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504569271
页数:496页

章节摘录

  一是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进程。学术创新的动力源于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新背景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拥有的新手段。在有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中,现实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问题领域”,而人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一些基本假设和理论前提(例如公民权观念)和研究成果会逐渐地沉淀下来,成为这门学科的观念基础。当然,实践的需求并不会简单地转化成理论成果,而且理论也会以各种方式来回答实践的问题。因而,学科的发展势必具有相对于实践发展的自主性。  事实上,学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家(或学术大家)的出现。他们的出现往往成为该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在社会政策这一领域,贝弗里奇、马歇尔和蒂特姆斯这些福利理论家的出现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他们所倡导的“国家福利”、公民权和制度型的福利国家模式,已成为这一学科的核心规范,并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导向和基本理论假设。随后,新马克思主义者——如Gough(1979)和Offie(1984)等人——对于福利国家合法性的批判和艾斯平·安德森(Espinff-Ander-SOn,1990)的福利国家类型说,也为社会政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观念。这些理论大家的工作对于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核心。  当然,学科发展不仅仅是由个别思想大家所能做到的。它必须要形成团队、流派,并影响该领域中的专家学者,使他们接受并运用其理论。例如,艾斯平·安德森的福利国家分类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许多社会政策理论研究者所推动的。在此,学术团队就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在学科发展中,流派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学术创新必须在一定的学术规范体系中进行。

前言

  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术交流广泛,学术成果丰富,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可喜的贡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策划举办的社会政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这是社会政策学界把握时代前进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扩大学术交流与传播社科知识的重要创举。第三届论坛以“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为主题,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的实际行动,又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说明了举办者与参与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相信,第三届论坛一定能成为砥砺观点、弘扬学术、交流成果,推动社会政策研究,服务社会建设实践的一次盛会。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改革发展进程步入关键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做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跨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社会建设提到了重要的突出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的社会政策的支撑和宏大的社会队伍的参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加强社会政策的学习写进了中央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社会政策研究与实践所寄予的厚望。民政工作是社会政策研究与应用的重要领域。社会政策要求积极消除社会贫困,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需要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加快社会福利模式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社会政策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增强社会活力和社会和谐,需要民政部门进一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依法培育和监管民间组织;社会政策要求不断完善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要民政部门进一步做好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及地名、殡葬管理、婚姻登记服务等工作。如何应对这些新任务,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中发挥好民政重要的基础作用,需要我们改革有新思路、创新有新举措、发展有新局面。要实现民政工作新的突破、新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策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完善的政策设计和可行的工作思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国务院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明确了民政部门在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民政工作属于社会工作范畴。多年来民政工作的实践发展,为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传承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民政服务类组织和社区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工作成长的重要载体;民政业务领域中的政策法规、从业标准和工作机制,奠定了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的制度基础;广大民政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和实践中,探索创造了大量社会工作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自2006年以来,我们着力部署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举办了多期社会工作研讨班,成立了“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在全国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进展良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只有解决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才能产生推进社会工作的蓬勃动力。  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新形势、新任务下,时代赋予中国社会政策研究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使命,也为繁荣中国社会政策理论、牵引社会政策学术脉动、展现社会政策研究价值,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舞台和广阔天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加深与民政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聪明才智,帮助我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这一在我国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领域,同心协力地推动中国社会建设开拓出新的局面。我们相信,在社会政策领域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倾心打造和积极推动下,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下,社会政策论坛必将在我国社会政策研究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的展示窗口,学术思想的交流基地和理论、实践人才的培养平台。

内容概要

  杨团(YANGROAN),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社会学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王思斌(WANG SIBIN),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

书籍目录

社会政策理论与国际比较无形的杠杆:通过选择和竞争提供公共服务(3)[英]JulianLeGrand社会政策研究中的学术焦点(17)杨团东亚社会政策历史源流的几点考察——以中国和日本为例(29)[日]沈洁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途径与成效(44)刘志扬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选择(56)丁元竹生态压力下的牧民与国家(86)王晓毅中国农村环境恶化与冲突加剧的动力机制(100)张玉林社会政策学科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126)林卡比较中日两国乡村地方政府进行社会建设的政策异同(153)曹启挺近代以来的香港老年社会福利模式转型: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163)田北海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政策社会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实效研究(189)周庆刚公共政策与社会创新(203)江明修 杨舒蓉政策利益相关者行为模式变化及其对政策决策者的预期含义——来自上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构的经验(233)赵德余 梁鸿个人、家庭与制度:城市中年人非正式养老准备行为研究(252)范晓光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社会保护——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与启示(272)张青失业者的社会保护:超越社会保障的一种思路(284)曾群论社会政策时代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构建(300)毕天云农村“留守族”的社会支持体系分析与思考(315)银平均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与资产建设(328)彭晓梅 张友琴社会建设中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挑战和对应——论亚太地区新范式的开发(343)[日]大桥谦策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结构性张力与适应性发展(357)王思斌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的养成——论本土化社工教育的发展策略(366)冯燕论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公民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工作(380)张贵华残疾人保护与残障社会工作(395)马洪路试论家庭暴力受虐妇女的社会保护(402)杨娜农村合作组织探索新三农问题之十大关系——兼论农村合作诸问题(421)陈林 苏立胜中国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趋势、问题及政策建议(437)王景新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建设与农村自主金融体系的实践与思考(444)高向军以合作社积累建立农民三项保障基金——生产生活一体化服务的胜利果乡合作社(460)李淑琴 郭连伟资金互助社:农民走向经济联合的纽带(469)姜志国姜庄综合性合作社的发展与问题(478)马宜场农民医疗合作社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地位(485)栗百营高继斌胡寨合作社的实践与经验教训(490)王继伟后记(495)

作者简介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Ⅲ》主要讲述了: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正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国的社会政策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术交流广泛,学术成果丰富,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可喜的贡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五家单位联合策划举办的社会政策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这是社会政策学界把握时代前进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扩大学术交流与传播社科知识的重要创举。第三届论坛以“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为主题,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要求的实际行动,又是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说明了举办者与参与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相信,第三届论坛一定能成为砥砺观点、弘扬学术、交流成果,推动社会政策研究,服务社会建设实践的一次盛会。

图书封面


 当代社会政策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