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异变的社会学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课程异变的社会学分析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548602446
作者:宁彦锋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课程改革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要不断地与外界各系统进行相互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心理学和教育科学本身的不断完善,课程系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无论是从整个课程系统来看,还是从两个子系统来看,课程领域都处在一个不断更新、改进和提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中,而每一次循环,都使课程向更高水平迈进一步。  课程改革系统很像一个人的血液循环系统。在人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心脏通过“小循环”(肺循环)和“大循环”(体循环)不断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从而保持生命体的活力。“课程”这个教育事业的“心脏”,也同样要通过它的两个子系统的不断循环,而在教育事业中发挥其重要功能,以维持教育事业的活力。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这两个子系统比作课程领域的“小循环”和“大循环”。  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的“大循环”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教育行政部门代表了国家意志,掌握着各种国家资源,并拥有课程改革的充足动力。通常,他们也是课程改革的发动者,负责制订新的课程方案,研制新的课程标准,编制新的教材,进行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和动员,并建设与课程改革相关的配套资源。同时,他们也常常是课程改革的评价者。当发现课程改革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不相适应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发动一场新的课程改革行动。  在课程改革的“小循环”中,教师则居于核心地位。他们是课程实施系统中的基层主体,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所在。他们作用的发挥关系着课程改革能否落到实处、能否收到实效以及能否持续进行。教师的声音代表了来自基层的真实话语,他们的见解维系、丰富、完善和不断修正课程改革系统的运行。  ……

书籍目录

摘要导言一、教育变革中的课程鼻变二、课程社会学的视角三、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四、研究思路与本书框架教科书的建构行动——对上海二期课改教科书建构系统的分析一、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二、建构教科书的行动者三、教科书的建构系统官方知识的规准——对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制定过程的分枥一、课程改革的动因二、改革意图的教育转化三、政府部门的价值规限四、改革方案的理论转译五、改革理想的实践重建教育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对教科书编写及审查过程的分析一、编写组的诞生二、编写组里的“新课标”兰、以主编为首的创新四、编写者与审查者五、编辑人的作用谁的偏好更有价值——对教科书选用过程与机制的分析一、教科书的商品属性二、谁来选择教科书三、如何选择教科书四、谁在影响选择者五、政府规制下的选择行动六、谁的偏好更有价值教科书的社会建构——对媒体互动中教科书事件的分析一、教科书的社会互动二、教科书里的“爱情单元”三、落选的“狼牙山五壮士”四、短命的沪版《历史》五、教科书的社会互动课程改革的教师动员——对教科书建构之实践主体的分析一、课程改革的教师动员二、传播动员:一种文化生态观三、竞争动员:一种社会市场观四、参与动员:一种专业发展观五、教师动员不同路径之比较结语一、课程异变的发生二、教科书建构的行动者与结构三、课程异变的控制与消解参考文献一、英文部分二、中文部分后记

编辑推荐

  要教育变革的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结果总是与改革发动者美好的初衷相背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课程异变。这一问题成为许多改革者和研究者心中的梦魇,困扰着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本书试以课程社会学的视角,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主要对象,分析教科书的建构系统中的结构一行动者,以及影响结构变迁及行动者行动的资源和规划,以揭示教科书建构的内在理和影响因素,探明课程异变的原因,求解控制和消解课程异变的实践策略。

