访谈资料。比如,那位19岁的女大学生玉米曾在访谈中提到2005年年底,百度李宇春吧的七位老吧主集体辞职事件背后有黑幕。王雅认为,该玉米的言论恰好“证明”了勒庞的理论:“个体在群体当中,极易失去理性的判断,降低智力水平,轻信某些毫无逻辑的传言”。但她反驳这位玉米的证据不过是《南都周刊》上的一篇文章。王雅写道:“《南都周刊》消息来源的真实性笔者无从考证,但是,对这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解释,无疑后者[即《南都周刊》的说法]更现实、更符合逻辑和更有可信性。”  ……

内容概要

  杨玲,女,1972年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与文化研究、性别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和粉丝文化。曾在Cultura Studies,internatlona/Journa/ofCultura/Studies,《文化研究》、《文艺争鸣》等中英文刊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并参与主编了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 ture,《粉丝文化读本》和《名人文化读本》等著作。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超女粉丝与文化消费:理论和方法的探寻  第一节  粉丝与消费  第二节  超女粉丝的文化消费模式  第三节  一个学者粉的告白:研究身份与方法第二章  粉丝认同的形成与表达  第一节  明星与粉丝认同  第二节  玉米的认同话语  第三节  玉米的认同实践  第四节  玉米的认同仪式第三章  粉丝产消者的浮现  第一节  流行音乐工业与偶像经济  第二节  玉米的产消实践  第三节  玉米产消者出现的制度与社会语境  第四节  玉米与公司的博弈第四章  超女粉丝小说  第一节  粉丝小说和同人文  第二节  玉米原创小说  第三节  超女同人文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杨玲编著的《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的论述范围是2005年8月到2009年4月之间的超女粉丝活动,以粉丝的赛后活动为主,涉及2005和2006年的两届超女。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李宇春、尚雯婕、张靓颖等人气超女先后签约了大唱片公司,发行了自己的EP和专辑,并举办了一些歌友会和个人演唱会,开始了从选秀参加者到歌手/艺人的转变过程。粉丝的主要活动也从拉票、投票、PK转移到购买、宣传偶像专辑,帮助打榜,参加签售会和演唱会等活动。换言之,就是从“战时状态”,进入了“常规状态”。本书的论述对象主要是玉米、芝麻和凉粉,另外也会少量涉及07快男的粉丝。

作者简介

本书主要分为四章研究了大众文化消费。内容包括:超女粉丝与文化消费:理论和方法的探寻,粉丝认同的形成与表达,粉丝产消者的浮现,以及超女粉丝小说。

图书封面


 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其实本身我对文化研究没太多了解,只不过兴趣使然,让我在图书馆的新书上架上锁定了杨博士的著作。整体通读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杨博士是个彻彻底底的脑残粉,具体吐槽如下:1、综述部分大量批评了已有研究的不足,足显出文化研究学者批判思维的发达,这点我等经验学派人士望洋兴叹,哎呀,如果自己的研究被这么批斗着实不爽啊。不过想想杨博士本身作为受众粉丝的出发点便可以理解了。2、parasocial interaction这个在学界早已有共识翻译的心理学词汇在杨博士这里成为了“伪社会互动”,一个“伪”字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也看得出杨博士自身出发点的与众不同。3、第三个值得吐槽的地方是杨博士声称自己采用的是网络民族志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可是通篇表现的均是非参与性观察+文本分析(这两者都是质化分析的最低级手段)。我想这研究方法也就在文学系忽悠忽悠人还可以,如果拿到社会学、人类学,直接就被毙掉了吧。4、大量的引用娱乐新闻作为理论证据支持,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若真做到参与性观察或者观察性参与,一手资料的支撑显然更能够令人信服。5、当我读到第四章的时候,不仅发现这本书显然已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超女现象分析教材,还发现了杨博士一个典型的宅男属性——其“恶趣味”一览无余啊。6、后记中最后一句“每一本书的阅读都是一场奇妙的际遇。不知道谁会读到这本只印刷3000册的‘学术书籍’。只希望遇见它的人不会感到太过无趣。”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趣味程度已经突破天际了。其实我也是个宅人,多少能体会作为脑残粉研究者的心情,吐槽也是自己的一个恶趣味。对文化研究我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这本书还是呈现很有趣的一个文化现象,只不过我最后要强调的是,这真滴不是网络民族志啊,网络民族志真滴不能这么做啊……
  •     一些粗浅的见解。1、中(资料)与西(理论)的结合有些怪异。尤其是本书的研究客体,性别议题几乎没有着墨,而这一点应该作为重点展开。中文大学的冯应谦教授也曾撰文,提出过李对中性形象问题的规避等问题。2、研究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不是学者粉的民族志研究(我认为)。后者应该涉及到问卷调研,或深度访谈,为了增添说服力,也可以考虑制定针对性的团队人员采访方案。虽然作者认为将粉丝言论自我发声,但很显然,如今面对一个无尽的信息繁殖时代,如何选择文本和分析显得更为急迫。3、或许是本人的偏见,一位资历尚浅,且“歌手”身份始终无法得到普遍认同的明星,既增加了研究位置的困难程度,更不免会质疑论述长度的可行性:李的表现,能否撑起一本专著的重量?又及,前些年也读过作者发表在文化研究杂志上的论文,好像比这本专著更为流畅。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本来为写论文准备的,导师推荐。正好那段时间疯狂迷恋上某明星,发现文中所讲述的狂热群体的行为和当时我所看见的某明星的粉丝群体差不多,是一本好书,四分推荐。
  •     给杨玲老师跪了!本领域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更靠谱的中文专著了。问题其实是不少的,比如说理论部分有点偏重立靶子了,但是绝对瑕不掩瑜。
  •     个人觉得是目前大陆粉丝文化领域比较好的专著。问题依然是有,但在国内目前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目前的水平还达不到做出更详细的评价或者探讨其中的问题,但这本书确实给我带来很多思考。
  •     非常详实的参考文献,可以当作一个预备阅读书目。
  •     没想到工作之后才读完这本。杨老师筚路蓝缕,对粉丝文化研究中的许多基础性议题进行了在地化的讨论。个人最喜欢终章对粉丝小说的分析,在结构带来的死灭感愈加深重的年代,对个体欲望书写的透视或许是更有趣也更有意义的所在吧。
  •     给四星的原因是,国内出版的粉丝研究好像没有比这更为详尽的专著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