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时宪著作全集-全六册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罗时宪著作全集-全六册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8-1
ISBN:9787500485216
作者:罗时宪
页数:1981页

内容概要

罗时宪(1941~1993),广东顺德人。1936年11月末,罗时宪等中山大学学生,即于此时皈依佛门。
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41年,毕业于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部。历任中山大学及广东国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先主讲大乘及小乘佛学、佛典翻译文学等科目。 罗氏少从宝静法师听讲,后皈依太虚大师,广习天台、唯识、中观之学。早年著作有《大乘掌中论略疏》、《唯识学之源流》、《唐五代之法难与中国佛教》。
1949年抵香港,除教学外,更在香海莲社、三轮佛学社、香港大学及中文大学部等机构讲授《隋唐佛学》、《成唯识论》、《解深密经》、《金刚经》、《因明入正理论》等,达数十年之久,对佛法在香港之流布,贡献极大。
1962年,应金刚乘学会之邀,主编《佛经选要》。
1965年,创立法相学会,出版《法相学会集刊》。
1984年移居加拿大,从此奔波于港、加两地,弘扬法相般若。
1989年创立安河法相学会,使唯识、法相之学说,远播至北美。
除上所记早年著作外,另有《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纂释》、《成唯识论述记删注》、《唯识方隅》、《瑜伽师地论纂释》、《解深密经测疏节要》。
1993年冬于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八千颂般若经论对读》
自序
导言
现观庄严论序
释题
八千颂般若经论对读科判经论对读分三
(甲一)经论序分分二
(乙一)经
(乙二)论分三
(丙一)赞礼三智
(丙二)明造论所为
(丙三)总标论中略义分二
(丁一)总标八事
(丁二)别列七十义分八
(戊一)列第一事(一切相智)中十义
(戊二)列第二事(道相智)中十一义
(戊三)列第三事(一切智)中九义
(戊四)列第四事(一切相现观加行)中十一义
(戊五)列第五事(顶现观加行)中八义
(戊六)列第六事(渐次现观加行)中十三义
(戊七)列第七事(一剎那现观加行)中四义
(戊八)列第八事(法身)中四义
(甲二)经论正宗分分三
(甲三)经流通分(经有流通分文,论无流通分文而有两颂略摄前义,今附入流通分中)分二
后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
《唯识方隅》
《瑜伽师地论篆释》
《成唯识论述记删注》
《学术论文集》

编辑推荐

罗时宪编著的《罗时宪全集》辑录罗先生前后发表于各大学报的重要学术;除佛学专著与学术论文外,《罗时宪全集》还收辑罗先生刊登于各种书刊的诗文序跋、提要、答问、讲稿、题词、书简等凡二十余篇;《全集》亦辑录罗先生平生为各大寺院所撰的楹联,为交游故旧所撰的对挽凡数十则;最后《全集》还选辑有罗先生所留传的遗照、合照、墨迹堪作存念者,为数亦甚可观。