作者简介

在教育变革的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结果总是与改革发动者美好的初衷相背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课程异变。这一问题成为许多改革者和研究者心中的梦魇,困扰着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宁彦锋的这本《课程异变的社会学分析》试以课程社会学的视角,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主要对象,分析教科书的建构系统中的结构与行动者,以及影响结构变迁及行动者行动的资源和规则,以揭示教科书建构的内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明课程异变的原因,求解控制和消解课程异变的实践策略。
《课程异变的社会学分析》的研究分为六部分:
第1章主要对上海二期课改教科书建构系统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建构行动的基本框架。在课程改革的复杂系统中,教科书连接课程研制和课程实施两大子系统,是影响课程异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教科书的建构系统涉及多个行动者,以上海为例,主要包括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及办公室、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材编写组、审查组、出版社、印刷厂、新华书店、新闻媒体、培训者、评价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在教科书建构系统的三大场域——课程改革的动力场、教科书的建构场和教科书的应用场中,行动者主要按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则展开行动。
第2章主要对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制定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建构的最高法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形成机制。作为官方知识的纲领性文本,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规定着教育知识的“最高法规”。在上海二期课改的实践中,二者的制定过程同步互动,具有同质性。由于改革发动者与方案或标准的制定者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是任务取向,后者是经验取向),在实践中两种价值取向相互博弈,使得最终的文本与改革者的初衷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越。制定文本的专家团队常借助于教育理论,通过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理论化建构完成政府改革意图的教育转化,但这一建构本身在指导改革实践时常存在被误读的风险。
第3章主要对教科书编写及审查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知识选择与组织的基本规律。作为特定教育制度中的国家产品,教科书具有“制度文化”和“法定知识”的性质,其生产过程兼具文化生产及类工艺学的双重特点。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我国现阶段教科书编写至少受到三种力量的影响:以主编为首的教科书编写组、教科书审查组和教科书编辑。他们分别位居教科书生产的三个环节,从各自的经验出发,创生各自的行动准则,建构各自理想的教科书。教科书,常常是三股力量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以“制度文化”、“法定知识”的形式呈现的教科书的内容,实际上可能带有一些“非制度的”、“非法定的”的成分。这也即教科书层面的课程异变。
第4章主要对教科书选用过程与机制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选择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教科书的选择是教科书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会反向作用于教科书的建构行动。谁来选择教科书?如何选择教科书?在我国课改的进程中,从社会学分析的角度看,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可合二为一:谁的偏好(或利益)更有价值?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教研员、出版社、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地方利益集团?政府为学生和学校实现教科书的选择权而精心设计了一套代理选择制度,并试图以种种政策平衡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但结果却导致学生失去了对优质教科书的选择权,最终加剧了教育的不平等。这是一个典型的教科书选择的悖论。
第5章主要对媒体互动中的教科书事件进行分析,以揭示教科书建构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媒体机制。教科书的建构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方面,教科书的行动者也通过媒体宣传改革的理念和教科书的特点,谋求社会力量的认同和支持;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力量主要通过媒体表达立场和观点,对教科书建构施加影响。通过媒体,各种声音和多种价值观念在相互持续竞争的状态之下,力图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声音被众多的“他者”(教科书建构的其他行动者主体)所认同、接受、分享。由于媒体的介入,教科书也更加成为社会建构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力量综合影响的结果。在上海二期课改的进程中,各种力量交互影响,以媒体互动的形式作用于教科书的建构行动。在媒体影响下的二期课改,有些时候会左右摇摆,偏离改革者的初衷。
第6章主要从教师动员的角度分析课程异变的影响因素,以揭示动员教师参与教科书建构的路径及策略。本章以教师动员为切人点,按照路径的不同将教师动员分为三种类型——传播动员、竞争动员。、参与动员。其中,传播动员指国家利用行政力量,通过传播媒介,把专家理想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践形态的课程;竞争动员指通过确立课程改革的价值标准,培育竞争环境,制定竞争规则,实施价值判断,从而实现对教师的创新激励;参与动员指通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与课程持续创新之间的双赢。据此,考察影响教师参与教科书实践及课程改革的各种变量,提出教师动员的合作动力型路径,以期在教科书的实践层面最大程度地控制和消解课程异变。
通过对教科书建构系统的考察,笔者认为课程异变的发生是课程改革系统内不同行动者与其所处结构之间互动的结果。在教科书建构的各个场域,在教科书建构的各个环节,不同行动者之间的偏好(或利益)不一致是课程异变的本质原因。对行动者行动的规约和调整,以及对行动者所处结构(其所处场域中的资源及规则)的合理安排和调控是控制和消解课程异变的根本方法。

图书封面


 课程异变的社会学分析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