作者简介

罗时宪著作全集(共6冊),ISBN:9787500485216,作者:罗时宪 著

图书封面


 罗时宪著作全集-全六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正在读第三卷《唯识方隅》,并配合录音来看,非常好!罗先生果然是一名唯识大家。他也提到《唯识方隅》是方便了解唯识或佛教的初学者看的,里面提到的大乘小乘之间的关系、小乘过渡至大乘都说得非常清楚明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     唯识宗(识即显现诠表,一切色心诸法皆是识)认为种种法相、世间百态,皆是借名言、由心识而显现的。“人人各自唯识,对于他识所变之世界,缘具时,……映入自世界而知之,……而不堕唯我论中;……境由自变,非离自识独在,故得名唯识”[1]。其富有特色的缘起论,强调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以“了别”义特胜)及末那识(第七识,自我意识,以“思量审度”义特胜)外的阿赖耶识(第八识,或心识,以“集起”义特胜)是万法存在之根本所依。阿赖耶,即“藏”,即“根本”;阿赖耶识即“根本识”,为前七识所依。《唯识三十颂》中将其喻为“永恒流转之瀑布”,生动地凸显其“恒随转”之特性;恒随转者,后似于前,随前而生。阿赖耶识如瀑布之水般前灭后生,水流相似相续,其中含藏着一切生成现行(现者,显现义;行者,迁流、无固定义;现行,即显现相状义,其共相为无常、无我)的本质种子。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其绝笔巨著《丰饶之海》第三卷《晓之寺》中,将依存于阿赖耶识的尘世比作“一朵巨大的迷惘之花”,瞬时开放瞬时凋萎,俱时生灭,下一个刹那,世界又重新生成,重被废弃。这个譬喻比起瀑流之喻更显惊艳。单是“刹那生灭”的特性无法体现阿赖耶识的根本性,它如何生成一切色、心诸法?唯识宗以为,阿赖耶识中蕴有生成现行的种子。种子即第八识能起现行之力。“以其能起现行,有似于稻、麦等种之能生芽叶;从譬喻立名,名为种子”[2]。对种子与第八识之关系,存在两种认识,一是认为阿赖耶识即是种子依附积聚之所,二则认为阿赖耶识自有“生起现行的功能”,即“种子”之用;种子之用行使时,产生差别种种,种子也因而多种多样。在《唯识通论》中,周贵华先生指出,随着唯识学的发展,前一种认知逐渐不被提起。种子体相有七,若阙其一,不成种子。一是有自实体;一是刹那生灭;一是生现因果同时;一是前灭后生,相似相续;一是种子决定生起同类现行,现行亦决定循声同性种子;一是要待众缘和合方生现行;一是种子生自现行,各个不乱。[3] 至于种子现行之关系,盖种子是现行本质,现行是种子显状;“一体一用,非一非异,故云俱时存在也“[4]。种子凭其由来分为本有、新熏两类,依其德性分为有漏、无漏两类。有漏,即有烦恼义;有漏种子复分为“业种子”与“名言种子”。名言种子即通过认知心证构建世界,能分别一切色分(能缘之力,即借种子、根身、器界进行认知之力)、相分(所缘之境,即色分所缘、所变之种子、根身、器界);名言种子复分为表义名言种子(表谓诠显种种境相)与显境名言种子(能明了前七识心、心所见分)。具体认知过程如下一例:譬如认识一朵蔷薇花:眼识其红色,生率尔心(见分堕在相分中)、寻求心(缘相分、缘此境,思寻推求,欲了此是何等境)、决定心(决断印定此是红色),熏长种子,生染净心、等流心,因蔷薇色之缘,或生烦恼心(染心)或生洁净心);生起之心,或为他境(如蔷薇形、蔷薇香)吸引而转移,或多刹那延续。此间,第六识熏习阿赖耶识,生等流果,即生成新的名言种子。“蔷薇”名下所涵括之义渐趋丰富。由此一例推而广之,我们关于世间诸行的理念就在名言种子的作用下不断增长。业(造作,分善、恶两类)会对未来生命存在与世间性质产生影响,业习气种子摄于阿赖耶识中,在未受报(现报、来世报、来来世报)之前,随阿赖耶识留存。善业善报、恶业恶报,因果分明不乱。业习气(未成熟种子)一旦感六识、酬满业力,因缘和合、成熟受报,业种子即灭失不存。业种子或分善恶两性,业果唯是无记(无善恶,不能招可爱果,不能招不可爱果,不招善趣不招恶趣),这也是业种子(异熟因、异熟果)与名言种子(同类因、等流果)之区别所在。无漏种子,即无烦恼种子,自性清净,唯纯善耳,与杂染之阿赖耶识性趣相别,生起出世心。非阿赖耶识摄持无漏种子,复分为劣清净性之非阿赖耶识与胜清净性之阿摩罗识。非阿赖耶识客居于杂染之流阿赖耶识之上。无漏对治有漏,不为阿赖耶识所缘;阿赖耶识亦以有漏之现行相似相续,不为无漏种子所缘。既已了明种子之义,则现行对种子作何影响?唯识宗称其为熏习,即数数击发义。前七识起现行时,“其势用强盛者,则于生起之刹那,数数激发第八识,植其气分于第八体自分中,而生发新种子,并使本有种子受兴发而增长此数数击发之历程,有似于花熏苣藤,故名熏习。”[5]《摄论》中首立第八识所熏四义。四义俱全,可成所熏。一是坚住性,始终一类,相续不断;一是无记性,于善、染法皆不违拒;一是可熏性。体性虚疏不实,能有容受;一是与能熏和合性。具上四义者,而成所熏之处,唯第八识体分与见分耳。《识论》立能熏四义,若全具四义,可为能熏。一是有生灭,有变化,有作用;一是有胜用,有能缘胜用,即见分之缘境取境作用,有强盛胜用,即善染作用;一是有增减;一是与所熏和合而转。唯前七心、心所(心所聚集之思绪)之有胜用者,可成能熏。[6]既已明晓种子现行一体一用相似相续之义,则摄持一切种子现行的本体,阿赖耶识自身意义何在?缘何万法依此生起,缘何世界“迷惘”之花往复进行着刹那生灭的轮回?“只有作为迷界的世界存在,才能带来达悟的机缘(三岛由纪夫《晓之寺》)。”在杂染性的世间之流阿赖耶识之中,客居着劣清净性或胜清净性之非阿赖耶识,非阿赖耶识摄持无漏种子,又称“无垢识”。起初阿赖耶识势力较强,由于“正闻思修”作用,非阿赖耶识逐渐占据主导,有漏种子无余断尽,无漏种子现行不息,最终“无垢识显现,即是佛陀大智大悲之大用现前”[7]。相较于南传佛教追求自身解脱,唯识宗强调“正闻思修”,生起出世菩提心,达成圆满之觉悟。而达悟之际,仍无住涅槃,不离三界,上求佛道,普化众生。此等人士“由智慧而超越,由悲愿而不离”[8],行菩提道,意在去除众生一切烦恼,以达致圆满极乐。一番学习后,本人不禁俯首自省,检视自识心所,以及种种生起之事。本人常起懈怠、悭、憍、嫉等心,从而遮障精进,贪嗔痴不减反增。由此造作出恶业,结出种种业果,只得自作自受。经闻“正闻思修”,似有领会,似有所受;然究竟能否摄持善法,令己不坏,则非一念可成,仍有待今后精进修行。此外,本人尤为赞赏阿赖耶识的无常特质。“诸行无常”一言,他人听闻或生烦恼心,此身听闻却无烦恼相应,“即是净心”[9]。“无常之识生万法”,“一切有为法皆无常”,若非无常,则世界无变化。英人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借一老妪有言曰“他曾经年青过,渐渐的老了,现在是死了。他一生就是这么一回事。青春同壮年总是这么结局。什么事情都是这么结局。”[10]刹那生灭的世相看似凄凉,实则峻美。在这生生灭灭之中,我们见到了盛时繁华,也见证了衰颓残败,若非深刻洞察有生灭的有为之法,又怎能晓得超越生灭的意义所在?意人皮兰德娄(Luigi Pirandello)认为,若人们不能见到他人变幻无定的一面,“只能看到其中一个片面的他,或者在某一时刻静止的他,错把这当做其整个人”,则免不了“互不理解,互相责难”,“互相折磨,永远痛苦”[11]。不难得见,若不能深察阿赖耶识之无常恒随转,众生难免永堕苦难之渊。由此,自识了别事物、思量审度、聚集心绪之时,常记无常之性,渐而破除无明,明解诸事诸理,直至以无分别智自证真如,直至有漏息灭,无障无缚,方为修行止处。愿阿赖耶识之瀑长久涌流,亦愿精进努力,对治阿赖耶识杂染势力,显现无垢识,生起出世心。愿众生“正闻思修”、自在常乐。参考文献[1]罗时宪. 罗时宪著作全集 第三卷 唯识方隅[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P95.[2]同上. P66.[3]同上. P70.[4]同上. P69.[5]同上. P78.[6]同上. P79.[7]周贵华. 唯识通论: 瑜伽行学义诠[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P471.[8]同上. P513.[9]罗时宪. 罗时宪著作全集 第三卷 唯识方隅[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P65.[10]吴福辉, 编. 梁遇春散文[Z].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 P53.[11]皮兰德娄.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Z]. 吴正仪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P12.[12]三岛由纪夫. 晓寺[Z]. 竺家荣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罗时宪著作全集(1-6卷) 作者: 罗时宪 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08月ISBN: 9787500485216 开本: 16开字数: 2238.00千字《罗时宪全集》虽由佛教法相学会所组成的编辑委员会完成其资料搜集与编辑等工作,但法相学会的主要任务毕竟集中于研究、撰述、讲演等佛教弘扬的文化活动,对《全集》的排印、出版、宣传、推销等繁复工作,非获得有专业经验的友会襄助难以为功。一九九六年幸得志莲净苑协助乐成其事,使《罗时宪全集》能由新近组成的"罗时宪弘法基金有限公司"与佛教志莲图书馆合作,联合出版。而将来的版权与收益全部拨归"罗时宪弘法基金有限公司",作为弘扬佛法经费,而不得移作别用。经过四载辛勤工作,排除多方面的困阻,终于因缘成熟,《罗时宪全集》得以出版面世。编辑委员会首先要感谢罗时宪先生留给我们这份无价的文化遗产。同时亦得要向各大丛林、诸山长老、大德学者及罗先生生前故旧,感谢他们慷慨提供珍藏的有关资料。再者要向倡议出版《全集》的郑家成伉俪支持与联合出版的佛教志莲图书馆及志莲净苑文化部,慷慨捐助出版经费以玉成其事的十方善长仁人,以及投入计划,审议、搜集、整理、核订、排版、印刷、宣传、推广等等无量的工作人员,一一致以万二分的谢意。假若缺少了他们热心的支持与参与作为殊胜因缘,则《罗时宪全集》出版的殊胜盛事势难成就。大家披读《全集》而有所受用,进而承继与光大罗时宪先生弘扬佛法的精神,庶几可以作为对罗时宪先生及玉成出版盛事之仁人君子的一份最理想的酬答。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虽然说是罗教授的全集,却非全集;虽然说可以当晚送货,却是翌日送达。
  •     书品很好,配送速度也很快,这套书找了好久,终于买到了,很满意!
  •     只学习了《唯识方隅<诸行分三>》,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     《成唯识论述删要》、《瑜伽师地论类纂》皆未成编,吁!先生之志嘉惠后学之心甚殷,而法事多难,亦如此乎?又,所收《八千颂般若经对读》甚精简可读,然当顺之说《般若经》初,二等,当赖学人自图之,罗时宪先生所读为法尊师译本,以《现观论》乃藏家疏注中独到之籍,古今大师之注疏皆收之甚夥,尤以师子贤之诸注,允当研习,然人多障于不娴藏文,几无因缘以研究之,然任杰先生有《集释》,聊可尝脔,然此书不见有人读,甚可惜!
  •     只读了《唯识方隅》
  •     对真如的论述仍旧是中国佛教的残留。在这一方面并不是纯正的印度唯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